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分子和原子》(第一課時)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的內容是繼前面兩個單元學習某些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后,從宏觀的物質世界跨進微觀的物質世界的第一課,對于學生認識宏觀物質的微觀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為進一步學習原子和原子的結構奠定基礎。因此,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2.教學目標分析(1)認識分子的存在,了解其基本性質(2)運用分子的知識解釋某些日常現象,以及通過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之間相互聯系的分析推理,培養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3)培養科學、嚴謹的思維方法和用對比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3.重點、難點分析(1)重點:分子的基本性質。(2)難點:分子行為的微觀表象的形成。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說,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學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課中都接觸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樣的粒子,他們缺乏準確的內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學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較為困難的。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主要采取情境激學,聯想推理,實驗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探究式教學。三、教學程序一、導入:教師:我們為什么能聞到遠處的香味呢?學生回答......教師:科學證明物質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如氧氣、水、二氧化碳都是由分子構成的;而鐵、碳、稀有氣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三單元課題一:分子和原子(1)二、分子的基本性質提問:“看不見的香氣,卻能聞得到,我們可以猜想分子可能有哪些基本性質呢?學生:分子在運動,分子很小……1、分子很小,且真實存在①學生找到教材相關數據,請一名同學用第一人稱的口氣描述。②課件展示:一滴水約為0.05毫升,卻含有167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個水分子③展示掃描隧道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下擴大幾百萬倍的苯分子照片,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我們不但可以觀察到分子、原子;我們還可以移動單個的原子。2、分子在不斷地運動①老師演示:a.向小燒杯中加入20ml蒸餾水,滴加酚酞溶液,展示,學生觀察顏色。b.繼續滴入濃氨水,展示,觀色(結論①蒸餾水不能使酚酞變紅,②濃氨水能使酚酞變紅)②學生聞酚酞溶液和濃氨水的氣味,回答問到了什么氣味,說明濃氨水有很強的揮發性。③ 老師表演魔術:事先用酚酞溶液在濾紙上寫字,將濾紙放在濃氨水的瓶口上方,觀察現象;移開后繼續觀察現象。④學生解密以上魔術⑤學生利用以上知識,設計實驗,證明分子在不斷地運動,畫出實驗圖(提供藥品和儀器:酚酞溶液、濃氨水、小藥劑瓶、大燒杯,并課件展示以上儀器和藥品),老師總結歸納后,學生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分子在不斷地運動用分子運動的觀點來解現象:濕衣服變干⑥提問:濕衣服在太陽下和陰涼處,哪個更容易干?(太陽下)說明分子的運動速率與__有關,__越高分子運動速率___⑦學生利用小燒杯、品紅、冷水和熱水進行實驗,觀察現象。(再次證明分子運動與溫度的關系)課件展示以上儀器和藥品學生思考、討論、設計出方案后動手進行對比實驗,得出結論。播放電子顯微鏡下水分子運動視頻,提問:除了可以發現分子在不斷地運動,你還能發現分子有什么性質嗎?學生回答。3、分子間存在間隔①請一名學生和老師演示實驗:酒精與水混合后總體積減小。學生思考:為什么?)②課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后,有部分的分子進入間隙里,以上實驗說明分子間存在間隔③不同種類物質的分子間隔不同,不同狀態的物質分子間隔是否也不同呢?④提供兩支注射器和水 ,學生設計對比實驗比較等體積的空氣和水哪個更容易壓縮,實驗、得出結論。空氣比水更容易壓縮⑤問:這是什么原因呢?與分子間的間隔有沒有關系,有什么關系?學生思考后回答:氣體較易壓縮是因為分子間隔大,固體、液體難以壓縮是因為分子間隔小。⑥課件展示:固態,氣態,液態分子間隔大小⑦回顧檢查氣密性的裝置和現象,思考為什么冒氣泡?物體的熱脹冷縮說明分子間的間隔與溫度有何關系呢 結論:溫度升高,分子間隔增大,物體的體積膨脹⑧氧氣降溫加壓能變成液氧,為什么 說明分子間的間隔與壓強有何關系呢 結論:壓強增大,分子間隔減小,物體的體積縮小三、小結:學生談體會收獲我們學習了分子的基本性質;同時我們還學習了用對比的方法來進行實驗探究。板書設計:課題一:分子和原子一、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1.分子的基本性質①分子很小,真實存在②分子在不斷的運動③分子間存在間隔重新組合PAGE第 1 頁,共 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