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學年第一學期初中期未測試八年級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試題卷溫馨提示:全卷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80分鐘。全卷分卷Ⅰ和卷Ⅱ兩部分,卷I的答案用2B鉛筆填涂;卷Ⅱ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寫在答題卷的相應位置上。請仔細審題,認真思考,規范作答。相信你會取得滿意的成績!卷I、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下圖是我國部分省級行政區的輪廓圖,關于下列省份敘述正確的是丙A.甲省南臨南海,是少數民族聚居區B.乙省地處西南邊陲,以種小麥為主C.丙省人口多,省級行政中心是長沙D.丁省孕育了華夏文明,其簡稱是冀2.秦嶺山脈像一道天然屏障,讓我國有了南方和北方。這一“天然屏障”①接近一月平均氣溫0℃的等溫線②把我國大致分為季風區與非季風區③是我國第二和第三階梯的分界線④與我國800mm年等降水量線接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右圖1是長江水系局部區域示意圖,對該區域的描述正確的是A.峽谷眾多落差大,水力資源非常豐富B.中游段河床抬高,有“地上河”景觀C.下游段江闊水深,終年不凍四季通航D.灌溉便利水源多,被稱為“塞上江南”4.某校學生以珠三角為對象開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圖1的項目化學習。以下內容屬于該項目成果展示的是A.熱烈歡快、幽默活潑的變臉表演B.粵港澳大灣區的藍圖設計描繪C.搖快船、過三橋的民間習俗演繹D.浦東新區的改革開放歷史解說八年級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試題卷第1頁(共6頁)5.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在《偉大的中國革命》一書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鴉片戰爭的發生意味著中國拒絕在外交平等和對等貿易的基礎上參加國際大家庭,結果導致英國使用武力。”費正清的上述觀點A.正確分析鴉片戰爭原因B.明確指出戰爭產生后果C.肯定中國抗英的正義性D.抹殺了鴉片戰爭的實質6.某文獻記載:“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文獻應是‖新民中反亮|上商印|年篇BCD7.“論從史出”是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方法。下列史實可以論證“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的是A.割臺灣島、澎湖列島給日本B.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C.允許帝國主義在華投資設廠D.外國軍艦可以在長江口岸自由航行8.“外交失敗,皆由少數賣國賊所為。…山東問題,關系我國命脈,魯亡國亡。乞電巴黎專使力爭。寧可退出和會,否則誓死不認”(《南京上新河全體國民要求嚴懲國賊拒簽和約電》)。該電文可以佐證①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②一戰后巴黎和會的不合理性③五四運動是愛國革命運動④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A.①③B.①④C.②③②④9.1922年,孫中山說:“中華民國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現在有淹死的危險……我向英國和美國求救,他們站在河岸上嘲笑我。”因此,他A.尋求與英美帝國建立友好關系B.創立興中會,開展革命運動C.大力提倡國貨,堅決抵制洋貨D.積極尋求與中國共產黨合作10.“天下之理,不外因果”。下列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對應正確的是①英法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爆發②袁世凱復辟帝制—護國戰爭③西安事變全民族抗戰正式開始④華北危機九運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日本華北方面軍某作戰記錄載:“盤踞華北一帶的共軍……于1940年8月22日夜,一齊向我交通線及生產地區進行奇襲。……此次襲擊,完全出乎我軍意料之外,損失甚大,需要長時期和巨款方能恢復。”下列對這次作戰的解讀,合理的是A.該襲擊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B.這是抗戰以來中方取得的首次大捷C.發起“奇襲”的軍隊是國民黨部隊D.得益于蘇聯出兵東北對日發起進攻八年級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試題卷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