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種群的特征>>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種群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在穩態及調節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從群體層次上分析生命系統的特征,是學習群落和生態系統的基礎。教材著重介紹了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及種群的數量特征,其中標志重捕法和樣方法的模擬實驗是本節的難點、重點,種群的幾個基本特征及內在關系也是學生需要著重掌握的。由于課堂教學中無法讓學生真正地用標志重捕法和樣方法開展種群密度調查,故本節采用模擬實驗,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學生初步學會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分析各種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學科核心素養中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二、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接觸到了生態學方面的知識,在種群和群落等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而且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已經接觸到了有關物種保護等內容,迫切地想了解進一步的知識,想用專業的科學的知識來解決有關問題,可以此為切入點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教學目標1、列舉種群的特征。2、嘗試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1、教學目標(1)科學思維運用模型與建模;歸納與概括;解決實際問題(2)科學探究進行實驗設計;開展討論交流;提高探究能力(3)社會責任關注社會議題;形成生態意識教學重難點重點:種群的特征。種群的特征對于了解和研究種群的數量變化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要結合具體物種的種群進行教學,這樣就可以利于對種群特征的理解。難點:樣方的選擇和確定。結合學生的學情,對生態環境接觸較少,對種群密度調查的方法的學習較為抽象,因此樣方的選擇和確定是本節學習的難點。五、教學方法問題驅動法、合作探究法、模型構建法、實物演示法六、教學思路設計七、教學過程教學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引入 新課 用PPt給展示隨機排列的圖案紙(圓形和三角形),請學生估算的圓形或三角形的數量。 引入種群密度并導入新課 學生討論、估算,并說明估算的方法。 為新課做鋪墊種群 概念 什么是種群呢? 理解種群的概念,歸納總結種群的概念要點。舉例歸納總結種群概念的要點: 1、一定自然區域2、同種生物構成3、全部個體的總和 建構概念,知識應用種群密度的概念 種群密度: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種群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而種群數量的變化是與種群的特征分不開的。 比較圖片中各種群數量的不同,理解種群密度的概念。 讓學生理解種群密度的概念意義。【學習活動一】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樣方法內容及探究實驗。 引導學生回答: 1、樣方的大小一般為多少?樣方的多少會影響調查結果嗎? 2、取樣方法有哪些?為什么要強調隨機取樣? 自主學習,結合教材思考回答問題。 嘗試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種群密度。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吸引注意力,更易接受。問題:調查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種群密度,能用樣方法嗎? 設某種群的總數為N ,第一次捕獲標記的個體為M,第二次重捕的個體數為n,其中已標記的為m,則:N:M=n:m 推出計算公式:N= × 閱讀教材,在老師的引導下推出計算公式 【標志重捕法模擬實驗】 1、實驗材料:紅花生、白花生 步驟①:第一次抓取。將大燒杯中的白花生取出一部分染成紅色。 步驟②:將染成紅色的白花生再放回原大燒杯,得到一個比值m1/N1。 步驟③:第二次抓取。再從大燒杯中取出一部分花生,得到一個比值m2/N2 步驟④:根據兩次實驗結果,推算出大燒杯中花生的總數。 引發興趣,推出標記重捕法。 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出生率和死亡率 分析人口增長和東北虎瀕臨滅絕的原因。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如何影響種群密度的呢? 思考,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出生率與死亡率。 總結:出生率>死亡率 種群密度增加 出生率=死亡率 種群密度不變 出生率<死亡率 種群密度減小 讓學生理解出生率與死亡率也是種群特征。遷入率和遷出率 問題:我們知道冬天大雁為了避寒,會遷徙到南方,那這種遷徙對北方和南方大雁的種群密度有什么影響呢? 學生回答,教師評價。 理解遷入率和遷出率的概念。 總結: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都是直接決定種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種群的一個特征。 讓學生認識遷入率與遷出率對種群密度的影響。年齡 組成 提問:種群的年齡結構對種群密度有無影響呢? 給出種群年齡結構的三種類型 A B C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思考A、B、C三種年齡組成的種群,分析三種年齡組成分別具有哪些特點? 總結:年齡組成對于預測種群數量變化趨勢具有重要意義。 【學習活動二】年齡組成的特點及種群密度的預測 觀察年齡結構類型,思考回答問題,并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表格。 類 型增長型穩定型衰退型年齡組成特點出生率與死亡率 種群密度發展趨勢 以自身為例理解物種的三個年齡結構歸納知識,有利于記憶和掌握。性別 比例 此外,性別比例也是種群的一大特征。性別比例是指物種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 在農業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種群的雄性個體,使雌性個體不能完成交配,從而使該種群的密度明顯降低。 理解性別比例的概念,了解性別比例應用于生產實踐的實例。 聯系理論與生產實踐,拓展知識。情境延伸構關系圖 分享交流 問題:資料分別體現了種群的什么數量特征?構建關系圖體現內在聯系。 小組討論,分析特征之間的聯系,構建關系圖并分享交流。 從資料中歸納種群的其它數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 小組討論,分析特征之間的聯系,構建關系圖并分享交流 任務驅動,在種群密度的基礎上,學生進一步主動構建種群特征之間的關系圖,促進知識的內化,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課堂 總結 直接決定種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遷入率和遷出率;而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通過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響種群密度的未來變化。 總結種群的特征,回顧所學知識。 培養學生的知識總結能力。評價 隨堂練習檢測 練習 培養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板書設計:第四章 種群和群落第一節 種群的特征一、種群: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全部個體的總和。二、種群的數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 遷入率和遷出率決定大小 樣方法種群數量 直接影響 種群密度 調查方法影響 預測變化方向 標記重捕法增長型性別比例 年齡組成 衰退型穩定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