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一)生物與非生物自然界的物體可分為生物與非生物。(1)非生物是自然界中沒有生命的物體。(2)生物是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區分生物與非生物的依據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二)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和非生物之間存在許多不同特征,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下表所示。生物的基本特征 內容由細胞構成 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能生長、發育和繁殖后代 生物體能由小長大,個體成熟后,能夠進行繁殖,產生后代,保證種族的延續對外界刺激有反應 生物都能察覺到外界環境的變化,并作出一定的反應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生物親代和子代之間的相似性,屬于遺傳;生物子代個體之間以及親代和子代個體之間的差異,屬于變異生物能不斷進化 環境的變化促使生物不斷向前發展、進化二、觀察蝸牛的生物特征(一)觀察蝸牛的外形(1)蝸牛的整個身體包括眼、口、足、殼、觸角等部分。蝸牛身背貝殼,其形態、顏色、大小不一,它們的貝殼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斗形等。(2)觸角:兩對,一對比較短,另一對比較長,頂端有眼。觸角具有觸覺、味覺、視覺和嗅覺功能。(3)口:有牙齒,主食植物的根、葉和葉芽。(二)觀察蝸牛的爬行把蝸牛放在玻璃板上,蝸牛會爬行,爬行時會在玻璃板上留下痕跡。蝸牛腹部有腹足,腹足是它的運動器官。蝸牛的腹足扁平、肌肉發達,有足腺,能分泌黏液,所以蝸牛經過的地方會留下痕跡。此外,蝸牛也能在鋒利的刀刃和垂直的墻壁上爬行。(三)觀察蝸牛是否有視覺讓蝸牛在燈光下爬行3分鐘后,用書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體處于陰影中,蝸牛將爬向陰影。實驗表明:蝸牛有視覺。(四)觀察蝸牛是否有觸覺用鉛筆頭分別輕觸蝸牛的觸角、足和殼等部位,蝸牛會有反應,當鉛筆頭接觸蝸牛的觸角時,蝸牛反應最快。當外界刺激較強烈時,蝸牛會將整個身體縮回殼內。實驗表明:蝸牛有觸覺。蝸牛的觸角非常靈敏,用來感受外界刺激。行動之前,它會先伸出小觸角探測一番再前進。(五)觀察蝸牛是否有聽力在正在爬行的蝸牛前方0.5 米處,用力鼓掌,蝸牛會停止爬行。實驗表明:蝸牛能感受到空氣的震動。(六)觀察蝸牛的嗅覺用棉花蘸一點米醋,放在蝸牛前方3厘米處,蝸牛會向遠離米醋的方向爬行。在蝸牛前方的玻璃板上滴幾滴蔗糖溶液,蝸牛會向著蔗糖溶液爬行。實驗表明:蝸牛有嗅覺。結論:通過實驗我們知道,蝸牛有視覺、觸覺和嗅覺等,能感受空氣的震動,能對外界的各種刺激作出反應。(七)蝸牛的生物特征通過實驗,我們發現蝸牛有下列基本特征:①蝸牛具有嚴整的結構;②蝸牛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③蝸牛的生活需要營養等。一、細胞和細胞學說(一)細胞的發現1665年,英國科學家胡克利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軟木塞薄片時,發現了許多蜂窩狀的小室,并繪制了顯微圖, 他把這種小室命名為細胞。后來,他又觀察了葉片的表皮和樹枝的橫切面,發現活的植物體也都是由細胞構成的。(二)細胞學說(1)細胞學說的提出①“細胞里有什么”。自胡克發現細胞以后的近200年間,科學家研究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探討“細胞里有什么”的問題,先后發現了細胞的一些結構,如1831年英國科學家布朗發現了植物細胞內有細胞核。②“細胞是什么”。隨著觀察的深人和有關事實材料的增加,科學家開始探討“細胞是什么”的問題。19 世紀40年代,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在總結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歸納,提出了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單位一細胞所構成的,這就是細胞學說。③“細胞來源于什么”。20 年后(19世紀60年代),德國科學家魏爾嘯進一步提出:一切細胞來自細胞。(2)細胞學說的內容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單位;細胞是由細胞分裂產生的。二、細胞的結構(1)細胞的大小和形狀:細胞很小,直徑一般只有幾微米到幾十微米,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種類很多,不同的細胞,大小差別很大,形態千姿百態。(2)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①細胞膜:保護和控制細胞與外界環境物質交換的作用②細胞質:細胞內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場所③細胞核: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內含遺傳物質,與繁殖后代有關(3)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①細胞膜; ②細胞質; ③細胞核;④細胞壁:位于細胞膜外,具保護和支持作用,使植物細胞具有一定形狀,主要成分為纖維素⑤液泡:成熟植物細胞中常有較大的液泡,內有液體叫細胞液,含有多種有機物⑥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內有葉綠素----并不是所有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如根細胞沒有(4)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注意:A.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但是一種生物B.顯微鏡不容易看到植物細胞的細胞膜C.并不是所有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和液泡(表皮細胞和根細胞沒有葉綠體)三、顯微鏡的結構及功能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可以分為支持部分、光學部分和調節部分。注意:A.用于調節光線強弱的是遮光器;B.使鏡筒較大范圍升降的是粗準焦螺旋;C.使鏡筒較小范圍升降的是細準焦螺旋。(3)顯微鏡使用的主要步驟:安放、對光、放片、調焦、觀察①安放:取鏡時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鏡筒在前,鏡臂在后,置于接近光源、靠身體前方略偏左。②對光-----三對:A.轉動物鏡轉換器,使低倍物鏡正對通光孔;B.轉動遮光器,選取最大光圈對準通光孔;C.左眼觀察目鏡,調節反光鏡對準光源,選取適宜的光圈和反光鏡(光線強:小光圈、平面鏡;光線弱:大光圈、凹面鏡),直至從目鏡里看到一個白色明亮的圓形視野。③放片:將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使待檢查部分位于通光孔中心,用壓片夾壓住載玻片兩端。④調焦:先粗后細,先低后高。A.兩眼從側面盯住物鏡,順時針(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玻片;{注意:這一步雙眼盯著物鏡的目的是防止物鏡壓碎玻片標本和損傷物鏡。}B.左眼注視目鏡,逆時針(向后)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當看到物像時停止;C.最后用細準焦螺旋調節,直到物像看清為止。⑤觀察:左眼觀察,右眼睜開,便于記錄。(4)放大倍數不夠時:換用高倍鏡的操作步驟-----此時細胞數目變少,體積變大,視野變暗①將要觀察的物象移到視野中間 ②轉動轉換器讓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③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象清晰4.觀察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1)顯微鏡下觀察的材料要薄且透明。(2)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裝片:①擦:用潔凈紗布擦凈載玻片和蓋玻片②滴:用滴管在潔凈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目的:保持細胞原來形狀)③撕:將洋蔥鱗片切成小塊,用鑷子從鱗片內測撕下洋蔥表片④展:把撕下的洋蔥表皮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鑷子展平⑤蓋:用鑷子取蓋玻片,先將一側靠近清水,待清水充滿兩玻片夾角后,慢慢放下(防止氣泡產生),蓋在洋蔥表皮上(玻片與水平面成45度角)⑥染:在蓋玻片一側滴一滴紅墨水或碘液,用吸水紙吸去多余水分后,使染液浸潤全部標本(染色的目的是便于觀察液泡)⑦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3)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裝片:--------選用較小光圈,圖像界限比較清晰①擦:用潔凈紗布擦凈載玻片和蓋玻片②滴:用滴管在潔凈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0.9%氯化鈉溶液)(滴生理鹽水而不滴清水的原因:維持細胞原來形狀,防止細胞吸水,導致膨脹破裂)③刮:用消毒牙簽在自己漱凈的口腔內壁輕輕的刮幾下④涂:把牙簽上的刮下來的口腔上皮細胞涂在生理鹽水(0.9%)中(均勻涂抹);⑤蓋:用鑷子取蓋玻片,先將一側靠近清水,待清水充滿兩玻片夾角后,慢慢放下(防止氣泡產生),蓋在口腔上皮細胞上⑥染:在蓋玻片一側滴一滴亞甲基藍溶液或碘液,用吸水紙吸去多余水分后,使染液浸潤全部標本⑦用顯微鏡觀察口腔上皮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現象 原因 對策細胞有嚴重重疊 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撕得太厚 重新撕幾次,挑選較薄的表皮進行實驗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未在載玻片上展平,甚至造成折疊現象 用鑷子展平洋蔥鱗片葉表皮后,重新制作裝片細胞結構不太清楚 未加滴紅墨水 加滴紅墨水有黑色圓圈等 氣泡太多 重新蓋蓋玻片或重新制作裝片視野中無光斑或視野太暗等 顯微鏡操作失誤(如反光鏡未對好,光過強、過弱或無光,物鏡未對準通光孔) 重新按正確方法操作顯微鏡②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a.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步驟 具體操作擦 用干凈的紗布將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滴 在干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刮 漱凈口, 用消毒牙簽在自己口腔內壁上沿同一方向輕刮幾下涂 把刮下來的口腔上皮細胞涂抹在生理鹽水中,盡量涂均勻蓋 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蓋玻片的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 ,然后慢慢放平(避免產生氣泡),制成臨時裝片染 在蓋玻片一側加一滴亞甲基藍溶液(或稀碘液),在相對應的另一側用吸水紙吸水,使染液浸潤全部標本b.用顯微鏡觀察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如果找到口腔上皮細胞,將它繪制出來,并注明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c.觀察動物細胞時的問題與對策。現象 原因 對策視野中沒有細胞 未在口腔內壁上刮取細胞 找到正確部位后再刮取細胞,重新制作裝片刮取的細胞數太少 多刮取幾次,重新制作裝片刮取細胞后,涂抹不均勻 重新制作裝片,涂抹均勻視野中有細胞,細胞結構不太清楚 未加滴亞甲基藍溶液 加滴亞甲基藍溶液有黑色圓圈等 氣泡太多 重新蓋蓋玻片或重新制作裝片視野中無光斑或視野太暗等 顯微鏡操作失誤(如反光鏡未對好,光過強、過弱或無光,物鏡未對準通光孔) 重新按正確方法操作顯微鏡(二)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和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的異同比較項目 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不同點 所滴液體 清水 質量分數為 0.9%的氯化鈉溶液(生理鹽水)取材方法 從洋蔥鱗片葉內表皮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 用消毒牙簽在口腔內壁輕輕刮取防止細胞重疊的方法 用鑷子將薄膜展平 將附有碎屑的牙簽放在生理鹽水中涂抹均勻染液 紅墨水(或碘液) 亞甲基藍溶液(或稀碘液)相同點 擦凈玻片、蓋蓋玻片、滴加染液后用吸水紙吸水1.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2.人體與生物一樣,都來自于一個細胞-----受精卵。它是一個全能干細胞,人體復雜結構是由受精卵不斷分裂、生長和分化的結果。3.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1)細胞分裂是指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①細胞分裂的結果(意義):A.使單細胞生物的生物個體數目增多B.使多細胞生物的體內細胞數目增多,并產生生殖細胞②細胞分裂時最重要的事件是母細胞的細胞核內出現染色體,并平分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分裂是相對獨立的過程。③細胞分裂時細胞大小、個數發生變化,形態、結構、功能都不變。④細胞分裂次數n與細胞個數N的關系為N = 2n⑤植物細胞分裂過程示意圖:(2)細胞生長是指剛分裂的子細胞,其大小只有母細胞的一半,能吸收營養物質,合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不斷地長大的過程。①結果是使得子細胞體積不斷增大。②植物細胞生長過程示意圖:細胞分化是指長大后的子細胞,小部分再分裂;大部分會發生變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態和功能的細胞過程。-----結果是形成了各種組織。細胞分裂、生長、分化示意圖:4.組織(1)組織:由形態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的細胞組成的細胞群稱組織。(2)植物五大基本組織:組織名稱 細胞的結構特點 主要功能(作用) 代表保護組織 細胞小,排列緊密,細胞壁厚 保護 植物體葉、莖的表皮機械組織 細胞呈細長形,細胞壁增厚 支撐和保護 纖維、果實中的石細胞營養組織 細胞壁薄,液泡大 制造和貯存營養物質 葉肉、果肉、胚乳等輸導組織 細胞呈管狀 輸送營養物質(有機物、水、無機鹽) 根、莖、葉脈(導管、篩管)、番茄的“經絡”、蓮藕的“絲”分生組織 細胞小,細胞壁薄,細胞核大,細胞質濃,強分裂能力 具有持續或周期性分裂產生新細胞 根尖中的分生區、莖中的形成層(3)動物四大基本組織:組織名稱 細胞的結構特點 主要功能(作用) 主要分布上皮組織 細胞較小,排列緊密,由上皮細胞組成 保護、吸收、分泌、排泄 皮膚、內臟器官表面和體內各種管腔的內表面肌肉組織 由細長的肌細胞組成(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具收縮和舒張,產生運動 四肢、軀體,體內器官(心臟、胃、腸)結締組織 細胞間隙較大,細胞間質較多,體內分布最廣 運輸、支持等 血液、軟骨、肌腱神經組織 由不規則,有突起的神經細胞構成 接受刺激,產生并傳導興奮 腦、脊髓、周圍神經上皮組織 肌肉組織 結締組織 神經組織(4)皮膚的結構(由外到內):表皮、真皮(有血管)和皮下組織三層。皮膚具有保護、分泌、排泄、調節體溫、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皮膚結構 位置及所包含的內容 細胞的結構特點 主要功能(作用)表皮 皮膚的外表 細胞排列緊密,由上皮組織構成 保護身體、防止細菌入侵真皮(中層) 觸覺小體、熱敏小體、冷敏小體 由神經組織構成 感受外界給皮膚的觸碰、擠壓、冷或熱的刺激血管(有流動的血液) 由結締組織構成 維持體溫立毛肌 由肌肉組織構成 遇到寒冷或刺激時,汗毛豎起來汗腺 由上皮組織構成 高溫時分泌汗液皮下組織 脂肪 由結締組織構成 緩沖撞擊,儲藏能量5.器官和系統(1)器官:由多種組織構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①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A.營養器官:根、莖、葉(與植物制造自身營養物質和生長有關)B.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與植物的生殖有關)②動物的器官:-----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A.感覺器官:眼、耳、鼻;B.消化器官:胃、腸、肝、胰; C.呼吸器官:肺、鰓;D.循環器官:心臟、血管;E.生殖器官:睪丸、卵巢;F.排泄器官:腎、膀胱。(2)系統:若干功能相近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在一起,完成一項或多項生理活動的結構。①人體的八大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內分泌系統。在這八大系統中,只有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具有調節作用。②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A.消化道:口腔(牙齒將食物磨碎)、咽(將食物進入食管)、食道(把食物向下推進入胃)、胃(暫時儲存食物,進行初步消化)、小腸(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主要場所)、大腸(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肛門(把糞便排出體外);B.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幫助消化和吞咽食物)、胃腺(分泌胃液)、胰腺(分泌胰液)、腸腺(分泌腸液)、肝臟(分泌膽汁,幫助消化,還能解毒)。6.結構與層次(1)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2)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一、生物分類的方法(1)生物分類的依據科學的分類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等為依據進行分類。(2)生物分類的等級:現代生物的分類,包括對動物和植物等的分類,統一規定應用等級分類法。該方法有七個等級,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一個“界”含有若干個“門”,一個“門” 含有若干個“綱”,以此類推,分類的最小單位是“種”(物種),“種”也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3)動物分類舉例按照生物分類等級,每種生物在分類系統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分類地位及其從屬關系。例如,人、貓和蝗蟲分別在動物的分類等級上所處的位置如下表所示。人 貓 蝗蟲界 動物界 動物界 動物界門 脊索動物門 脊索動物門 節肢動物門綱 哺乳綱 哺乳綱 昆蟲綱目 靈長目 食肉目 直翅目科 人科 貓科 蝗科屬 人屬 貓屬 飛蝗屬種 智人 貓 東亞飛蝗二、常見的脊椎動物動物類群 主要特征 代表動物魚類 ①水生,體表有鱗片覆蓋,用鰓呼吸,用鰭游泳;②體溫不恒定; ③卵生,體外受精; ④一心房一心室 ①淡水中:鰱魚、鳙魚、青魚草魚 ②海水中:黃魚、帶魚、鯊魚等。兩棲類(水生過渡到陸生) ①幼體水生,有尾無四肢,用鰓呼吸;成體皮膚裸露,水陸兩棲,無尾有四肢,用肺、皮膚呼吸;②體溫不恒定; ③卵生,體外受精; ④二心房一心室 青蛙、蟾蜍、大鯢(娃娃魚)、蠑螈 牛蛙、麗紅眼蛙等爬行類 ①陸生,貼地爬行,體表有角質鱗片或甲覆蓋,用肺呼吸;②體溫不恒定;③卵生,卵外有卵殼,體內受精;④二心房一心室 蛇、龜、鱉(甲魚)、鱷魚、蜥蜴、變色龍等鳥類 ①陸生,身體呈紡錘形,前肢特化為翼,體表被羽毛,胸肌發達,骨骼愈合、薄、中空,腦比較發達,用肺(主要)和氣囊呼吸;②體溫恒定;③卵生,卵外有卵殼,體內受精; ④二心房二心室 家鴿、雞、鴨、鵝、鸚鵡、鴕鳥、企鵝等哺乳類 ①體表被毛,用肺呼吸;②體溫恒定; ③胎生、哺乳,體內受精; ④二心房二心室 家兔、豬、鯨魚、白鰭豚、大熊貓、蝙蝠、袋鼠、鴨嘴獸等二、常見的無脊椎動物(一)種類繁多的無脊椎動物地球上大約有4.7萬種脊椎動物,而無脊椎動物則約有120萬種,因此大自然中的動物大部分屬于無脊椎動物。(二)無脊椎動物的分類根據各種無脊椎動物不同的形態特征,科學家將無脊椎動物分成了許多類,如下表所示。動物類群 特征 代表動物原生動物 身體由一個細胞構成 變形蟲、草履蟲、瘧原蟲腔腸動物 身體呈輻射對稱,兩胚層,有口無肛門 水母 、水螅、海蜇、珊瑚蟲扁形動物 身體背腹扁平,左右對稱,有口無肛門 渦蟲、血吸蟲線形動物 身體細長呈線形 ,不分節,有口有肛門 蛔蟲、鉤蟲、蟯蟲環節動物 身體由許多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 蚯蚓、沙蠶軟體動物 身體柔軟,大多數有貝殼 蝸牛、河蚌、烏賊、螺節肢動物 身體分部,足、觸角分節,有外骨骼 蝗蟲、蝦、蚱蜢、蜈蚣棘皮動物 體具棘皮 海參、海星(三)昆蟲(1)昆蟲是最大的動物類群:昆蟲屬于節肢動物,它是動物中成員最多的大家族,目前已知的種類大約有100 萬種。(2)昆蟲的主要特征:身體可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觸角、口器和眼,胸部長有兩對翅、三對足,身體、觸角和足都分節,體表長有堅韌的外骨骼。(3)昆蟲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昆蟲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很密切,有些昆蟲對人類是有益的,可幫助植物傳粉,是益蟲,如蜜蜂等;也有些昆蟲危害人類的健康和動植物的生長,是害蟲,如蝗蟲、蒼蠅蟑螂等。三、利用檢索表來辨認生物(一)檢索表生物學上常使用檢索表來鑒定生物的種類。目前,常用的是二歧分類檢索表。這種檢索表把同一-類別的生物,根據一對或幾對相對性狀,分成相對應的兩個分支。接著,根據另一對或幾對相對性狀,把上面的每個分支再分成相對應的兩個分支,如此逐級排列下去,直到編制出包括全部生物類群的分類檢索表。(二)利用檢索表鑒定生物類別檢索表的使用方法(1)當遇到一種不知名的植物或動物時,應當根據動、植物的形態特征,按檢索表的順序,逐一查找該動、植物所處的分類地位。(2)使用檢索表時,根據標本的特征與檢索表上所記載的特征進行比較:若標本特征與記載相符合,則按項號逐次查閱;若其特征與檢索表記載的某項號內容不符,則應查閱與該項號相對應的一項。如此繼續查對,就可檢索出該標本的分類等級名稱。(3)使用檢索表時,首先應全面觀察標本,再查閱檢索表。當查閱到某一分類等級名稱時,必須將標本特征與該分類等級的特征進行全面核對,若兩者完全相符合,則表所查閱的結果是正確的。一、種子植物(一)概念 能產生種子的植物叫作種子植物。(二)分類種子植物根據種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可以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種子植物類型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概述 種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稱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植物。被子植物也叫綠色開花植物 種子裸露,沒有果皮包被的植物稱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分布很廣,其中大多數種類植株高大,根系發達,抗寒能力強主要特征 種子外有果皮包被;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 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葉呈針狀或鱗片狀;有發達的根系,樹干高大;有根、莖、葉的分化,無真正的花,無果實,有種子常見種類 郁金香、睡蓮、玉蘭、油菜、樟等 馬尾松、側柏、水杉、銀杏、蘇鐵等二、孢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藻類植物不能產生種子,但能產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它們都屬于孢子植物。孢子植物類型 生活環境 形態結構 生殖方式 代表植物蕨類植物 陰濕的環境中(如樹林、田野河流或湖泊邊) 有真正的根、莖、葉,不開花,沒有種子 孢子生殖 蕨、胎生狗脊、卷柏等苔蘚植物 陰濕的環境中(如樹干、墻頭) 植株非常矮小,沒有真正的根,有莖、葉,不開花,沒有種子,有孢子 地錢、葫蘆蘚等藻類植物 大多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 有的生活在淡水中,少數生活在陸地上的陰濕處 既有單細胞個體,也有多細胞個體,沒有根、莖 、葉的分化,不開花,沒有種子, 有孢子 水綿、團藻、發菜等(1)蕨類植物:生活在陰濕環境中,葉的背面會長出許多孢子囊,內有很多具有繁殖作用的孢子。①蕨類植物的生殖過程離不開水。②蕨類植物可食用、藥用或做綠肥飼料,有些煤是古代高大的蕨類植物形成的。(2)苔蘚植物:生活在潮濕環境中,結構比蕨類簡單。①苔蘚植物的生殖過程依賴于水。②假根起著固定和吸水的作用。③蓄積一定的水分,對保持水土有重要作用,并且能檢測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硫。④在叢林中,背光面苔蘚多,有苔蘚植物生長的方向為北方。⑤苔蘚植物是最早出現的陸生植物。(3)藻類植物:生活在水環境中,是最低等的植物。-----藻類植物對水環境要求最高。①單細胞藻類:衣藻、藍藻-----分裂生殖②多細胞藻類:海帶-----孢子繁殖4.判斷種子植物的方法:看該植物是否會開花,若會開花,則一定是種子植物。有些種子植物不一定能看到種子,如香蕉中的小黑點是種子。-----無籽香蕉、無籽西瓜是種子植物。三、植物分類(一)植物的分類依據植物的分類依據包括有無種子、種子是否裸露、植物的形態結構。(二)植物分類檢索表1a有種子................21b沒有種子..............32a種子有包被............被子植物2b種子無包被............裸子植物3a無莖、葉分化..........藻類植物3b有莖、葉分化..........44a有根..................厥類植物4b無根..................苔蘚植物一、單細胞生物(一)概述在自然界中,有些用肉眼很難看見的生物,個體微小,全部生命活動在一個細胞內完成,這樣的生物屬于單細胞生物,如衣藻、草履蟲、變形蟲、酵母菌、各種細菌等。單細胞生物既是個細胞,也是一個完整的生物體,它們具備了生命的基本特征,如攝食、排出廢物、能運動、能對環境變化產生反應、能生長和繁殖、具有遺傳變異現象等。(二)衣藻(1)生活環境:生活在淡水中,它的大量繁殖常使池水變綠。(2)形態結構:衣藻是一種單細胞藻類,細胞呈球形或卵形,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構成,細胞質中有一個大型杯狀的葉綠體,還具有鞭毛和眼點等結構。衣藻依靠眼點的感光、鞭毛的游動,可以到有光照及其他適宜的環境中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維持自己的生活。(三)草履蟲(1)形態:草履蟲是一種單細胞的動物,身體呈圓筒形,前端較圓,中后部較寬,后端較尖,在顯微鏡下看很像一只倒放著的草鞋,所以被稱為草履蟲。(2)生活環境:草履蟲生活在淡水中,一般在池沼、小河溝中都可以采集到。(3)草履蟲的結構及其生命活動結構 生命活動細胞核 有一對,一大一小,與營養代謝生殖和遺傳有關纖毛 運動:靠纖毛的擺動在水中旋轉前進口溝 攝食:細菌和微小的浮游植物等食物由口溝進入體內食物泡 消化:食物在體內形成食物泡,隨著細胞質的流動,食物逐漸被消化表膜 呼吸:通過表膜攝人氧氣,排出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伸縮泡 排泄:將體內多余的水及代謝廢物排出體外胞肛 排出食物殘渣: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從胞肛排出二、多細胞生物(一)概述衣藻、草履蟲等由于只由一個細胞構成,我們用肉眼很難看到。我們肉眼能見的動物和植物個體,一般都是由許多細胞構成的。這些生物屬于多細胞生物。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和植物,大多數屬于多細胞生物。(二)各種各樣的多細胞生物種類繁多的多細胞生物,在我們的周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1)無根、莖、葉分化的植物:多細胞藻類。(2)最早出現的陸生植物:苔蘚植物。(3)最高等的植物:被子植物。(4)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海綿動物。(5)種類最多的動物:昆蟲。(6)最高等的動物:哺乳動物。三、生物物種的多樣性(一)地球上具有種類繁多的生物到目前為止,有文字記載的生物種類已超過175萬。地球上還有許許多多的生物沒有被發現,生物到底有多少種,很難確切地統計出來。但是,目前已知的物種數就足以說明生物物種是極其豐富的。種類繁多的生物,形態各異,遍布地球的每個角落。從幼嫩的小草到參天的大樹,從水中的游魚到天上的飛鳥,從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和病毒到龐大的藍鯨和大象,從栽培作物、馴養動物到人類自身,都可以感受到種類繁多、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二)不同地區的生物物種多樣性是不同的地球上生物物種多樣性復雜程度較高的區域都位于溫暖地帶,如熱帶雨林、珊瑚礁、大型熱帶湖泊等。(三)我國具有豐富的物種資源,有許多稀有的動物和植物種類如揚子鱷朱鸚、大熊貓是我國的珍稀動物;銀杉、銀杏、珙桐是我國的珍稀植物。四、物種多樣性的保護(一)任何一種生物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例如,蜜蜂在桃花上采蜜,它們在獲得食物的同時,也為桃樹傳播了花粉。如果因為某種因素,桃樹周圍的蜜蜂大量死亡,可能就會影響到桃樹的繁殖。生物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種生物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到與它相關的其他生物。無論哪一種生 物的滅絕或增加都會影響到其他生物,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嚴重的還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因此,任何一種生物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二)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生物種類一般也較為穩定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生物的種類以極慢的速度變化和發展著,一些新的物種會不斷誕生,一些物種會逐漸滅絕。總的來說,生物種類直可以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三)人類的影響使物種滅絕速度加快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力的增強,此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了人為的破壞,從而加速了生物種類的滅絕。研究表明,大多數生物的滅絕都是喪失棲息地造成的。亂砍濫伐、隨意開荒、無節制地排放污染物,都會使某些生物的生存空間大大縮小,生存條件急劇惡化。現在許多生物正處于瀕臨滅絕的危險之中(四)物種多樣性的保護①建立自然保護區為了保護自然資源,特別是為了保護珍稀生物資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環境,國家劃出了一定的保護區域,這樣的地區叫作自然保護區。我國廣東省的鼎湖山、吉林省的長白山、四川省的臥龍、貴州省的梵凈山等多個自然保護區加入了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網絡。②建造動物園和植物園為了研究動物、植物和普及動物、植物的科學知識,人們還建造了許多向大眾開放的動物園和植物園。③保護生物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穿山甲是一種哺乳動物,生活在草原和林地中,以螞蟻和白蟻為食,對維護生態平衡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一些人有食用穿山甲的陋習,導致穿山甲遭到濫捕濫殺,如今亞洲的穿山甲已經瀕臨滅絕。為了保護穿山甲,保護環境,我們可以從自己做起,拒絕食用穿山甲,拒絕食用野生動物。我們每個人都從身邊的事做起,一起保護生物,那么很多生物就能得以生存下去。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冊《觀察生物》知識梳理生物與非生物細 胞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常見的動物常見的植物物種的多樣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