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元朝統治【學歷案】導 讀本單元以“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為主題,有8課內容。本課《元朝的統治》是單元第六課,內容上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上承五代十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實現了全國性的統一;下啟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本課設計體現四個亮點:一是站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高度俯瞰元朝的統一與疆域治理問題。二是緊扣學科核心素養。三是充分運用地圖。四是將教材文本做了重新整合和重構,采用板塊式設計,將教材內容整合成“大哉乾元”民族交融;“鼎新革故”治理措施;“多元一體”因地制宜三個篇章,分別構建起“元朝疆域—民族交融—治理措施—多元一體”的邏輯聯系,真實情境鋪墊渲染,任務層次分明,學生基于材料進行探究,運用知識并以材料為支撐建構歷史解釋,為學生“深度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切實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課題與課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11課元朝的統治 (1課時)【課標要求】知道元朝的統一。通過宣政院管轄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和識讀地圖,準確說出元朝疆域范圍,認識到元朝疆域的遼闊。2.通過研讀文本史料,簡述元朝境內大規模人口流動的意義及民族交融的表現;感悟民族交融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3.閱讀教材并參照唐朝官僚機構示意圖,繪制元朝官僚機構示意圖。通過研讀文本史料和識讀地圖,簡述“行省制度”在歷史上的深遠影響;領悟元朝統治者在加強專制統治上的鼎新革故;培養論從史出、無證不信、實事求是的史證意識;提升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4.通過閱讀教材、識讀地圖和研讀史料,列舉出元朝對新疆、臺灣、西藏的管轄措施;領悟元朝統治者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統治智慧;產生中華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意識。設計說明:依據教材和學情,對本課課標要求進行分解。將“知道元朝的統一?!狈纸鉃椋耗繕?“準確說出元朝疆域范圍,認識到元朝疆域的遼闊。”,目標2“簡述元朝境內大規模人口流動的意義及民族交融的表現;感悟民族交融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目標3“繪制元朝官僚機構示意圖。簡述‘行省制度’在歷史上的深遠影響;領悟元朝統治者在加強專制統治上的鼎新革故;培養論從史出、無證不信、實事求是的史證意識;提升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薄ⅰ巴ㄟ^宣政院管轄西藏,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狈纸鉃椋耗繕?“列舉出元朝對新疆、臺灣、西藏的管轄措施;領悟元朝統治者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統治智慧;產生中華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意識?!薄M瑫r設計了行為條件“通過閱讀教材、識讀地圖和研讀史料”,實現從目標中看得見教,看得見學,并將目標指向“培養論從史出、無證不信、實事求是的史證意識,提升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學生在知道元朝實現了全國性的統一及治理措施后,才能明白為什么說元朝時期促進了“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進而形成“多元一體”、“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思想意識,實現了目標的三維敘寫。【評價任務】1.完成任務一(檢測目標1、2)2.完成任務二(檢測目標3)3.完成任務三(檢測目標4)【資源與建議】1.本課從元朝疆域、民族交融、治理措施三個方面介紹了元朝統治的情況。元朝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元朝以后的統一多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是中國古代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2.本課教學可以按以下的邏輯順序進行:“元朝疆域—民族交融—治理措施—多元一體”。3.行省制度和對臺灣、西藏的管轄是本課的重點,理解元朝統治者對邊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智慧是本課的難點,通過任務二、任務三突出重點,通過任務三突破難點。設計說明:本環節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所學內容在本單元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而構建學習框架和學習的邏輯順序,了解重難點并明確學習任務,突破重難點。【學習過程】導入: 同學們知道我國歷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是那個朝代嗎?到底有多大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任務一:閱讀教材和識讀圖表,完成下列思考題(指向目標1)材料1、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單位:萬平方公里)秦朝 西漢 隋 唐 元 明 清華夏 漢 漢 漢 蒙古 漢 滿材料2、元朝形勢圖思考:元朝的疆域有什么特點?(指向目標1)(2)元朝是哪一民族建立的?(指向目標1)材料3、白塔寺材料4、陜西省橫山縣元墓墓主為蒙古族,墓內壁畫繪有“郭巨埋兒” “王祥臥冰” 等7幅二十四孝的故事。(3)思考:元朝民族交融的表現和影響?(指向目標2)二、行省制度任務二:閱讀教材和識讀圖片,完成下列思考題(指向目標3)材料1、元朝的行政機構元朝的各中央機構的職責是什么?(指向目標3)材料2、元朝行政區劃圖通過閱讀教材52頁第四段文字,結合地圖完成填空。(指向目標3) 3.材料 :通過觀察對比,兩幅地圖在行政區劃方面有什么相似之處?(指向目標3) 三、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任務三:閱讀教材53頁兩段文字、識讀地圖和研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指向目標4)1.元朝分別設置什么機構對臺灣、西域和西藏地區進行管理?(指向目標4)2.材料:世祖以其地廣而險遠,民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縣土番之地,設官分職,而領之于帝師。 ——《元史 釋老傳》注釋:土番是指吐蕃(bō)今西藏。思考:材料反映了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什么樣的統治方式?(指向目標4)3.材料一:西藏全民信教,13世紀時的西藏最具聲望的佛教領袖是薩迦派教主。第五任教主是八思巴,他繼承了其伯父薩迦班智達的衣缽。忽必烈非常賞識八思巴,1260年封八思巴為國師,后又封帝師。兼任宣政院的主管官員,管理全國宗教事務和藏區全部事務。元朝開始以藏傳佛教為國教。——《一代帝師八思巴》紀錄片材料二:他將西藏原有各教派和各地方勢力的首領,封為萬戶,在西藏建立起包括薩迦派在內的十三萬戶專管民政。 ——《中國通史》思考:元朝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統治智慧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指向目標4)材料三:吐蕃人的族系又分為六支的說法是:最初,在瑪卡秀雅秀地方的上部,有什巴的王子,名叫丁格(ting gi),生有三子,即漢、藏、蒙古(霍爾)三者?!?br/>——達倉宗巴 班覺桑布的《漢藏史集》思考:通過材料說說吐蕃人形成了怎樣的思想意識?(指向目標4)課堂小結:蒙古族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鐵木真完成了蒙古各部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蒙古滅西夏和金,為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礎。元朝建利立后,滅掉了南宋,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結束了唐末以來長期政權分立和幾個政權并立的政治局面,這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設計說明:本課設計主要突出的是真實情境的創設(識讀地圖、史料實證、設計問題),層層剖析,由淺入深,培養論從史出、無證不信、實事求是的史證意識,提升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形成“多元一體”、“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思想意識。【檢測與作業】1、元朝時期,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漢、蒙、維吾爾等民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它就是( )(檢驗目標1)A.傣族 B.回族 C.滿族 D.白族2.元朝規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來自中央的詔旨,行省官員不能更改賦稅征收制度,不得調動軍隊。這體現行省制度( )(檢驗目標3)A.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B.地方官員沒有了權力C.對后世影響力非常大 D.不利于管轄遼闊疆域3.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元朝時期為了加強對西藏的管理而設立的機構是( )(檢驗目標4)北庭都護府 B.宣政院 C.駐藏大臣 D.伊犁將軍4.“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體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中央與地方行政區之間空當過大的缺陷?!睘閺浹a這個缺陷,元代實行了( ?。z驗目標3)A.分封制 B.行省制度 C.郡縣制 D.刺史制度5.鄧小平同志說:“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對西藏的主權不容否定,西藏獨立不行,半獨立不行,變相獨立也不行?!毕铝惺穼嵵心茏C明西藏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是( ?。?br/>(檢驗目標4)A.西漢時設置西域都護 B.唐朝時文成公主入吐蕃C.元朝時設置宣政院 D.清朝時設置駐藏大臣材料一:自公元9世紀中葉,吐蕃王朝由于統治集團內部斗爭和大規模奴隸平民起義而崩潰,導致統一的吐蕃社會走向分裂。 … …直到蒙古建立元朝,使吐蕃社會才復有統一的局面。所以,13世紀在整個藏族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性轉折意義。——先巴《十三世紀吐蕃社會的歷史性變遷》(1)從材料中指出,13世紀元朝統一西藏對西藏發展有什么意義?(檢測目標4)材料二:(2)識讀元朝形勢圖,分析元朝時期實行什么樣的行政區劃與管理制度?(檢測目標3)又是如何管理西藏地區的?(檢測目標4)【學后反思】 1.請嘗試繪制本節課重要知識的思維導圖。2.學完本課,你有哪些認識 你還有什么困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