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備 課 卡學科 化學 課題 課題3 ━ 制取氧氣 課型 活動課 No 三維目標:1.能用比較的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2.認識催化劑與分解反應的概念。3.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一般要研究的內容:原料選擇,反應原理,裝置,操作步驟,裝置及操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氣密性檢查方法,氣體驗滿及鑒定方法教學重點:對氧氣化學性質的探究 教學難點:l.在實驗過程中捕捉有價值的信息 2.依據實驗結果,通過比較和分析,歸納氧氣的化學性質 課前準備:學生:預習教材內容教具準備:1.實驗用品:蠟燭、紅磷、木炭、硫粉、細鐵絲、鋁箔集氣瓶(內盛氧氣)、燃燒匙、酒精燈、火柴、藥匙、鑷子、燒杯 2.電腦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備注1、 情景導入:展示氧氣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回顧氧氣的性質,引出需要純凈的氧氣應該如何制取的問題?2、出示過氧化氫溶液,敘述性質。出示二氧化錳和高錳酸鉀,對二者進行認識。3、合作探究:通過實驗來探究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和原理,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1)實驗室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的探究:A:在試管里加入過氧化氫溶液,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觀察現象。B:再取一試管,加入過氧化氫溶液,并加入而二氧化錳,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觀察現象。書寫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2)用過的二氧化錳能否再用的探究:把用過的二氧化錳中再加入過氧化氫溶液,觀察能否再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可反復進行。從而得出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3)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探究:觀察:高錳酸鉀的顏色?加熱后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觀察現象。完成高錳酸鉀反應的文字表達式:討論: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與化合反應有什么區別?分解反應的概念:展示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明確:1. 所使用的儀器:2. 氣體發生裝置和氣體收集裝置。3. 裝置氣密性檢查方法:4. 加熱高錳酸鉀時,試管口應該放一小團棉花的原因:5. 裝配順序和鐵夾位置。6. 操作先后:先預熱后固定;先氣泡均勻后收集;先撤導氣管后滅酒精燈。(4)實驗室收集氧氣的方法及原因:向上排空氣法-----------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排水法--------------------氧氣不易溶于水。 本課題要重點訓練學生的一些基本操作。由于在本課題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很差,因此,教師要示范、與學生討論一些基本操作的要點和要求。 1.演示實驗的改進在加熱過氧化氫(雙氧水)的實驗中,由于5%過氧化氫溶液加熱時,有大量的水蒸氣和少量的氧氣共同逸出,帶火星的木條比較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備注★化學反應中的“潤滑油”——催化劑人類很早就利用催化劑為自己服務了,盡管他們根本不了解它在化學反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古代練金士把硫磺和硝石放在一起來制備硫酸,其中硝石就是催化劑。把酒曲加到糧食中釀酒和制醋,酒曲就是一種催化劑。到了十九世紀,德國化學家奧斯瓦爾德對催化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首次闡明了它的本質。他發現蔗糖在水溶液中能夠發生水解反應,轉變為葡萄糖和果糖,但是這種轉化過程非常緩慢。可是在蔗糖中加入硫酸,蔗糖就很快轉變成葡萄糖和果糖。類似的反應還有很多。奧斯瓦爾德還注意到在反應后,硫酸依然保持不變。這不禁讓他想到了工廠的機器,當機器轉動時,為減少機器摩擦常加一些潤滑油。潤滑油在使用過程中,本身并沒有發生變化,但卻成了機器運轉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像這些能夠加快化學反應的物質一樣,他稱這些物質為催化劑。催化劑有專一性,也就是說某一催化劑只對某個特定的反應起作用。比如說生產化肥時,只有在鐵作為催化劑時,氮氣和氫氣才能生成氨。有時候,化學家為了尋找到一種合適的催化劑,往往要耗費很多心血。催化劑的種類繁多,其中酶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酶是一種酵素,像烤面包、發酵葡萄汁的酵母菌,使牛奶變酸的乳酸菌等等。此外,在人體中一刻也離不開以酶為催化劑的化學反應。酶在化工生產領域中用途極廣,有的反應用一般的無機物作為催化劑,往往需要高溫和高壓,如果換成酶在常溫常壓下即可反應,既經濟又方便。對于催化劑,還有許多謎還未解開,有待于人類進一步探索。 難復燃。所以該實驗可以改用以下兩種方案進行:試管口加1個帶有干燥管的裝置。在5%過氧化氫溶液中滴加1滴氫氧化鈉溶液。在用二氧化錳做催化劑分解過氧化氫的實驗中,只須加綠豆體積大的MnO2粉未,不要像書中圖示那樣多,否則反應會很劇烈,難以控制。2.生在做實驗前,先組織學生討論、示范演示等活動,使學生知道基本操作的原理,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實驗。3.用歸納的方法幫助學生形成催化劑的概念。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形成分解反應的概念作業設計:復習課本,畫出概念和記憶要點,學生完成作業。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