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病毒》(教材分析)病毒是已知最微小的生活在細胞內的致病因子,人和動物約60%的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是一種簡單的生命形態。病毒與動植物及人類的關系密切。(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2.列舉幾種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系的病毒。3.關注病毒與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與人類的關系。【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了解病毒的發現過程,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病毒的基本形態和結構。2.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教學難點】1.病毒結構的獨特性。2.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流行性感冒是一種常見的傳染性疾病,病人通常表現為急起高熱、全身疼痛、顯著乏力和輕度呼吸道癥狀。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你知道病毒嗎?病毒與其他生物相比有什么不同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看同學們是否能找到答案?以此引入新課。【講授新課】病毒的形態結構從1892年,俄國科學家的伊萬諾夫斯基第一次接觸病毒的實驗,到20世紀初,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使人們看清了病毒的模樣,如今的人們對病毒有了更多的了解。那么,病毒是什么樣子的呢?教師要求小組同學合作討論并回答以下問題:(先獨立思考,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小組討論)(1)病毒的大小?必須借助什么顯微鏡才能觀察到?(2)病毒主要有哪幾種形態?(3)病毒的結構是怎樣的?(4)與動植物細胞相比,病毒的結構有什么特點?課件展示一組圖片請學生說出圖片上是哪一種形態的病毒。學生觀看圖片,思考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病毒的形體極其微小,結構簡單,但它們的個體形態卻是形態各異,豐富多彩。有球狀、桿狀、蝌蚪狀。課件展示一組圖片請學生說出病毒的結構。學生觀看圖片,思考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但是它仍然具有嚴整的結構,主要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遺傳物質的核心是核酸)。教師小結:球形、桿形,蝌蚪形,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它的結構非常簡單,是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遺傳物質構成的。師: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為什么還是生物呢?下面,我們了解一下病毒有哪些生命活動。病毒的生命活動病毒的生活方式:病毒要是離開了活細胞,通常會變成結晶體,等待時機,尋找新的寄主。一旦有機會侵入新的活細胞,生命活動就會重新開始。請同學們通過課本并結合圖片嘗試描述噬菌體繁殖的過程①侵入:噬菌體的尾部附著在細菌的細胞壁上,然后入侵。②復制組合:噬菌體巧妙地利用寄主(細菌)細胞的“機器”,大量在復制子代噬菌體的遺傳物質和蛋白質,并形成完整的噬菌體顆粒。③釋放:噬菌體成熟后,在潛伏后期,溶解寄主細胞壁的溶菌酶逐漸增加,促使細胞裂解,從而釋放出子代噬菌體。(噬菌體在37℃下大約四十分鐘就可以產生100~300個子代噬菌體)病毒的分類:病毒的種類很多,由于它們對細胞的侵染具有特定性、選著性,一種病毒通常只能侵染某種特定的細胞。根據它們侵染的細胞種類不同,可以將病毒分為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細菌細胞等不同的類群。在生態系統中,病毒是非常活躍的一員,它在自然界的分布極其廣泛,幾乎可以感染到所有生物,那么病毒會對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造成那些危害呢?病毒與人類的關系觀察圖片,思考病毒對人和動植物的影響。探究活動:(1)病毒與植物、動物最關鍵的區別是什么?為什么病毒還屬于生物?(2)分析下列病毒分別屬于哪類病毒?乙肝病毒、EV71腸道病毒、綠膿桿菌噬菌體、腮腺炎病毒、水稻條紋葉枯病毒(3)病毒對人類的關系有害的一面?①部分病毒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如感冒病毒、乙肝病毒,天花病毒、狂犬病毒,艾滋病病毒等。②許多病毒會危害人類的經濟作物、家禽家畜等,如煙草花葉病毒,豬瘟、雞瘟病毒,馬鈴薯病毒。③一些細菌病毒會破壞人類使用微生物進行生產的產業,如味精業。(4)病毒對人類的關系有利的一面 ①預防接種:制造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牛痘疫苗等)控制一些疾病。疫苗就是經過人工處理的減毒病毒②噬菌體可以作為防止某些疾病的特效藥。如:人們用綠膿桿菌病毒防止燒傷病人傷口受綠膿桿菌感染化膿;用病毒防止手術后病人長傷疤等。③利用病毒可制高效的生物農藥,如利用多角體病毒防治松毛蟲、粘蟲等,即達到控制害蟲的目的,對人畜健康和環境又完全無害。④在基因工程方面:噬菌體應用于轉基因、基因治療等方面。課件展示病毒的危害以及人類對病毒的利用的示例。【課堂小結】病毒的形態有球形、桿形、和蝌蚪形。病毒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和噬菌體三大類。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有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病毒的繁殖方式是自我復制。病毒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教學反思)略。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