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與滅火》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1)燃燒的定義 (2)探究燃燒的條件(3)用燃燒的三要素做題(4)燃燒的相關拓展 2:過程與方法:(1)學會運用實驗、觀察等方法獲取信息(2)學會運用主動探究的方法,設計實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利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實際問題,使學生對滅火保持強和探究欲,學生的環保意識和防患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和探究燃燒的條件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對實驗通過比較、對照得出結論的能力培養學生進行知識移的能力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實驗法、 教學準備: 1000mL燒杯、50mL燒杯2個、集氣瓶、藥匙、鑷子、用固-固反應且需加熱制取氣體的氣體發生裝置。藥品:熱水、白磷、紅磷、二氧化錳、氯酸鉀、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要求學生預習課題1 預習 預習養成習慣,質疑引入:給學生展示幾副圖片問:這些燃燒現象有什么共同點? 回答: 現象是:發光,放熱 引出燃燒的定義 投影燃燒的定義: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現象)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學生回答: 可燃物、氧氣 發光、放熱 氧化反應 教師物質滿足怎樣的條件才能燃燒呢? 學生齊答 引出什么叫著火點呢?[演示]用1000mL的大燒杯裝著大半杯的熱水,用鑷子取一小塊白磷投入熱水中,另取一小塊白磷用濾紙吸干水分和一小堆紅磷分別放在兩個小試管中,再將兩個小試管部分浸入熱水中,引導學生觀察現象提問:大家思考若要使熱水中的白磷也燃燒,有什么辦法呢 學生觀察并回答現象:試管中的白磷著火燃燒,冒出白煙,試管中的紅磷與熱水中的白磷沒有燃燒學生回答:通入氧氣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針對此實驗中不同位置的白磷與紅磷產生的不同現象,你有什么疑問嗎? 培養學生根據現象推導問題的能力 教師解釋并投影著火點的概念 著火點是物質燃燒需要的最底溫度 學生用筆畫出該定義 讓學生記憶 強調著火點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猶如物質的熔點、沸點,那么請問:能不能因人的意識而改變? 學生回答:不能 加強概念的理解 引導學生看一些常見物質的著火點 物質 白磷 紅磷 木材 木炭 無煙煤 著火點/℃ 40 240 250-330 320-370 700-750 引導學生觀察表格中各物質的著火點,得出物質著火點的差異性 學生回答并得出:著火點最底的是白磷,紅磷相對比較高,高達240℃,而無煙煤的著火點又比木材和木炭高 讓學生明確不同物質著火點是不同的 合作與交流 小組討論下列問題,并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 1、試管中的白磷燃燒,試管燃燒嗎?為什么? 2、試管中的白磷燃燒,熱水中的白磷為何不燃燒?3、試管中的白磷燃燒,而紅磷為何不燃燒? 燃燒的條件 物質燃燒一般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1)物質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與氧氣接觸 (3)可燃物達到著火點(可燃物燃燒所需的 最低溫度) 學生回答燃燒需要:可燃物、氧氣、溫度達到著火點 總結師: 火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也給我們帶來災難。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有過滅火的經驗嗎?采取了什么樣的措施?師: 設計盡可能多的方法正在燃燒的蠟燭熄滅。 思考: 蠟燭熄滅的原因是什么?師:你能用一句話歸納滅火與燃燒條件之間的關系嗎?滅火就是破壞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移開可燃物(2)與O2隔絕 具備一個條件即可⑶降溫到著火點以下發生下列情況,你采取什么方法滅火?說明你的理由1.實驗操作中不慎將酒精燈打翻,灑落在桌子上的酒精燃燒起來2.炒菜時油鍋著火3.堆放雜物的紙箱著火4.森林大火師:在我們身邊一旦發生火災怎樣自救呢?展示圖片。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聯系實際想一想你能解釋“鉆木取火”的原理嗎?木材是可燃物,空氣中又有氧氣,當鉆頭與木材反復摩擦時,由于摩擦發熱,木材的溫度升高,達到著火點,當燃燒的三個條件同時具備時,木材就燃燒起來了。 學生回答: 吹滅,澆水,濕毛巾蓋滅,扣上燒杯。生答:破害其中的一個條件,就達到滅火的目的。生回答老師總結生回答,老師總結。布置作業:查找有關消防器材的資料根據自己住托的特點,設計預防火災的方案。課本第30- 頁 (調查與研究)根據自己住托的特點,設計預防火災的方案。課后反思:《燃燒與滅火》是一節概念教學課。燃燒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一種化學現象,學生學習自己熟悉熟悉的東西相對比較容易,但是固有的知識經驗有時會影響我們應該達到的教學效果,學生對已經熟悉的東西容易產生“想當然如此”的心理,甚至興趣不高,如何揚長避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上好這節課的關鍵。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增加動手實踐能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因此,課堂上我處處從生活實際出發。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他們的興致還是比較高漲的,在做燃燒的探究實驗,往裝熱水的燒杯里的白磷通入氧氣的實驗我做了一下改進,我用了一個試管,對準白磷所在的位置扣下去,試管中的氧氣與水中的白磷一接觸,馬上燃燒起來,現象非常明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