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第12章 空中的生物第2節 昆蟲一、課程背景1、面向七年級的學生2、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七年級生物第四單元第11章第2節3、課前準備:⑴教師準備:搜集相關的圖片、視頻、文字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⑵學生準備:預習課文,了解昆蟲的結構、習性等。二、設計思路《生物課程標準》中強調:“生物與環境是密切相關的,每種生物具有能夠適應環境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同時《課標》指出,生物科學不僅是對眾多事實和理論的描述,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在生物教學過程中,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可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首先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依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確定教學目標。選擇一定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為學生“學會學習”提供條件,逐步養成自主性學習的習慣。(一)教學目標:1 知識目標:(1)列舉常見的幾種昆蟲,并說出它們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2)概述昆蟲的主要特征。2 能力目標:(1)與同學合作完成對昆蟲的觀察。(2)在對昆蟲圖片資料的查詢和交流過程中,培養學生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關注與生物有關的社會問題(如蝗蟲),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能力。(二)教學重點:觀察蝗蟲并概述蝗蟲的主要特征。(三)教學難點:觀察蝗蟲三、教法、學法分析教法:通過閱讀、觀察、討論、分析歸納多種方法相結合,采用多媒體教學(二)學法:采用收集整理資料、閱讀觀察、討論歸納等多種方法進行合作交流學習四、課時安排:1課時五、課前準備:昆蟲課件五、教學思路:六: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景導入 出示相關的昆蟲謎語 集體朗讀謎語并說出謎底 激發興趣引出課題新授 五 彩 繽 紛 的 昆 蟲 播放視頻資料。 引導學生回答:(1)畫面中出現了哪些昆蟲?(2)它們的足有什么特點?翅有什么作用?(3)它們有哪些共同點?并給予鼓勵性評價。 明確:昆蟲類動物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是動物界最大的一個綱,已記載的種類約有100多萬種,分布十分廣泛。 學生認真觀看大屏幕,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老師提出的有關視頻中出現的昆蟲的特點。 歸納:昆蟲的翅可以擴大分布范圍;加快飛行速度;逃避敵害;求偶、覓食、尋找產卵和越冬場所。 共同特點:身體分頭、胸、腹3部分,有3對足,2對翅。 仔細觀察并辨認圖片中的昆蟲,描述它們的特點,找出共同特征,并互相評價。 通過視頻資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新授 認 識 昆 蟲 1、幻燈片展示第84頁圖12-7、選擇幾種昆蟲的圖片進行展示。 2、問題:①說出它們的名字。②向同學介紹你熟悉的昆蟲的習性。 思考問題,大膽的跟老師、同學進行交流。 問題的設置體現了層次性,給那些不愛回答問題的同學,更多的機會。自主探究 蝗 蟲 的 結 構 (1) 1、結合85頁圖12-9的有關內容,通過課件展示相關圖片及問題: ①看一看,蝗蟲的身體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 ②數一數蝗蟲有幾對足?幾對翅? ③找到它的單眼和復眼,單眼和復眼的數目各是多少? ④觀察蝗蟲的口器。 2、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并進行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作個別輔導。 1、依據步驟,進行自主探究。 2、觀察蝗蟲的圖片,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3、收集處理各種信息。 讓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掌握探究的基本技能,并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交流討論 蝗蟲的結構(2) 1、教師做為平等的一員參與交流、討論,除對交流起組織作用外,還要對交流點評、點撥,以保證交流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2、教師提出討論的問題,把握導向,適時鼓勵。 相互交流完成對蝗蟲結構的理解 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提高課堂交流的有效性。課堂學習 蝗 蟲 的 結 構 多媒體展示:“昆蟲的口器”圖片 明確:由于昆蟲的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昆蟲的口器也有不同類型。 2、探究“氣門”的作用 1、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2、課后繼續探究蝗蟲的氣 門。 通過問題的探究、討論,使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蝗蟲總結 昆 蟲 的 共 同 特 征 給出討論題,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如果給你一個不知名的小動物,如何準確判斷它是不是昆蟲 說出你的判斷依據。 課件展示:昆蟲綱的基本特征 分組討論:判斷昆蟲的依據.并歸納昆蟲綱的基本特征 1、自主學習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同時也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活躍了課堂氣氛。自主學習 昆蟲與人類的關系 課件展示一組圖片。 自主學習第86頁相關知識。 閱讀教材相應的內容,理解“昆蟲與人類的關系”。 初步形成關注生命、關注社會的科學態度。歸納小結 強調用實事求是的科 學態度看待事物,用辯證的、發展的觀念分析事物。 2、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體系 1、修正自主探究過程中的各 自觀念。 2、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讓學生自己小結,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知識鞏固 課件展示課堂練習 思考,完成練習 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知識的延伸。七、板書設計:第2節 昆蟲一、 五彩繽紛的昆蟲頭部二 、觀察蝗蟲 胸部腹部有益昆蟲與人類的關系有害八、教學反思:本課是以觀察蝗蟲并概述昆蟲的主要特征為主線開展的一系列課堂教學活動。首先為探究性活動創設了情境,如交流收集到的昆蟲資料、圖片,讓學生通過交流、觀察、思考,在提出問題中激發興趣和探究欲望。學生在這一活動中,能獲得情感體驗,能主動建構知識,主動參與尋找問題的答案,同時也給了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如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讓他們從多種多樣的昆蟲形態特征中概括出基本特征。在教學環節上,特別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如在處理收集資料上,由學生收集的簡單常見的到老師展示的有關昆蟲足、翅的特點、作用等;在觀察昆蟲圖片時,引導學生由整體到局部再到仔細認真辨認,進而能確定并歸納。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問題上,結合昆蟲是農林害蟲這一昆蟲與人類的關系上,讓學生明白:害蟲之所以有害,也與人類破壞了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有關。如昆蟲一般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和極強的適應性,只是由于天地(鳥類和蛙類)的存在才限制了其種群的數量,如果破壞了生物的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如干旱)就導致了蝗災。同樣的道理,其他昆蟲也都可能成為“害蟲”,不僅教育學生要保護環境,也有利于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形成了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附錄:歸納:昆蟲綱的基本特征:身體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一對復眼,一個口器;胸部有3對足,2對翅.昆蟲與人類的關系:有益:① 釀蜜 ②家蠶吐絲③ 傳粉 ④ 做工業原料 ⑤ 地鱉蟲可做藥材 ⑥ 作動物飼料 ⑦ 作食品有害:①農林害蟲 ②傳播疾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