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學的探究方法》本節課以一個經典的實驗統領全部內容,是新的課程標準中第一個一級主題“科學探究”在初一學生面前第一次較完整的顯現。經典實驗中蘊藏了科學的實驗思想、巧妙的實驗設計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挖掘其中的內涵,以經典實驗為載體,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和能力,以求初步認知科學的方法。要讓學生改變過去注重知識記憶的傾向,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利用探究的思路,學會尋求多種途徑方法獲取知識,養成科學的精神和能力,本節課起著“拋磚引玉”的作用。如何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生產實際或者學習中發現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如何讓學生描述探究過程和結論;甚至設計對照實驗等等,都是備課過程中我們應該關注的。【知識與能力目標】1、分析和討論“巴斯德實驗”過程,概述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和研究方法(重、難點)2、明確“控制實驗 變量,設計對照實驗”是實驗成功的關鍵【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從觀察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設計一些簡單實驗,逐步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了解科學家的 工作方法和思維方法,體會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鍥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2、使學生有興趣參與課堂探究活動,愿與同伴合作。【教學重點】1、巴斯德實驗的分析和討論。2、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教學難點】1、從巴斯德實驗的過程中,概括出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2、從已知科學知識與所發現問題的沖突中,篩選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巴斯德實驗的相關資料。【導入新課】教師:生活中,尤其是天氣溫度較高時,我們吃剩的飯菜放置時間久了,還能繼續食用嗎,為什么?你認為食物長時間放置導致變質的原因是什么? (圖片展示:霉變的饅頭、腐敗的飯菜等。)學生回答生1:不能,飯菜可能會變質了(變酸了)。學生回答生2:食物中可能滋生了大量微生物,導致食物變質。教師:早在19世紀60年代以前,人們就已經證實食物變質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且在此之前人們普遍相信一種所謂的“自然發生說”,該學說認為使食物變質的微生物是由食物自身產生的,如:腐尸生蠅蛆,包括17世紀的大科學家哈維和牛頓都相信這種學說。但是,巴斯德根據自己的研究實踐,不相信微生物可以自然發生。 那么,使食物變質的微生物真正是從哪兒來的?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法探究這一問題的正確結論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共同學習:第三節生物學的探究方法。(板書課題)【講授新課】一、探究的基本過程指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本10-11頁的“分析與討論”,結合圖1.1-7,認真分析巴斯德實驗,思考使肉湯變質的微生物是來自于肉湯本身還是空氣。學生:說明各自的觀點教師:對于這一問題,偉大的“微生物學教授”巴斯德經過不懈的研究,終于給出了正確的結論,他的研究表明使鮮美肉湯變質的微生物來自于微生物。我們接著看巴斯德的實驗過程,把肉湯灌進兩個燒瓶里,第一個燒瓶就是普通的燒瓶,瓶口豎直朝上;而第二個燒瓶,瓶頸彎曲成天鵝頸一樣的曲頸瓶。然后把肉湯煮沸、冷卻。兩個瓶子都沒有用塞子塞住瓶口,而是敞開著,外界的空氣可以暢通無阻地與肉湯表面接觸。他將兩個燒瓶放置一邊。過了三天,第一個燒瓶里就出現了微生物,第二個燒瓶里卻沒有。他把第二個瓶子繼續放下去: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直至四年后,曲頸頸瓶里的肉湯仍然清澈透明,沒有變質和產生微生物。這是為什么呢? 巴斯德解釋說,因為第一個燒瓶是頂端開口,懸浮在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可以落入瓶頸直達液體,微生物在肉湯里得到充足的營養而生長繁殖,于是引起了肉湯的變質。第二個瓶頸雖然也與空氣相通,但瓶頸拉長彎曲,空氣中的微生物僅僅落在彎曲的瓶頸上,而不會落入肉湯中生長繁殖引起腐敗變質。通過個人思考與小組討論,嘗試解決:(1)你認為該實驗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2)在巴斯德制訂的計劃中,曲頸瓶妙在何處?(3)請歸納巴斯德實驗探究的過程,共經歷了哪些步驟環節?提出自學要求:1、個人思考,再小組討論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2、在課本上標注知識點對自學效果的檢查:5分鐘后找同學回答以上問題。教師點撥:(1)實驗中精確地設計了A、B裝置作為對照實驗,控制了實驗變量的唯一。(2)曲頸能使自然的空氣接觸到瓶中的肉湯,而空氣中的細菌則不能。(3)巴斯德證明自己假設的過程,就是一個生物學科學探究的過程,通常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等。二、探究的常用方法教師:在生物學探究的過程中,還需要哪些方法才能滿足我們探究生物奧秘的需要呢?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11-13中“探究的常用方法”部分,然后完成下列問題:1.生物學探究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哪些?舉例說明。2.“在實際工作中,只需要一種生物學探究的方法即可”,這句話你是如何理解的,談談你的看法。學生回答教師點撥:閱讀教材,識記生物學探究的常用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調查法等。 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需要多種探究方法并用。(課件用圖片展示幾種探究方法)觀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通過感官和輔助工具,在自然狀態下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實驗法:利用特定的材料和器具,在一定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測量法:利用尺子、秒表、溫度計等工具,對確定對象的高度、速度、溫度等進行測量,用數據對事物作出量化描述。調查法:為達到設想的目的,制定計劃,收集研究對象的相關信息,然后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實地調查是生物學研究常用的調查方法。【課堂小結】本節課同學們的表現都非常積極而有序,也基本上完成了我們的學習目標。大家來反思一下: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惑?學生自主回顧本節所學所得。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等方面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獲,讓學生在求知中體驗,在體驗中求知,從中感受到成功的樂趣略。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