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思路本課時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掌握了氧氣的性質,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之后,對氣體物質性質的又一次較為系統的認識,教學內容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教學中可以遷移氧氣性質的學習研究方法,結合學生已有知識和日常生活經驗,采用問題方式層層推進,結合實驗探究的學習方法,啟發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討論分析、設計實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等方式方法,形成對二氧化碳性質的認識。讓學生體會化學與社會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的密切聯系,體會化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學生興趣和主體參與意識,體會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培養創新精神和團隊意識。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認識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掌握其化學性質。2.學會利用化學實驗來探究物質的性質,能正確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能從整體上把握研究氣體物質的性質的一般規律。過程與方法1.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2.學會分析實驗現象,由實驗現象歸納總結物質的性質,培養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科學認知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二氧化碳性質的學習、探究,體驗實驗探究的樂趣,體會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團隊精神,樹立關注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教學難點:二氧化碳溶于水及與水反應的實驗探究。教學準備儀器:軟塑料瓶、集氣瓶、燒杯、白鐵皮架、酒精燈、試管、導管,鑷子等。藥品:大理石、稀鹽酸、蠟燭、蒸餾水、紫色石蕊試液、紫色石蕊試紙、澄清石灰水等。多媒體課件。【注:事先收集二氧化碳氣體:軟塑料瓶(一瓶)、集氣瓶(兩瓶)】教學過程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設問:請大家回顧,前面我們較為系統的研究和認識了氧氣,想一想,我們是從哪些方面來認識氧氣的?講解:對于二氧化碳,我們也要從這些方面來認識它。前一節我們研究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今天我們來認識二氧化碳的性質。板書課題:二氧化碳的性質 學生回答(略) 從學生已有知識入手,為新知識的學習作準備。先請大家自學課本P113~P115有關內容,初步認識二氧化碳的性質。設問:物質的性質包含哪些方面?下面我們先來認識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板書: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學生自學學生回答: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初步認識二氧化碳的性質,培養學生自主學的能力。復習鞏固學生已有知識,為學習新知識作鋪墊。問:氣體物質的物理性質一般從哪些方面來研究?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氣體,讓學生認識其色、態、味,并引導小結。設問:1.實驗室里我們選用什么方法來收集二氧化碳氣體 依據是什么 (小結:CO2密度比空氣大)2.日常生活中我們打開汽水、可樂瓶蓋時有什么現象?又:由此說明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 3.怎樣通過實驗來證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呢?講解:二氧化碳在一定條件下也能轉化成液體和固體,固體二氧化碳俗稱干冰。干冰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有著比較重要的用途。(視頻播放)干冰簡介。引導學生小結并板書: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有關內容。 生答:從色、態、味,密度,溶解性等方面進行研究。學生小組觀察:軟塑料瓶中收集的二氧化碳,認識其顏色、狀態并聞一聞氣味。學生思考回答,并小結:CO2密度比空氣大。學生思考回答學生實驗:在上述收集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加入約1/3體積的蒸餾水,蓋緊瓶蓋后振蕩,觀察現象并分析原理。學生觀看,并小結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學生完成學案: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相關內容。 復習鞏固研究氣體物理性質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驗能力。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認識CO2密度和溶解性通過驗證性實驗加深對二氧化碳溶解性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分析問題及邏輯推理能力。讓學生學會歸納總結,以便形成對二氧化碳物理性質的較為完整的認識。設問: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的滅火器滅火時會噴出一種氣體,這種氣體是什么物質呢?它為什么可以滅火呢?(學生回答后引入)下面我們接著研究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板書: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學生回答:是二氧化碳氣體。它不能支持燃燒……。 通過設問過渡、啟迪學生思考,引入對二氧化碳化學性質的研究。講解:我們知道了二氧化碳能夠滅火,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加以驗證。教師講解實驗方法并指導。小結并板書:1.一般情況下,既不能燃燒又不能支持燃燒,且不能供給呼吸。 學生小組實驗:二氧化碳的滅火實驗。觀察現象、討論、小結:1.一般情況下,既不能燃燒又不能支持燃燒。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設問:由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溶于水時是否發生化學反應呢?怎樣通過實驗來證明呢?遞進設問:(1)若二氧化碳溶于水時不發生反應,溶液中有哪些物質?若發生反應,溶液中有哪些物質?(2)怎樣設計實驗來證明有無新物質產生呢?實驗:在稀鹽酸、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講解:紫色石蕊試液是一種酸堿指示劑,它遇到酸性物質溶液時都會由紫色變成紅色,遇到堿性物質溶液時會由紫色變成藍色。小結:(1)酸性物質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實驗:在先前做二氧化碳溶解性實驗的塑料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設問并分析引導:二氧化碳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從前面對二氧化碳水溶液的成分分析來看,它有幾種可能性?設問:怎樣通過實驗來證明這三種可能性呢?教師啟發引導并講解:因為石蕊試液中有水,為了避免產生干擾,我們把石蕊試液通過一定的處理制成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請大家觀察藍色石蕊試紙。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并講解實驗方案:(1)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并將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放入集氣瓶中觀察現象。(2)將蒸餾水滴在藍色石蕊試紙上,觀察現象。(3)再將已經潤濕的藍色石蕊試紙放入實驗(1)的集氣瓶中,觀察現象。投影分析并小結板書:2.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CO2 + H2O ==H2CO3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實驗:將上述實驗(3)中已變紅的藍色石蕊試紙用鑷子夾出在酒精燈火焰上烘烤,并觀察現象。講解并板書:碳酸不穩定,受熱易分解。H2CO3 == CO2↑+ H2O (石蕊試液由紅色變成紫色) 學生思考回答:若不發生反應,溶液中有二氧化碳和水,若發生反應,溶液中除有二氧化碳和水外,還應該有新物質。學生觀察現象并分析思考。學生小組實驗,觀察現象并得出結論: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說明二氧化碳水溶液中有酸性物質。學生討論分析得出有三種可能:(1)CO2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2)水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3)生成的新物質使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學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將上述三種物質分別與紫色石蕊試液作用并觀察現象。各小組學生觀察藍色石蕊試紙。學生討論思考,小結實驗方案。學生小組實驗,并觀察記錄實驗現象、討論得出結論。(1)中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不變紅。結論:CO2不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2)中藍色石蕊試紙不變紅。結論: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3)中潤濕的藍色石蕊試紙變紅。結論:只能是CO2與水反應生成的新物質使石蕊試紙變紅,即說明CO2能與水反應生成新物質。學生實驗并觀察現象,分析得出結論。已變紅的藍色石蕊試紙紅色褪去,說明生成的酸性物質加熱時又發生了反應。 激發學生疑問,為實驗探究二氧化碳與水反應作鋪墊。誘發學生思考,激發探究欲望。獲取新知,為證明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產生新物質作鋪墊。體驗實驗探究的過程,培養分析推理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分析問題能力。培養探究能力,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夠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通過實驗認識碳酸的不穩定性。設問:如何檢驗二氧化碳氣體?學生實驗:在一支試管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用玻璃管向其中吹氣將二氧化碳氣體。小結:3.二氧化碳能與澄清石灰水反應CO2 + Ca(OH)2 == H2O + CaCO3↓(可用于二氧化碳的檢驗) 遞進設問: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含量過多會有什么后果?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少越好?為什么?學生回答后引導小結:4.二氧化碳能參與植物光合作用。CO2 + H2O 淀粉+ 。(投影)本節內容小結(略) 學生實驗,觀察現象,得出結論。學生思考回答。認識二氧化碳存在的重要意義。歸納總結,整理筆記。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掌握二氧化碳的檢驗方法。認識二氧化碳存在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關關心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加深印象,形成知識體系。鞏固練習:完成學案上的練習。布置作業:《理科愛好者》P80 學生練習 學以致用。板書設計二氧化碳的性質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1.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2.密度比空氣大。3.可溶于水。 4.二氧化碳固體叫干冰,易升華吸熱(可作制冷劑)。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1.一般情況下,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且不能供給呼吸。2.二氧化碳能與水發生反應CO2 + H2O ==H2CO3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碳酸不穩定,受熱易分解。H2CO3 == CO2↑+ H2O (石蕊試液由紅色變成紫色)3.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反應CO2 + Ca(OH)2 == H2O + CaCO3↓ (可用于二氧化碳的檢驗)4.二氧化碳能參與植物光合作用。CO2 + H2O 淀粉 + 氧氣葉綠素光葉綠素光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