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的命名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能說出生物命名的好處,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闡明生物的學名代表的含義。(2)能說出俗名和學名的由來,知道俗名和學名的差異。2、能力目標能分辨生物的俗名和學名。比較生物的學名和人的姓名。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對周圍的生物好奇及產生興趣,對所處的環境給予關懷。(2)認同生物的名稱從多種多樣到全世界統一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二、教學分析1、教材分析本節內容為蘇科版生物第四單元《環境中生物的多樣性》中的第13章第1節,是在前面學生學習了各種環境中的生物以及生物與人類的關系的基礎上,對生物多樣性這一知識的延伸和拓展,為今后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人與生物圈”打下基礎。生物的多樣性是新課標十大主題之一,教材注重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著手,從學生日常生活所熟悉的生物的俗名入手,讓學生在體會生物俗名的形象、豐富的同時,也感受俗名使用中存在的不足,進而介紹生物的學名。2、學情分析初一學生學習生物已有近一年的時間,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基礎,對生物的命名已經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如生物的俗名,校園中植物標牌上的學名等),同時初中學生思維活躍,探索知識的欲望強,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辯證的思維方式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3、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闡明生物的學名代表的含義。(2)教學難點認同生物的名稱從多種多樣到全世界統一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三、教學策略與手段1、教學策略本節課本著體現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教學理念,力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采用的教學策略有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策略;學生活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策略。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采用多邊互動的形式,即教師巧妙地結合課本及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下展開師生之間的共同討論,使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交流從而自己得出結論。以學生活動為主,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對學生各種學習活動的形成性評價的原則和策略,方式包括自評、互評、教師點評。2、理論依據該策略的實施主要體現構建以學生在學習與發展中的主體地位為核心的主體性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自主性、社會性、情境性,由此生發出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現代學習方式。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引導者。四、教學過程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導入 播放視頻《珍稀動植物》,展開游戲:搶先記 迅速搶記視頻中出現的生物,說出它們的名字 通過游戲迅速吸引學生注意投入學習,同時使學生認識名字對生物識別的重要性。新授 ——生物的俗名 1、圖片展示西紅柿、土豆等,引導學生分析生物俗名中的同物異名現象,思考俗名的不足 2、創設情境:點菜 1、說一說它們有哪些名字 2、分析同物異名現象,思考情境中出現的問題,討論在俗名使用中存在的不足。 明確俗名雖然生動,但也有不足。 通過對生活實例的分析,注重對學生分析、思考能力的提高。討論不僅能使學生得出完善的答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品質和懂得欣賞他人優點的良好情操。課件展示 1、杜鵑花、杜鵑鳥等同名異物圖片 2、鱷魚、鯨魚、娃娃魚圖片 引導學生注意同名異物、有疑義的俗名等現象,思考俗名的不足 分析、歸納俗名存在的問題。 討論生活中的同物異名現象、有疑義的俗名,歸納俗名的優點和缺點。 使學生充分了解俗名的優點和不足,產生要統一生物名的沖動,引出生物的學名。新授 ——生物的學名 展示:自學索引 根據導引關鍵詞,自學書本115頁生物的學名部分內容。明確雙名法的提出者、學名的組成和書寫要求等知識。 通過問題提示,學生自學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進行自主探究,使學生學會獲得知識的能力、方法。生物學名實例分析、引導學生嘗試書寫生物的學名。 比較生物學名和姓名 嘗試書寫、辨別生物學名、比較生物學名和姓名,掌握屬名和種名的意義。 運用對比的方法,將專業的學科知識通俗化,在分化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使學生的生物專業素養得到提高。組織活動: 1、尋找500年前的一家人 2、尋找生物間的親戚 展示梅、桃、麻雀、喜鵲的圖片和學名,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它們的異同。 展開活動: 1、通過姓名中“姓”的指引 找到500年前的一家人。 2、通過對幾種生物學名的比較,發現生物有“屬名”相同,“種名”各異的現象。 通過對生物學名和姓名的比較以及兩個“尋親”活動,進一步掌握學名的含義,并提出物種的概念及生物的分類,強調生物的學名對于生物學研究的意義。 將教師枯燥的分析變成學生生動的游戲,使學生更深刻的掌握書本知識,而且對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積極性能起到很好的激發,充分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交流和表達能力。課件展示問題:1、人們平時喜歡用俗名而不用學名,這是為什么?2、能不能說俗名比學名好(學名比俗名更好)?3、生物的名稱從多種多樣(俗名)到全世界統一(學名),為什么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小組合作,各成員表達、交流自己的觀點,其他同學質疑答疑,最后列表比較俗名、學名的優缺點,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證的看問題。 通過討論,使學生的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而列表比較則在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的同時幫學生樹立辯證的科學態度,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學生游戲活動展開,教學形式有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交流以及“猜謎語”“尋親”等多項學生活動,給予學生充分發揮主體地位的空間和展示自我才華的舞臺,體現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教學理念。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既掌握了知識,又得到能力的加強和主動參與意識的提高,還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上獲得較好的提升。課堂教學中所采用的實例緊貼生活實際,將書本知識生活化、通俗化,發揮充分體現生物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這一特點,使學生能更關注生活中的生物學知識,同時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體驗“細心處處兼學問”的感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