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2 氧氣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2.理解木條、硫、木炭、鐵絲在純氧中燃燒的現象、注意事項及文字表達式.3.了解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緩慢氧化.4.了解氧化物的概念.(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活動探究,培養學生觀察與分析、合作與交流的能力。2.學習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3.體會實驗中的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的方法。(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五彩繽紛的化學變化,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2.養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嚴謹的實驗態度。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尊重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進取精神。二、教材分析本課題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級化學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教材分成:氧氣的物理性質、氧氣的化學性質和氧氣的用途三部分。這三部分應以氧氣的性質為中心,因為物質的用途主要決定于物質的性質。氧氣是學生在初中化學學習中系統地認識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我采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并逐步使學生學會掌握物質(單質和化合物)概念的一個系統模式。三、重點難點1.歸納氧氣的化學性質。2.對化合反應及氧化反應的理解。3.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對實驗現象的準確描述。4.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的概念。四、教學準備1.實驗儀器:集氣瓶(5個,裝有氧氣)、燃燒匙、酒精燈等;2.實驗藥品及用品:木炭、硫粉、紅磷、細鐵絲、蠟燭、石灰水、氧氣、火柴。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人自從獲得生命開始,就和氧氣結下了不解之緣,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氧氣,人類的生命活動也需要氧氣,所以人們曾把它叫做“養氣”。氧氣有哪些重要的性質呢?【探究新知】【過渡】物質的物理性質都包括哪些方面?展示一瓶氧氣,討論并描述有關氧氣的物理性質。學生:討論、交流,從顏色、形態、氣味等角度描述對氧氣的認識,并閱讀教材中關于氧氣的性質。【討論與思考】你能證明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略大嗎?學生:討論、發言。【過渡】1.展示一瓶無色氣體,如何來證明它是氧氣?2.演示[實驗2-2]并描述觀察到的實驗現象。3.為什么在空氣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氣中卻能燃燒?學生:觀察、討論、交流、發言;進行實驗、觀察現象、分析結論。【演示實驗2-3】1.引導學生觀察實驗,討論現象不同的原因;2.介紹實驗中的生成物,復習聞氣味的方法,并提醒學生實驗中的細節問題;3.(1)集氣瓶底預先放了一些水,為什么?(2)實驗結束時,燃燒匙應浸入水中,為什么?4.完成文字表達式:硫+氧氣二氧化硫學生:觀察空氣中光、焰色、生成物的色、態、味;觀察氧氣中光、焰色。討論現象不同的原因。【演示實驗】木炭的燃燒1.觀察現象(發出白光,放熱,生成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2.完成文字表達式:碳+氧氣二氧化碳【演示實驗2-4】1.觀察現象(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熱,生成黑色固體)。2.完成文字表達式:鐵+氧氣四氧化三鐵【總結】實驗前在瓶底鋪一層沙或放少量水的目的:防止濺落的高溫熔化物炸裂集氣瓶。【引導分析、比較】木炭、硫粉、鋁箔等物質分別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現象,這些實驗事實說明了什么?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分析并歸納。【總結】1.可燃物在氧氣中比在空氣中燃燒要劇烈。2.某些在空氣中不能燃燒的物質,在氧氣中能燃燒。說明氧氣的化學性質較活潑。3.物質在空氣中燃燒,實際上是與其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由于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較少,因此在空氣中燃燒不如在氧氣中劇烈,即物質燃燒的劇烈程度與氧氣的濃度有關。【討論】討論課本P35的“討論”部分。學生:小組討論、發言、補充。三個化學反應的共同特征:1.反應條件都是點燃。2.反應物中都有氧氣。3.都有新物質生成,所以都是化學反應。4.反應物都是兩種物質,生成物都是一種物質。【結論】從上面的三個反應來看都是生成了一種物質。像這種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叫做化合反應。【分析】在這些反應中,氧氣提供氧,把別的物質氧化。【結論】氧氣具有氧化性。【分析】前面的物質在氧氣中的燃燒都是比較劇烈的氧化反應,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應都那樣劇烈。有些氧化反應進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覺,這樣的氧化叫做緩慢氧化。生活中有很多緩慢氧化的例子,如動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敗、酒和醋的釀造等。緩慢氧化和燃燒的共同點:都是氧化反應,都放出熱量,但緩慢氧化不發光。【課堂檢測】【課堂小結】【布置作業】課本P36頁課后練習與應用【板書設計】一、氧氣的性質1.物理性質2.化學性質(1)硫+氧氣二氧化硫(2)碳+氧氣二氧化碳(3)鐵+氧氣四氧化三鐵二、化合反應、氧化反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