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與生物學》本節(jié)教材主要安排了觀察的活動,使學生了解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從圖片入手,引導學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分析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并嘗試對生物的環(huán)境進行分類。【知識目標】概述生物和生物學的概念,舉例說出生物的生命現(xiàn)象和基本特征,說出生物、生物學與生活、生產的關系,了解生物學的發(fā)展前景。【能力目標】初步學會圖文分析,能通過觀察圖片信息分析歸納生物的基本特征,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生物和生物學在人類生活、生產、醫(yī)療衛(wèi)生等領域中的應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養(yǎng)成關注周圍的生物,關注生活、生產、社會中生物學的良好習慣,初步形成圖文分析、舉例說明、發(fā)現(xiàn)問題等生物科學素養(yǎng)。【教學重點】認識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學的研究內容。【教學難點】了解生物學的研究內容。課本,教參書,多媒體課件,網(wǎng)絡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多媒體展示圖片: ①螞蟻:好多好吃的哦! ②大雁:南方也是我的家! ③春芽:我也想長高哦! 世界是如此的神奇和美妙!在自然界里,我們可以觀察到螞蟻覓食、大雁南飛、春芽吐綠、蜜蜂采蜜、葵花向陽、小鳥的筑巢和覓食等生命現(xiàn)象。 你能舉例說出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現(xiàn)象嗎? 生物學就是研究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在研究生命現(xiàn)象的過程中,需要一把開啟生命王國大門的鑰匙,這把鑰匙就是觀察和實驗,而科學探究則是探索生命王國的重要途徑。本節(jié)課,我們首先來學習生物與生物學。 觀察螞蟻覓食、大雁南飛、春芽吐綠圖片,感知自然界中的生命現(xiàn)象。 舉例說出自然界中常見的生命現(xiàn)象,如螞蟻搬家、燕子銜泥、孔雀開屏等。一、生物的概念 什么是生物?你能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生物的概念嗎? 小結:生物是有生命的物體。 思考:熊貓玩具是生物嗎?機器人是生物嗎? 活動:火眼金睛辨識生物和非生物 多媒體展示圖片:白頭葉猴、手上的細菌、水蚤、蘑菇、落葉、蟬蛻后的殼 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分析: 舉例說出動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說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體。 說出機器人和熊貓玩具都不是生物。 觀察圖片,思考、說出白頭葉猴、手上的細菌、水蚤、蘑菇是生物;落葉和蟬蛻的殼是非生物。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1. 生物大多都有細胞結構 小結:生物體大多都是由細胞組成。 2. 生物能生長和發(fā)育 多媒體展示圖片和文字: 小結:生物能生長和發(fā)育。 3. 生物都需要營養(yǎng)物質和能量,生物都能繁殖 細胞要完成生長和發(fā)育等生命活動必須消耗能量,如此時的你正坐在教室里學習,不僅你的眼睛和大腦的細胞在工作,你的胃腸細胞在消化食物,血細胞在體內運輸。若此時你受傷了,則會有一些細胞來“修補”這個創(chuàng)口。 多媒體展示圖片 小結:生物都需要營養(yǎng)物質和能量。 小結: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4. 生物都能適應和影響環(huán)境 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 小結:生物能適應和影響環(huán)境。 生物除了以上的特征還有哪些特征呢? 師生共同歸納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大多都由細胞組成;生物能夠生長、發(fā)育;生物都需要營養(yǎng)物質和能量;生物都能繁殖后代;生物有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生物能適應和影響環(huán)境;生物能夠呼吸、排泄廢物等。 觀察圖片,從圖片上獲取信息。 。三、生物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生物在仿生學上的應用 1細胞核移植與克隆羊多利 1997年2月27日的英國《自然》雜志報道了一項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1996年7月5日,英國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的伊恩·維爾穆特領導的一個科研小組,利用克隆技術培育出一只小母羊。這是世界上第一只用已經分化的成熟的乳腺細胞克隆出的羊。克隆羊多利誕生后,克隆豬、克隆猴、克隆牛紛紛問世,似乎一夜之間,克隆時代已來到人們眼前。 2試管嬰兒 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路易絲·布郎在英國的奧爾德海姆出生。中國大陸第一個試管嬰兒鄭萌珠在1988年3月10日誕生。 3太空育種技術 太空育種可在較短時間內育成高質量的新品種,圖中南瓜直徑近1米,高0.6米,重180千克,它是通過航天育種培育成的新品種。還有皮薄、肉厚、汁多、個大的“太空菜葫蘆”、太空辣椒、太空茄子、太空冬瓜等等。 4人類基因組計劃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一項規(guī)模宏大,跨國跨學科的科學探索工程。其宗旨在于測定組成人類染色體(指單倍體)中所包含的30億個堿基對組成的核苷酸序列,從而繪制人類基因組圖譜,并且辨識其載有的基因及其序列,達到破譯人類遺傳信息的最終目的。基因組計劃是繼曼哈頓計劃和阿波羅登月計劃之后,人類科學史上的又一個偉大工程。 5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和來自塞拉利昂的瓊斯博士因在培育高產水稻方面的杰出貢獻,29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被授予2004年度“世界糧食獎”,兩人分享二十五萬美元的獎金。 小組合作,討論生物與人類日常生活的關系。 說出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生物。生物能夠提供食物來源;植物能夠提供氧氣;人們穿的衣服也來自于生物等等。 課前收集有關仿生學方面的知識,課上交流展示: ①青蛙和電子蛙眼 ②龜殼的背和建筑 ③響尾蛇導彈和蛇 ④烏賊和魚雷誘餌 ⑤長頸鹿和抗荷服 ⑥鯨魚和潛艇的“鯨背效應” 課前收集資料,課上小組交流展示。 試管嬰兒 試管嬰兒是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的俗稱,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讓卵細胞和精子在體外受精,并進行早期胚胎發(fā)育,然后移植到母體子宮內發(fā)育而誕生的嬰兒。活動:說一說對生命科學發(fā)展前景的展望。 人類憑借自己的智慧,解開了一個個生命之謎,但人類對生命的奧秘還“知之甚少”,還面臨著許多難題。例如:地球之外存在生命嗎?人的青春可以永駐嗎?什么時候能夠戰(zhàn)勝艾滋病,攻克癌癥?人類社會還面臨著人口增長、環(huán)境污染、資源匱乏、疾病危害生命及生態(tài)平衡被破壞等問題的挑戰(zhàn),這些問題的解決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生命科學。 暢所欲言,展望生命科學的未來。課外拓展: 生物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展。生活和學習中你還聽說過哪些舉世矚目的生物科學成果?請你收集生物學發(fā)展新進展的資料,并和同學進行交流。 課外收集資料,與同學交流。略。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