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燃燒和滅火(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認識燃燒的條件與滅火的方法。(2)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過程與方法:(1)通過探究實驗、學生討論,歸納總結出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2)通過練習,使知識加以及時反饋。 (3)通過對比法,增強學生學習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探究性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2)通過積極參與教學,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3)通過交流與討論,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其自信心。(4)培養學生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問題并求甚解的良好學習品質。教學重點 燃燒的條件。教學難點 對燃燒條件及滅火原理的探究。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講、議結合教學準備 儀器: 燒杯(250ml,4個)、燒杯(500ml,1個)、試管2支(帶短導氣管的橡皮塞,導氣管系小氣球)、大試管(1支)鑷子,小刀、剪刀 藥品及其它:紅磷、白磷、碳酸鈉、稀鹽酸、火柴、蠟燭(5cm,4支)、小木條、 廢液缸、抹布、多媒體輔助器材、課件及影音資料教學過程設計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個性化思路與設計一、情景導入首先一組圖片(多媒體展示一組有關“火”的影視資料和圖片,讓學生認識到火給人類帶來的好處。二、新知探究(一)、什么是燃燒提問:1、火是怎么產生的? 2、什么是燃燒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板書 一、什么是燃燒(二)、燃燒的條件觀看燃燒的條件的教材實驗的視頻。板書 二、燃燒的條件教師:老師也做一個類似的實驗,但和視頻有所區別,請同學們觀察現象思考,同時想一想為什么老師不能在教室做視頻上的實驗,老師實驗有什么優點?演示實驗:用鑷子和藥匙分別把白磷和紅磷放入2支試管,塞上帶氣球的橡皮塞后,同時放入有熱水的燒杯中,觀察現象請一位同學思考如何用大試管讓空氣和熱水中的白磷接觸并上臺來實踐請同學們歸納,總結,思考視頻以及教師演示實驗的現象以及結論師生共同活動:思考討論燃燒的條件總結:板書:1.需要可燃物 2.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3.需要和氧氣(空氣)接觸觀看課件中有關失火或者火災帶來的危害思考:如何使燃燒停止或者滅火 思考P 129頁的活動請同學分析回答各個滅火事例的原理學生回答(教師肯定或者引導學生回答)師生共同總結滅火的原理板書 三、滅火的原理 破壞燃燒的條件 1.清除或者隔離可燃物 2.降低溫度到可燃物著火點以下 3.隔離空氣或者氧氣下面讓我們思考以下實驗現象的原因教師演示: 3支燃燒的蠟燭,一支用燒杯蓋住,兩支放入燒杯中,其中一支中加入碳酸鈉粉末,再加入稀鹽酸,觀察現象。請同學分析思考回答學生活動;點燃幾支蠟燭請同學們上來熄滅(提供水、剪刀、燒杯、濕抹布、書等材料)三、課堂小結通過本節的學習你在知識和方法上有什么收獲?學生回答總結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入新課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入理論思考和學習根據探究實驗,推導出燃燒的條件,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獲得成功的喜悅由實際到理論,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根據討論,有學生自己得出燃燒的條件,使學生有成就感。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讓學生理解燃燒是一柄雙刃劍,如何正確的看待燃燒并主動去思考如何去滅火認識事物間是相互聯系的。為下節課內容做鋪墊。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的同時學以致用。相互激勵,發展和完善自我本課作業 課后練習1-5題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課題1 燃燒和滅火 ( 第一課時)一、什么是燃燒二、燃燒的條件 1、有可燃物2、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缺一不可) 3、溫度達到著火點 三、滅火的原理 ( 破壞任一燃燒條件即可)1、隔離可燃物 2、隔離空氣(或氧氣) 3、降溫至著火點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