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章 空中的生物第2節 昆蟲一、教學目標:1. 知識目標(1)列舉常見的幾種昆蟲,并說出它們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2)說出蝗蟲的結構2. 能力目標嘗試設計實驗探究蝗蟲的呼吸器官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如蝗災),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能力。二、教學重難點:觀察蝗蟲的結構探究蝗蟲的呼吸器官三、教學策略采用多媒體課件與實驗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在掌握基 礎知識的同時體會科學研究的精神和方法。1.以“做”為重心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親自觀察蝗蟲,觸摸感受蝗蟲的體表,觀察各種器官,并嘗試分離部分結構,在做中認識蝗蟲的結構。通過解剖、比較蝗蟲各結構的特點,使學生樹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這一生物學觀點。本節課教師還安排了探究蝗蟲呼吸器官的活動,給學生提供實驗材料與用具,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2.注重情感教育 蝗災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危害。因此教師安排了資料分析讓學生了解蝗災發生的原因,反思人類的行為,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參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境導入 視頻:多姿多彩的昆蟲世界 觀看視頻,了解各種昆蟲。 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活動一 認識蝗蟲 (一)1.對照課本P85圖12-9,觀察蝗蟲的外形和分部。 2. 辨認蝗蟲的結構。 3.用鑷子將蝗蟲的部分結構分離,用膠帶粘貼到活動單的表格的“結構”欄中,并寫上名稱。 (二)活動要求:閱讀課本信息庫p87,討論: 1. 蝗蟲的體表有什么特點? 2. 蝗蟲的感覺、視覺、攝食、運動、呼吸依靠什么器官完成。 小組觀察蝗蟲。先觀察體表,再觀察各結構。注意區別不同結構的特點。 討論交流 對照結構圖展示交流 通過自主觀察探究,能有效變生活方式、激發思維,培養并提高能力。 通過問題創設,讓學生產生疑惑,交流討論,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活動二 驗證蝗蟲的呼吸器官 (一)出示實驗材料與用具:蝗蟲 燒杯 水 凡士林 玻璃棒 棉線 要求學生: 1.小組合作討論方案。 2.畫出實驗裝置示意圖,介紹實驗步驟。 (二)播放興趣小組同學拍攝的實驗視頻 小組合作嘗試設計實驗方案。 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并得出結論。 通過設計實驗方案,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進一步提升,發展其科學探究能力。資料分析 1..視頻:蝗災 2.資料分析:引發蝗災的原因 了解蝗災發生的原因,反思人類的行為,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 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參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觸發學生的保護環境的熱情。課后拓展 1.去大自然中尋找昆蟲,觀察昆蟲的結構,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撰寫 “觀察日記”。 2.查找“昆蟲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資料。 為下一節課認識其他昆蟲,總結昆蟲的特征鋪墊。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資料收集能力。五、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