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宋元時期的都市與文化【學歷案】導 讀本單元以“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為主題,有8課內容。本課《宋元時期的都市與文化》是單元第12課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的重要時期,出現了很多大城市。北宋時的開封、南宋時的臨安、元朝時的大都,是這一時期城市的代表,它們也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宋元時期都市的主要特征是城市范圍擴大,市場擴充,教育發達,文化生活豐富。經濟的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的發達、市民階層的擴大,又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出現了宋詞和元曲等新的文學藝術形式,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奇葩。都市生活推動著宋詞、元曲的發展演變,使之成為時代文學藝術的主流,而宋詞、元曲又以不同的方式反映著各自時期的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二者之間相互關聯,雅俗之間互動促進,共同勾勒出宋元時期市井文化生活絢麗多姿的歷史畫卷。【課題與課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12課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1課時)【課標要求】了解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詞、元曲的流行。【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研讀史料和識讀圖片,描述宋元時期都市生活繁華的表現,歸納概述都市生活繁華的原因,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形成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2.通過閱讀教材,結合語文等科目的已學知識,明確對宋詞和元曲的解釋,把文學作品與作者的生活背景、特定的歷史時期充分聯系起來,深刻認識宋元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提升歷史解釋能力,涵養家國情懷。3.通過閱讀教材,制作“史學雙璧”表格,對比《資治通鑒》與《史記》的作者、朝代、敘述內容、體例、史學價值,認識這兩部史學巨著的異同,感悟我國史學的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涵養家國情懷。設計說明:依據教材和學情,對本課課標要求進行分解。將“了解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詞、元曲的流行。”分解為:目標1“概述都市生活繁華的原因,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形成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目標2“明確對宋詞和元曲的解釋,把文學作品與作者的生活背景、特定的歷史時期充分聯系起來,深刻認識宋元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提升歷史解釋能力,涵養家國情懷。”,目標3“制作“史學雙璧”表格,對比《資治通鑒》與《史記》的作者、朝代、敘述內容、體例、史學價值,認識這兩部史學巨著的異同,感悟我國史學的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涵養家國情懷。同時設計了行為條件“通過閱讀教材、識讀圖片、制作表格和研讀史料”,實現從目標中看得見教,看得見學,并將目標指向“培養論從史出、無證不信、實事求是的史證意識,提升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學生理解宋元時期都市繁榮與宋詞、元曲興盛的關系。【評價任務】1.完成任務一(檢測目標1)2.完成任務二(檢測目標1)3.完成任務三(檢測目標2)4.完成任務三(檢測目標3)【資源與建議】1.本課主要學習三個方面的內容:繁華的都市市生活、宋詞元曲與司馬光和《資治通鑒》。都市生活推動著宋詞、元曲的發展演變,使之成成為時代文學藝術的主流,而宋詞、元曲又以不同的方式反映著各自時期的社會生活和時代代風貌。二者之間相互關聯,雅俗之間互動促進,共同勾勒出宋元時期市井文化生活絢麗多多姿的歷史畫卷。學習這部分內容,首先要了解宋元時期都市生活和文化繁榮的主要原因。2.本課教學可以按以下的邏輯順序進行:“宋元都市繁榮——宋詞、元曲的興盛”。3.繁華的都市生活,宋詞和元曲的特點及代表作品和人物是本課的重點,司馬光和《資治通鑒》是本課的難點,通過任務一、任務二突出重點,通過任務三突破難點。設計說明:本環節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所學內容在本單元中的地位與作用,進而構建學習框架和學習的邏輯順序,了解重難點并明確學習任務,突破重難點。【學習過程】播放《清明上河圖》視頻,宋元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那么,經濟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呢?這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局部),它反映了宋代萬千氣象的社會風貌。那么,宋元時期的娛樂活動和節慶風俗都有哪些呢?這一時期的文學方面有哪些成就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課。一、繁華的都市生活任務一:閱讀課本54-56頁內容,簡述宋元時期都市生活繁華的表現。(指向目標1)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勾畫知識點。出示清明上河圖,分析:宋元時期的大都市有哪幾個?我要去北宋開封最為繁華的地方,誰能給我推薦一個場所?著名都市:北宋開封 南宋臨安 元朝大都簡述宋元時期大都市繁華的背景。請列舉大都市繁華的表現。北宋開封:大相國寺,開封最為繁華的場所,每月舉辦多次廟會,寺廟內外進行各種商業交易和表演表現: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攤位很多,十分熱鬧,勾欄等出示瓦子和勾欄圖示,如下:小組討論:(1)宋代市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有“瓦子”和“勾欄”。那你知道什么是“瓦子”?什么是“勾欄”嗎?瓦子和勾欄出現的原因是什么?(2)在瓦子里你能聽到什么?看到什么?提示: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里面專供演出的圈子……出示圖片如下:思考:上圖反映的是什么場所?這種場所出現的背景是什么?宋元時期戲劇表演的主要形式是雜居。雜居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雜劇在以大都市為中心的北方地區興盛起來……出示元雜劇演員示意圖:小組討論:(1)宋元雜劇的地位及特點?包含了說唱、雜技、歌舞、傀儡等技藝在內,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華市區、勾欄瓦舍等場所進行演出簡述元雜劇發展的三個階段。提示:可從形成時間、開始興盛、流行全國三個時間分析。材料分析:宋代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分析:(1)宋朝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傳承下來?你如何看待中國的傳統節日?(2)你知道以下詩句描述的是哪些節日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 ——蘇軾任務二: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都市生活繁華的原因。(指向目標1)材料一:北宋時期的國民生產總值,占據當時世界的80%。 宋朝是中國封建王朝唯一一個工商稅超過農業稅的朝代。材料一:北宋時期的國民生產總值,占據當時世界的80%。 宋朝是中國封建王朝唯一一個工商稅超過農業稅的朝代。材料二:東京、臨安人口多達百萬,早市、夜市買賣晝夜不絕。材料三:城市中的手工業者、商人具有城市意識的官吏、士人等成為市民階層的組成部分。①宋代經濟的發展,商業貿易繁榮。②城市的繁榮。③市民階層的不斷壯大。二、宋詞和元曲任務三:閱讀課本56、57頁內容,明確對宋詞和元曲的解釋,把文學作品與作者的生活背景、特定的歷史時期充分聯系起來。(指向目標2)(1)宋詞①特點: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句子有長有短,也稱長短句,便于歌唱。詞在唐朝時已經出現,經五代到兩宋,得到很大發展,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詞到宋代有較大的變化,風格多樣,內容廣泛。②代表詞人及時代、詞風等出示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的代表作品選段,從他們的作品中分析他們的詞風,所屬派別,個人經歷等,總結表格。結合辛棄疾的個人經歷來分析它的詞風特點,蘇軾和李清照則留給學生當做課后思考題。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詞人 生活時期 詞風蘇軾 北宋 豪邁而飄逸李清照 兩宋之交 委婉、細膩、清秀辛棄疾 南宋 繼承蘇軾以來的 豪放詞風和報國情懷(2)元曲①特點:元曲把音樂、歌舞、動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包括散曲、雜劇和南戲等。②代表劇作家及作品:元代最優秀的戲劇家是關漢卿,代表作是悲劇《竇娥冤》。通過展示《竇娥冤》的插圖、劇照,簡單描述《竇娥冤》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元曲的語言藝術特色。與他齊名的雜劇家還有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王實甫等。關、馬、鄭、白四人,被譽為“元曲四大家”。提升:宋元時期的文學形式發展變化有什么特點?為什么宋元時期文學形式變化有這樣的特點呢?引導:從唐詩到可以唱的文學形式宋詞,再到可以演出來的文學形式元曲,我們可以發現,文學越來越大眾化,不在晦澀,語言凝練,明白如話,越來越通俗;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可知,宋代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的富足閑暇生活及大眾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榮,故而市民階層推動了文化的發展,文化的發展也越來越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答:更加的自由化、通俗化;因為要適應了不斷壯大的市民階層的文化需要。史學著作:《資治通鑒》任務四:閱讀課本58頁內容,對比《資治通鑒》與《史記》的作者、朝代、敘述內容、體例、 史學價值,認識這兩部史學巨著的異同。(指向目標3)在我國浩瀚如煙的史學著作中,有堪稱“史學雙壁”和“史學兩司馬”的兩部史書大放光彩,一部是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司馬遷著的《史記》;另一部就是司馬光著的《資治通鑒》。(1)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這部史書300多萬字,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縱貫中國16朝代。(2)《資治通鑒》的意思:“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戒來加強統治。(3)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紀傳體),并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他們也被后人稱為“史學兩司馬”。這節課,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感受了宋元時期氣象萬千的都市生活。在文學領域,主要的成就,就是宋詞和元曲的發展。生活在今天的我們,社會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條件下,應該樹立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培養社會責任感。【檢測與作業】1. (檢測目標1)《東京夢華錄》記載: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可容數千人。”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宋朝時人口增多 B.統治者重視文化娛樂活動C.統治者重農抑商 D.城市繁榮,市民文化豐富多彩2.(檢測目標1)宋代,常有民眾在清明等節日放風箏,還出現了 “圓社”等專業球類社團。這說明當時( )A.科學技術進步 B.娛樂方式多樣C.商品經濟繁榮 D.經濟重心南移3.(檢測目標2)其詞 “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他開創了豪邁詞風,對詞的發展有突出貢獻。 “他”是( )蘇軾 B.李清照 C.柳永 D.辛棄疾4.(檢測目標3)《資治通鑒》是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下列歷史事件可能出現在該著作中的是( )A.武王伐紂 B.安史之亂 C.澶淵之盟 D.元朝統一全國【學后反思】1.請嘗試繪制本節課重要知識的思維導圖。2.學完本課,你有哪些認識 你還有什么困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