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第二章 天氣和氣候浙教版八年級上冊第4節(jié) 風和降水(2)---空氣的濕度、降水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知道觀測濕度的常用儀器,學會測量空氣濕度;了解降水的形成過程;科學思維:理解濕度與天氣的關系,理解空氣中水汽凝結的原因;探究實踐:學習測量降水量和測定空氣濕度;態(tài)度責任:通過濕度、降水量的測量,養(yǎng)成積極動手、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習慣,學會關心身邊的事物。新知導入復習:1、什么是風?風是怎樣形成的?2、風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用什么測量?風是空氣的水平運動。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一個地方的氣壓和另一個地方的氣壓高低不同,就會形成風。風的基本要素是風向和風速。風向是風吹來的方向,風速是單位時間內空氣流動的距離。風向和風速可用風向標測定。討論交流周圍的空氣中有水的,如何證明空氣中水的存在?1、打開冰箱會有霧出現(xiàn)。2、剛從冰箱中拿出的飲料,放在空氣中不一會兒就“出汗”了。3、在潮濕悶熱的天氣里,室內水泥墻壁上、家具上的玻璃上出現(xiàn)水珠。4、敞口容器中的水,慢慢蒸發(fā)到空氣中去了。4、……新知講解一、空氣的濕度1、空氣中存在水:除了霧、雨水和雪等可見的水外,我 們平時是看不到空氣中的水汽的。不論是陰雨天還是晴天,冬天還是夏天,室內 還是室外,濕潤的海洋上空還是干燥的沙漠 地區(qū),任何地方的空氣中都含有水汽。2、空氣的濕度:人們通常用濕度表示空氣中水汽的多少。在生活中,空氣的濕度一般用相對濕度表示。新知講解3、空氣濕度的測量:(1)測量濕度的儀器:測量空氣濕度的儀器稱為濕度計。干濕球濕度計是最常用的濕度計。濕度計的種類還有很多,如毛發(fā)濕度計、自動感應濕度計等。新知講解(2)干濕球濕度計:a.干濕球濕度計的構造:干濕球濕度計由一支干球溫度計和一支濕球溫度計組成,濕球溫度計的球部有濕棉紗包著。新知講解b.干濕球濕度計工作原理:空氣中的相對濕度越小,濕棉紗布中的水蒸發(fā)得越快,帶走得熱量就越多,濕球溫度計上得讀數(shù)就越小。干濕球溫度計上得讀數(shù)差值,能反映出空氣中水汽得豐富程度。新知講解c.干濕球濕度計的使用:用干濕球濕度計測量空氣相對濕度的方法是:先讀出干球溫度計的讀數(shù),再讀出濕球溫度計的讀數(shù),然后計算它們的溫度差,最后通過查相對濕度表,即可得出相對濕度。如圖所示,干濕球溫度計的溫度差: ;查對照表(教材P69),可知相對濕度為 。25℃-22℃=3℃76%新知講解(3)相對濕度表:閱讀思考討論1、干濕球濕度計兩溫度計值相差越大時,濕度是越大還是越小?為什么?2、如果兩溫度計讀數(shù)相等,濕度是多少?在相同的干球溫度條件下,當干濕球濕度計兩溫度計值相差(干濕差)越大時,空氣的相對濕度就越小。因為空氣中的相對濕度越小,濕棉紗布中的水蒸發(fā)得越快,帶走得熱量就越多,濕球溫度計上得讀數(shù)就越小,兩溫度計的差值越大。空氣的相對濕度達100%。這時空氣再也不能容納更多的水汽了,濕球溫度計的棉紗布中的水不能再蒸發(fā)了,溫度不再降低,所以和干球溫度計的讀數(shù)相同.討論交流3、根據(jù)自身體驗,議一議相對濕度的大小與人體舒適感的關系。4、“蜻蜓低飛要下雨。”你能解釋這條天氣諺語所包含的科學道理嗎?當相對濕度過小時,會使人感到干燥,皮膚發(fā)生干裂等;相對濕度過大,在冬季會感到特別寒冷,在夏季則會感到悶熱。人體最感適宜的的相對濕度是60%-70%。“蜻蜓低飛要下雨”,是由于下雨前空氣中的濕度較大,蜻蜓的翅膀因沾上水分而不能高飛。空氣濕度越大,空氣中的水汽就越豐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新知講解二、降水1、降水:降水是指從云霧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態(tài)水和固態(tài)水。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最常見的降水是降雨。2、云和霧的形成:空氣中的水汽在一定條件下會凝結出細小的水珠或成為冰晶,這就是我們肉眼可以看到的云或霧。新知講解3、水汽凝結:當空氣的相對濕度達到 100% 時,空氣中就很難再容納更多的水汽了。如果氣溫降低,空氣容納水汽的能力也會隨之降低,空氣中的水汽會附著在微小的灰塵顆粒上形成細小的水珠,即發(fā)生水汽凝結。水汽凝結的條件:⑴相對濕度達到100%;⑵氣溫降低到一定程度;⑶空氣中微小的塵粒。新知講解4、降水的形成:空氣中凝結的水珠和冰晶很小,形成云后飄浮在空中,并不一定形成降水。水珠和冰晶隨著溫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漸增大,最終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視頻:降水的形成(點擊圖片播放)活動模擬降水的形成在燒杯中放入適量的水,在另一個容器(表面皿)內盛滿冰,蓋在燒杯上,燒杯中空氣發(fā)生了什么變化?1)燒杯中的霧是怎樣產生的 這些小水珠是怎么來的?2)由此你可推斷大氣中的降水是怎樣形成的嗎?現(xiàn)象:1)盛冰容器底部的表面出現(xiàn)小水珠。2)燒杯內的空氣出現(xiàn)了霧。燒杯中的水汽化,變成水蒸氣,當受冷后,變成了小水滴懸浮在燒杯中的空氣中,而形成了霧。當上升的霧和水氣遇到冷的表面皿底部時,凝結成水珠附在其上。空氣中的水汽達到一定量時,遇冷凝結而成。活動模擬降水的形成(點擊圖片播放)新知講解5、降雨量的測量:(1)降雨量:降雨量是指一定時間內降落到地面的水層深度。降雨量一般用毫米來計量。(2)降雨量的測量儀器:氣象觀測中,常用雨量筒把雨水收集起來,觀測時把雨量筒內的儲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雨量杯內,讀出的刻度即為降雨量。雪和冰雹等融化后可用同樣的方法測量。課堂練習1、下列不屬于形成降水的必要條件的是( )A.足夠的水汽 B.降溫C.有凝結核 D.打雷D課堂練習2、決定云、霧、降水等天氣現(xiàn)象的重要因素是 ;降水、云、霧等主要天氣現(xiàn)象都發(fā)生在大氣層的 層。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這種現(xiàn)象反映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是 ;圖中AB兩地高度相差1000m,則A、B兩地氣溫相差 ℃;BC兩地相比,降水較多的是 。大氣濕度對流地形6B課堂練習3、自然界水汽凝結的主要方式是( )A.空氣下沉收縮,促使水汽凝結B.空氣上升冷卻,促使空氣達到過飽和C.空氣水平運動,增加水汽輸送D.空氣中塵埃雜質少,利于空氣達到飽和B課堂練習4、有關降水的敘述,錯誤的是( )A.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B.降雨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級C.降水就是指降雨D.從大氣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燈,統(tǒng)稱為降水C課堂練習5、下列生活體驗中,與相對濕度無關的是( )A.相對濕度過小,會使人感到干燥,皮膚干裂B.相對濕度過大,在冬季會感到特別寒冷C.相對濕度過小,會使人感到悶熱D.相對濕度過大,夏季會感到悶熱C課堂練習6、降水的基本條件是( )①空氣中有足夠的水汽②空氣的壓強足夠大③空氣中的溫度足夠高④空氣溫度下降到水汽能凝結的程度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C課堂練習7、某人用一些簡單的氣象觀測儀器對氣溫、氣壓、濕度進行觀察,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氣壓升高、濕度降低,天氣可能變壞B.氣壓降低、濕度增大,天氣可能變好C.氣溫升高、氣壓降低、濕度變小,天氣可能變壞D.氣溫升高、氣壓逐漸降低、濕度增大,天氣可能變壞D課堂練習8、根據(jù)課本P69表2 5相對濕度表,回答下列問題:(1)當氣溫(干球溫度)一定時,干濕差越大,空氣的相對濕度越________,表明濕球溫度計包著的濕紗蒸發(fā)越________。(2)某天干濕球溫度計的讀數(shù)如圖,則空氣的相對濕度為________。(3)如果某兩天的相對濕度相同,那么氣溫較高的這一天干濕差較________。當這兩天的相對濕度達到100%時,則氣溫較高的這一天空氣中容納的水汽較________,一旦降溫,就可能出現(xiàn)________。小快76%大多降水課堂總結1、濕度:空氣中水汽的多少(即潮濕程度),常用濕度表示。2、相對濕度表示空氣中水汽的豐富程度。空氣的濕度越大,空氣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豐富。測量空氣濕度的儀器是濕度度;3、干濕球濕度計的工作原理:空氣中的相對濕度越小,濕棉紗布中的水蒸發(fā)得越快,帶走的熱量就越多,濕球溫度計上的讀數(shù)就越小。4、用干濕球濕度計測量空氣相對濕度的方法:先讀出干球溫度計刻度,再讀出濕球溫度計刻度,然后計算它們的溫度差。最后通過查相對濕度表,得出相對濕度。5、降水形成的條件:空氣中含有足夠的水汽(或空氣的相對濕度達到100%);同時空氣溫度下降到水汽能夠凝結出來的程度。6、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降雨量是指一定時間內降落到地面的水層深度。單位是毫米。板書設計空氣的濕度濕度的測量濕度:空氣 中水汽的多少。濕度與降水關系:濕度越大,空氣中的水汽就越豐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降 水降水的形成:降 水:水汽凝結:降雨量的測定:雨量筒和雨量杯(深度、毫米)儀器:干濕球濕度計方法:干球溫度計的讀數(shù)-濕球溫度計的讀數(shù)=溫度差,查相對濕度表,得出相對濕度。水珠和冰晶隨著溫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漸增大,最終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水汽凝結形成水珠或冰晶,但不一定降水。雨、雪、冰雹等,降雨最常見降雨量:一定時間內降落到地面的水層深度作業(yè)布置1、復習本課時的主要內容;2、完成作業(yè)本中相應練習;3、完成學案中“課后鞏固”;4、做一個簡單的雨量筒,測量當?shù)匾粋€星期的降水量。謝謝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wǎng)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2浙教版八上科學2.4風和降水(2).pptx 模擬降水的形成.mp4 降水的形成.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