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被子植物(桃)的教學設計一、設計思想本設計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通過解剖桃花和觀察分析,豐富自然知識,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發展學生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教學設計先依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確立學習目標。然后聯系學生生活,安排了3個活動:(1)觀察桃花和解剖桃花。(2)觀察桃的花和果實,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二、教材分析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生物學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本節是蘇科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11章第一節《地面上的植物》的重點之一。地面上生存的植物種類繁多,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一類植物,與人類的生活生產關系密切,在陸地上的每個角落都有被子植物分布。它們不僅美化環境,還是人和動物氧氣和營養物質的重要來源。因此,學習掌握被子植物的知識非常必要。三、學情分析:桃是學生較為熟悉的被子植物之一,花朵較大,結構具有典型性。通過觀察和解剖桃花,對比桃花子房和桃果實的結構,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春暖花開的春天,學生還有探究其他常見植物花的結構的想法。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動手實驗操作能力較強,因此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認知發展水平。但七年級學生理論知識尚欠缺,因此教學老師要注意實驗過程的指導,并幫助學生將掌握的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的高度。四、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描述桃花的結構,說出桃花發育成為果實的過程。2、能力目標通過解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比較不同被子植物結構的異同,提升分析和綜合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和解剖活動,體驗一般的觀察和解剖方法,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培養合作習慣、創新精神。五、教學重點和難點解剖并描述桃花的結構,描述果實形成的過程。六、教學策略和手段通過較為流行的“快閃”視頻,迅速記住桃花各部分的結構,為解剖桃花打好基礎;通過觀察和解剖桃花,牢記桃花各部分的結構;通過對比桃的子房和果實的結構,理解果實形成的過程。七、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微課視頻,桃花、放大鏡、解剖針等實驗材料。學生準備:自選自備其他植物的花。八、教學過程一、導入回顧綠色開花植物的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引起學生對綠色開花植物繁殖后代的興趣。二、新課活動一:觀看快閃視頻通過快閃視頻,讓學生迅速對花的結構產生初步的認識。花的結構較為復雜,學生一下子難以接受相關陌生的名詞,通過快閃視頻,讓學生迅速對花 的結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通過提問進一步回顧桃花各結構,并對各部分的功能有初步的認識。活動二:初探桃花的結構通過微課視頻《觀察桃花的結構(解剖桃花)》讓學生學會觀察桃花的方法、解剖和展示的方法。觀察順序:由下而上,由內而外。解剖順序:依次解剖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并把它們分類放置到白紙上,最后放置花托和花柄。數一數各結構的數量。通過解剖自帶的花,了解被子植物花的多樣性。活動三:再探桃花的結構通過解剖演示和個別指導,引導學生探究花蕊并解剖子房進行觀察。數一數子房內胚珠的數量。活動四:對比桃子房和果實的結構通過對比桃的子房和果實的結構,說出子房發育成果實的過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