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下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10年2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通過自主閱讀課本,以及總復習的配套資料,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以及社會生活變遷的概況。2.家國情懷:通過了解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優秀科學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的貢獻,學習他們身上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奮力開拓的精神品質。3.唯物史觀:能夠理解隨著經濟的建設,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變遷引起了經濟的深刻變革和社會的巨大進步。【內容要點】一個方針 “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三大科技成就 “兩彈一星”、飛天之旅、秈型雜交水稻。五位人物 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莫言。知識點:科技文化成就;社會生活的變遷一、科技文化成就(一)“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1.“兩彈(核彈和導彈)一星(人造地球衛星)成就:①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必考②導彈:1966年,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標志著我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導彈。③氫彈: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④人造地球衛星:1970年,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必考2.“兩彈一星”成就的影響∶①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②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 ③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3.為“兩彈一星”作出貢獻的重要人物:錢學森(“中國導彈之父”)、鄧稼先(“兩彈元勛”)“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主創新、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精神。4“863計劃”:(高科技)①時間: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學家聯合寫了一封信,題為《關于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鄧小平立刻作了批示。后來形成《863計劃綱要》,②領域:確定把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等七個領域作為我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6年又將海洋高技術列為計劃的第八個領域。5.航天成就①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發射成功,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②2003年10月,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③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二)漫步太空1.發展歷程:(1) 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2) 1999 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 (3)2003年10月,航天員 楊利偉 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4) 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2.認識: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三)雜交水稻與青蒿素1. 雜交水稻(1)概況: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 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2)推廣: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3)意義:①對國內:為解決我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②對國際: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具有重要貢獻。2.青蒿素:(1)20世紀70年代初藥學家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2015年她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作用: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3)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②科技進步能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③科技進步改變了各國的經濟結構,并推動了經濟全球化。(四)文化事業的發展1.提出: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藝術)“百花齊放” (學術)“百家爭鳴”的方針。 2.成果: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 3.發展: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二、社會生活的變遷(一)日常生活的變化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物價飛漲,民生凋敝。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2.改革開放前:(1)衣: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能滿足人們生活需要,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2)食:吃的方面,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3)住: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3.改革開放后:(1)衣: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服飾已經不僅僅是滿足御寒等需要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2)食: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3)住: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4)生活方式: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總量不斷增長,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二)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一)交通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交通條件很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改善交通條件,并取得巨大成就。2.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1)鐵路:截至2010年底,我國的鐵路營業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運營效率。2008年后,我國大力建設高速鐵路,鐵路運輸實現質的飛躍。到2021年底,我國高鐵營業里程達4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2)公路:公路運輸也獲得較快發展。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在黃河、長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設了一座座公路大橋,許多偏遠閉塞的山區也通了汽車。到2021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6.9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3)民航:現在全國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勝地都有航線,并與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設有直通航線,我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4)軌道交通:城市道路建設也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3.出行方式變化:隨著交通設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方便快捷的地鐵,私家汽車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長途旅行時,人們可以選擇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多種交通工具。(二)通信1.電信: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斷增加對電信事業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改革開放后,電信產業快速發展。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國大多數地區,固定電話早已進入千家萬戶,移動電話的使用十分普遍。2.互聯網:我國的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我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3.意義: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易混易錯】1.“兩彈一星”指核彈(原子彈和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鄧稼先被譽為“兩彈元勛”,這里的“兩彈”指原子彈和氫彈。2.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70年),屠呦呦團隊發現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初)和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1973年),均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而不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年至今)3.糧票、布票等票證的產生與停用分別說明了什么?(1)糧票和布票等票證的產生說明在計劃經濟時代,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糧食、布匹等物資短缺,不得不按計劃限量供給。(2)糧票和布票等票證停用說明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商品供應充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種票證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被國家逐步取消,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家的愛物。【核心素養】【史料實證】1.走向世界的中國技術2.糧食問題上的應對方案不同時期黨和政府為解決糧食問題提出了不同方案共同說明: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重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歷史解釋】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1)客觀原因: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世界上出現了以原子能、電子信息、航天技術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術,標志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這次科技革命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促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的發展。(2)主觀原因:①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②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建立科研機構,組織科研隊伍,制定科技發展規劃;③粉碎“四人幫”后,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2.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意義(1)加強了國防力量,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為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2)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3)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4)增強了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3. 我國航天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1)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為科技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2)黨中央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3)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刻苦鉆研。(4)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1.當今科技發展給我們的啟示(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科學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社會的進步。(3)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質。4.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發展的原因(1)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工作,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2)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熱情投入。(3)充分把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上的巨大成就。【時空觀念】1.我國國防科技成就2.我國航天科技成就1.(2022·浙江寧波:中考真題)如下圖是我國2017年和2020年發展教育等民生事業的財政支出柱狀圖。它反映了我國( )①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 ②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得到解決 ④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知識點]就業和社會保障[答案] B[詳解]根據我國2017年和2020年發展教育等民生事業的財政支出柱狀圖可知,從2017年我國在教育經費.社會保障和就業、衛生健康領域財政支出為3.42萬億、2.46萬億、 1.45萬億; 2020年 我國在教育經費、社會保障和就業、衛生健康領域財政支出為4.29萬億、3.39萬億、 1.92萬億。我國的這些領域的財政支出不斷增加,這說明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①②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得到解決,無法從圖示中反映出來,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C和D項。故選B項。2.(2021·浙江杭州中考真題)科技進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下列有關科技成就的敘述,正確的是( )A.18世紀60年代,珍妮紡紗機問世,人類從此進入了“電氣時代”B .19世紀后期,歐洲人設計出內燃機,標志著人類進入“蒸汽時代”C .20世紀中期,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英國誕生,信息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D .21世紀初,神舟五號發射并成功返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知識點]航天事業的發展[答案] D[詳解] 2003年10月,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故D符合題意; 18世紀60年代,珍妮紡紗機問世,人類從此進入了“蒸汽氣時代”,排除A; 19世紀后期,歐洲人設計出內燃機,標志著人類進入“電氣時代”,排除B; 20世紀中期,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誕生,信息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排除C。故選D。3.(2019·浙江湖州中考真題)新聞報刊見證時代變遷。刊登下列內容的四張報紙按發行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A.①④②③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④① D .④①②③[知識點] 一五計劃的內容及成就,文革的結束、影響及啟示,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兩彈一星'[答案] A[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①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是在1957年;②與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有關,發生在1971年;③粉碎"四人幫”是在1976年;④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 所以按照時間順序是①④②③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4.(2020·浙江湖州中考真題)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在出席頒獎典禮時說:“沒有大家無私合作的團隊精神,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將青蒿素貢獻給世界. ”這主要強調了( )A.社會生活各領域充滿競爭 B .競爭有利于個人發展,促進社會進步C .合作成果由大家來共享 D.合作有利于聚集力量,促進事業成功[知識點]生物科學技術的成就[答案] D[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題干材料“沒有大家無私合作的團隊精神,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將青蒿素貢獻給世界.”這主要強調了合作有利于聚集力量,促進事業成功。ABC在材料中不能體現,不符合題意,故選擇答案D。1.(2023八下·海曙期末)坐落于海曙區開明街26號的姚宅,是屠呦呦少時生活過的地方。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 )A.發現青蒿素 B.推動玉米高產C.發現羅紅霉素 D.培育秈型雜交水稻【答案】A【知識點】屠呦呦及青蒿素【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A項正確;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發現青蒿素,與推動玉米高產無關,排除B項;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發現青蒿素,與發現羅紅霉素無關,排除C項;培育秈型雜交水稻的是袁隆平,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屠呦呦的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發現青蒿素。2.(2023八下·海曙期末)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和神舟十四航天員乘組首次實現“太空會師”,創造了新的航天壯舉。回望歷史,我國太空探索開始于(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C.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D.第一艘載人飛船試驗成功【答案】D【知識點】航天事業的發展【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D項正確;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排除A項;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排除B項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3.下列成就在“八六三計劃”制定之后取得的是(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C.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舟”六號發射成功【答案】D【知識點】“兩彈一星”【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2課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第一子目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中的內容:“1986年3月,中國科學院幾位科學家向黨中央提出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高技術的建議。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及時作出決定,實施《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后稱‘八六三計劃’。”結合所學知識,A選項是1964年。B選項是1970年。C選項是1973年。D選項是2005年,因此在“八六三計劃”制定之后取得的是“神舟”六號發射成功,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秈型雜交水稻培育的時間、貢獻和意義。4.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是在( )A.1965年 B.1970年 C.1973年 D.1975年【答案】C【知識點】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史實的識記。依據教材:“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艱辛探索,終于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我剛剛第一代秈型雜交水稻。”可知,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是在1973年,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秈型雜交水稻培育的時間、貢獻和意義。5.國際上把他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甚至把雜交水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后的第五大發明。這位“雜交水稻之父”是( )A.鄧稼先 B.王大珩 C.袁隆平 D.錢學森【答案】C【知識點】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史實的識記。依據教材:“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艱辛探索,終于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我剛剛第一代秈型雜交水稻。”可知,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秈型雜交水稻培育的時間、貢獻和意義。6.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6月18日14時左右與天宮一號成功自動交會對接,并于6月29日安全返回地面,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又向前跨了一大步。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躋身大國行列。追溯歷史,中國航天事業起步( )于A.1964年原子彈爆炸成功 B.1966年裝載原子彈的導彈試驗成功C.1970年東方紅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D.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成功【答案】C【知識點】“兩彈一星”【解析】1970年4月,“長征1號”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順利送入太空軌道,我國航天事業開始起步,故選C。【點評】學生還要知道,“東方紅1號”運載火箭的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衛星的空間技術。從此,中國在空間技術領域躋身于世界先進國家行列。7.建國后,中國人民面臨帝國主義國家的核威脅,不畏艱難,獨立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彈,并在1964年爆炸成功,下列幾項屬于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意義的是( )①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 ②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 ③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④可以在戰爭中首先使用核武器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D【知識點】“兩彈一星”;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兩彈一星”史實的識記。依據內容:“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政府鄭重宣布,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據此可知,①②③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意義,故選D。④可以在戰爭中首先使用核武器,這一講法是錯誤的,不符合我國的政策。【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兩彈一星”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成功發射的時間、原因。8.2001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江澤民親自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給了一位水稻專家,他也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 )A.鄧稼先 B.袁隆平 C.錢學森 D.楊振寧【答案】B【知識點】“兩彈一星”;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秈型雜交水稻史實的識記。依據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一,第二子目秈型雜交水稻的內容中:“袁隆平在實踐中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據此可知,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本題考查學生對秈型雜交水稻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制的意義。9.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成功升上太空,航天英雄楊利偉成為中國飛天第一人,這一成功實現了中國幾千年的飛天夢想。作為前奏,中國曾發射過無人飛船,第一艘無人飛船發射成功的時間是( )A.1997年 B.1998年 C.1999年 D.2000年【答案】C【知識點】“兩彈一星”;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兩彈一星”史實的識記。依據教材:“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據此可知,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兩彈一星”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成功發射的時間、意義。10.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我國航天技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右圖是我國在1970年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它是( )A.長征一號 B.東方紅一號 C.神舟一號 D.神舟五號【答案】B【知識點】“兩彈一星”;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兩彈一星”史實的識記。依據教材:“1970年,我國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據此可知,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兩彈一星”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研制成功的時間、意義。11.(2023八下·浦江期末)環境問題可分為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兩類。下列問題中,屬于環境污染的有( )①荒漠化與水土流失 ②固體廢棄物排放③工業二氧化硫排放 ④工業廢水排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解析】環境問題按性質分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由環境污染演化而來的問題及資源枯竭。②③④項都屬于環境污染,選項D正確;只有①屬于生態破壞,排除AB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2.下圖是改革開放前的一種購物“票證”,使用這種“票證”的主要原因是( )A.經濟發展水平低 B.人口多,耕地少C.政府控制城鎮人口規模 D.政府提倡節約糧食【答案】A【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史實的識記。“票證”的出現表明當時經濟發展水平低,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只能通過發行“票證”來控制人民群眾的需要,因此使用這種“票證”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低,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時間、內容和影響。13.中國在研制原子彈的同時,也在進行導彈的研制工作。經過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國研制出可用于實戰的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并在預定地點上空實現了核爆炸。此次成功爆炸的時間在( )A.1964年 B.1966年 C.1968年 D.1970年【答案】B【知識點】“兩彈一星”;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兩彈一星”史實的識記。依據教材:“1966年10月,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點火發射,核彈頭在預定地點上空實現了核爆炸。”據此可知,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兩彈一星”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研制成功的原因、意義。14.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研制出“兩彈一星”,“兩彈”指( )①原子彈 ②氫彈 ③中子彈 ④導彈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答案】D【知識點】“兩彈一星”;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兩彈一星”史實的識記。題目考查在我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科技領域取得的成果中,“兩彈”指哪兩項科技,依據教材內容,在“兩彈一星”這一子目中,教材講述了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因此可知,“兩彈”是指原子彈和導彈,“一星”是指人造地球衛星,故選D。②氫彈,我國第一顆氫彈是在1967年爆炸成功的,它比原子彈研制成功晚。③中子彈,我國1999年才擁有中子彈。【點評】本題難度中等,主要考查學生對“兩彈一星”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研制成功的原因、時間、意義。15.下列那些科技成就不是我國首創的( )⑴原子彈 ⑵中近程地地導彈 ⑶人造地球衛星 ⑷載人飛船 ⑸秈型雜交水稻A.⑴⑵⑶⑷⑸ B.⑴⑵⑶⑷ C.⑵⑶⑷⑸ D.⑶⑷⑸【答案】B【知識點】“兩彈一星”;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秈型雜交水稻史實的識記。依據教材:“袁隆平從20世紀60年代起進行水稻良種的培育,經多次雜交實驗和篩選,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據此可知,⑸秈型雜交水稻是我國首創的。⑴原子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是1964年10月爆炸成功的,在此之前已經有美國、蘇聯等國已經掌握了此技術。⑵中近程地地導彈,我國是在1964年6月試飛成功的,在此之前已經有蘇聯、美國、法國掌握了此技術。⑶人造地球衛星,我國是在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在此之前已經有蘇聯、美國、法國、日本掌握了此技術。⑷載人飛船,我國是在2003年掌握這項技術的,在此之前已經有蘇聯、美國掌握了此技術。因此⑴⑵⑶⑷都不是我國首創,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中等,主要本題考查學生對秈型雜交水稻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制的意義。16.我國下列科技成就取得成功的先后順序是( )①原子彈爆炸成功②中近程地地導彈飛行實驗成功③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④無人飛船上天⑤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②①③⑤④ D.②③④⑤①【答案】C【知識點】“兩彈一星”;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成就史實的識記。依據教材內容,可知⑴原子彈爆炸成功,取得的時間是1964年10月16日。⑵中近程地地導彈飛行實驗成功,取得的時間是1964年6月。⑶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取得的時間是1970年。⑷無人飛船上天,取得的時間是1999年。⑸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取得的時間是1973年。因此這些科技成就取得成功的先后順序是⑵⑴⑶⑸⑷,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中等,主要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成就史實的識記。17.世界上第一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A.美國 B.蘇聯 C.中國 D.法國【答案】B【知識點】“兩彈一星”【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兩彈一星”史實的識記。依據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一,第一子目“兩彈一星”的內容中:“1970年,我國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據此可知,世界上第一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是蘇聯,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兩彈一星”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研制成功的時間、意義。18.我國研制原子彈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 B.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C.表明了我國的科技水平已經距世界前列 D.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答案】A【知識點】“兩彈一星”【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兩彈一星”史實的識記。依據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一,第一子目“兩彈一星”的內容中:“帝國主義國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對新中國和世界其他愛好和平的國家進行威脅。中國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彈,才能粉碎帝國主義的核威脅,人民才能過安寧的生活。”據此可知,我國是為了通過研制原子彈加強我國的國防力量,粉碎帝國主義的核威脅,讓人民過上安寧的生活。故選A。B選項也是研制的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CD選項是研制成功的意義。【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兩彈一星”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研制成功的時間、意義。19.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是在哪一年( )A.1955年 B.1964年 C.1966年 D.1999年【答案】B【知識點】“兩彈一星”【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兩彈一星”史實的識記。依據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一,第一子目“兩彈一星”的內容中:“1964年10月16日,在我國西部地區,隨著一聲巨響,碩大的蘑菇云騰空升起。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據此可知,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兩彈一星”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研制成功的原因、意義。20.建國初,在錢學森、錢偉長等領導下,航天科技工作者給我們留下了獨特的精神財富是量。這說明( )A.愛國主義精神 B.兩彈一星精神 C.載人航天精神 D.開拓創新精神【答案】B【知識點】“兩彈一星”【解析】注意本題的時間限定,兩彈一星誕生在20世紀50年代,最符合題目的意思,所以答案選擇B。A項,愛國主義雖然是航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財富,但是不是他們獨有的。C項,載人航天精神在改革開放以后,不符合建國初的要求。D項,開拓創新精神在延安時期,改革開放以后也有體現,也不符合時間要求。【點評】1999年9月,江澤民同志在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將“兩彈一星”精神進一步概括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江澤民在大會上講話指出:偉大的事業,產生偉大的精神。在為“兩彈一星”事業進行奮斗中,廣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發揚了一種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材料分析題閱讀下面圖片圖一 圖二請回答:兩幅圖分別反映了我國哪兩項科技成就?你知道我國從1999年成功發射“神舟一號”以來,航天事業又取得了哪些令人鼓舞的成就?【答案】⑴原子彈爆炸成功,神舟飛船返回艙。⑵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首次載人航行成功;2005年神舟六號飛船載人飛行成功。【知識點】“兩彈一星”【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成就史實的識記。第(1)問圖一是碩大的蘑菇云騰空升起,可知這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場面。圖二是神舟飛船返回艙降落地面的畫面,表明我國航天技術取得新成就。第(2)問依據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一,第一子目“兩彈一星”的內容中:“2003年,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2005年,中國成功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據此可知。【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成就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這些成就取得的意義。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物理學家趙忠堯歸國途中被駐日美軍關進監獄,在祖國人民和世界科學家的聲援下才恢復自由。他用在國外省吃儉用攢下的錢,購買了一批科研器材,為中國原子能研究組裝了第一臺質子靜電加速器。材料二:作為“第一個在英國獲得教授職稱的中國人”,物理學家彭桓武被問到為什么要回來時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要理由!”材料三: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決定以探親名義回國,卻被無理拘禁,失去人身自由長達5年之久……請回答:上述材料中這些科學家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學習了本節課你還了解了哪位科學家具有這樣的精神?【答案】⑴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為國家的強大克服重重困難,犧牲一切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毅力。⑵鄧稼先。【知識點】“兩彈一星”【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為我國科技成就取得做出過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身上所體現出精神的理解。從材料一中 “被駐日美軍關進監獄”“在國外省吃儉用攢下的錢,購買了一批科研器材,為中國原子能研究組裝了第一臺質子靜電加速器。”,材料二中“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要理由!”,材料三中“被無理拘禁,失去人身自由長達5年之久”,從這些語句體現了科學家們熱愛祖國,為國家的強大克服重重困難,犧牲一切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毅力。這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第(2)問依據教材中鄧稼先的名言“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但是工作目標要奔世界先進水平。”可知,在鄧稼先身上也體現出這種精神。【點評】本題難度中等,主要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為我國科技成就取得做出過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身上所體現出精神的理解。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這些科學家的貢獻。23.材料一:“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福建英湖社再奪高產冠軍――花生畝產13421斤”、麻城建國一社出現了天下第一田——早稻畝產36900斤”。(摘自1958年人民日報)材料二:袁隆平,一個聞名世界的雜交水稻專家。他培育的“秈型雜交水稻”新品種,每畝增產20%至30%,現國內已推廣種植12億畝,每年增產糧食300億公斤。他被人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1)材料一的報道反映了當時全國掀起了一場什么運動?這一運動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遭到嚴重挫折,請說說它為什么會使社會主義建設遭到挫折。(2)材料一、二對于發展農業的不同做法,給我國發展國民經濟帶來什么啟示?【答案】(1)大躍進 ;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給我們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損失。(2)尊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 ;依靠科技,科技興農。【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應用能力,難度較大。1958年人民日報發表的內容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經歷的失誤大躍進運動。其原因主要是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給我們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損失的嚴重后果。(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應用能力,難度較大。發展農業的正確做法必須尊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任何違背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行為必然失敗,比如大躍進運動等。推動農業的發展必須尊重科學,努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事業,所以學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點評】人教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人教新課標八年級下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下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10年2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通過自主閱讀課本,以及總復習的配套資料,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以及社會生活變遷的概況。2.家國情懷:通過了解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優秀科學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的貢獻,學習他們身上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奮力開拓的精神品質。3.唯物史觀:能夠理解隨著經濟的建設,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變遷引起了經濟的深刻變革和社會的巨大進步。【內容要點】一個方針 “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三大科技成就 “兩彈一星”、飛天之旅、秈型雜交水稻。五位人物 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莫言。知識點:科技文化成就;社會生活的變遷一、科技文化成就(一)“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1.“兩彈(核彈和導彈)一星(人造地球衛星)成就:①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必考②導彈:1966年,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標志著我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導彈。③氫彈: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④人造地球衛星:1970年,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必考2.“兩彈一星”成就的影響∶①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②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 ③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3.為“兩彈一星”作出貢獻的重要人物:錢學森(“中國導彈之父”)、鄧稼先(“兩彈元勛”)“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主創新、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精神。4“863計劃”:(高科技)①時間: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學家聯合寫了一封信,題為《關于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鄧小平立刻作了批示。后來形成《863計劃綱要》,②領域:確定把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等七個領域作為我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6年又將海洋高技術列為計劃的第八個領域。5.航天成就①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發射成功,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②2003年10月,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③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二)漫步太空1.發展歷程:(1) 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2) 1999 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 (3)2003年10月,航天員 楊利偉 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4) 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2.認識: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三)雜交水稻與青蒿素1. 雜交水稻(1)概況: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 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2)推廣: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3)意義:①對國內:為解決我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②對國際: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具有重要貢獻。2.青蒿素:(1)20世紀70年代初藥學家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2015年她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作用: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3)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②科技進步能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③科技進步改變了各國的經濟結構,并推動了經濟全球化。(四)文化事業的發展1.提出: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藝術)“百花齊放” (學術)“百家爭鳴”的方針。 2.成果: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 3.發展: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二、社會生活的變遷(一)日常生活的變化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物價飛漲,民生凋敝。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2.改革開放前:(1)衣: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能滿足人們生活需要,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2)食:吃的方面,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3)住: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3.改革開放后:(1)衣: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服飾已經不僅僅是滿足御寒等需要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2)食: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3)住: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4)生活方式: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總量不斷增長,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二)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一)交通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交通條件很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改善交通條件,并取得巨大成就。2.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1)鐵路:截至2010年底,我國的鐵路營業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運營效率。2008年后,我國大力建設高速鐵路,鐵路運輸實現質的飛躍。到2021年底,我國高鐵營業里程達4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2)公路:公路運輸也獲得較快發展。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在黃河、長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設了一座座公路大橋,許多偏遠閉塞的山區也通了汽車。到2021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6.9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3)民航:現在全國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勝地都有航線,并與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設有直通航線,我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4)軌道交通:城市道路建設也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3.出行方式變化:隨著交通設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方便快捷的地鐵,私家汽車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長途旅行時,人們可以選擇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多種交通工具。(二)通信1.電信: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斷增加對電信事業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改革開放后,電信產業快速發展。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國大多數地區,固定電話早已進入千家萬戶,移動電話的使用十分普遍。2.互聯網:我國的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我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3.意義: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易混易錯】1.“兩彈一星”指核彈(原子彈和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鄧稼先被譽為“兩彈元勛”,這里的“兩彈”指原子彈和氫彈。2.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70年),屠呦呦團隊發現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初)和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1973年),均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而不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年至今)3.糧票、布票等票證的產生與停用分別說明了什么?(1)糧票和布票等票證的產生說明在計劃經濟時代,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糧食、布匹等物資短缺,不得不按計劃限量供給。(2)糧票和布票等票證停用說明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商品供應充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種票證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被國家逐步取消,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家的愛物。【核心素養】【史料實證】1.走向世界的中國技術2.糧食問題上的應對方案不同時期黨和政府為解決糧食問題提出了不同方案共同說明: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重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歷史解釋】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1)客觀原因: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世界上出現了以原子能、電子信息、航天技術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術,標志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這次科技革命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促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的發展。(2)主觀原因:①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②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建立科研機構,組織科研隊伍,制定科技發展規劃;③粉碎“四人幫”后,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2.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意義(1)加強了國防力量,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為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2)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3)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4)增強了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3. 我國航天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1)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為科技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2)黨中央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3)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刻苦鉆研。(4)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1.當今科技發展給我們的啟示(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科學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社會的進步。(3)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質。4.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發展的原因(1)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工作,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2)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熱情投入。(3)充分把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上的巨大成就。【時空觀念】1.我國國防科技成就2.我國航天科技成就1.(2022·浙江寧波:中考真題)如下圖是我國2017年和2020年發展教育等民生事業的財政支出柱狀圖。它反映了我國( )①教育等民生保障逐步提高 ②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得到解決 ④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2021·浙江杭州中考真題)科技進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下列有關科技成就的敘述,正確的是( )A.18世紀60年代,珍妮紡紗機問世,人類從此進入了“電氣時代”B .19世紀后期,歐洲人設計出內燃機,標志著人類進入“蒸汽時代”C .20世紀中期,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英國誕生,信息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D .21世紀初,神舟五號發射并成功返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歷史性突破3.(2019·浙江湖州中考真題)新聞報刊見證時代變遷。刊登下列內容的四張報紙按發行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A.①④②③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④① D .④①②③4.(2020·浙江湖州中考真題)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在出席頒獎典禮時說:“沒有大家無私合作的團隊精神,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將青蒿素貢獻給世界. ”這主要強調了( )A.社會生活各領域充滿競爭 B .競爭有利于個人發展,促進社會進步C .合作成果由大家來共享 D.合作有利于聚集力量,促進事業成功1.(2023八下·海曙期末)坐落于海曙區開明街26號的姚宅,是屠呦呦少時生活過的地方。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 )A.發現青蒿素 B.推動玉米高產C.發現羅紅霉素 D.培育秈型雜交水稻2.(2023八下·海曙期末)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和神舟十四航天員乘組首次實現“太空會師”,創造了新的航天壯舉。回望歷史,我國太空探索開始于(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C.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D.第一艘載人飛船試驗成功3.下列成就在“八六三計劃”制定之后取得的是(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C.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舟”六號發射成功4.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是在( )A.1965年 B.1970年 C.1973年 D.1975年5.國際上把他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甚至把雜交水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后的第五大發明。這位“雜交水稻之父”是( )A.鄧稼先 B.王大珩 C.袁隆平 D.錢學森6.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6月18日14時左右與天宮一號成功自動交會對接,并于6月29日安全返回地面,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又向前跨了一大步。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躋身大國行列。追溯歷史,中國航天事業起步( )于A.1964年原子彈爆炸成功 B.1966年裝載原子彈的導彈試驗成功C.1970年東方紅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D.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成功7.建國后,中國人民面臨帝國主義國家的核威脅,不畏艱難,獨立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彈,并在1964年爆炸成功,下列幾項屬于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意義的是( )①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 ②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 ③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④可以在戰爭中首先使用核武器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8.2001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江澤民親自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給了一位水稻專家,他也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 )A.鄧稼先 B.袁隆平 C.錢學森 D.楊振寧9.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成功升上太空,航天英雄楊利偉成為中國飛天第一人,這一成功實現了中國幾千年的飛天夢想。作為前奏,中國曾發射過無人飛船,第一艘無人飛船發射成功的時間是( )A.1997年 B.1998年 C.1999年 D.2000年10.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我國航天技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右圖是我國在1970年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它是( )A.長征一號 B.東方紅一號 C.神舟一號 D.神舟五號11.(2023八下·浦江期末)環境問題可分為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兩類。下列問題中,屬于環境污染的有( )①荒漠化與水土流失 ②固體廢棄物排放③工業二氧化硫排放 ④工業廢水排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下圖是改革開放前的一種購物“票證”,使用這種“票證”的主要原因是( )A.經濟發展水平低 B.人口多,耕地少C.政府控制城鎮人口規模 D.政府提倡節約糧食13.中國在研制原子彈的同時,也在進行導彈的研制工作。經過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國研制出可用于實戰的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并在預定地點上空實現了核爆炸。此次成功爆炸的時間在( )A.1964年 B.1966年 C.1968年 D.1970年14.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研制出“兩彈一星”,“兩彈”指( )①原子彈 ②氫彈 ③中子彈 ④導彈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5.下列那些科技成就不是我國首創的( )⑴原子彈 ⑵中近程地地導彈 ⑶人造地球衛星 ⑷載人飛船 ⑸秈型雜交水稻A.⑴⑵⑶⑷⑸ B.⑴⑵⑶⑷ C.⑵⑶⑷⑸ D.⑶⑷⑸16.我國下列科技成就取得成功的先后順序是( )①原子彈爆炸成功②中近程地地導彈飛行實驗成功③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④無人飛船上天⑤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②①③⑤④ D.②③④⑤①17.世界上第一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A.美國 B.蘇聯 C.中國 D.法國18.我國研制原子彈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 B.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C.表明了我國的科技水平已經距世界前列 D.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19.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是在哪一年( )A.1955年 B.1964年 C.1966年 D.1999年20.建國初,在錢學森、錢偉長等領導下,航天科技工作者給我們留下了獨特的精神財富是量。這說明( )A.愛國主義精神 B.兩彈一星精神 C.載人航天精神 D.開拓創新精神材料分析題閱讀下面圖片圖一 圖二請回答:兩幅圖分別反映了我國哪兩項科技成就?你知道我國從1999年成功發射“神舟一號”以來,航天事業又取得了哪些令人鼓舞的成就?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物理學家趙忠堯歸國途中被駐日美軍關進監獄,在祖國人民和世界科學家的聲援下才恢復自由。他用在國外省吃儉用攢下的錢,購買了一批科研器材,為中國原子能研究組裝了第一臺質子靜電加速器。材料二:作為“第一個在英國獲得教授職稱的中國人”,物理學家彭桓武被問到為什么要回來時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要理由!”材料三: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決定以探親名義回國,卻被無理拘禁,失去人身自由長達5年之久……請回答:上述材料中這些科學家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學習了本節課你還了解了哪位科學家具有這樣的精神?23.材料一:“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福建英湖社再奪高產冠軍――花生畝產13421斤”、麻城建國一社出現了天下第一田——早稻畝產36900斤”。(摘自1958年人民日報)材料二:袁隆平,一個聞名世界的雜交水稻專家。他培育的“秈型雜交水稻”新品種,每畝增產20%至30%,現國內已推廣種植12億畝,每年增產糧食300億公斤。他被人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1)材料一的報道反映了當時全國掀起了一場什么運動?這一運動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遭到嚴重挫折,請說說它為什么會使社會主義建設遭到挫折。(2)材料一、二對于發展農業的不同做法,給我國發展國民經濟帶來什么啟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下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學案 原卷版.docx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下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學案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