資源簡介 (共29張PPT)一、人的認識從何而來第四課探索認識的奧秘(一)認識的含義及類型1.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主體≠動物人類特有性質≠被動的反映積極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對象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2.分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區別是對事物的現象、外部聯系、各個方面的認識是對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的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聯系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②感性認識是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③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注意:主體自然界≠主觀世界實踐的性質是直接現實性活動非純主觀思維活動人類社會(二)實踐的含義及特征實踐有三層含義:①實踐是以人為主體的,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②實踐是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這以為這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③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中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1、猩猩用樹枝勾食螞蟻2、改革開放3、學生上課思考、解答問題4、教師上課5、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橋6、科學家研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科學實驗活動改造自然界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實踐的基本形式√√√√判斷:下列活動中哪些是實踐活動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是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迄今為止我國研制的標準最高,各方面指標要求最嚴格的載人航天器。據五院總體設計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高旭介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全船共有14個分系統,是航天員實現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2.實踐的特點材料: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是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迄今為止我國研制的標準最高,各方面指標要求最嚴格的載人航天器。據五院總體設計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高旭介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全船共有14個分系統,是航天員實現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神舟十二載人飛船的研制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人自然界或社會關系工具和其他設備都是客觀的實踐的構成要素運用改造主體手段對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也是客觀的。(2)實踐具有能動性材料:在這項舉世矚目的任務中,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不斷刷新著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新高度,將完成多項國內首次——首次實現與天和核心艙的載人自主快速對接,首次實施繞飛與空間站進行徑向交會,首次具備從不同高度軌道返回東風著陸場的能力,首次實現載人飛船長期在軌停靠,首次具備天地結合多重保證的應急救援能力。按照計劃,神舟飛船將在短短6.5小時,實現與天和核心艙的對接。可以說,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每一個動作,都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這幾個小時的每一步跨越,都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實踐具有能動性實踐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創造性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材料:1.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乘載一名航天員楊利偉成功發射,環繞地球飛行14圈后安全返回地面,我國獨立自主地完整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景海鵬和陳冬執行了我國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30天組合體駐留任務。2.高旭從入場那一刻就期待著發射這一天的到來,“神舟十二號是迄今為止功能最完整、最完全的飛船,形象點來說,它已經完全實現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之初載人飛船研制目標。”(1992年9月21日立項)第二,歷史性: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都是受一定歷史條件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第一,社會性:任何實踐活動不是單個人的孤立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錯誤。混淆了單個人的孤立活動(純粹的個人的實踐活動)和單個人的活動。正確說法: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實踐具有社會性,孤立的活動是不存在的。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所以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判斷:客觀物質性構成要素是客觀的實踐過程及結果受規律制約能動性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社會歷史性人是社會關系中的人受歷史條件的制約總之:實踐是人有意識的、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社會歷史性的活動。2.實踐的特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注意區別:來源:只有一個,實踐途徑:兩條,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天問》提問:是什么推動著我們對太空不斷進行探索?萬戶飛天新中國成立后,從發射無人飛船到有人飛船,建設自己的空間站……材料一:在地球資源日漸枯竭的未來,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日漸重要。而載人航天技術顯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現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巨大寶庫,載人航天事業就是通向這個寶庫的橋梁。材料二: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一路走來是對各種技術瓶頸進行“打怪升級”的過程,最顯著的特色就是“三步走規劃”。一步走,通過四艘無人飛船與一艘有人飛船,掌握載人天地往返技術,實現載人航天的零突破。二步走分為兩個階段:神舟六號與神舟七號為第一階段,核心是掌握多人多天與太空出艙行走能力。第二階段就是空間實驗室階段,掌握了包括航天器手動交會對接、航天器自動交會對接、航天員中期駐留、貨運飛船推進劑在軌補加在內的一系列技術能力。第三步,繼續技術積累與驗證任務。天宮空間站在進入運營階段前劃分了“關鍵技術驗證”與“在軌建造”兩個階段。明年天宮空間站將進入“在軌建造”階段,除了要發射部署問天號與夢天號兩個實驗艙,還將驗證航天員在軌輪換能力,屆時空間站內將有6名航天員,從而全面檢驗空間站的長期連續駐留能力,為進入運營階段掃除最后障礙。新問題、新要求認識工具認識能力①人們實踐新問題遇到產生新要求推動新探索和研究②實踐的發展提供認識工具認識的發展促進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實踐人的認識能力鍛煉認識的深化促進材料:8月20日的出艙活動,先后完成了艙外擴展泵組安裝、全景相機D抬升等任務,進一步檢驗了我國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檢驗了航天員與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艙活動相關支持設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這說明了什么?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討論:為什么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認識能否檢驗認識?客觀事物能否檢驗認識?請同學們小組討論。A.認識本身不能回答。B.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C.實踐是把主客觀聯系起來的橋梁和紐帶,只有實踐,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材料:載人航天目的是把人類的活動范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太空,為人類尋找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載人航天器的特殊環境進行各種研究和試驗活動,開發太空極其豐富的資源。提問:發展載人航天的目的是什么?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課堂小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動力來源檢驗標準目的新問題、新要求認識工具認識能力將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課堂小結課后作業作業一:請同學們去找一找中國的一些古語和俗語,能夠反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比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體現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作業二:請同學們課后去搜索我國探索火星的相關歷程,選擇令你印象深刻的角度來談談實踐和認識的關系,以小作文的形式呈現。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pptx 人 類 高 質 量 互 拍.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