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緒言 化學使世界變得豐富多彩[教學目標] 1.知道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2.提高閱讀和思考的能力。3.激發學生熱愛化學并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4.啟發學生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教學重點] 對學生進行化學學習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熏陶和培養。[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化學的定義,理解化學與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的關系。[教學方法] 采用探究的方法,通過實驗,層層引導,深入討論。[教學用具] 試管若干、小燒杯、氫氧化鈉溶液、鹽酸、硫酸、氯化鋇溶液、酚酞試液、硫酸銅溶液、氯化鐵溶液等。[課時建議] 2課時[教學流程或教學主要內容]引入:人類從過去的衣不遮體到現在的錦衣華服;從過去的茅草屋舍到現在的高樓大廈;從遠古的夸父追日到現在的“嫦娥飛天”。是什么讓人類從蠻荒走向文明,從落后走向進步?是誰改變了我們的衣、食、住、行?是誰正在創造和影響著我們身邊的一切?是化學!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讓我們一起走進化學,感受化學的魅力吧!一、什么是化學?今天開始,同學們要接觸一門新的學科——化學,化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科呢?1.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物質世界,我們的周圍存在著形形色色的物質,涉及到我們的吃、穿、住、行等方面。如我們吃的食物中各種各樣的營養物質,我們喝的水、各種飲料,我們呼吸所需要的空氣、氧氣、二氧化碳等,我們身上穿的色彩斑斕的衣服,所用的各種各樣的布料,我們建房子用的鋼材、水泥、鋁合金,我們出行乘坐交通工具所燒的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我們的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包括我們已經研究出來的物質以及將來制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質。2.物質是運動、變化的。演示實驗:(1)無中生有:酚酞溶液+氫氧化鈉溶液;(2)來去無蹤:酚酞溶液+氫氧化鈉溶液+鹽酸;(3)清水變牛奶:硫酸+氯化鋇;(4)變臉:硫酸銅+氫氧化鈉;氯化鐵+氫氧化鈉。3.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的一門學科。(1)物質是由元素組成。(介紹門捷列夫)認識前20號元素及元素符號。認識常見金屬元素及元素符號。(2)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簡單介紹道爾頓、阿伏加德羅)(3)物質的性質包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觀察書上的幾副圖,認識物質的相關性質)(4)物質的變化包括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二、化學的作用1.化學的作用(閱讀教材P1~2)(1)利用化學生產農藥、化肥,以增加糧食產量——解決糧食危機;(2)利用化學研制藥物,以抑制細菌生長和殺死病毒——保障人類健康;(3)利用化學開發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解決資源短缺;(4)利用化學綜合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以使人類生活得更加美好——解決環境危機和能源危機;(5)學習化學,了解化學原理,可以控制化學變化,使它朝著對人類有利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化學與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學好化學,能更好地駕馭生活。化學已經成為材料科學、生命科學、能源科學和環境科學的重要基礎,在人類面臨能源危機、環境危機等一系列危機的今天,化學尤其顯得重要。從古到今,人類從沒離開過化學,也越來越離不開化學。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2.認識化學的誤區:“綠色化學”、“白色污染”——綠色、白色并不是指顏色。綠色化學又稱環境友好化學、環境無害化學、清潔化學,是用化學技術和方法減少或消除有害物質的生產和使用,也就是要求對環境無污染、對人體健康無傷害的化學。三、怎樣學好化學學習化學的要求:1.打好扎實的基礎,加強對化學理論知識的理解,特別是對化學基本概念與基本原理的理解。比如: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合價、化學方程式、物質的性質和變化等基礎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熱愛化學,保持對化學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望,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3.勤于動手,善于動腦。善于觀察,重視實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從化學實驗中很好地反映和體現出來。4.密切聯系生活實際,靈活地運用化學。化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與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生活中隨處可見化學的蹤影。學會了化學知識,要善于運用化學,揚長避短,讓化學更好地為生活服務。如預防煤氣中毒、避免瓦斯爆炸等。5.善于思考,敢于提問,積極探究。四、化學發展史1.古代化學:制造陶瓷、銅器、鐵器、造紙、火藥、釀酒等。2.近代化學:進入物質研究的微觀階段。(1)原子——分子論的建立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意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提出了分子的概念。(2)元素周期律的發現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學的學習和研究變得有規律可循。3.現代化學:飛秒化學、綠色化學、納米技術等,利用先進的儀器和分析技術,對化學進行微觀的探索,制造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產品,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小結: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課后練習]預習教材[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