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第二課時——模擬膈肌的運動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1. 本節課在教材中地位與作用《模擬膈肌的運動》是第二節:《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中的一個演示實驗,是為了探究胸腔容積的變化與呼吸的關系。本節是第三章的重點,也是這一冊的學習難點之一。尤其是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原理比較抽象,學生難懂。通過這一模擬實驗,很直觀的體現出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原理是呼吸肌有規律的收縮和舒張使胸廓容積擴大和縮小。進而讓學生感悟到呼吸系統的各器官形態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2.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對于人體時刻進行的呼吸司空見慣,但并不是十分明白呼吸是如何進行的,也不是十分清楚呼吸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通過感受呼吸時胸廓的變化,學生對于到底是由于胸廓的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吸氣導致胸廓的擴大,不一定能說清楚。因此通過直觀模擬膈肌的運動,幫助學生理解其中因果關系。二、教學目標:依據教材的編寫意圖,結合課標要求,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確定以下教學目標:(1)知識方面: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2)能力方面:通過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小組協作能力及觀察總結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認同實驗裝置,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重點:小組協作制作膈肌運動模擬器。難點:通過實驗過程得出實驗原理。三、教法與學法由于初中學生大多習慣于依靠感性來認識事物。依據學生的這一認知水平,我將把直觀教學,實驗教學,引導探究等教學方法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實驗探究、對比歸納等學習方法融為一體,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四、教學過程本節課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做出如下安排。(一)、提出設想(5分鐘)創設問題激發思維:課本上的膈肌運動模擬器是否有不足之處?如何改良?并請學生介紹選材原因及預設的實驗步驟。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對原實驗器材產生質疑思考、討論后進行材料的選擇和收集,并設計實驗器材。在此過程中既啟迪了敢于質疑權威的思維,又鍛煉大家知識聯系生活的能力。(二)、勇于實踐(15分鐘)各小組制作時間為15分鐘,制作過程中請填好實驗單,制作完成后請根據實驗現象試著得出實驗原理。設計意圖:學生提出設想,并在課堂上進行實踐。此環節學生可能會遇到很多沒有預計到的問題,意在通過小組協作合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設計完成實驗單,可以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思路更加清晰。培養學生科學記錄,組織語言的能力。(三)、成果展示(14分鐘)1、集體展示。通過操作自己制作的實驗器材,檢驗自己小組的實驗現象是否明顯,改良制作是否成功。2、通過實驗現象引出氣壓差的知識。得出感悟:是胸廓擴大導致吸氣。3、演示實驗現象得出實驗原理。4、小組匯報展示。談談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5、請各小組在課后將實驗單交回科代表處,以作后續探討。6、通過實驗,大家有收獲嗎?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學生可以梳理實驗過程,深化知識理解。并在匯報中得到自我肯定,體現自我價值。(四)、知識誕生(5分鐘)1、通過幻燈片展示,記憶描述框架。結合框架及膈肌運動模擬器在腦海中回憶整理,兩分鐘后,一起說出實驗原理。2、回憶上節知識,呼吸運動除了需要膈肌的運動還需要誰的參與?肋間肌。將呼吸運動筆記補充完善。設計意圖:將實踐經驗轉化為理論知識的掌握。(五)、鞏固成果(5分鐘)1、邀請一位同學上臺寫出剛才得出的呼吸運動原理。其他同學在課本上默寫,鞏固學習成果。注意“肋、膈、廓”等文字的書寫。2、本課最后,請全班同學將呼吸運動原理齊讀一遍,給本課劃上圓滿的句號。設計意圖:通過讀寫模式,充分吸收知識,鞏固學習成果。(六)、師小結(1分鐘)本堂課,從質疑權威到選材再到制作和得出原理,大家都非常用心。我感受到了大家對生物的學習的熱忱,嚴謹的實驗態度和鍥而不舍的精神,這都是非常寶貴的學習品質。相信大家也在小組協作的過程中收獲頗豐。同學們還可以在課后繼續完善或創新你們的實驗裝置,全老師相信你們的潛能是無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感謝全班同學今天為全老師上了生動的一課,你們是最優秀的!謝謝你們!下課!5、教學反思本課我認為自己的不足之處有:1、在環節一可以追問下學生預設的實驗步驟,了解下他們的設計思路是否清晰。2、匯報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下自己設計的實驗裝置有什么不足之處,對再次改良提出一個設想。3、最后在學生上臺書寫時,我選擇的是一名成績較好的學生,該同學可能是迫于正確書寫的壓力,帶上了一份小提示。導致最后的書寫正確,但并沒有檢驗到他是否真的學有所得。或許我可以在邀請學生上臺之前,減輕下他們的壓力,強調就算寫錯了也沒有關系,我們正好可以發現自己的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避免學生做出并不劃算的決定。4、整個課程各環節安排較滿,可以嘗試多留給學生一些自主的時間,多請學生回答實驗原理,檢驗所得;少一些集體的記憶時間。 期待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讓我獲得更大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