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冀少版生物 七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我們身邊的生命世界 多種多樣的動物 第八節 鳥類2教學背景(1)面向學生:初中 學科:生物(2)課時:1課時(3)學生課前準備:8人一組,每組選出組長,組長負責協調收集內容和準備發言。3教材分析前面已經介紹了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各種環境中的生物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性。本節的鳥類是前面內容的延伸,重要通過探究“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的特征”這個活動展開,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入手,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引導學生認識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意義,體現了新課程知識和能力的統一。從家鴿擴展到整個鳥類,最后介紹了鳥類的多樣性,目的是讓學生關注動物與環境的密切關系,理解人與動物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熱愛大自然關愛生命,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轉變。4學情分析4.1 現有的知識結構 經過近一個學期的生物課學習和訓練,學生已儲備了一定量的生物學知識,形成并提高了必須的學習能力。教師依托此基礎,可充分利用教材現有的圖片和文字,并有意識的拓展延伸,鼓勵學生課前自主收集圖文資料,課堂上大膽展示交流,以挖掘潛力,激發動力,鍛煉能力。鳥類與人類的關系,學生雖有接觸,恐難深入。愛鳥護鳥的思想可能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所以可通過具體人物事跡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4.2 心理特征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雖然對自然現象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但邏輯思維不夠縝密,提出問題、觀察現象、分析綜合容易膚淺單一,不能觸及實質。所以教師一定要做好組織引導工作,巧妙地拋磚引玉,既要放心放手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探究,又要為學生能在自由自在的探究過程中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助一臂之力。教學時,應該多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熟悉的事例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5教學目標5.1 知識與技能 (1)闡明鳥適于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2)概述鳥類的主要特征;(3)概述鳥類與人類的關系。5.2 過程與方法 (1)嘗試完成“探究家鴿適應空中飛行的特征”的活動; (2)通過討論交流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課外資料的收集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5.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集體活動,使學生形成探索生命奧秘,勇于追求科學真理的優秀品質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2)體驗生物與生活的聯系,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關注我國的珍稀鳥類資源,養成自覺的愛鳥護鳥的行為習慣。(3)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6重點難點6.1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探究,闡明鳥類適于空中飛行的特征。6.2 教學難點 探究鳥類適于飛行的主要特征。7教學設計思路通過觀察,感知鳥類的形態、結構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特點,根據飛行耗能大的事實結合呼吸作用進行分析了解鳥類在生理上是怎樣適應飛行生活的,逐步幫助學生構建生物學觀點“鳥類的形態、結構與生理特征與飛行生活相適應”。8教學準備8.1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廣告紙飛機,厚紙板飛機,鳥類的標本1個\組,鳥類的骨頭(頭骨、長骨、胸骨)若干,豬的肋骨若干,鳥類的正羽和絨羽若干,角質喙1個\組,鐵盤1個\組,燒杯2個,飽和食鹽水500ml,鑷子1把等8.2 導學案 學生學習的指導方案,重在目標解讀、方法指導、習慣培養,讓學生有法可依、有題可練。 9教學過程9.1 第一學時9.1.1情景設置 導入設置“探究設計”的環節,思考兩張不同材質的紙(廣告紙、硬紙板)如何折出可以讓紙飛起來的形狀。飛機的制造是研究鳥類如何能飛翔中得到啟示的。我們都知道鳥是會飛的,那它為什么能飛 是不是所有的鳥都會飛呢 由此導入本節課要學習的課題《鳥類》。9.1.2教學活動活動1【測試】練習1.下列哪項不是鳥適應飛行生活的外形特點( )。A.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尾 B.全身被覆羽毛 C.前肢變成翼 D.身體呈流線型2.鳥排便頻繁的原因是( )。A.食量大 B.消化功能差 C.吸收功能差 D.直腸短,不能長時間儲存糞便3.鳥飛行時,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其動力主要來自( )A.四肢 B.胸骨 C.胸肌 D.羽毛4.家鴿飛行時,牽動兩翼的肌肉主要著生在( )A.后肢 B.脊椎骨 C.頸部 D.胸骨5.雙重呼吸指的是( )A只在呼氣時,肺進行氣體交換 B只在吸氣時,肺進行氣體交換C吸氣和呼氣時,肺都能進行氣體交換D吸氣和呼氣時,肺和氣囊都進行氣體交換6.鳥適于飛行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家鴿的身體呈 型,可以減少空氣阻力,利于飛行。(2)前肢變成了 ,胸部有很突出的 ,其兩側有發達的 ,牽動兩翼飛行。(3)直腸 ,糞便可及時排出體外,這樣可以 ,利于飛行。(4)飛行時體內產生的熱量,通過體內的 經呼吸作用,散失到體外,保持體溫恒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