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學歷案】導 讀這一課講述的是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漢族建立的北宋等幾個政權并存的一段歷史。各民族之間有戰有和,在碰撞中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中國封建社會進一步發展。本課所學內容,是以后學習南宋和金對峙,元朝大一統等內容的一個范例,是學本單元內容的一個關鍵七年級的學生積累一定的朝代認識,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習宋朝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與此同時周邊少數民族逐漸興起,并且與北宋并存,而這學期由于少數民族比較多,政權更替有點頻繁,會讓學生產生混亂的思維,所以可以通過視頻,圖表,史料解讀等方式來鞏固對該課時的學習,加強與其他課文的聯系,鍛煉思維空間和加強能力的提升。教師通過基礎知識的指導與教學,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分析,增加少數民族政權的感性認識,從而形成正確的民族價值觀。【課題與課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7課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1課時)【課標要求】知道遼、西夏與北宋的對峙局面。【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和研讀史料,概述契丹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契丹族發展壯大的原因,準確說出契丹族與黨項族建立政權的名稱、時間、建立者和都城,簡述遼與西夏的發展概況,形成正確的時空觀念。2.通過閱讀教材和研讀史料,簡述不同時期遼與北宋的關系,概括澶淵之盟的影響,概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提升史料實證能力。3.通過研讀圖文史料,簡述遼、西夏和北宋宋政權并立時民族交融的表現,認識到聚多元為一體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形成唯物史觀。設計說明:依據教材和學情,對本課課標要求進行分解。將“知道遼、西夏與北宋的對峙局面?!狈纸鉃椋耗繕?“概述契丹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契丹族發展壯大的原因,準確說出契丹族與黨項族建立政權的名稱、時間、建立者和都城,簡述遼與西夏的發展概況,形成正確的時空觀念。”,目標2“簡述不同時期遼與北宋的關系,概括澶淵之盟的影響,概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提升史料實證能力?!保繕?“簡述遼、西夏和北宋宋政權并立時民族交融的表現,認識到聚多元為一體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形成唯物史觀。同時設計了行為條件“通過閱讀教材、識讀地圖和研讀史料”,實現從目標中看得見教,看得見學,并將目標指向“培養論從史出、無證不信、實事求是的史證意識,提升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學生在知道遼、西夏的建立元,才能進一步了解遼、西夏及北宋的關系,從而知道民族融合的途徑:一是民族遷徙 二是戰爭與交往。【評價任務】1.完成任務一(檢測目標1)2.完成任務二(檢測目標2、3)3.完成任務三(檢測目標3)【資源與建議】1.本課主要學習三個子目的內容:契丹族與黨項族、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它們共同反映了這一時期民族政權并立的狀況。其中,第一子目介紹了并立政權的出現,第二子目、第三子目反映 了北宋與遼、西夏政權之間的和與戰。是中國古代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2.本課教學可以按以下的邏輯順序進行:“遼、西夏的建立——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3.契丹族與黨項族的起源、發展和政權的建立,遼與北宋的和戰,是本課的重點,遼與北宋的和戰是本課的難點,通過任務一、任務二突出重點,通過任務二突破難點。設計說明:本環節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所學內容在本單元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而構建學習框架和學習的邏輯順序,了解重難點并明確學習任務,突破重難點。【學習過程】教師:內蒙古地區為什么會出現唐代藝術風格的壁畫?那時,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怎樣的?這與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內容密切相關?第一篇章:契丹族與黨項族任務一:閱讀教材,識讀圖片,完成下列思考題(指向目標1)(一)契丹族與黨項族1.契丹的興起師:契丹族是我國北方一個重要的民族,關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個浪漫的傳說,一個騎白馬的英俊少年和一個乘青牛的美麗少女不期而遇,相互產生愛慕之情,之后結為夫妻,繁衍后代,成為契丹族的祖先。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有關契丹族興起的歷史。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 33-34頁內容,找出下列問題:(指向目標1)(1)“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br/>這首詩歌反映出契丹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2)契丹族興起和逐漸強大的原因是什么 它的興起和發展對我們今天有何啟示 (3)簡述契丹族建立政權的名稱、時間、建立者和都城。(4)契丹建立遼國后,有何作為 師:除了遼與北宋并立外,還有西北的西夏也與北宋并立。西夏是怎樣建立的呢 2.黨項族的興起(西夏是怎樣崛起的)(指向目標1)(1)黨項族生活在我國哪一地區 發展狀況如何 (2)簡述黨項族建立政權的名稱、時間、建立者、都城。(3)西夏建立后有何發展 我們從遼和西夏建立后的發展情況可以看出:這兩個政權都學習了中原文化,仿效漢字,創制了自己的文字,注意發展生產,所以實力不斷增強。那么,這三個政權之間的關系如何呢 材料:第二篇章 遼與北宋的和戰任務二: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的內容,識讀圖片,研讀史料,回答下列問題(指向目標2、3)(二)遼與北宋的和戰師:遼太宗時,占領了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大體包括今天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帶,在當時是個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農業區,軍事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因此占領燕云十六州不僅使契丹國力大增,還使契丹騎兵可以直接南下進入中原地區。這對中原地區的政權特別是后來建立的北宋政權形成嚴重的威脅。教師提出問題:北宋與遼的關系如何呢 閱讀教材第 35 頁內容,歸納下列問題:(1)遼與北宋和戰的表現。(2)“澶淵之盟”的內容及影響。(3)宋遼議和是在宋軍打敗遼的情況下進行的,這表明北宋統治集團的軟弱。我們該如何評價“澶淵之盟”呢 可結合下面的材料進行評價。(提示:從三個方面展開討論:對于遼;對于北宋;對于中華民族)材料一 規定宋要給遼歲幣,每年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負擔。當時宋年收入1億兩白銀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兩以上。材料二 “澶淵之盟”以后,雙方在邊境地區開展貿易,宋用絲織品、稻米、茶葉等,換取遼的羊、馬、駱駝等。材料三 (戰后幾十年內)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白頭發)之人,不識干戈。教師指出:遼宋雙方實力相對均衡,“澶淵之盟”是雙方妥協的產物。由此歸納出宋遼“先戰后和”的發展關系。有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剛和遼談妥不久,原來臣服于北宋的黨項族又出現了狀況。材料:(1)宋朝前期北宋與遼的關系怎樣?(指向目標2)材料:盡管澶淵之盟常給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內容還是平等的,北宋并沒有丟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實現以后,北宋還能從雙方貿易中獲得大量盈余,遼朝亦可借此獲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對雙方都是劃算的。(選自齊濤編《中國政治通史》)(2)怎樣正確評價澶淵之盟?(指向目標3)第三篇章 西夏與北宋的關系任務三: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指向目標2)材料:北宋與西夏之間發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三次大規模戰役,都以宋軍失敗而告終。雖宋在屢敗之余揚言要重整決戰,但實際上想與西夏握手言和。西夏雖屢勝但均系慘勝,但所掠奪所獲卻抵償不住戰爭中的消耗,與先前依照和約及通過宋夏民間貿易所的物資相比,實在是得不償失。思考:宋夏關系如何?(指向目標2)【檢測與作業】一、選擇題1(檢測目標1)女真族是我國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過著游牧漁獵的生活。下列哪一政權是由他們建立的( )A.西夏 B遼 C.金 D.南宋2.(檢測目標2、3)1141年,宋金和議的內容是( )①金對南宋稱臣 ②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 ③南宋向金交納歲幣 ④南宋向金稱臣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3.(檢測目標 2)“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該詩反映的時代背景應該是 ( )A.北宋與遼對峙,簽署盟約 B.北宋與金合作,共同滅遼C南宋偏安江南,不思進取 D.北宋與西夏和議,約為兄弟之國4.(檢測目標3)南宋與金的對峙局面形成的標志是( )A.南宋定都臨安 B.宋軍收復建康C.宋金達成和議 D.岳飛取得郾城大捷二、非選擇題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圖一 郾城大捷 圖二 圖三 岳飛墓(1)圖一反映的是“岳家軍”郾城大捷,他們還取得了哪些輝煌的戰績 (檢測目標3)(2)圖二說明了“岳家軍”的什么特點 "岳家軍"最終沒有取得抗金車爭勝利的主要國因是什么 (檢測目標2、3)(3)觀察圖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岳飛墓前對聯中“白鐵無辜鑄佞臣”中“佞臣”是誰(檢測目標 3)(4)結合上述圖片及所學知識,說一說我們應該學習岳飛的什么精神。(檢測目標 3) 【學后反思】 1.請嘗試繪制本節課重要知識的思維導圖。2.學完本課,你有哪些認識 你還有什么困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