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的生殖》本節課為蘇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的第18章“人的生殖和發育”中第1節,本課以動物的生殖與發育為學習基礎,為“人的個體發育”進行鋪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借助本節內容,幫助學生形成以下核心概念:“人體的生殖系統可以產生兩性生殖細胞、通過受精作用產生新個體;概述男女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描述胚胎發育的過程”。本節課的學習對學生認識自我、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知識目標】說明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識別精子和卵細胞的結構特點,概述受精的過程及胚胎發育的過程。【能力目標】 列表比較生殖器官結構和功能的異同,提高自學能力、分析歸納的能力。 通過欣賞視頻,交流合作,初步形成相關信息并處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生殖系統,體會到人體構造之美。 通過胚胎發育的過程,體驗生命孕育過程的不易與神奇,珍惜生命,學會感恩【教學重點】通過學習生殖系統,體會到人體構造之美。 通過胚胎發育的過程,體驗生命孕育過程的不易與神奇,珍惜生命,學會感恩【教學難點】 受精過程及胚胎的發育過程。課本,教參書,多媒體課件,網絡 情境導入, 激趣課堂 教師播放“我從哪里來”以激發學生濃厚的求知欲。 設計意圖:教師以央視采訪作為情境導入,能讓學生在歡笑之余引發思考,借助學生對媽媽的訪問VCR,可以讓演講者和聆聽者的心情由羞澀到興奮再過渡到感動,使學生帶著幸福的沖擊和濃厚的求知欲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合作共享,建構新知 活動一:識別生殖細胞與生殖器官的結構特點。 教師展示精子和卵細胞的圖片,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在學案中列表比較精子和卵細胞的區別和聯系。 教師利用電子白板呈現的生殖器官正面圖,組織學生通過閱讀文字,比較男女生殖器官,并思考討論: (1) 生殖器官中產生生殖細胞的是什么結構? (2) 輸送生殖細胞的是什么結構? (3) 精子和卵細胞在哪里結合?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找到結構和功能相似的幾組器官,從而發現人體的平衡之美。 設計意圖:蘇聯美學家舍斯塔科夫曾說過“人體的美就是構成相互間關系以及對整體關系的各部分之間的對稱”。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器官結構和功能特點,發現人體:從結構上看,存在著共性的美,無不體現著均衡與不均衡的對稱;而從功能上看,這些結構各司其職,又相互聯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感悟人體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形成了最具適應性,也最富生命張力的個體之美,是任何低級生命都無可比擬的。 活動二:概述受精與胚胎發育的過程。 教師語言導入:“生殖器官產生的火種,相遇后孕育出偉大的生命,這是自然界中神奇的約會。關于這次約會,你們想知道什么?”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進入本環節的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分析資料,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對精子與卵細胞相遇路線進行排序。然后進行小組評價。 教師指導學生觀看受精視頻,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解讀受精過程。 教師組織學生解讀資料,觀看受精卵的變化過程和最終植入部位。接著播放《子宮日記》里剪輯的“胚胎在子宮內發育”和“胎盤”的視頻,組織學生圍繞問題思考并討論: (1) 描述受精卵的變化。 (2) 說出胚胎最終植入部位及發育過程。 (3) 胎兒生活環境與我們有什么區別? (4) 胎兒如何獲取營養和排出廢物? 教師組織學生圍繞話題進行小組討論,并到白板前書寫展示。然后,其他小組成員評價。 教師組織小組內部交流45 min背負著書包的感受,學生代表上臺發言。教師順勢引導:“一個健康的受精卵到胚胎到胎兒再到呱呱墜地,需要長達40周的時間。而母親身體的負擔會日益增加,然而她們卻忍受著各種不適,精心呵護著愛情的結晶。” 教師播放發育成熟的胎兒分娩的GIF圖片,并組織學生交流媽媽分娩前后的感受。 設計意圖:基于電子白板的交互特性,教師利用拖拽和書寫功能實現小組活動――排序和展示,幫助學生自主建構知識,使他們獲得成功的快感。通過解讀受精過程,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將學生無法親身體會的胎兒孕育過程以視頻方式呈現,引導學生體驗母親子宮里翻天覆地的變化,了解胎兒獲取營養和排出廢物的方式,體會母親承受的重擔和付出的代價。通過學生介紹母親分娩前后的感受,使學生感受到母親分娩是“痛并快樂著”――痛來自于身體,快樂來自于生命的延續。學生在獲取新知之余,對媽媽無私的愛生成更多的感動。 略。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