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在“生物結構”一章中,“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是基礎。因為細胞室新陳代謝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生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及生命的生理、行為特點都是建立在細胞這一特殊結構基礎之上的。所以理解細胞不同于一般非生命結構的特點就是本節最首要的教學重點。本節內容主要是通過觀察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和觀察草履蟲兩個實驗驗,闡明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知識與能力目標】知道細胞室生物結構的基本單位指出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人口腔上皮細胞的結構區分動植物細胞的主要不同點學會制作臨時裝片【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實驗室學生學會制作并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以及進一步練習畫細胞結構圖的技能。通過比較動植物細胞結構上的不同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總結歸納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的應用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通過臨時裝片制作的實驗活動,體驗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2、在實驗中訓練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分工合作的能力。【教學重點】1、動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與觀察。2、識別動植物細胞的主要不同點。繪制動植物細胞結構圖。【教學難點】識別動植物細胞并繪制簡圖。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洋蔥、生理鹽水、稀碘液、消毒牙簽、紗布、鑷子、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導入新課】建筑工人在建大樓的時候,大樓有鋼筋、水泥、沙子等原材料構成,那各種生物體由什么構成的呢 羅伯特·胡克用它自制的顯微鏡告訴了我們答案。 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單位,這節課我們就自己動手制作臨時裝片認識細胞的結構。【講授新課】一、細胞是生物結構的基本單位指導學生閱讀課本23頁,觀察圖片,回答下列問題:從細胞組成的角度怎樣對生物進行分類舉例說出一些單細胞生物對學生進行提問,在學生初步認識生物在細胞組成角度的分類的基礎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單細胞生物和多細生物。實驗探究: 觀察動植物細胞的結構1、課前把學生分成8 人一組,并按小組操作。2、操作前,讓學生閱讀課本25-27頁,初步了解實驗的方法和步驟。3、教師示范臨時玻片的制作過程,并強調注意事項。4、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完成洋蔥表皮細胞和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注意操作的規范正確。把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記錄下來。5、老師巡回指導,及時處理學生出現的問題,隨時糾正學生操作過程中出現的錯誤。6、按照上節課顯微鏡的使用步驟,觀察自己小組制作的臨時裝片。7、并在老師的指導下,在課本相應位置畫出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細胞結構。8、對照課本圖1.2-4 標出各主要結構的名稱。認識兩種細胞各部分的結構。合作交流小組討論分析下列問題:1、臨時裝片制作過程中,如果出現了氣泡怎么辦 2、把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觀察細胞結構并討論: 洋蔥表皮細胞和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是什么 比較它們的異同 解析:1、 如果出現了氣泡,可以有以下方法處理(1) 用吸水紙吸引,把氣泡從蓋玻片下吸出(2) 用鑷子間輕輕敲打蓋玻片,把氣泡趕出(3) 用大拇指輕輕按擠蓋玻片,把氣泡擠出(4) 揭起蓋玻片重新按照要求蓋片,即: 用鑷子夾起蓋玻片,是玻片的一側先接觸液滴,然后緩緩放平。洋蔥表皮細胞與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不同點:洋蔥表皮細胞有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口腔上皮細胞沒有。二、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教師:胡克觀察到的軟木細胞,其實是死亡細胞的空殼。組成生物體的活細胞具有復雜的結構,能夠表現出一定的生命活動。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實驗來探究細胞表現的生命活動。實驗探究:草履蟲對刺激會表現什么樣的反應同樣是將學生分為每8人一組,根據課本27、28頁實驗內容,分組按操作步驟進行操作,老師在學生實驗時到處巡查,及時解答學生的問題,學生觀察并記錄實驗結果,得出結論。之后各小組交流實驗結果及結論,談論之后,師生總結交流,得出結論:草履蟲雖是單細胞生物,但也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根據實驗進一步驗證: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對于單細胞生物來說,一個細胞就是一個生物體,全部生命活動在一個細胞內完成。多細胞生物是由許多細胞構成的,每個細胞都能獨立地進行生命活動。這說明細胞是進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中的各種結構都擔負著一定的功能,它們緊密聯系、相互協調,使細胞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課件展示植物細胞結構圖,并注明各結構的功能)學生觀察植物細胞圖,識記各結構的功能。【課堂小結】學習制作臨時裝片和識別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既是本節重點,對以后的生物學知識的學習也是至關重要的。重點內容放在識別動物細胞基本結構并比較動、植物細胞結構上的異同點。通過學習我們要知道的是——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的功能單位。繪制的生物圖在能直接自然的發現不同植物細胞的共同結構特點。生物圖的科學畫法,能鼓勵我們的學習興趣,培養我們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略。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