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上第八單元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上第八單元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上第八單元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10年10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
2.時空觀念:從單元思維導圖上把握近代經濟的發展和近代教育文化事業、近代社會生活的關系,了解歷史的時序和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
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近代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和特點。
4.家國情懷:分析近代經濟發展的特點,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內容要點】
兩條主線 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近代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
兩種經濟形式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然經濟。
四大變化 交通通信、飲食服飾、傳媒娛樂、風俗習慣。
知識點1:張謇興辦實業;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萌芽時期:
(1)19世紀六七十年代(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2)甲午中日戰爭后(1895年后),外國人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3)狀元實業家張謇(jiǎn)回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許多中國人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
2、初步發展:
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各種實業團體紛紛出現,人們競相投資設廠,海外華僑也歸國創業,掀起了發展實業的熱潮。
3、“短暫的春天”(“黃金時代”——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的良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面粉業。
4、民族工業的挫折(20世紀20到30年代):
(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再度受挫。
(2)隨著國民黨官僚資本的建立和擴張,民族工業除了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外,還遭到官僚資本主義的摧殘(“三座大山”)。
(3)著名企業家:榮氏兄弟、盧作孚、侯德榜等
5、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特點
(1)總體評價:總的來說還比較落后,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特點: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輕工業多、重工業少。
(3)地區分布特點:不平衡,沿海、沿江多,內地少。
二、社會生活的變化
1、近代交通事業的發展
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
2、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
①剪發辮、易服飾 ②禁纏足 ③廢跪拜、改稱謂
3、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總體來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

知識點2:近代新式教育的發展;近代新聞出版業的發展;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文學藝術的成就
一、新式教育的發展
(一)創辦新式學校:
1、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興辦了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
2、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創辦北洋西學堂,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
3、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創辦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
(二)廢除科舉制:★★★★★必考
1、1902年清政府廢除八股文。2、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
(三)清政府還通令興辦學堂,頒布各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
二、近代新聞業的發展★★★★★必考
(一)報紙:1、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
天津的《大公報》、上海的《新聞報》和延安的《解放日服》,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二)刊物:上海的《東方雜志》、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和鄒韜奮主辦的《生活》周刊,是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
三、近代出版業的發展
(一)商務印刷館: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生活書店等,也是當時有影響的出版機構。
(二)新華書店:中共在解放區創辦的新華書店,成為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
三、文學藝術
(一)文學藝術:謳歌光明、鞭笞黑暗的文學家、藝術家
類別 姓名 代表作
文學家 魯迅 《狂人日記》《阿Q正傳》
郭沫若 《女神》
茅盾 《子夜》
曹禺 《雷雨》
巴金 《家》
老舍 《駱駝祥子》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
丁玲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 《暴風驟雨》
藝 術 家 美術 大師 徐悲鴻 《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中國畫技法和意境上開辟了新時代
齊白石 擅繪花鳥草蟲
人民音 樂家 聶耳 《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
冼星海 《黃河大合唱》
文藝方針的提出:毛澤東,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
趙樹理《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大型歌劇:《白毛女》
(二)、照相、電影:20世紀初西方發明的照相、電影傳人中國。
(1)第一部無聲電影:1905年京劇《定軍山》。
(2)第一部有聲電影:1931年《歌女紅牡丹》。
(3)經典影片《十字街頭》《馬路天使》《漁光曲》等。
(4)近代著名電影明星:趙丹、周璇
【易混易錯】
1.民族資本主義的黃金發展時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2.張謇創辦民族企業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后,不是洋務運動時期。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是民族工業發展的縮影。
3.1905年廢除科舉制,1898年戊戌變法廢除八股文。
4.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是《申報》,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是商務印書館。
5.揭開中國教育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務運動時期的京師同文館;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時期創辦,它是北京大學前身。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民國時期的民族工業與清政府時期的洋務企業的比較
項目 民國時期的民族工業 清政府時期的洋務企業
不同點 根本目的 發展民族經濟,實業救國 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
性質 近代資本主義企業 官督商辦、官辦,帶有封建色彩的資本主義企業
管理方式 近代先進的資本主義管理 封建衙門式
相同點 目的 都是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增強國家實力
阻礙 都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壓榨
作用 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唯物史觀】
1.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特點、落后原因及啟示。
(1)發展特點:曲折發展。(2)落后的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落后的直接原因: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3)啟示:民族獨立是民族工業發展的前提。
2.影響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1)有利因素: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清末、民國)政府鼓勵興辦實業;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實業家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2)不利因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環境惡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局動蕩(戰爭不斷)。
3. 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特征及其成因。
(1)特征:一是變化有限,如輪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現;鐵路很少;電影、報紙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二是在社會習俗方面,傳統的習慣、習俗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的。(2)成因:①它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的客觀產物。歐美工業國家的入侵不僅沖擊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舊制度,也引起了當地社會意識形態、社會生活的變革。②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如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維新變法運動等表明,中國人在引進西方技術和機器生產活動中,能夠接觸新事物、感受新生活并逐漸改變自己原來的生活方式。③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創新,如辛亥革命革除封建陋習(勸禁婦女纏足等)、改穿中山裝等。
4.為什么說科舉制度的創立和廢除都是歷史的進步?
(1)科舉制的創立和廢除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隋朝創立科舉制,適應了南北朝以來士族衰弱和庶族興起的趨勢,為庶族地主參政開辟了途徑,擴大了地主階級政權的政治基礎。
(2)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舉制已經完全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為此,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由強調門第到注重學識,由追求功名到重視實踐,它反映了中國社會人才觀念的巨大變化和思想觀念不斷解放的歷史發展趨勢。
(3)因此,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無論是科舉制度的創立還是科舉制度的廢除,都是歷史進步的產物。
1.(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題)20世紀初,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悄然發生變化。以下情暴可能出現在1906年上海的有( )
①男子紛紛剪去辮子 ②學生在新式學堂學習外語
③《申報》刊登《狂人日記》 ④市民在電話公司撥打電話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知識點]社會習俗的變化
[答案] C
[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科舉考試被廢除,清政府開始開辦新式學堂,學生在新式學堂學習外語可能出現在1906年的上海; 市民在電話公司撥打電話可能出現在1906年的上海。②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
男子紛紛剪去辮子是辛亥革命時期,《狂人日記》 發表于1918年。①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 B和D項。
故選C項。
2.(2021·浙江湖州中考真題)1882年出版的(益聞錄》報道:“本埠(上海)現有華商集合巨資擬辦紙廠-所,已聘定英人梅特蘭綜司其事,一切作紙之具皆用火輪機器。“不久中國第一家機器造紙廠誕生。這表明( )
A.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B .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
C .中國近代企業引進了工業革命的技術D .清政府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知識點]民族工業的興起
[答案] C
[詳解]根據材料“一切作紙之具皆用火輪機器”可知,中國近代企業引進了工業革命的技術,故C正確;
材料沒有涉及民族資產階級產生,故排除A項;
材料沒有提出“自強”的口號,故排除B項;
《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表明清政府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故D錯誤。
故選C.
3.(2020·浙江溫州中考真題)1935年,由共產黨員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問世,國民黨禁止歌曲公開發行1937年后,《義 勇軍進行曲》在各種公開場合頻繁出現,成為國共軍隊中的流行歌曲。出現上述變化的原因是( )
A.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根據地相繼建立 B .九一八事變揭開中國抗日戰爭序幕
C.全民族抗戰背景下國共合作的確立 D.三大戰役大大加快全國勝利的到來
[知識點]近代音樂和美術成就
[答案] C
[詳解] 1937年9月,國民黨發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這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材料中《義勇軍進行曲》問世遭到禁止以及1937年以后在各種場合流行。是因為全民族抗戰背景下國共合作的確立。故C符合題意;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根據地相繼建立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A;九-八事變是1931年爆發,排除B;三大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排除D。故選C。
4.(2020·浙江溫州中考真題)下表信息能夠反映是( )
晚清稅收統計表(單位:萬兩)
A .甲午戰爭后政府許可外商在華設廠 B.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增加了晚清收入
C .洋務運動興辦的軍事工業資本雄厚 D .民族資產階級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
[知識點]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
[答案] B
[詳解]從材料可知,鴉片戰爭后,工商業雜稅收入顯著增加。結合所學,19世紀60、 70年代以來,民族資本工業興起和發展,成為晚清政府的財源,故B符合題意; 1895年的 《馬關條約》簽訂后,清政府許可外商在華設廠,排除A;洋務運動興辦的軍事工業并不向清政府繳納稅收,排除C; 1895年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標志民族資產階級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排除D。故選B.
5.(2020·浙江溫州中考真題)歷史學家許倬云指出,中國古代文化只有逐漸的變化,而沒有突然的斷裂,這才使“中國”的觀念,可以長期維持。此語表明中華文明( )
A.兼收并蓄 B .綿延不絕 C .多元一體 D.開放革新
[知識點]新式教育
[答案] B
[詳解]根據材料"中國古代文化只有逐漸的變化,而沒有突然的斷裂.……可以長期維持“可知,這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延續性,具有綿延不絕的特征,故B正確;
材料沒有體現中華文明對其它文明的吸收,無法體現兼收并蓄,故A錯誤:
材料信息沒有體現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特征,C錯誤;
材料信息沒有涉及開放革新的內容,故D錯誤。
故選B。
1.(2022八上·余姚期末)“他一生孤獨,最大的精神支柱是內心崇高的社會理想,是一個狀元告別仕途后仍然念念不忘的興國之夢。”“他”“興國之夢”分別是(  )
A.張謇實業救國 B.康有為變法圖強
C.孫中山民主共和 D.陳獨秀民主科學
【答案】A
【知識點】張謇興辦實業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張謇的“興國之夢”是提出“實業救國”,創辦一系列企業。《馬關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在中國開礦設廠,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清末狀元張謇深感要挽回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于是他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主動放棄高官厚祿,回鄉創辦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康有為、孫中山和陳獨秀都不是狀元,排除。故A正確;
選項BCD與題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狀元實業家張謇提出“實業救國”主張。
2.(2022八上·余姚期末)仔細觀察圖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圖1是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的成果
②圖2反映出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③圖3反映的清末民初人們在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④圖1、圖2、圖3都反映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B
【知識點】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由圖1中的“大學堂”結合所學可知,圖2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②正確;圖3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廢除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稱呼,③正確;圖1、圖2、圖3都反映了中國近代化進程,④正確。②③④說法正確,B符合題意;
“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時期創立的而不是洋務運動時期向西方學習的成果,排除①,排除AC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注重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能力,注意掌握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的相關史實。
3.(2019八下·江干期末)鄭觀應在1894年編成的《盛世危言》中說:“迄今通商大埠及內地市鎮城鄉,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造成此種局面的原因在于(  )
①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的強大
②《馬關條約》加劇了西方資本對我國的侵略
③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逐步打開中國市場
④中國傳統的手工業不敵新興的機器工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知識點】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解析】由材料信息“1894年”“迄今通商大埠及內地市鎮城鄉,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可知,造成此種局面的原因在于③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逐步打開中國市場,④中國傳統的手工業不敵新興的機器工業。①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的強大與史實不符。②《馬關條約》加劇了西方資本對我國的侵略與史實不符,《馬關條約》的簽訂是在1895年,排除ABC,選項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掌握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相關知識。
4.(2022八上·浙江期末)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
類別 時期 發式 服飾 稱謂 禮節 腳形
1911年前 剃發留辮 頂戴花翎、長袍馬褂 大人、老爺 跪拜、作揖 纏足
1911年后 強令剪辮 中山裝、旗袍 先生、某君 鞠躬、握手 天足
A.大眾傳媒的發展 B.習俗風尚的變革
C.交通工具的更新 D.通信設施的完善
【答案】B
【知識點】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材料中“發式、服飾、稱謂”屬于人們日常生活習俗的范疇,從材料可知,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人們的生活習俗發生了巨大變化,排除ACD,選項B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近代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注意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5.近代風俗變遷與社會政治革新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  )
A.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 B.剪發興,辮子滅
C.“先生”興,“大人”滅 D.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
【答案】D
【知識點】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民國初年社會生活的變遷。民國政府規定要革除舊社會的陋習和風俗。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運用學生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題難度適中。
6.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曾說:“1895年中國有三個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選擇:康有為選擇了變法,孫中山選擇了革命,張謇選擇了實業”。這三人的共同目標是(  )
A.挽救中華民族危亡 B.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D.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答案】A
【知識點】戊戌變法;同盟會與三民主義;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中華民國;張謇興辦實業;革命志士與武裝起義
【解析】抓住“共同目標”這一關鍵詞是解答本題的要點。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孫中山革命的目標,實行君主立憲制是康有為變法的目標。
故答案為A。
【點評】注意題目中設定的時間“1895年”。這一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面對越來越深重的民族危機,中國的有識之士紛紛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雖然他們的主張不盡相同,但挽救中華民族危亡卻是相同的目標。
7.為了除舊布新,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令,這些法令不包括(  )
A.頒布剪辮令,要求留發辮者限期剪去發辮
B.革除“大人”“老爺”等稱呼,政府職員間互稱職務
C.規定民間普通稱呼為“先生”或“君”
D.下令民間男子改穿中山裝
【答案】D
【知識點】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剪發辮改稱呼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1課社會生活的變遷,第二子目剪發辮改稱呼中的內容:“1912年3月,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剪辮令,要求留有發辮者,限期剪去辮子,去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還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前清官場的稱呼,規定民國政府的職員相互之間一律改稱職務。民間普通稱呼改為‘先生’或‘君’。”可知,ABC選項都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為了除舊布新頒布的。D選項不符合史實,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剪發辮改稱呼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剪發辮改稱呼的原因和影響。
8.下列關于中山裝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中山裝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裝 B.它因孫中山創制而得名
C.中山裝融合了中西服裝的特點 D.中山裝剛設計時就有特殊的含義
【答案】D
【知識點】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服飾的變化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1課社會生活的變遷,第三子目服飾的變化中的內容:“中山裝剛設計出來的時候,并沒有特殊的含義。”可知,D選項的說法是錯誤的,故選D。依據教材內容可知,ABC選項的說法符合歷史事實。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服飾的變化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服飾變化的原因和影響。
9.中山裝的兩個袖口上各有三個紐扣,你知道它代表什么含義嗎(  )
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民生主義 D.三民主義
【答案】D
【知識點】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服飾的變化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1課社會生活的變遷,第三子目服飾的變化中的內容:“中山裝袖口的三個扣子代表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可知,中山裝的兩個袖口上各有三個紐扣代表三民主義,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服飾的變化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服飾變化的原因和影響。
10.清末民初,人們服飾發生變化的原因是(  )
A.西服的引進 B.中山裝的出現
C.女士高領服裝的出現 D.時代的變化和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沖擊
【答案】D
【知識點】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服飾的變化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1課社會生活的變遷,第三子目服飾的變化中的內容:“清末民初,隨著社會的巨大變化,人們的服飾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可知,清末民初,人們服飾發生變化的原因是社會的巨大變化,包括辛亥革命和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沖擊等,故選D。ABC選項都是服飾變化的表現而不是原因。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服飾的變化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服飾變化的原因和影響。
11.(2022八上·余姚期末)報紙、雜志是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進行輿論宣傳的重要工具。下列表述有誤的是(  )
A.鴉片戰爭后,在北京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中文報刊
B.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
C.陳獨秀等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
D.梁啟超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主張變法圖強
【答案】A
【知識點】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解析】《申報》創辦于1872的上海,不是北京,A表述錯誤,符合題意;
BCD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以近代文化發展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
12.下列作品創作于全面抗日戰爭期間的有(  )
①《義勇軍進行曲》 ②《畢業歌》 ③《黃河大合唱》 ④《愚公移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識點】中國近代文學藝術成就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眾志成城史實的識記。題中全面抗日戰爭期間是指1937年——1945年,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9課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第三子目眾志成城中的內容:“冼星海創作的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以氣勢磅礴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對中華民族抗日斗爭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徐悲鴻于1940年創作的巨幅畫《愚公移山》,借一個寓言故事表達出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堅韌不拔,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堅定信念。”可知,③④都是全面抗日戰爭期間創作的,故選B。①《義勇軍進行曲》創作于1935年;②《畢業歌》創作于1934年。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眾志成城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眾志成城的概況和意義。
13.1940年,徐悲鴻創作了一幅巨作,借一個寓言故事表達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堅韌不拔,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堅定決心。你知道該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嗎(  )
A.夸父 B.女媧 C.愚公 D.精衛
【答案】C
【知識點】中國近代文學藝術成就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眾志成城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9課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第三子目眾志成城中的內容:“徐悲鴻于1940年創作的巨幅畫《愚公移山》,借一個寓言故事表達出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堅韌不拔,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堅定信念。”可知,該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是愚公,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眾志成城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眾志成城的概況和意義。
14.下列關于徐悲鴻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他在繪畫上融合中西,有獨到成就
B.他筆下的馬深沉渾厚,傲骨嶙峋
C.他以寓言故事為題材的《奔馬圖》,表達了中華民族團結抗戰、打敗日寇的信念
D.他將舉辦畫展的全部收入資助抗戰
【答案】C
【知識點】中國近代文學藝術成就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眾志成城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9課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第三子目眾志成城中的內容:“徐悲鴻于1940年創作的巨幅畫《愚公移山》,借一個寓言故事表達出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堅韌不拔,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堅定信念。”可知,C選項他以寓言故事為題材的《愚公移山》,表達了中華民族團結抗戰、打敗日寇的信念,故錯誤,故選C。依據教材內容,可知ABD選項均正確。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眾志成城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眾志成城的概況和意義。
15.《黃河大合唱》是下列哪一位音樂家的作品(  )
A.冼星海 B.聶耳 C.曹火星 D.田漢
【答案】A
【知識點】中國近代文學藝術成就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眾志成城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9課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第三子目眾志成城中的內容:“冼星海創作的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以氣勢磅礴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對中華民族抗日斗爭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可知,故選A。B選項聶耳的代表作是《義勇軍進行曲》;C選項曹火星的代表作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D選項田漢是《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眾志成城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眾志成城的概況和意義。
16.“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這是一首不朽的民族戰歌,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為中華民族的強大而奮斗。這首歌曲的名字是(  )
A.《九一八小調》 B.《松花江上》
C.《義勇軍進行曲》 D.《黃河大合唱》
【答案】C
【知識點】中國近代文學藝術成就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不朽的民族戰歌史實的識記。從題中“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可知,出自《義勇軍進行曲》,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7課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第二子目不朽的民族戰歌中的內容:“人民音樂家聶耳包涵愛國激情,積極投身于救亡運動,創作了一批反映民眾心聲的作品,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義勇軍進行曲》。”可知,這首歌曲的名字是《義勇軍進行曲》,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不朽的民族戰歌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不朽的民族戰歌的概況和意義。
17.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實施到清末廢止,大約經歷了(  )
A.1000多年 B.1100多年 C.1200多年 D.1300多年
【答案】D
【知識點】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廢科舉,新學堂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0課清末民初的文化與教育,第二子目廢科舉,新學堂中的內容:“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止科舉考試,科舉制度的廢除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結合所學知識,隋朝建立于581年,隋朝建立后實行科舉考試,可知,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實施到清末廢止,大約經歷了1300多年,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廢科舉,新學堂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廢科舉的時間、背景和影響。
18.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實行新學制是在(  )
A.1902年 B.1903年 C.1904年 D.1905年
【答案】C
【知識點】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廢科舉,新學堂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0課清末民初的文化與教育,第二子目廢科舉,新學堂中的內容:“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國實行的學制。”可知,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實行新學制是在1904年,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廢科舉,新學堂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廢科舉的時間、背景和影響。
19.下列關于京師大學堂的說法,正確的有(  )
①它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②它是百日維新留下的唯一成果③它的開辦對中國近代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④京師大學堂后來改名為北京大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識點】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京師大學堂的開辦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0課清末民初的文化與教育,第一子目京師大學堂的開辦中的內容:“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頒布詔書,設立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也是百日維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它的開辦,對中國近代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可知,①②③④都是關于京師大學堂的正確說法,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京師大學堂的開辦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京師大學堂開辦的時間、背景和意義。
20.你聽說過“范進中舉”的故事嗎 廢除科舉制度后,“舉人”也就成了歷史名詞。那么,廢除科舉制度是在(  )
A.洋務運動期問 B.戊戌變法期間
C.辛亥革命前夕 D.民國初期
【答案】C
【知識點】范進中舉;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廢科舉,興學堂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0課清末民初的文化與教育,第二子目廢科舉,興學堂中的內容:“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止科舉考試,科舉制度的廢除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可知,清政府廢止科舉制度是在1905年,故選C。A選項是19世紀60—90年代。B選項是1898年。D選項是1912年之后。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廢科舉,興學堂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廢科舉的時間、背景和影響。
材料分析題
21.(2022八上·浙江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戊戌變法失敗后,清王朝的反動腐朽愈來愈暴露,中國被瓜分的形勢愈來愈嚴重。……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都創辦了白話報刊……從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創辦的報刊就有170種。北起哈爾濱,南到廣州,東至上海,西達伊犁,遍布全國近30個大中小城市,甚至連最僻遠的“世界屋脊”拉薩,也在1907年創辦了《西藏白話報》。此外在日本東京也出現了9種中國白話報刊。
——王洪祥《中國近代白話報刊史》
材料二:1899年生在寧波的法學家吳經熊說:“1911年革命后,剪辮子成了時尚,但我大娘并不知道這件事。有一天,我的辮子被同學剪掉了;我回家時,把辮子拿在手里,看上去像一條死蛇。可憐的大娘一見到我就嚇得號鳴大哭起來。……這辮子可是她十年里每天早上都靜心地梳理打編的。”
——《歷史教學》
材料三:(全國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北京同仁堂)步入近代后,除加強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外,還積極利用官方聯系以圖在原材料、定價權、品牌維護、資金方面獲得好處,企業獲得新發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同仁堂業務逐漸萎縮。
——楊在軍《家族企業長壽之家族因素剖析》
材料四: 《義勇軍進行曲》問世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悲憤歌聲,便很快就傳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個角落,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無論他是哪一個民族的中國人,都會有人唱它。
——鄭大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
(1)1899—1918年,我國白話報刊的發展有什么特點?呈現出這些特點的原因是什么?
(2)“1911年革命”是指什么歷史事件?當時人們剪辮子的依據是什么?
(3)北京同仁堂在近代的發展態勢是怎樣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發展態勢?
(4)《義勇軍進行曲》的曲作者是誰?這首歌曲的問世有什么歷史作用?
【答案】(1)數量多;分布較廣。 資產階級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宣傳變法或革命。
(2)辛亥革命。 南京民國政府頒布的“剪辮令”
(3)曲折發展。 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聶耳。 凝聚國人人心,推動全民族進行抗戰。
【知識點】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中國近代文學藝術成就
【解析】 (1)根據材料一"從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創辦的報刊就有170種。北起哈爾濱,南到廣州,東至上海,西達伊犁,遍布全國近30個大中小城市,甚至連最僻遠的"世界屋脊"拉薩,也在1907年創辦了《西藏白話報》。此外在日本東京也出現了9種中國白話報刊。"可以看出1899~1918年,我國白話報刊的發展呈現數量多;分布較廣的特點;"戊戌變法失敗后,清王朝的反動腐朽愈來愈暴露,中國被'瓜分'的形勢愈來愈嚴重。……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都創辦了白話報刊"可以看出資產階級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宣傳變法或革命創辦了白話報刊。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革命"是指辛亥革命;"1911年革命后,剪辮子成了時尚"和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人們剪辮子的依據是南京民國政府頒布的"剪辮令"。
(3)根據材料三"步入近代后,……企業獲得新發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同仁堂業務逐漸萎縮",可以看北京同仁堂在近代曲折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了北京同仁堂的這種發展態勢。
(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義勇軍進行曲》的曲作者是聶耳。根據材料四"《義勇軍進行曲》問世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悲憤歌聲,便很快就傳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和所學知識可知,《義勇軍進行曲》的問世凝聚國人人心,推動全民族進行抗戰。
故答案為:
(1)數量多;分布較廣。資產階級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宣傳變法或革命。
(2)辛亥革命。南京民國政府頒布的"剪辮令"。
(3)曲折發展。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聶耳。凝聚國人人心,推動全民族進行抗戰。
【點評】 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
22.(2019八下·寧波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晚清財政收入結構表(單位:萬兩)
年代 農業稅收入 工商雜稅收入 其他收入 總收入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 - 4250 100
1885年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選自馮桶《低關稅與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研究》
材料二:據不完全統計,在中日甲午戰爭后幾年間,全國各地新辦的私人工礦企業,其創辦資金在一萬元以上的共一百零四個,資本總額為二千三百多萬元,在戰前二十多年間,私人資本辦的工廠不到八十家,其資本總額為七百三十萬元。戰后的六年間比戰前二十多年,增加兩三倍。
——選自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1)材料一反映晚清財政收入結構發生了什么變化?請舉出導致這些變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并加以簡析。
(2)材料二說明當時中國出現哪一經濟現象?并簡述這一經濟現象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
【答案】(1)變化:中國工商業發展迅速,工商雜稅收入在清朝財政收入中的比重顯著增加。原因:18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因此與晚清政府財政收入結構變化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作用是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開辟了中國近代化的道路。
(2)現象: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展。影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支新的社會政治力量逐漸成長起來,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知識點】洋務運動;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解析】(1)本題考查洋務運動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一圖表“農業稅收入比重從77%下降到40%,工商雜稅收入比重從23%上升至51%”可知,從1849年到1885年,中國工商業發展迅速,工商雜稅收入在清朝財政收入中的比重顯著增加。根據所學可知,18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因此與晚清政府財政收入結構變化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作用是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開辟了中國近代化的道路。
(2)本題考查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據材料“據不完全統計,在中日甲午戰爭后幾年間,全國各地新辦的私人工礦企業,其創辦資金在一萬元以上的共一百零四個,資本總額為二千三百多萬元。在戰前二十多年間,私人資本辦的工廠不到八十家,其資本總額為七百三十萬元。戰后的六年間比戰前二十多年,增加兩三倍”可知,甲午戰爭后,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展,資本增加,工廠增加。隨著民族工業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支新的社會政治力量逐漸成長起來,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故答案為:
(1) 變化:中國工商業發展迅速,工商雜稅收入在清朝財政收入中的比重顯著增加。原因:18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因此與晚清政府財政收入結構變化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作用是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開辟了中國近代化的道路。
(2) 現象: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展。影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支新的社會政治力量逐漸成長起來,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點評】本題考查洋務運動、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難度較大,熟悉掌握基礎知識,能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材料,理解洋務運動和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史實方可作答。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上第八單元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10年10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
2.時空觀念:從單元思維導圖上把握近代經濟的發展和近代教育文化事業、近代社會生活的關系,了解歷史的時序和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
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近代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和特點。
4.家國情懷:分析近代經濟發展的特點,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內容要點】
兩條主線 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近代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
兩種經濟形式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然經濟。
四大變化 交通通信、飲食服飾、傳媒娛樂、風俗習慣。
知識點1:張謇興辦實業;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萌芽時期:
(1)19世紀六七十年代(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2)甲午中日戰爭后(1895年后),外國人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3)狀元實業家張謇(jiǎn)回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許多中國人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
2、初步發展:
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各種實業團體紛紛出現,人們競相投資設廠,海外華僑也歸國創業,掀起了發展實業的熱潮。
3、“短暫的春天”(“黃金時代”——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的良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面粉業。
4、民族工業的挫折(20世紀20到30年代):
(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再度受挫。
(2)隨著國民黨官僚資本的建立和擴張,民族工業除了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外,還遭到官僚資本主義的摧殘(“三座大山”)。
(3)著名企業家:榮氏兄弟、盧作孚、侯德榜等
5、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特點
(1)總體評價:總的來說還比較落后,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特點: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輕工業多、重工業少。
(3)地區分布特點:不平衡,沿海、沿江多,內地少。
二、社會生活的變化
1、近代交通事業的發展
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
2、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
①剪發辮、易服飾 ②禁纏足 ③廢跪拜、改稱謂
3、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總體來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

知識點2:近代新式教育的發展;近代新聞出版業的發展;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文學藝術的成就
一、新式教育的發展
(一)創辦新式學校:
1、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興辦了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
2、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創辦北洋西學堂,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
3、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創辦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
(二)廢除科舉制:★★★★★必考
1、1902年清政府廢除八股文。2、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
(三)清政府還通令興辦學堂,頒布各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
二、近代新聞業的發展★★★★★必考
(一)報紙:1、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
天津的《大公報》、上海的《新聞報》和延安的《解放日服》,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二)刊物:上海的《東方雜志》、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和鄒韜奮主辦的《生活》周刊,是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
三、近代出版業的發展
(一)商務印刷館: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生活書店等,也是當時有影響的出版機構。
(二)新華書店:中共在解放區創辦的新華書店,成為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
三、文學藝術
(一)文學藝術:謳歌光明、鞭笞黑暗的文學家、藝術家
類別 姓名 代表作
文學家 魯迅 《狂人日記》《阿Q正傳》
郭沫若 《女神》
茅盾 《子夜》
曹禺 《雷雨》
巴金 《家》
老舍 《駱駝祥子》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
丁玲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 《暴風驟雨》
藝 術 家 美術 大師 徐悲鴻 《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中國畫技法和意境上開辟了新時代
齊白石 擅繪花鳥草蟲
人民音 樂家 聶耳 《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
冼星海 《黃河大合唱》
文藝方針的提出:毛澤東,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
趙樹理《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大型歌劇:《白毛女》
(二)、照相、電影:20世紀初西方發明的照相、電影傳人中國。
(1)第一部無聲電影:1905年京劇《定軍山》。
(2)第一部有聲電影:1931年《歌女紅牡丹》。
(3)經典影片《十字街頭》《馬路天使》《漁光曲》等。
(4)近代著名電影明星:趙丹、周璇
【易混易錯】
1.民族資本主義的黃金發展時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2.張謇創辦民族企業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后,不是洋務運動時期。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是民族工業發展的縮影。
3.1905年廢除科舉制,1898年戊戌變法廢除八股文。
4.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是《申報》,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是商務印書館。
5.揭開中國教育近代化序幕的是洋務運動時期的京師同文館;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時期創辦,它是北京大學前身。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民國時期的民族工業與清政府時期的洋務企業的比較
項目 民國時期的民族工業 清政府時期的洋務企業
不同點 根本目的 發展民族經濟,實業救國 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
性質 近代資本主義企業 官督商辦、官辦,帶有封建色彩的資本主義企業
管理方式 近代先進的資本主義管理 封建衙門式
相同點 目的 都是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增強國家實力
阻礙 都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壓榨
作用 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唯物史觀】
1.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特點、落后原因及啟示。
(1)發展特點:曲折發展。(2)落后的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落后的直接原因: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3)啟示:民族獨立是民族工業發展的前提。
2.影響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1)有利因素: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清末、民國)政府鼓勵興辦實業;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實業家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2)不利因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環境惡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局動蕩(戰爭不斷)。
3. 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特征及其成因。
(1)特征:一是變化有限,如輪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現;鐵路很少;電影、報紙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二是在社會習俗方面,傳統的習慣、習俗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的。(2)成因:①它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的客觀產物。歐美工業國家的入侵不僅沖擊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舊制度,也引起了當地社會意識形態、社會生活的變革。②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如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維新變法運動等表明,中國人在引進西方技術和機器生產活動中,能夠接觸新事物、感受新生活并逐漸改變自己原來的生活方式。③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創新,如辛亥革命革除封建陋習(勸禁婦女纏足等)、改穿中山裝等。
4.為什么說科舉制度的創立和廢除都是歷史的進步?
(1)科舉制的創立和廢除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隋朝創立科舉制,適應了南北朝以來士族衰弱和庶族興起的趨勢,為庶族地主參政開辟了途徑,擴大了地主階級政權的政治基礎。
(2)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舉制已經完全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為此,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由強調門第到注重學識,由追求功名到重視實踐,它反映了中國社會人才觀念的巨大變化和思想觀念不斷解放的歷史發展趨勢。
(3)因此,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無論是科舉制度的創立還是科舉制度的廢除,都是歷史進步的產物。
1.(2022·浙江湖州中考真題)20世紀初,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悄然發生變化。以下情暴可能出現在1906年上海的有( )
①男子紛紛剪去辮子 ②學生在新式學堂學習外語
③《申報》刊登《狂人日記》 ④市民在電話公司撥打電話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2.(2021·浙江湖州中考真題)1882年出版的(益聞錄》報道:“本埠(上海)現有華商集合巨資擬辦紙廠-所,已聘定英人梅特蘭綜司其事,一切作紙之具皆用火輪機器。“不久中國第一家機器造紙廠誕生。這表明( )
A.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B .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
C .中國近代企業引進了工業革命的技術D .清政府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3.(2020·浙江溫州中考真題)1935年,由共產黨員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問世,國民黨禁止歌曲公開發行1937年后,《義 勇軍進行曲》在各種公開場合頻繁出現,成為國共軍隊中的流行歌曲。出現上述變化的原因是( )
A.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根據地相繼建立 B .九一八事變揭開中國抗日戰爭序幕
C.全民族抗戰背景下國共合作的確立 D.三大戰役大大加快全國勝利的到來
4.(2020·浙江溫州中考真題)下表信息能夠反映是( )
晚清稅收統計表(單位:萬兩)
A .甲午戰爭后政府許可外商在華設廠 B.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增加了晚清收入
C .洋務運動興辦的軍事工業資本雄厚 D .民族資產階級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
5.(2020·浙江溫州中考真題)歷史學家許倬云指出,中國古代文化只有逐漸的變化,而沒有突然的斷裂,這才使“中國”的觀念,可以長期維持。此語表明中華文明( )
A.兼收并蓄 B .綿延不絕 C .多元一體 D.開放革新
1.(2022八上·余姚期末)“他一生孤獨,最大的精神支柱是內心崇高的社會理想,是一個狀元告別仕途后仍然念念不忘的興國之夢。”“他”“興國之夢”分別是(  )
A.張謇實業救國 B.康有為變法圖強
C.孫中山民主共和 D.陳獨秀民主科學
2.(2022八上·余姚期末)仔細觀察圖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圖1是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的成果
②圖2反映出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③圖3反映的清末民初人們在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④圖1、圖2、圖3都反映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2019八下·江干期末)鄭觀應在1894年編成的《盛世危言》中說:“迄今通商大埠及內地市鎮城鄉,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造成此種局面的原因在于(  )
①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的強大
②《馬關條約》加劇了西方資本對我國的侵略
③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逐步打開中國市場
④中國傳統的手工業不敵新興的機器工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2022八上·浙江期末)在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觀念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
類別 時期 發式 服飾 稱謂 禮節 腳形
1911年前 剃發留辮 頂戴花翎、長袍馬褂 大人、老爺 跪拜、作揖 纏足
1911年后 強令剪辮 中山裝、旗袍 先生、某君 鞠躬、握手 天足
A.大眾傳媒的發展 B.習俗風尚的變革
C.交通工具的更新 D.通信設施的完善
5.近代風俗變遷與社會政治革新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國初年社會風尚變化(  )
A.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 B.剪發興,辮子滅
C.“先生”興,“大人”滅 D.小腳一雙三寸蓮,作揖跪拜大人前
6.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曾說:“1895年中國有三個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選擇:康有為選擇了變法,孫中山選擇了革命,張謇選擇了實業”。這三人的共同目標是(  )
A.挽救中華民族危亡 B.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D.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7.為了除舊布新,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令,這些法令不包括(  )
A.頒布剪辮令,要求留發辮者限期剪去發辮
B.革除“大人”“老爺”等稱呼,政府職員間互稱職務
C.規定民間普通稱呼為“先生”或“君”
D.下令民間男子改穿中山裝
8.下列關于中山裝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中山裝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裝 B.它因孫中山創制而得名
C.中山裝融合了中西服裝的特點 D.中山裝剛設計時就有特殊的含義
9.中山裝的兩個袖口上各有三個紐扣,你知道它代表什么含義嗎(  )
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民生主義 D.三民主義
10.清末民初,人們服飾發生變化的原因是(  )
A.西服的引進 B.中山裝的出現
C.女士高領服裝的出現 D.時代的變化和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沖擊
11.(2022八上·余姚期末)報紙、雜志是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進行輿論宣傳的重要工具。下列表述有誤的是(  )
A.鴉片戰爭后,在北京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中文報刊
B.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
C.陳獨秀等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
D.梁啟超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主張變法圖強
12.下列作品創作于全面抗日戰爭期間的有(  )
①《義勇軍進行曲》 ②《畢業歌》 ③《黃河大合唱》 ④《愚公移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1940年,徐悲鴻創作了一幅巨作,借一個寓言故事表達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堅韌不拔,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堅定決心。你知道該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嗎(  )
A.夸父 B.女媧 C.愚公 D.精衛
14.下列關于徐悲鴻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他在繪畫上融合中西,有獨到成就
B.他筆下的馬深沉渾厚,傲骨嶙峋
C.他以寓言故事為題材的《奔馬圖》,表達了中華民族團結抗戰、打敗日寇的信念
D.他將舉辦畫展的全部收入資助抗戰
15.《黃河大合唱》是下列哪一位音樂家的作品(  )
A.冼星海 B.聶耳 C.曹火星 D.田漢
16.“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這是一首不朽的民族戰歌,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為中華民族的強大而奮斗。這首歌曲的名字是(  )
A.《九一八小調》 B.《松花江上》
C.《義勇軍進行曲》 D.《黃河大合唱》
17.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實施到清末廢止,大約經歷了(  )
A.1000多年 B.1100多年 C.1200多年 D.1300多年
18.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實行新學制是在(  )
A.1902年 B.1903年 C.1904年 D.1905年
19.下列關于京師大學堂的說法,正確的有(  )
①它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②它是百日維新留下的唯一成果③它的開辦對中國近代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④京師大學堂后來改名為北京大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你聽說過“范進中舉”的故事嗎 廢除科舉制度后,“舉人”也就成了歷史名詞。那么,廢除科舉制度是在(  )
A.洋務運動期問 B.戊戌變法期間
C.辛亥革命前夕 D.民國初期
材料分析題
21.(2022八上·浙江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戊戌變法失敗后,清王朝的反動腐朽愈來愈暴露,中國被瓜分的形勢愈來愈嚴重。……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都創辦了白話報刊……從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創辦的報刊就有170種。北起哈爾濱,南到廣州,東至上海,西達伊犁,遍布全國近30個大中小城市,甚至連最僻遠的“世界屋脊”拉薩,也在1907年創辦了《西藏白話報》。此外在日本東京也出現了9種中國白話報刊。
——王洪祥《中國近代白話報刊史》
材料二:1899年生在寧波的法學家吳經熊說:“1911年革命后,剪辮子成了時尚,但我大娘并不知道這件事。有一天,我的辮子被同學剪掉了;我回家時,把辮子拿在手里,看上去像一條死蛇。可憐的大娘一見到我就嚇得號鳴大哭起來。……這辮子可是她十年里每天早上都靜心地梳理打編的。”
——《歷史教學》
材料三:(全國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北京同仁堂)步入近代后,除加強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外,還積極利用官方聯系以圖在原材料、定價權、品牌維護、資金方面獲得好處,企業獲得新發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同仁堂業務逐漸萎縮。
——楊在軍《家族企業長壽之家族因素剖析》
材料四: 《義勇軍進行曲》問世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悲憤歌聲,便很快就傳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個角落,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無論他是哪一個民族的中國人,都會有人唱它。
——鄭大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
(1)1899—1918年,我國白話報刊的發展有什么特點?呈現出這些特點的原因是什么?
(2)“1911年革命”是指什么歷史事件?當時人們剪辮子的依據是什么?
(3)北京同仁堂在近代的發展態勢是怎樣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發展態勢?
(4)《義勇軍進行曲》的曲作者是誰?這首歌曲的問世有什么歷史作用?
22.(2019八下·寧波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晚清財政收入結構表(單位:萬兩)
年代 農業稅收入 工商雜稅收入 其他收入 總收入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 - 4250 100
1885年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選自馮桶《低關稅與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研究》
材料二:據不完全統計,在中日甲午戰爭后幾年間,全國各地新辦的私人工礦企業,其創辦資金在一萬元以上的共一百零四個,資本總額為二千三百多萬元,在戰前二十多年間,私人資本辦的工廠不到八十家,其資本總額為七百三十萬元。戰后的六年間比戰前二十多年,增加兩三倍。
——選自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1)材料一反映晚清財政收入結構發生了什么變化?請舉出導致這些變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并加以簡析。
(2)材料二說明當時中國出現哪一經濟現象?并簡述這一經濟現象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洱源县| 鹿邑县| 东明县| 资源县| 福海县| 卢龙县| 滁州市| 长沙市| 乌兰察布市| 清镇市| 太白县| 枝江市| 高清| 神木县| 都匀市| 湘潭县| 马鞍山市| 图木舒克市| 芷江| 玛沁县| 上饶市| 富锦市| 乐至县| 磐石市| 青川县| 皮山县| 阳新县| 抚宁县| 冕宁县| 台中市| 山阴县| 桂平市| 密山市| 克什克腾旗| 济源市| 红原县| 资讯 | 新乡县| 安溪县| 牙克石市| 孙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