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2學年第一學期九年級質量分析測試(一)社會試題卷試題卷 Ⅰ一、選擇題(本大題共有16小題,每小題2分,共32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漏選均不給分)1.《人民日報》的“元旦社論”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成為民眾了解黨和國家政策的風向標。下列社論發表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是( )A.在偉大愛國主義旗幟下鞏固我們的偉大祖國 B.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C.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勝利前進 D.迎接新世紀的曙光2.時下人們愛用“最美”這一詞贊美在危難關頭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如“最美女教師張麗莉” “最美司機吳斌”……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們用“最可愛的人”來贊美抗美援朝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被譽為“最可愛的人”的英雄人物是 ( )①黃繼光 ②董存瑞 ③邱少云 ④楊靖宇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3.1955年,一位美國記者評論周恩來在某次重大會議中的作用時說:“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這次會議是A.日內瓦會議 B.第26屆聯合國大會C.亞非會議 D.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4.表格法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表是吳斌同學整理的一張表格。你認為這個表格的主題是( )事件 時間 結果一五計劃 1953——1957年 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三大改造 1953——1956年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初步建立大躍進 1958年開始 國家受到重大損失,人民生活受到極大影響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8年開始 挫傷群眾生產積極性,妨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A、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B、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C、新中國政權的鞏固 D、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5.美蘇爭霸的兩極解體的標志是( )A.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B.“一超多強”局面的暫時形成C.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D.第三世界國家的奮起6.歷史上的今天: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下列圖片中為此做出過重大貢獻的的人物是( )A B C D7. 40年前的一篇新聞稿中有這樣一組關鍵詞:乒乓外交、破冰之旅、歷史性的握手、改變世界的一周。這篇新聞稿報道的應是( )A.亞非會議圓滿成功 B.中國重返聯合國 C.尼克松訪問中國 D.中美正式建交8. 詩人余光中2011年在福建參加兩岸文化交流時,續寫了《鄉愁》第五段:“而未來/鄉愁是一條長長的橋梁/你去那頭/我來這頭”。他續寫的這段詩表達的是( )A. 現實中海峽兩岸缺乏交流的遺憾 B.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即將實現的欣喜C. 對祖國統一大業實現的美好期盼 D. 全體兩岸同胞都有搭建起友誼橋梁的愿望9.中國對外開放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格局,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被譽為“對外開放排頭兵”的是( )A.1980年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 B.1985年開放的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C.1990年設立的上海浦東開發區 D.1992年開放的長江沿岸城市10.對聯是人們喜愛的文學藝術形式,其內容的變化也折射出歷史的滄桑巨變。下列對聯反映我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歷史現象的是 ( )A.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 B.深翻土地畝產萬斤糧,土法上馬日產千噸鋼C.新長征起步春光明媚,現代化開端金鼓歡騰 D.港澳回歸揚眉吐氣,申奧成功萬眾歡呼11.作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們的責任;作為學生,遵守紀律、完成學業是我們的責任;作為朋友,忠誠、互助、互諒,我們義不容辭。這說明A.不同的角色承擔不同的責任 B.我們的角色是變化的C.承擔責任一定要有所回報 D.我們的責任是變化的12. 我們聽過76秒生死時速中堅守職業責任的最美司機吳斌,聽說過把青春獻給800多個腦癱、智力殘疾患者的富二代周曉麗,普通的浙江人用向善的心,堅守的脊梁,大寫了責任與擔當,顯示出強大的正能量。這說明( )①做人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②不計較代價與回報的奉獻精神,是社會責任感的集中表現③履行了法律要求的必須做的義務 ④服務他人與社會可以獲得較高的報酬和榮譽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13、國家副主席習近平9月21日在出席第九屆2012中國—東盟自貿區論壇開幕式,并作了《攜手推進深度合作共同實現持續發展》的致辭。據了解,十年來,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蓬勃發展,從2002年的548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3629億美元,年均增長20%。說明 ( )①中國實行“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加強南北對話 ②符合要和平、講合作、促發展的時代潮流 ③有助于地區和平穩定、共同發展 ④表明中國與東盟各國國友好相處,已經沒有矛盾。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③14.2009年,全球饑餓人數達到10.2億,平均每6秒鐘就有孩子餓死,非洲大陸仍是饑餓的重災區。這說明A.南北貧富差距是世界不安寧的根源。 B.發展中國家都分布在非洲。C.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一大主題。 D.和平問題仍未解決15.南北差距的日趨拉大和貧困現象的加劇,威脅著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穩定,進一步導致地區沖突,使各國利益受損。這表明A.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 B.經濟發展是維護和平的重要基礎C.南北半球各國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D.維護和平是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16.敘利亞等國內亂不斷,恐怖活動頻繁發生,南海紛爭,東北亞島爭……材料說明當今世界的主題和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A.發展問題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B.南北問題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C.和平問題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D.和平問題南南合作南北對話試題卷 Ⅱ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6小題,共48分)17. (8分)材料一:2012年8月15日16時30分,香港保釣漁船“啟豐二號”抵釣魚島,7位人員涉海登島成功,將五星紅旗插上了釣魚島。日方人員非法控制香港保釣人士。其中有5位保釣者在“被捕”時高喊,“這里是中國領土,我們不需要護照”。材料二:針對日本政府 “將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收歸國有”的方針,中國政府立刻做出了強烈回應:公布并向聯合國提交釣魚島領海基點基線坐標表與海圖、派出海監船開展釣魚島海域維權巡航執法,以及公布釣魚島及其部分附屬島嶼地理坐標等一系列針鋒相對的舉措……釣魚島系中國神圣領土,決不允許別國染指,中國政府誓將保衛祖國的每一寸領土!并敦促日本要盡快回到對話談判解決釣魚島爭議軌道上來。 根據材料,回答問題。⑴從承擔責任角度說說保釣人士的行動,給我們每一個中國公民怎么樣的啟示?(2分)⑵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請說出歷史依據。(2分)⑶中國政府的態度和立場體現了了中國怎樣的對外政策? “決不容許他人染指每一寸領土”的底氣主要來源于什么?(4分)18. (9分)《人民日報》的每一篇社論都是流淌著的歷史,足以勾勒出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的軌跡。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工業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這是我國人民不再受帝國主義欺負不再過窮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證,因為這是全國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國人民必須同心同德,為這個最高利益而積極奮斗。” ——1953年1月1日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來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速度是靈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放開肚皮吃飯,鼓足干勁生產”—1958年6月21日材料三:“我們懷著十分興奮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是一個偉大的戰略轉變。” ——1979年1月1日社論(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全國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1分)黨和政府為實現“最高利益”所編制的建設規劃叫什么?(1分)概括全國人民“積極奮斗”取得的成果?(1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發動的哪兩次運動?(2分)(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我們十分興奮的心情”因何產生的?(1分)指出“戰略轉變”后,黨的工作重心是什么?(1分)(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如何才能實現國家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2分)19. (7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仔細觀察“建國以來土地政策和生產關系變化”示意圖材料二:D階段后1978年到1990年之間我國糧食總產量從30477萬噸增加到44624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從83.4元提高到686.3元,變化巨大……⑴指出A、B、C、D中哪一階段國家采取的哪一政策使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問題得到根本解決?(2分)(2)黨和國家在B階段采取的哪一舉措實現了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變?(1分)(3)材料二的數據變化表明農民生活實現了怎樣的歷史性跨越?D階段后農村實行什么制度?跨越的實現與這一制度間有何聯系?(4分)20. (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某校九年級(1)班同學以“對外政策與經濟發展”為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請你參與其中。(7分)探究一 奇異的悲歌明朝時期鄭和曾率領規模巨大的船隊七次出海遠航,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但“鄭和之后,再無鄭和”(梁啟超語)。康乾盛世時的帝王對外緊閉國門……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國與西方列強的力量對比迅速逆轉,陷入更深的危機,清帝國終于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強宰割的命運。(1)“鄭和之后,再無鄭和”的現象與封建社會末期統治者實行的哪一對外政策有關?這一政策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什么嚴重危害?(2分)探究二 奮進的樂章1978—2010年我國國民經濟部分年份簡表年 份項 目 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3 624 20 370 102398 421368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3 1 826 7 073 28 762(2)分析表格中數據的變化,我們能得到什么信息?1978年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實行?(2分)探究三 激蕩的交響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緊研究和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和利用國外資源,以利增加我國經濟發展動力和后勁。……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充分展示了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主動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積極姿態。——摘編自《國際商報》(3)據材料回答我國政府為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采取了什么重要舉措?有什么積極意義? (2分)(4)綜合上述探究,你如何認識“對外政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2分)21. (8分)材料一:1960年來華訪問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與毛澤東主席圍繞“50年以后”中國的發展走向問題開展了一段對話。對話中的“蒙哥馬利之問”饒有興趣、發人沉思:蒙:我有一個有趣的問題想問一下主席:中國大概需要50年,一切事情就辦得差不多了……到那時候,你看中國的前途將會怎樣?毛:你的看法是,那時候我們會侵略,是不是?蒙:我覺得,當一個國家強大起來以后,它應該很小心,不進行侵略。看看美國就知道了……歷史的教訓是,當一個國家非常強大的時候,就傾向于侵略。毛:要向外侵略,就會打回來……外國是外國人住的地方,別人不能去,沒有權利也沒有理由硬擠進去……如果去,就要被趕走,這是歷史教訓。——以上材料摘編自2010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⑴“蒙哥馬利之問”反映了西方人內心深處的一種什么“歷史邏輯”?以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美國為例說明。(2分)⑵毛澤東的回答與我國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哪一外交原則是一致的?(2分)圖1:中國富強 天宮神八對接 圖2: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⑶上述圖片反映了什么信息?(2分)⑷日益富強的中國為什么不會出現“蒙哥馬利之問”所反映的“歷史邏輯”?(2分)22.(8分)真實中國:中國現代化走到今天,先進落后并存,新舊矛盾交織,面臨諸多挑戰……下面方框中是“真實中國”的有關表現,請在空格處分別填寫相應內容2012學年第一學期九年級質量分析測試(一)參考答案-社會 2012.10.7一.選擇題1——5 ACCDA 6——10 BCCAD 11——16 ABDCD C二.非選擇題17. ⑴啟示:當國家的尊嚴受到侵犯時,應挺身而出,堅決維護國家的榮譽與利益,表現出對祖國、人民的高度責任感;主動為國分憂,勇擔重任,與國家共度難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2分)⑵歷史依據。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1895年,中國被迫與日本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割讓給日本,包括釣魚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釣魚島回歸中國(2分)⑶對外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18.(1)最高利益:實現國家工業化;(1分)規劃:第一個五年計劃(1分);成果:開始改變了中國工業落后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邁進。(2分)(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2分)(3)興奮的原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行改革開放)。(1分)重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1分)(4)如何發展:a、以經濟建設中心b、遵循經濟規律c、堅持改革開放(2分)(兩點即可)19. (1)A階段土地改革(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使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2分)(2)社會主義三大改造;(1分)(3)貧困到溫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基本解決溫飽問題。(4分)20. (1)閉關鎖國;近代中國社會逐漸落后挨打(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2分)(2)我國經濟持續穩定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改革開放。(2分)(3)加人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經濟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舞臺(標志著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2分)(4)閉關國衰,開放國興(言之有理即可)。(2分)21. (1)當一個國家強大后就傾向于侵略。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2分)(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分)(3)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2分)(4)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熱愛和平;近代中國飽受侵略和戰爭之苦,人民珍惜和平;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其他言之成理即可)(2分)22.①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且發展不平衡。(2分)②科技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質不夠高(2分)③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1分)④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分)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1分)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低,只相當于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城鄉地區差距仍在擴大①表明九年義務教育剛剛普及,國民總體科技素養較低,核心技術仍大量需要進口表明②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養老、就業壓力大;民主與法制還不健全……表明③④結論⑤根本任務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