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下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10年7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關系,初步形成歷史概念。2.時空觀念:能夠了解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和重要事件、人物、關系。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國際局勢的變化和中國外交所取得的新成果。4.家國情懷:通過閱讀教材,學生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國防事業發展,了解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成就培養愛國主義情感。5.唯物史觀:能夠理解綜合國力是外交的基礎;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內容要點】兩個領域 國防、外交。兩大會議 萬隆會議、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三大軍事力量 人民海軍、人民空軍、導彈部隊。六大外交成就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的改善和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知識點1:陸、海、空軍的建設;導彈部隊的發展;新時代強軍之路一、陸、海、空軍的建設1.陸軍的建設和發展①新中國成立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是陸軍,兵種也比較少。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陸軍的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發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種的現代化部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中國人民解放軍名稱的發展演變:中國工農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 八路軍——新四軍——中國人民解放軍2.海軍的建設和發展①海軍建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必考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東海、南海和北海艦隊。②艦艇建設: 目的:保衛祖國海疆的安全概況:a.新中國成立時,海軍只有百余艘陳舊艦艇。b.1971年,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完成了多次科學實驗和對外出訪任務。c.1970年我國研制出第一艘核潛艇,并于1974年裝備我國海軍。③武器裝備建設: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海軍武器裝備不斷更新換代,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④我國海軍建設的現狀: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范圍也逐步擴大。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必考3.空軍的建設①空軍部隊建立基礎:人民空軍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概況:20世紀50年代初,空軍部隊已擁有各種飛機3000多架。空軍剛剛誕生,就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且取得了輝煌成就。②軍用飛機發展歷程:國外購買——仿制——自行研制人民空軍建立早期,飛機主要從國外購買B.后來逐步走上國產化道路:1956年,我國(第一架)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我國又制造了各種型號的殲擊機、轟炸機和強擊機。C.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③國防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軍的現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成為保衛祖國領空的鋼鐵衛士。二、導彈部隊的發展(★★★★)1.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它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任務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2.第二炮兵部隊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組成。3.第二炮兵部隊裝備了東風系列彈道導彈和長劍巡航導彈等。4.2015年,第二炮兵部隊更名為火箭軍。三、 新時代強軍之路(★★★★)1.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2.201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五大戰區: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3.中國人民解放軍調整組建五大軍種:陸軍、海軍、空間、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4.國防和軍隊的新格局: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5.2017年7月30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在內蒙古朱日和聯合基地舉行。這次閱兵反映了新形勢下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體現了強軍興軍的新局面。知識點2: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全方位外交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外交政策:新中國建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提出背景:新中國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而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并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2)首次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4)正式提出:1954年,周恩來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5)影響: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二)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萬隆會議1.背景:新中國積極發展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中國代表團還積極開展會外交往,與很多國家的代表團舉行會晤,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2.萬隆會議的召開: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3.會議的特點: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4.中國代表團的表現:會上,一些國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國主義國家挑撥,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5.影響: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三、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會議: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2. 恢復: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臺灣國民黨當局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3.意義: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四、中美建交1.美國敵視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宣告美國“扶蔣反共”政策的徹底失敗,敵視新中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2.建交原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初,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共同的要求。3.建交主要過程:(1)試探:1971年7月,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2)開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與毛澤東、周恩來總理會談.①成果: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②意義: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3)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五、中日建交①背景:中美關系的改善沖擊了長期追隨美國的日本。②概況: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六、全方位外交1.表現(1)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2)中國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中國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為解決區域性爭端、維護世界和平和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4)中國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在全球性問題上(環境、糧食、預防犯罪、禁毒、難民、婦女等)發揮了積極作用。2.成就(1)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2)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易錯易混】1.新中國取得輝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義。原因:①歸功于我國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②歸功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③歸功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④國際形勢的變化。意義:為我國的現代化營造了一個和平的建設環境,加強了我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貿聯系,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2.中日建交后,雙方聯系日益密切,但仍然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據你所知,這些不和諧因素主要有哪些?談談你對未來中日關系的看法。不和諧因素主要有:日本首相和政要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歷史教科書事件;否認南京大屠殺等侵華罪行,制造釣魚島事端等。看法: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友好關系,加強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實現雙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建立和諧的中日關系,共同為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核心素養】【史料實證】1.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不同時期的名稱及軍服。時期 名稱 軍服南昌起義、秋收起義 國民革命軍、中國工農革命軍土地革命 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戰爭 八路軍、新四軍(八路軍的軍服顏色多為土黃色,新四軍多為灰色)解放戰爭及以后 中國人民解放軍2.新中國海軍發展時間 發展新中國成立前夕 第一支海軍的建立:華東軍區海軍新中國成立時 只有陳舊的艦艇百余艘新中國成立后 相繼建立東海、南海、北海艦隊1970年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研制成功1971年 我國自行研制導彈驅逐艦成功改革開放后 武部裝備更新換代,現代化水平提高2012年 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2019年 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交接入列2022年 中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3.近代以來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4.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歷史解釋】1、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新中國的建立取得了民族獨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②國際原因: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促使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我國外交順應了時代潮流,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支持③決策者的作用(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因勢利導,對外交政策進行重大調整)④針對國際形勢的變化,采取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什么會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促進了亞洲及世界各國對于新中國的了解,對中國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和包圍,結成新的國際統一戰線是極其有利的。(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策劃的強權外交、“實力政策”是一個勇敢挑戰。(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和倡導,為國際間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規范,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謀求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礎。【時空觀念】1.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歷程。2.中國導彈部隊的發展歷程:3.中美建交過程:1.(2022·浙江寧波:中考真題)俄烏沖突伊始,我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希望當事方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問題。中國這一立場是基于( )A.對國際事務的主導地位 B .對國際規則的決定權力C .對國際局勢的完全掌控 D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知識點]維護世界與地區和平[答案] 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結盟,不對立。據“希望當事方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問題”及所學知識可知,中國這一立場是基于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項正確;中國外交并不是對國際事務主導,排除A項;中國的立場也不是對國際規則的決定權力,排除B項;中國對國際事務并不是完全掌控,排除C項;故選D項。2.(2022·浙江舟山中考真題)某次國際會議上,周恩來作了 精彩發言:“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此次會議( )A.推動了中國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建立 B .促使中國站在了社會主義國家一邊C.引發了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建交熱潮 D .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合作[知識點]萬隆會議及 “求同存異”方針[答案] D[詳解]根據材料中周恩來的發言“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可知,“國際會議”指萬隆會議。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D項正確;中國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建立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的外交成就,排除A項;“促使中國站在了社會主義國家一邊”是一邊倒外交政策,排除B項;引發了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建交熱潮的是中美關系的緩和,排除C項;故選D項。3.(2021·浙江杭州中考真題)20世紀70年代,標志著中美結束長期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歷史事件是( )A.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B .“小球轉動大球”的乒乓外交C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D.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聯合國合法席位[知識點]中美關系正常化[答案] 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1972年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A正確;“小球轉動大球”的乒兵外交打開中美關系大門,排除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不是開始走向正常化,排除C;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聯合國合法席位,與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無關,排除D。故選A。4.(2020·浙江紹興中考真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 ,考出了中國的自信和境界,完成下面小題。疫情發生后,中國第一時間向國際社會通報疫情信息,在自 身疫情防控仍然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力所能及地向國際社會捐助抗疫物資,派遣醫療專家組,共同抗疫。中國的做法( )①彰顯了大國擔當和責任 ②抓住機遇,主導了國際秩序③秉持了合作共贏的理念 ④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知識點]維護世界與地區和平防疫抗疫[答案] C .[詳解]據材料“……在自身疫情防控仍然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力所能及地向國際社會捐助抗疫物資,派遣醫療專家組,共同抗疫”可知,中國的做法,彰顯了大國擔當和責任,秉持了合作共贏的理念,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故C符合題意;中國主張合作共贏,不主導國際秩序,故A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C。5.(2020·浙江寧波:中考真題)中美兩國關系曲折發展。下列反映中美關系由對抗開始走向正常化的史實是( )A.清政府派詹天佑等人赴美國留學 B .中美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C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知識點]中美關系正常化[答案] B[詳解]依據所學可知,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并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標志著中美關系由對抗開始走向正常化,所以B項符合題意; A項與19世紀60- 90年代的洋務運動有關, 排除; C項與19世紀末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有關,排除; D項發生在1979年,表明中美關系進入正常化發展階段,故應排除。故選B。1.20世紀6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建成的主要軍兵種有( )①陸軍 ②海軍 ③空軍 ④導彈部隊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鋼鐵長城【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倚天神劍顯國威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8課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第三子目倚天神劍顯國威中的內容:“新中國誕生之際,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和空軍分別于1949年4月和11月成立。”“1966年7月1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決定組建地地戰略導彈部隊,受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結合新中國成立前的陸軍,因此到20世紀6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建成的主要軍兵種有陸軍、海軍、空軍和導彈部隊,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倚天神劍顯國威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導彈部隊組建的時間和意義。2.與共和國同齡的人民軍隊是( )A.陸軍 B.空軍C.戰略導彈部隊 D.空軍戰略轟炸機【答案】B【知識點】鋼鐵長城【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倚天神劍顯國威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8課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第三子目倚天神劍顯國威中的內容:“新中國誕生之際,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和空軍分別于1949年4月和11月成立。”可知,與共和國同齡的人民軍隊有人民解放軍海軍和空軍,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倚天神劍顯國威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導彈部隊組建的時間和意義。3.構成我國“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的三部分是( )A.原子彈、導彈和氫彈B.近程導彈、中程導彈、遠程導彈C.地地戰略導彈、海軍潛地戰略導彈、空軍戰略轟炸機D.第一炮兵、第二炮兵、第三炮兵【答案】C【知識點】鋼鐵長城【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倚天神劍顯國威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8課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第三子目倚天神劍顯國威中的內容:“地地戰略導彈部隊與后來的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共同構成了我國‘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可知,構成我國“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的三部分是地地戰略導彈、海軍潛地戰略導彈、空軍戰略轟炸機,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倚天神劍顯國威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導彈部隊組建的時間和意義。4.中國擁有核武器是為了( )A.防御 B.進攻 C.反擊 D.自衛【答案】A【知識點】鋼鐵長城【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倚天神劍顯國威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8課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第三子目倚天神劍顯國威中的內容:“這一兵種是裝備地地戰略導彈武器系統,實行積極防御戰略任務的重要核反擊力量。”可知,中國擁有核武器是為了防御,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倚天神劍顯國威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導彈部隊組建的時間和意義。5.人民解放軍導彈部隊的組建和發展,標志著( )A.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走上科技強軍之路B.中國成為核大國C.人民軍隊成為一支世界上最先進的部隊D.人民軍隊擁有核威懾力,可以隨時進行核力量進攻【答案】A【知識點】鋼鐵長城【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倚天神劍顯國威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8課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第三子目倚天神劍顯國威中的內容:“人民解放軍導彈部隊的組建和發展,標志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走上科技強軍之路。”可知,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倚天神劍顯國威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導彈部隊組建的時間和意義。6.我國有一支著名的“二炮”文工團,“二炮”指的是( )A.海軍部隊 B.海軍核潛艇部隊C.空中戰略轟炸機部隊 D.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答案】D【知識點】鋼鐵長城【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倚天神劍顯國威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8課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第三子目倚天神劍顯國威中的內容:“1966年7月1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決定,組建決定,組建地地戰略導彈部隊,受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我國導彈部隊又稱第二炮兵,因此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倚天神劍顯國威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導彈部隊組建的時間和意義。7.1966年7月1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決定,組建地地戰略導彈部隊,直接領導和指揮這支部隊的是( )A.國務院 B.中共中央C.中央軍委 D.人民代表大會【答案】C【知識點】鋼鐵長城【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倚天神劍顯國威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8課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第三子目倚天神劍顯國威中的內容:“1966年7月1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決定,組建地地戰略導彈部隊,受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可知,地地戰略導彈部隊,受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倚天神劍顯國威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導彈部隊組建的時間和意義。8.1969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說:“十年后,到中國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的時候,我們就沒有選擇的余地了。”“十年后”中美之間發生的重大事件是(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B.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C.中美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D.尼克松訪華【答案】A【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球轉動大球”史實的識記。題中尼克松講話的時間是1969年,十年后那就是1979年,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9課新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第二子目“小球轉動大球”中的內容:“1978年12月,中美雙方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中國與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進入正常化發展階段。”可知,1979年中國與美國正式建交,“十年后”中美之間發生的重大事件是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小球轉動大球”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中美建交的原因、時間和影響。9.中國與美國正式建交是在(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9年【答案】D【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球轉動大球”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9課新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第二子目“小球轉動大球”中的內容:“1978年12月,中美雙方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中國與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進入正常化發展階段。”可知,中國與美國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小球轉動大球”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中美建交的原因、時間和影響。10.1972年2月,美國總統訪問中國的一周被西方新聞界稱為( )A.中國重返聯合國的一周 B.讓世人關注的一周C.愉快的一周 D.改變世界的一周【答案】D【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球轉動大球”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9課新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第二子目“小球轉動大球”中的內容:“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尼克松訪華期間,毛澤東、周恩來會見了他,雙方進行了會談。這一周被西方新聞界稱作‘改變世界的一周’。”可知,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小球轉動大球”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中美建交的原因、時間和影響。11.一位十分喜歡歷史學科的同學在查閱中美關系資料時發現了“小球轉動大球”這一說法,他理解小球是指美國乒乓球隊應邀訪華,卻不知道“大球”指什么。請你為他指出( )A.周恩來與尼克松實現歷史性的握手 B.毛澤東接見美國乒乓球隊C.中美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D.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答案】D【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球轉動大球”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9課新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第二子目“小球轉動大球”中的內容:“尼克松訪華和上海《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是中美關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對國際形勢產生了重大影響。”可知,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因此“大球”指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小球轉動大球”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中美建交的原因、時間和影響。12.1972年2月,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 )A.《建交公報》 B.《中美聯合公報》C.《中美建交備忘錄》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答案】B【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球轉動大球”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9課新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第二子目“小球轉動大球”中的內容:“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中美雙方經過反復磋商,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可知,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小球轉動大球”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中美建交的原因、時間和影響。13.一位美國記者評論周恩來在某次重大會議中的作用時說:“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該會議是( )A.日內瓦會議 B.萬隆會議C.第26屆聯合國大會 D.上海APEC會議【答案】B【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是萬隆會議。萬隆會議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反對殖民主義,推動亞非各國民族獨立的會議。中國總理周恩來率代表團參加。會議廣泛討論了民族主權和反對殖民主義、保衛世界和平及與各國經濟文化合作等問題。但是會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挑撥一些國家代表當著中國的面攻擊共產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為此,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改變會議航向,促進會議圓滿成功。故選B項。【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求同存異中的“同”指的是有共同的任務,即擺脫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發展自己的任務。中國和廣大非洲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實現民族獨立和民族富強是共同的任務。“異”指的是國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異。1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其中不包括( )A.互不侵犯 B.平等互惠 C.和平共處 D.團結互助【答案】D【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解析】分析題干,考查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的準確掌握,聯系教材可知,其主要內容為“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分析選項,其中D項團結互助在此原則里沒有出現,所以正確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我國的外交政策。15.(2023八下·浦江期末)對下列圖片反映主題概括最準確的是我國( )A.與周邊國家友好相處 B.同大國關系穩定發展C.國防力量正日益強大 D.外交不斷取得新成就【答案】D【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解析】 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與眾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圖片反映的是中國在不同時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所以反映的主題是中國外交不斷取得新成就,排除ABC,選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考查新中國的外交,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6.以“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為主題的會議是( )A.第一屆全國人大 B.萬隆會議C.第26屆聯大 D.上海APEC會議【答案】D【知識點】外交事業的發展【解析】本題關鍵要抓住“新世紀”這三個字,第一屆全國人大是1954年召開;萬隆會議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反對殖民主義,推動亞非各國民族獨立的會議。會議廣泛討論了民族主權和反對殖民主義、保衛世界和平及與各國經濟文化合作等問題。第26屆聯大是在1971年召開,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A、B、C都不是新世紀召開的會議。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舉行,會議的主題是新世紀、新挑戰合作、參與、促進、共同繁榮。D符合題意,故選D項。【點評】這是APEC首次在中國舉辦的會議,是一次舉世矚目的世紀盛會。在友好、協商、求實的氣氛中,與會成員領導人圍繞“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的主題,就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和APEC未來發展方向等問題深入地交換了意見;就加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亞太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經濟技術合作等問題闡述了各自的觀點,形成了廣泛的共識,達成了《領導人宣言》。17.(2020八下·黃石月考)中國迄今為止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是( )A.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 B.上海APEC會議C.昆明世博會 D.上海合作組織會議【答案】B【知識點】外交事業的發展【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史實的識記。2001年10月,中國在上海舉行第九次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教小,主要考查學生對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貢獻和影響。18.亞太經合組織的宗旨是( )A.促進亞太地區經濟發展和共同繁榮B.促進世界合作和共同繁榮C.促進亞太地區和平事業的發展D.反對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促進亞太地區經濟發展和共同繁榮【答案】A【知識點】外交事業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4課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子目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中的內容:“1898年成立的‘亞太經合組織’,宗旨是通過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經濟技術合作促進亞太地區經濟發展和共同繁榮。”可見,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教小,主要考查學生對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貢獻和影響。19.中國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是在( )A.1989年 B.1991年 C.1997年 D.2003年【答案】B【知識點】外交事業的發展【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4課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子目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中的內容:“1991年我國作為主權國家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在亞太經合組織的各項活動中一直持積極態度。”可見,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教小,主要考查學生對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貢獻和影響。20.下列新中國外交史上的歷史事件按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中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③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④中美正式建交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答案】D【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業的發展【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返聯合國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9課新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第一子目重返聯合國中的內容:“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以壓倒多數票獲得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8年12月,中美雙方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中國與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進入正常化發展階段。”可知,②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④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結合所學內容,可知①中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1953年。③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是1955年。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返聯合國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重返聯合國的原因、時間和影響。材料分析題21.(2023八下·海曙期末)以下是不同時期登上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封面的中國領導人。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1949年2月,毛澤東第一次成為《時代》封面人物,圖中有四個漢字:民主統一。請用建國前后的相關史實說明中國共產黨為追求民主統一所作出的努力?(2)1971年11月,周恩來登上《時代》封面人物,左上角寫著:中國人來了。這里“中國人來了”是特指哪一重要歷史事件?當時“中國人能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1979年1月,鄧小平當選《時代》周刊年度人物并登雜志封面,標題寫著:鄧小平,中國新時代的形象。該期《時代》周刊提出“中國新時代”的理由是什么?并說說鄧小平被賦予“中國新時代的形象”的原因。(4)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就“偉大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發表你的看法。【答案】(1)史實:1949年,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54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49年的《共同綱領》中確定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歷史事件:1971年10月,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根本原因:中國綜合國力增強。(3)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4)偉大歷史人物是歷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偉大歷史人物往往會對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發生重大影響,是國家政策的制定者,改革創新的先行者,推動國家的前進步伐。(言之有理即可)【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人民政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解析】(1)1949年2月,毛澤東第一次成為《時代》封面人物,圖中有四個漢字:民主統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建國前后中國共產黨為追求民主統一所作出的努力包括1949年,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54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49年的《共同綱領》中確定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1971年11月,周恩來登上《時代》封面人物,左上角寫著:中國人來了。這里“中國人來了”是特指1971年10月,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當時“中國人能來”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綜合國力增強。(3)1979年1月,鄧小平當選《時代》周刊年度人物并登雜志封面,標題寫著:鄧小平,中國新時代的形象。該期《時代》周刊提出“中國新時代”的理由是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方面進行全面撥亂反正。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所以鄧小平被賦予“中國新時代的形象”。(4)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偉大歷史人物是歷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偉大歷史人物往往會對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發生重大影響,是國家政策的制定者,改革創新的先行者,推動國家的前進步伐。【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建國前后的中國共產黨為追求民主統一所作出的努力、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鄧小平的主要事跡、偉大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等知識。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請列舉中國近代史上侵略者被中國人民徹底“打回去”的歷史事件,并說明我們能打敗侵略者的根本原因。(2)毛澤東和習近平的講話共同體現了我國怎樣的外交政策?在這政策的指導下,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3)請結合奧巴馬和習近平的講話,分析當今世界和平問題的產生根源和解決途徑。【答案】(1)抗日戰爭;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或實現了全民族的抗戰。(2)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奧巴馬的言論說明了世界和平問題的根源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習近平的主張體現了解決世界和平問題的途徑,促進國際合作、壯大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解析】(1)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根本轉折。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導下,中華民族實現了全民族的抗戰。(2)毛澤東和習近平的講話,都體現了今天我國奉行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這一政策的指導下,20世紀70年代,我國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1年,在26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的合法席位恢復;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上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3)奧巴馬的言論說明了今天的美國正在奉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存在是嚴重威脅世界和平問題的根源;習近平的講話體現了解決世界和平問題的途徑:促進國際合作、壯大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通過對話和談判解決國際爭端。【點評】(1)本題考查的是抗日戰爭及其勝利原因的內容。(2)本題考查的是新中國外交成就的內容。(3)本題考查的是世界的和平問題的內容。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下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10年7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關系,初步形成歷史概念。2.時空觀念:能夠了解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和重要事件、人物、關系。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國際局勢的變化和中國外交所取得的新成果。4.家國情懷:通過閱讀教材,學生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國防事業發展,了解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成就培養愛國主義情感。5.唯物史觀:能夠理解綜合國力是外交的基礎;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內容要點】兩個領域 國防、外交。兩大會議 萬隆會議、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三大軍事力量 人民海軍、人民空軍、導彈部隊。六大外交成就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的改善和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知識點1:陸、海、空軍的建設;導彈部隊的發展;新時代強軍之路一、陸、海、空軍的建設1.陸軍的建設和發展①新中國成立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是陸軍,兵種也比較少。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陸軍的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發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種的現代化部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中國人民解放軍名稱的發展演變:中國工農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 八路軍——新四軍——中國人民解放軍2.海軍的建設和發展①海軍建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必考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東海、南海和北海艦隊。②艦艇建設: 目的:保衛祖國海疆的安全概況:a.新中國成立時,海軍只有百余艘陳舊艦艇。b.1971年,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完成了多次科學實驗和對外出訪任務。c.1970年我國研制出第一艘核潛艇,并于1974年裝備我國海軍。③武器裝備建設: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海軍武器裝備不斷更新換代,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④我國海軍建設的現狀: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范圍也逐步擴大。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必考3.空軍的建設①空軍部隊建立基礎:人民空軍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概況:20世紀50年代初,空軍部隊已擁有各種飛機3000多架。空軍剛剛誕生,就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且取得了輝煌成就。②軍用飛機發展歷程:國外購買——仿制——自行研制人民空軍建立早期,飛機主要從國外購買B.后來逐步走上國產化道路:1956年,我國(第一架)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我國又制造了各種型號的殲擊機、轟炸機和強擊機。C.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③國防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軍的現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成為保衛祖國領空的鋼鐵衛士。二、導彈部隊的發展(★★★★)1.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它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任務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2.第二炮兵部隊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組成。3.第二炮兵部隊裝備了東風系列彈道導彈和長劍巡航導彈等。4.2015年,第二炮兵部隊更名為火箭軍。三、 新時代強軍之路(★★★★)1.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2.201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五大戰區: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3.中國人民解放軍調整組建五大軍種:陸軍、海軍、空間、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4.國防和軍隊的新格局: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5.2017年7月30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在內蒙古朱日和聯合基地舉行。這次閱兵反映了新形勢下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體現了強軍興軍的新局面。知識點2: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全方位外交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外交政策:新中國建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提出背景:新中國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蘇聯等十幾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而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并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2)首次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4)正式提出:1954年,周恩來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5)影響: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二)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萬隆會議1.背景:新中國積極發展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中國代表團還積極開展會外交往,與很多國家的代表團舉行會晤,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2.萬隆會議的召開: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3.會議的特點: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4.中國代表團的表現:會上,一些國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國主義國家挑撥,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5.影響: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三、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會議: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2. 恢復: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臺灣國民黨當局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3.意義: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四、中美建交1.美國敵視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宣告美國“扶蔣反共”政策的徹底失敗,敵視新中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2.建交原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初,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共同的要求。3.建交主要過程:(1)試探:1971年7月,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2)開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與毛澤東、周恩來總理會談.①成果: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②意義: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3)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五、中日建交①背景:中美關系的改善沖擊了長期追隨美國的日本。②概況: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六、全方位外交1.表現(1)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2)中國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中國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為解決區域性爭端、維護世界和平和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4)中國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在全球性問題上(環境、糧食、預防犯罪、禁毒、難民、婦女等)發揮了積極作用。2.成就(1)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2)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易錯易混】1.新中國取得輝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義。原因:①歸功于我國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②歸功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③歸功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④國際形勢的變化。意義:為我國的現代化營造了一個和平的建設環境,加強了我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貿聯系,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2.中日建交后,雙方聯系日益密切,但仍然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據你所知,這些不和諧因素主要有哪些?談談你對未來中日關系的看法。不和諧因素主要有:日本首相和政要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歷史教科書事件;否認南京大屠殺等侵華罪行,制造釣魚島事端等。看法: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友好關系,加強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實現雙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建立和諧的中日關系,共同為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核心素養】【史料實證】1.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不同時期的名稱及軍服。時期 名稱 軍服南昌起義、秋收起義 國民革命軍、中國工農革命軍土地革命 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戰爭 八路軍、新四軍(八路軍的軍服顏色多為土黃色,新四軍多為灰色)解放戰爭及以后 中國人民解放軍2.新中國海軍發展時間 發展新中國成立前夕 第一支海軍的建立:華東軍區海軍新中國成立時 只有陳舊的艦艇百余艘新中國成立后 相繼建立東海、南海、北海艦隊1970年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研制成功1971年 我國自行研制導彈驅逐艦成功改革開放后 武部裝備更新換代,現代化水平提高2012年 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2019年 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交接入列2022年 中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3.近代以來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4.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歷史解釋】1、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新中國的建立取得了民族獨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②國際原因: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促使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我國外交順應了時代潮流,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支持③決策者的作用(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因勢利導,對外交政策進行重大調整)④針對國際形勢的變化,采取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什么會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促進了亞洲及世界各國對于新中國的了解,對中國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和包圍,結成新的國際統一戰線是極其有利的。(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策劃的強權外交、“實力政策”是一個勇敢挑戰。(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和倡導,為國際間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規范,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謀求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礎。【時空觀念】1.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歷程。2.中國導彈部隊的發展歷程:3.中美建交過程:1.(2022·浙江寧波:中考真題)俄烏沖突伊始,我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希望當事方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問題。中國這一立場是基于( )A.對國際事務的主導地位 B .對國際規則的決定權力C .對國際局勢的完全掌控 D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2022·浙江舟山中考真題)某次國際會議上,周恩來作了 精彩發言:“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此次會議( )A.推動了中國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建立 B .促使中國站在了社會主義國家一邊C.引發了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建交熱潮 D .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合作3.(2021·浙江杭州中考真題)20世紀70年代,標志著中美結束長期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歷史事件是( )A.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B .“小球轉動大球”的乒乓外交C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D.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聯合國合法席位4.(2020·浙江紹興中考真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 ,考出了中國的自信和境界,完成下面小題。疫情發生后,中國第一時間向國際社會通報疫情信息,在自 身疫情防控仍然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力所能及地向國際社會捐助抗疫物資,派遣醫療專家組,共同抗疫。中國的做法( )①彰顯了大國擔當和責任 ②抓住機遇,主導了國際秩序③秉持了合作共贏的理念 ④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2020·浙江寧波:中考真題)中美兩國關系曲折發展。下列反映中美關系由對抗開始走向正常化的史實是( )A.清政府派詹天佑等人赴美國留學 B .中美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C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20世紀6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建成的主要軍兵種有( )①陸軍 ②海軍 ③空軍 ④導彈部隊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2.與共和國同齡的人民軍隊是( )A.陸軍 B.空軍C.戰略導彈部隊 D.空軍戰略轟炸機3.構成我國“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的三部分是( )A.原子彈、導彈和氫彈B.近程導彈、中程導彈、遠程導彈C.地地戰略導彈、海軍潛地戰略導彈、空軍戰略轟炸機D.第一炮兵、第二炮兵、第三炮兵4.中國擁有核武器是為了( )A.防御 B.進攻 C.反擊 D.自衛5.人民解放軍導彈部隊的組建和發展,標志著( )A.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走上科技強軍之路B.中國成為核大國C.人民軍隊成為一支世界上最先進的部隊D.人民軍隊擁有核威懾力,可以隨時進行核力量進攻6.我國有一支著名的“二炮”文工團,“二炮”指的是( )A.海軍部隊 B.海軍核潛艇部隊C.空中戰略轟炸機部隊 D.中國戰略導彈部隊7.1966年7月1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決定,組建地地戰略導彈部隊,直接領導和指揮這支部隊的是( )A.國務院 B.中共中央C.中央軍委 D.人民代表大會8.1969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說:“十年后,到中國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的時候,我們就沒有選擇的余地了。”“十年后”中美之間發生的重大事件是(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B.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C.中美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D.尼克松訪華9.中國與美國正式建交是在( )A.1970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9年10.1972年2月,美國總統訪問中國的一周被西方新聞界稱為( )A.中國重返聯合國的一周 B.讓世人關注的一周C.愉快的一周 D.改變世界的一周11.一位十分喜歡歷史學科的同學在查閱中美關系資料時發現了“小球轉動大球”這一說法,他理解小球是指美國乒乓球隊應邀訪華,卻不知道“大球”指什么。請你為他指出( )A.周恩來與尼克松實現歷史性的握手 B.毛澤東接見美國乒乓球隊C.中美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D.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12.1972年2月,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 )A.《建交公報》 B.《中美聯合公報》C.《中美建交備忘錄》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13.一位美國記者評論周恩來在某次重大會議中的作用時說:“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該會議是( )A.日內瓦會議 B.萬隆會議C.第26屆聯合國大會 D.上海APEC會議1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其中不包括( )A.互不侵犯 B.平等互惠 C.和平共處 D.團結互助15.(2023八下·浦江期末)對下列圖片反映主題概括最準確的是我國( )A.與周邊國家友好相處 B.同大國關系穩定發展C.國防力量正日益強大 D.外交不斷取得新成就16.以“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為主題的會議是( )A.第一屆全國人大 B.萬隆會議C.第26屆聯大 D.上海APEC會議17.(2020八下·黃石月考)中國迄今為止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是( )A.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 B.上海APEC會議C.昆明世博會 D.上海合作組織會議18.亞太經合組織的宗旨是( )A.促進亞太地區經濟發展和共同繁榮B.促進世界合作和共同繁榮C.促進亞太地區和平事業的發展D.反對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促進亞太地區經濟發展和共同繁榮19.中國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是在( )A.1989年 B.1991年 C.1997年 D.2003年20.下列新中國外交史上的歷史事件按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中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③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④中美正式建交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材料分析題21.(2023八下·海曙期末)以下是不同時期登上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封面的中國領導人。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1949年2月,毛澤東第一次成為《時代》封面人物,圖中有四個漢字:民主統一。請用建國前后的相關史實說明中國共產黨為追求民主統一所作出的努力?(2)1971年11月,周恩來登上《時代》封面人物,左上角寫著:中國人來了。這里“中國人來了”是特指哪一重要歷史事件?當時“中國人能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1979年1月,鄧小平當選《時代》周刊年度人物并登雜志封面,標題寫著:鄧小平,中國新時代的形象。該期《時代》周刊提出“中國新時代”的理由是什么?并說說鄧小平被賦予“中國新時代的形象”的原因。(4)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就“偉大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發表你的看法。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請列舉中國近代史上侵略者被中國人民徹底“打回去”的歷史事件,并說明我們能打敗侵略者的根本原因。(2)毛澤東和習近平的講話共同體現了我國怎樣的外交政策?在這政策的指導下,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3)請結合奧巴馬和習近平的講話,分析當今世界和平問題的產生根源和解決途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下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學案 原卷版.docx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下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學案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