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分子和原子 (第一課時)一、教學目的要求1、知識和技能:(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3)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2、過程和方法:(1)通過對“分子運動”的探究性學習,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初步學會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2)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能形成“提出問題→就問題設計實驗→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方法。(3)根據初中學生的思維特征,運用一些宏觀的實驗現象過渡到微觀世界,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化學概念和原理。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物質觀,認識到“微觀粒子性質的表現決定了宏觀現象”這一辨證關系。并教育學生只有重視每一件小事,才能成就將來的大業;也只有努力發展個人的素質,才能保證國家、民族的繁榮富強。二、教學重點:1.分子運動的探究實驗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質,并應用于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三、教學難點:分子間有間隙四、教學過程:實驗一:觀察一杯熱水,用一塊塑料薄膜蓋在上方,觀察現象。學生回答: 燒杯上方有白霧上升,手接觸燒杯感覺很燙,薄膜上有水珠。設問:白霧是什么物質,它是如何形成的 學生回答:是水蒸氣,由于水蒸氣上升遇到冷空氣凝結成的。設問:對比課本P47圖3-4,為什么我們沒有看到變化的過程 實驗二:另取一燒杯冷水,分別在冷、熱水的燒杯中加入高錳酸鉀固體。觀察現象:高錳酸鉀固體溶解,最后消失,水變紅,高錳酸鉀在熱水中的擴散速度較快。講解:從以上實驗引發的問題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探究興趣,并提出了物質是由不連續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組成的構想,并用以解釋上述現象,這些粒子是我們肉眼看不見,但又確實存在的(閱讀P48圖3-6、7)。創設情景:每人默數一分鐘,你能數到多少?講解:一滴水(以20滴水為1ml計)中大約有1.67 X1021個水分子,這些水分子讓10億人來數,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數3萬多年才能數完。如果水分子和乒乓球一起以相同的速率放大,當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般的大小時,乒乓球將被放大到地球一樣大。一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X10-26kg。由此可知,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這是分子的一種基本性質。板書: 1、分子的質量小、體積小引言:分子除了小之外,還有哪些性質呢?創設實驗情景:實驗三(1)向盛有約20mL的蒸餾水的燒杯A中加入2--3滴酚酞溶液,攪拌均勻,用一大燒杯D罩住,觀察溶液的顏色(溶液顏色仍為無色);(2)將燒杯中的酚酞溶液倒入小試管B中,再用滴管吸取一滴管的濃氨水加入到小試管C中(注意此處不要讓學生傾倒氨水,否則既浪費藥品,又污染空氣),將他們一起放進一個100 mL燒杯中,立即取大燒杯D罩住一會兒(如下圖),觀察實驗現象。大燒杯D酚酞溶液 濃氨水學生回答:試管B中的無色酚酞溶液變紅。設問:上述現象說明了什么 請用簡單的實驗證明自己的解釋。提出假設學生對上述現象的看法不一,可能提出如下的假設:1、 試管C中濃氨水散發出一種肉眼看不見的粒子,慢慢溶解到試管B的溶液中,使試管B溶液變成紅色。2、大燒杯D內壁上沾有某種物質,散發出的肉眼看不見的粒子與試管B中的溶液接觸,使其變紅;3、是由于被大燒杯D罩住后沒有了空氣,使試管B的溶液變紅4、是濃氨水溶液中的水蒸汽進入試管B中,使試管B的溶液變紅。。。。。。。。。。。。。。。。。。。學生討論:假設2和假設4都可以在實驗1中得到證實是不成立的,假設3可從生活經驗中得到結論(罩住燒杯后并不等于燒杯內沒有空氣)設問:如何通過實驗證明假設1成立呢 學生回答:將兩種溶液混合(敘述操作過程)進行實驗:引導學生取燒杯A中的無色酚酞溶液滴入試管C中的濃氨水,觀察實驗現象。獲得結論學生在討論、交流基礎上獲得共識: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變紅;2、試管C中的濃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見的粒子逸出,有些粒子進入了試管B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變,顏色變紅。進一步設問:為什么兩只小試管中的溶液沒有混合,但試管B中的溶液仍能變色 你在實驗過程中為什么要捂鼻子 學生總結:是濃氨水中的氨分子不斷運動的結果。板書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設問;得出該結論后,實驗一、二又能說明什么問題學生回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引入:1+1=? 10+10=?講述:1+1=2在數學的一般的范疇中是正確的,但在化學的領域里呢,就不一定了補充實驗:50mL紅豆和50mL食鹽一起倒進一只100mL的燒杯中,是否能得到100mL的混合物實驗現象:不能,少于100mL解釋原因:紅豆之間有間隙引言:那么如果粒子小到我們看不到的話,它們之間是否也有間隙補充實驗:把10mL的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觀察儀器刻度得到結論:溶液體積小于20mL,說明微小的分子間也存在間隙板書:3、分子間是有間隙的講解:種類不同的分子其分子間的間隙大小也不同。那么,相同種類的分子的間隙是否在任何時候都相同呢?舉一生活中的例子學生回答:水可分為液態、水蒸氣、和冰塊。設問:同樣是水,為什么在不同條件下狀態不同呢 學生回答:這是由于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物質分子間的間隙發生了改變造成的。解答:物質在改變其狀態時,會伴隨有能量的變化,這些能量影響分子的能量,分子能量的大小決定它的間隙的大小,分子吸收了能量后運動加速,間隙就變大了。因此,一般來說,物質分子在固態時間隙最小,氣態時間隙最大。分子的能量改變,哪怕物質的狀態未發生變化,其間隙一樣會發生變化。這就是“熱脹冷縮”的根本原因。引言:我們知道氧氣能供給呼吸,但二氧化碳含量大的話會使人窒息死亡,說明氧氣分子與二氧化碳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質。板書:4、相同的分子性質相同,不相同的分子性質不同小結與鞏固:今天學習了分子的4個基本性質,請舉出生活中有哪些現象能夠反映分子具有以上性質學生各抒己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