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水中的動物(1)第1節 水中的動物【學習目標】知識與能力:1.認識水中常見的動物類群。2.了解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主要區別。3.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過程與方法: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珍愛生命的情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點】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教學難點】“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實驗;【教法】小組討論法、觀察法、啟發法【教學內容】教學進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導入 播放視頻:“多姿多彩的水中動物” 欣賞水中動物 學生自主說出熟悉的水中動物名稱。2.認識水中動物的種類 提問:同學們知道水中的動物有哪些種類嗎? ①魚類:鯊魚、金魚、小丑魚、蝴蝶魚等 ②腔腸動物:珊瑚蟲、海葵、水母等 ③節肢動物:蟹、蝦等 ④軟體動物:河蚌、螺螄、章魚等 ⑤兩棲動物:青蛙、大鯢、蠑螈等 ⑥哺乳動物:鯨、海豚、海獅、海豹等 結合圖片認識水中動物的種類。3.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一)以鯽魚為代表,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1.俗話說魚兒離不開水,魚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呢?魚有哪些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呢?讓我們以鯽魚作為代表,來探究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請同學們思考:我們需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探究? (體形、體色、體表、感覺、呼吸、運動) 2.合作探究:(一)觀察鯽魚的外部形態 小組討論: 鯽魚的體形是怎樣的?(紡錘形) (2)鯽魚的體色有什么特點?(背深腹淺,是一種保護色) (3)摸鯽魚的體表有什么感覺?(黏滑,鯽魚表面覆蓋有鱗片,鱗片表面有粘液,可以減少水的阻力) (4)鯽魚的身體分為哪幾部分?(頭、軀干、尾三部分)(結合圖示) (5)仔細觀察魚的體側你會看到什么結構?它有何作用?(側線;特殊感覺器官,能感知水流變化,使魚能準確定位,判斷水中物體)(視頻:側線的作用) 3.合作探究二:鯽魚的呼吸器官是什么?(鰓) 觀察與思考: (1)魚鰓位于 頭部 兩側,外有鰓蓋保護,顏色 鮮紅色 。 (2)當水流經鰓絲時,溶解于水的 氧氣 進入鰓絲的血管中,水流由鰓蓋的后緣流出, 二氧化碳__由鰓絲排放到水中。魚就是這樣呼吸的。 4.合作探究三:鯽魚的運動 (1)認識各種魚鰭的名稱和數目(出示圖片) (胸鰭:2個;腹鰭:2個;背鰭:1個;臀鰭:1個;尾鰭:1個 1.分析從哪幾方面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2.小組合作,通過觀察圖10-2鯽魚的外部形態并結合信息庫的內容思考并回答問題。了解鯽魚的體形、體色、體表特點和身體分部以及特殊的感覺器官以及呼吸和運動特點。4、小結【板書設計】第1節 水中的動物一、多姿多彩的水中動物二、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體形體色1.鯽魚 體表感覺器官呼吸器官運動器官2.魚類的主要特征:用鰭運動,用鰓呼吸【教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