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九上第三、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亞洲國家( 3-4單元10年7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2.時空觀念:從時空觀念上把握法蘭克王國的發展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借助單元時間軸,從時空觀念上把握古代日本、阿拉伯帝國的發展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城市與大學興起的關系;通過史料探究阿拉伯文明的成果。4.家國情懷:明白日本通過改革發展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阿拉伯帝國重視知識,厚植家國情懷,培養愛國主義情感。認識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原因,吸取經驗教訓,厚植家國情懷,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內容要點】一大宗教 基督教。一種制度 西歐封建等級制度。一次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一大宗教 伊斯蘭教。一大帝國 阿拉伯帝國。兩部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羅馬民法大全》。兩大帝國 查理曼帝國、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三大興起 莊園經濟興起、城市興起、大學興起。三大文化成就 阿拉伯數字的傳播、《醫學集成》和《醫典》、《天方夜譚》。知識點1:基督教;法蘭克王國;封君封臣制;西歐莊園;中世紀城市;大學的興起一、基督教的興起1.背景:猶太人長期遭受苦唯,渴望“救世主”的到來。2.時間:1世紀;地點:巴勒斯坦地區。創始人:耶穌3.教義:耶穌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4.發展:4世紀末,羅馬馬皇帝將基督教確立為國教。二、法蘭克王國1.蠻族王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歐(西羅馬帝國廢墟上)建立了許多王國,被稱為“蠻族王國”,其中最為強大的是法蘭克王國。2.法蘭克王國:(1)建立:481年,克洛維建立法蘭克王國。(2)統治政策: ①為穩固統治,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②把土地賜給教會和部下,得到廣泛支持。三、查理曼帝國1.查理的內外政策:查理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1)對外不斷擴張,法蘭克王國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王國。(2)對內:命令每個教區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交給教會,稱為“什一稅”。教會勢力越來越大。2.查理曼帝國建立:800年,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加冕禮,查理被稱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統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3.查理曼帝國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締結條約,將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國的雛形。四、封君與封臣——西歐封建等級制度1.形成: 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改革。 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為封臣。 2.封君與封臣的關系:(1)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要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2)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3)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 3.特點: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帶有一定的契約意義。 4.影響: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普遍存在。 五、西歐莊園(一)莊園1.興起:9 世紀出現,11 世紀遍布歐洲。2.性質: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3.居民:領主、佃戶(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4.土地:①自營地: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通常占莊園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歸領主所有。②份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戶的“份地”,是佃戶的生活來源。③共用地:莊園的周圍的林地、荒地等。5. 領主與佃戶之間的關系: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二)莊園法庭1.莊園具有司法權,設有莊園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2. 開庭時間、地點:不固定3. 懲罰手段:處以罰金(歸領主)4. 審判依據:習慣法或村法5.作用:①維護莊園公共秩序;②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③ 一定程度上維護佃戶的利益;六、中世紀城市西歐城市開始復興的時間?從10世紀起,城市開始恢復西歐城市的所有者是?城市爭取自治的手段是?取得自治的最為典型是?自治的形式?(1)封建主和教會;(2)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3)法蘭西瑯城;從國王或領主手中取得“特許狀”西歐城市興起后的居民構成是?由何種身份轉變過來?轉變的原因是?越來越多的農奴逃離莊園,對于城市有著怎樣的影響?(1)居民構成: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基本居民;(2)身份:從周圍農村的農民、農奴轉變而來;(3)轉變原因:① 莊園缺乏自由,受到領主剝削;② 進入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可以獲得居民身份,享有自由;③城市工商業能為人們提供更多發展機會。(4)影響: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七、大學的興起1. 西歐大學興起時間?大學被喻為是?12世紀,大學興起。被認為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2.西歐大學興起的背景是?①城市的興起為大學興起提供了平臺。②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形成,他們對教育和文化需求增長③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地傳入西歐。④出現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學術團體,這些團體演變成了后來的大學。3.大學如何追求自治?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支持,自治權利得到保證4.自治權利包含哪些?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5.大學的基礎課程有哪些?專業課程有哪些?課程設置的影響?(1)基礎課程: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2)專業課程 法學、醫學、神學;(3)影響:課程設置仍受到基督教會的影響,也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知識點2:拜占庭帝國;《羅馬民法大全》一、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 建建立立 395年版圖 囊括了希臘以及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區強盛 查士丁尼統治時期進入“黃金時代”。(原因:地理位置優越;商業貿易發達,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繼承和保存古希臘、羅馬文化)衰落 阿拉伯人的攻擊;外部多個勢力的進攻;長期對外戰爭導致帝國財政枯竭;十字軍的打擊。滅亡 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影響 拜占庭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以及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啟示 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落。二、《羅馬民法大全》1、目的: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2、編纂組織者:查士丁尼(527年即位)3、構成: 529年《查士丁尼法典》-- 2世紀初以來歷任羅馬皇帝頒布的法令匯編。《法學匯纂》-- 歷代羅馬法學家有關法律問題的論文和著作。《法理概要》--指導學習法律文獻。《新法典》--查士丁尼執政時期的法令。4、主要內容:《羅馬民法大全》仍然承認奴隸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樣把奴隸看作“會說話的工具”,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了明確規定。5、意義:是羅馬法的總結和最高成就,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法典,被譽為歐洲民法的基礎。知識點3:古代日本;伊斯蘭教的創立;阿拉伯帝國一、古代日本(一)6 世紀前的日本(日本奴隸社會時期)1.12世紀時,日本有 100 多個國家。2.5世紀時,大和國家統一了日本。最高統治者稱“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經濟上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田部、海部、織錦部、鍛冶部)。(二)大化改新(日本進入封建社會)1.時間: 646 年開始2.改革者:孝德天皇(年號大化)3.內容: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②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頒給公民,六年一頒,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4.意義: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5. 從古代日本對中國文化的態度談談你對大化改新的啟示?①改革是國家發展的動力;②正視自己、善于學習;(三)幕府統治1.時間:12世紀晚期2.首領:源賴朝(征夷大將軍)3.地位: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4.影響:日本由此進入長達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5.12 世紀時,天皇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國家大權基本掌握在武士階層手中。武士集團長期的統治,形成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的實質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實奴仆。(注意: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二、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1.伊斯蘭教的誕生背景:在伊斯蘭教誕生前,阿拉伯半島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麥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靈。2.伊斯蘭教的創立:時間:7世紀初 創始人:穆罕默德 信仰:真主安拉3.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半島的統一:穆罕默德最初在麥加城傳教,由于遭到傳統勢力的反對,他于622年率領一些信徒遷居麥地那,建立了一個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即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員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殺,公社內外事務都要聽從穆罕默德的決定。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此后,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那,承認穆罕默德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三、阿拉伯帝國1.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繼承者繼續擴張,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兵鋒直抵中國唐朝邊境;751年擊敗唐朝大將高仙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區。在西線,他們攻克埃及,橫掃北非;在西南歐洲的戰場上,阿拉伯人長驅直入,占領了西班牙,接著越過比利牛斯山,為法蘭克王國軍隊所阻。2.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它的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伴隨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廣泛傳播。3.阿拉伯帝國實行政教合一的哈里發中央集權統治。哈里發為專制政體的最高首領,集政權、軍權和神權于一身。4.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帝國滅亡。四、阿拉伯文化1.哈里發重視知識:(1)哈里發認為:“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2)830年,哈里發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集科學院、圖書館、翻譯館于一體。為延攬翻譯人才,哈里發以黃金支付稿酬,其重量與譯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3)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阿拉伯學者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2.成就:(1)改進了古印度人的計數法,形成了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獨特貢獻。(2)阿拉伯人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3)《醫學集成》和《醫典》兩部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醫學領域的經典。(4)《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3.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貢獻:(1)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2)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4.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古代國家: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易混易錯】1.如何評價伯里克利執政時期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1)積極性:它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和保障,使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產生一定影響。(2)局限性:它是奴隸制民主政治,本質上仍然是少數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只有少數成年男性公民有參與統治的權利,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3)啟示:改革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杰出人物對社會發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2.古代羅馬時期分為羅馬共和國時期和羅馬帝國統治時期。以屋大維在公元前27年在羅馬建立獨裁統治,成為實際上的皇帝為標志,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3.古希臘民主制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古羅馬文明創造出了世界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4.《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核心素養】【史料實證】1、中世紀歐洲的社會變化領域 變化政治 以土地封賜為紐帶的封君封臣制度興起并普遍存在經濟 (1)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政治單位——莊園逐漸流行,構成中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基礎 (2)城市逐步發展并取得自治權,工商業進一步發展文化 (1)基督教興起并廣泛傳播,逐漸控制了中世紀西歐的精神世界 (2)大學興起,被譽為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認識:中世紀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出現了新的氣象,為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奠定了基礎2、中國封建社會與西歐封建社會的比較3.西歐莊園經濟與中國小農經濟的比較項目 西歐莊園經濟 中國小農經濟不 同 點 主要階級 領主與佃戶 地主與農民生產方式 農牧結合的粗放式經營 精耕細作特點 集體的莊園經營 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相同點 都是封建社會的基層經濟單位;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都是封建地主階級占據統治地位。4.中國古代的城市與中世紀西歐城市的比較項目 中國古代的城市 中世紀西歐城市不 同 點 產生條件 因政治或軍事需要而產生 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經濟形式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工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獨立性 處于中央集權管理下 取得了一定自治權相同點 都具有防御功能;都處在交通要道上或人口聚集的地方;商業和手工業都發達;都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城市發展風貌。5.《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與《羅馬民法大全》的比較6.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比較異同點 亞歷山大帝國 羅馬帝國 阿拉伯帝國不 同 點 疆域 特征 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亞,南達埃及 圍繞地中海,地中海成為其“內湖” 核心為阿拉伯半島,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影響 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 將羅馬文化傳播至其統治地區,推動了文化交流 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相同點 (1)都是世界古代歷史上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2)都對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7.世界三大宗教共同點:都起源于亞洲宣傳忍耐服從的思想;后來都被統治階級利用,成為控制人們思想的工具。【歷史解釋】1.比較分封制與封君封臣制相同點:①都通過分封土地得以實現;②都促進了等級制度的形成;③都形成了較為穩固的統治秩序;④都規定了彼此的權利與義務;2.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歷史意義?(1)經濟上:城市商品經濟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市民階級的形成,并進一步分化出手工業者和商人、銀行家等,出現早期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興起準備了條件。(2)政治上:城市特別是那些擁有自治權的城市,成為自由的樂土。城市還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大貴族,加速了國家的統一。(3)文化上: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了基礎,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3.羅馬法的形成4.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地位。(1)拜占庭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實際上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它所創造的拜占庭文化繼承了基督教、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精髓,吸收了東方文化的營養,在西方文化發展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2)拜占庭帝國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5、日本大化改新和隋唐政治經濟制度的比較。(1)政治上:隋唐在政治上實行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加強中央集權;日本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以才選官。(2)經濟上:隋唐在經濟上實行租庸調制;日本大化改新在經濟上把很多貴族土地收為國有,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6.世界古代史上的三次著名改革。(1)古希臘伯利克里改革:促進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的發展到頂峰。(2)日本大化改新:學習中國隋唐制度,促進日本向封建社會轉變。(3)法蘭克王國查理·馬特改革:促進了西歐法蘭克王國的封建化,在封建貴族內部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7.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原因:①國家統一,政局相對穩定②工商業發達,經濟繁榮③統治者重視知識、人才④地處亞非歐交界,地理位置優越⑤兼收并蓄,融合東西方優秀文化【家國情懷】1.正確對待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文明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民族文化,作為中學生,要有開放意識、國際意識和交流協作意識,堅持對外開放與交流,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傳播出去,并善于學習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取長補短。2.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及啟示。(1)原因:外族入侵,帝國版圖不斷被蠶食;長期的對外戰爭導致帝國財政枯竭;十字軍東征;故步自封,封閉保守;等等。(2)啟示:開放包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落,各個國家或者民族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1.(2021·浙江金華中考真題)作為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維護者——騎士階層,縱橫歐洲近1000年,它的興衰與中國傳入的兩項發明直接相關。這兩項發明分別是( )A.馬鐙、火藥 B.指南針、火藥C .印刷術、指南針 D.馬鐙、印刷術[知識點]西歐的封建等級制度[答案] A[詳解]據所學可知,六七世紀時期馬鐙的普及,不僅使騎兵成為了一千多年來不可阻擋的一個兵種,還催生了騎士精神,一種延續一千多年的騎士制度;而由于火藥的傳入,熱兵器代替了冷兵器時代,騎士階層走向了沒落,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故A正確;指南針是海上導航工具,與騎土無關,B排除;印刷術有利于文化的傳播,但與騎士無關,C、 D排除。2.(2021·浙江杭州)下列描述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穆罕默德于7世紀初創立了伊斯蘭教B .伊斯蘭教推動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C . 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D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滅亡[知識點]伊斯蘭教,史學理論[答案] B[詳解]據所學可知,歷史觀點是對歷史事件或行為的評價、看法,如材料“伊斯蘭教推動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 是對伊斯蘭教影響的評價,屬于歷史觀點,B項正確;歷史事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不帶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而“穆罕默德于7世紀初創立了伊斯蘭教”就屬于強調“伊斯蘭教”產生時間的具體敘述,屬于歷史事實,排除A項;C項屬于歷史事實,是強調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的時間,排除C項;D項強調的是蒙古人攻陷巴格達的時間及結果,是描述的客觀事實,排除D項。故選B項。3.(2021·浙江杭州)從黃河到地中海,絲路共建尚和合。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 我們可借鑒( )①以色列在T旱地區發展農業經驗 ②阿拉伯帝國吸收、消化外來文化融合發展③亞歷山大帝國東征不斷擴大版圖 ④拜占庭帝國編纂《羅馬民法大全》治理國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知識點]穆罕默德 與阿拉伯國家的建立,拜占庭帝國與查士丁尼法典,亞歷山大帝國[答案] B[詳解]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以色列在干旱地區發展農業經驗,阿拉伯帝國吸收、消化外來文化融合發展以及拜占庭帝國編纂《羅馬民法大全》治理國家,這些發展農業、注意吸收外來優秀文化以及用法律來治理國家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①②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亞歷山大帝國東征不斷擴大版圖,這屬于侵略,雖然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大交匯,但是這種暴力的文明交流方式是不可取的,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1.“基督教傳播日益廣泛,被統治階級承認乃至推崇,其影響越來越大。到了中世紀,它在歐洲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下列史實能體現這一“舉足輕重”地位的是( )A.西歐莊園的出現 B.查理制定“什一稅”C.西歐城市的興起 D.“加洛林文藝復興”【答案】B【知識點】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8世紀,查理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繼位后,查理四處征伐。800年前后,法蘭克王國的版圖擴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國西部的廣大地區,與原來的西羅馬帝國的歐洲部分基本相當,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王國。查理繼續實行鼓勵基督教發展的政策,把王國劃分為很多教區,命令每個教區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貢獻給教會,稱為“什一稅”。教會因此變得富有起來,勢力也越來越大。B選項正確;西歐莊園是西歐中世紀鄉村的典型組織形式,A選項錯誤;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在10 世紀后期,特別是11 世紀,西歐各國開始出現舊城復蘇和新城產生的歷史過程,統稱之為城市的興起。 C選項錯誤;發生在公元8世紀晚期至9世紀,由查理大帝及其后繼者在歐洲推行的文藝與科學的復興運動,被稱為是"歐洲的第一次覺醒"。 D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基督教的影響的相關的史實。需要重點掌握中世紀時期基督教對歐洲社會的影響。2.(2022九上·杭州月考)如下圖是公元8世紀發生在西歐某國的加冕典禮,教皇稱這位加冕的國王是“羅馬人的皇帝”,這位被加冕的國王是( )A.克洛維 B.查理大帝 C.查士丁尼 D.亞歷山大【答案】B【知識點】查理曼帝國【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 8世紀 ”“ 西歐某國 ”“ 羅馬人的皇帝 ”,結合所學可知,800 年,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了加冕禮,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B正確;克洛維于481年建立了法蘭克王國,與題干中的“8世紀”時間不符,A錯誤;查士丁尼是東羅馬帝國的皇帝,572年繼位,主要貢獻是命人編著了《羅馬民法大全》,與題干中的“8世紀”時間不符,C錯誤;亞歷山大是馬其頓的國王,于公元前334年開始東征,歷經 10 年征戰,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與題干中的“8世紀”時間不符,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查理曼帝國的識記能力,和通過圖片讀取信息的能力,難度較易,根據題干中的時間“8世紀”和稱號“羅馬人的皇帝”即可準確選出正確選項。3.(2022九上·杭州月考)若將“基督教的誕生”“封君封臣”“查理曼帝國分裂”等詞語納入同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 )A.希臘城邦的興亡 B.古代亞非文明C.封建時代的歐洲 D.古代東西方文明的沖突【答案】C【知識點】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封君與封臣;查理曼帝國【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 世紀,基督教誕生于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4 世紀末,羅馬皇帝將基督教確定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者克洛維,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8 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形成了封君封臣制,到11 世紀,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814 年,查理曼去世,強盛一時的帝國很快走向分裂。843 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締結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由此可知,“基督教的誕生”“封君封臣”“查理曼帝國分裂” 這些關鍵詞都與封建時代的歐洲有關,C正確;希臘城邦的興亡與“基督教”“查理曼帝國”等關鍵詞無關,A錯誤;古代亞非文明的代表主要為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等四大文明古國,與題意不符,B錯誤;古代東西方文明沖突的典型事件是亞歷山大東征,與題意不符,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封建時代的歐洲,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合能力,難度適中,需要學生在平常學習時注意大單元體系建構,在作答時結合關鍵詞即可準確判斷。4.(2022九上·拱墅月考)某班活動課場景:同學們都激烈討論,暢所欲言,內容涉及封君與封臣、封建等級制、教皇舉行加冕禮、三分帝國等。據此判斷,他們正在探究的是( )A.羅馬帝國的崛起 B.拜占庭帝國的興衰C.封建時代的歐洲 D.奧斯曼帝國的興起【答案】C【知識點】封君與封臣【解析】751年,法蘭克王國宮相矮子丕平為篡奪王位,與基督教會勾結,他篡位成功,為表示感恩之情,把羅馬到拉凡納的一片土地獻給教皇,史稱“丕平獻土”,教皇以上帝的名義為他加冕,使得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將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這樣,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封君封臣制形成。11世紀時,這種以土地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排除ABD,選項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靈活掌握中世紀歐洲封建等級制度的相關知識。5.(2022九上·拱墅月考)按時序排列歐洲文明演進過程中的相關現象,正確的是( )①羅馬帝國的分裂 ②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③拜占庭帝國滅亡 ④法蘭克王國建立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答案】D【知識點】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的興亡;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解析】依根據所學知識,對四個重要歷史事件按照時間進行排序①羅馬帝國的分裂是在公元395年,②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是在公元前4世紀,③拜占庭帝國滅亡是在1453年,④法蘭克王國建立是481年,綜上所述排列順序是②①④③,D項正確;ABC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歐洲文明涉及的相關政權,注意準確識記相關史實發生的時間。排序型題目需要準確識記相關事件的發生時間或邏輯關系。6.(2023九下·杭州開學考)“中世紀的騎士,很少出現必須付錢購買某種物品的情形,因為他們的莊園里能夠生產滿足家人需要的一切生活物品。”據此可知,莊園經濟的特征是( )A.商品經濟發達 B.嚴格禁止競爭C.基本自給自足 D.自耕農為主體【答案】C【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解析】根據題干“他們的莊園里能夠生產滿足家人需要的一切生活物品。”可知,莊園的特征是基本自給自足,故C符合題意;ABD在題干中未體現,故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歐莊園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西歐莊園是自給自足的政治和經濟單位。7.(2022九上·拱墅期末)某同學的聽課筆記有“領主”“佃戶”“份地”“法庭審判”等關鍵詞 ,由此 判斷他學習的內容是( )A.城市自治 B.大學興起C.西歐莊園 D.教權與皇權【答案】C【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解析】某同學的聽課筆記記載有“領主”“佃戶”“份地”“法庭審判”等關鍵詞,由此可判斷他學習的內容是西歐莊園。從9世紀開始,一種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逐漸流行開來,這就是莊園。大約到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各地。自那時起,歐洲絕大多數人口居住在莊園里。在領主統治下,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莊園的居民均為領主的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農奴一周內需要在領主的土地上無償服勞役三到四天,其余時間則在自己的份地上勞動。莊園還具有司法權,設有莊園法庭,莊園法庭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C符合題意;選項ABD與題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中世紀封建莊園的相關知識。8.(2023七上·滕州開學考) 13世紀的西歐莊園法庭曾留下這樣的記錄“佃戶因為沒有認真耕種領主的土地,被罰款6便士”。假設穿越歷史,重回庭審現場,你可以看到( )A.主持庭審的是專職法官 B.開庭地點設在教堂C.佃戶有權拒絕出席庭審 D.罰金都歸教會所有【答案】B【知識點】莊園法庭的特點及作用【解析】根據題干中的“莊園法庭”,結合所學可知,莊園法庭開庭的地點并不固定,有時在領主宅第的廳堂,有時在教堂,有時就在莊園里的大樹下,B正確;莊園法庭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A錯誤;出席法庭是佃戶的義務,沒有經過領主允許而無故缺席的佃戶,會被罰款,C錯誤;莊園法庭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莊園法庭,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難度較易,在學習中熟練掌握莊園法庭的相關知識即可。9.(2022九上·杭州月考)東漢豪強大族的莊園里有鹽煮、冶鐵、釀造、紡織等作坊,能滿足田莊的基本生活要求。中世紀,西歐莊園內有糧食、冶鐵等作坊,奶酪、火腿、鞋帽、衣服等自己制作。該材料反映出中國東漢的莊園與中世紀西歐莊園的共同點是( )A.實行土地公有制 B.出現資本主義萌芽C.經濟自給自足 D.居民都是自由的農民【答案】C【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 能滿足田莊的基本生活要求 ”“ 莊園內有糧食、冶鐵等作坊 ”“ 自己制作 ”,結合所學可知,東漢莊園與中世紀西歐莊園都可以做到經濟上的自給自足,C正確;東漢豪強大族的莊園土地屬于豪強大族所有,西歐莊園的土地歸領主所有,沒有實行土地公有制,A錯誤;西歐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標志是租地農場的出現,B錯誤;西歐莊園中的居民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西歐莊園的特點,考察學生的材料解讀能力,難度適中,要求學生在識記西歐莊園特點的基礎上,通過提取“ 能滿足田莊的基本生活要求 ”等關鍵詞,理解材料內容,排除錯誤選項,選擇正確內容。10.(2022九上·拱墅月考)下表是根據13世紀西歐莊園法庭留下的記錄整理而成。據此可見莊園法庭所起的作用是( )佃戶因為沒有認真耕種領主的田地,被罰款6便士無權享用公共牧場但仍在牧場內放牧的人,要被罰款自由農民的土地權利受到法庭保護,領主不能隨意沒收他們的土地A.維護領主的利益 B.維護佃戶的利益C.維護農奴主的利益 D.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答案】D【知識點】莊園法庭的特點及作用【解析】根據材料“佃戶因為沒有認真耕種領主的田地,被罰款6便士”“自由農民的土地權利受到法庭保護,領主不能隨意沒收他們的土地”并結合所學可知,莊園法庭維護的是領主和佃戶雙方的合法權益,以防止并制裁雙方危害莊園公共秩序行為的發生,保持莊園秩序的穩定,莊園法庭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A、維護領主的利益 。維護雙方利益。故不符合題意。B、 維護佃戶的利益 。維護雙方利益。故不符合題意。C、 維護農奴主的利益 。維護雙方利益。故不符合題意。D、維護莊園公共秩序 。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莊園法庭的相關知識。(2022九上·拱墅期末)某同學在制作手抄報時列入了下列內容 。該同學制作手抄報的主題應該是( )A.伊斯蘭教的廣泛傳播 B.阿拉伯帝國的全球擴張C.印度文化的世界貢獻 D.溝通東西方文化的使者【答案】D【知識點】阿拉伯文化【解析】依據“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將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傳入歐洲”可知,阿拉伯人是東西方文化的使者有關。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將中國古代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傳入歐洲,改造了古代印度的0到9的計數法。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頭表示數字,創造了從0到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阿拉伯人學會這一方法,對它加以改造,12世紀初,這一簡便的計數法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人把中國的古代發明輾轉傳入西亞和歐洲等地,也給中國帶來阿拉伯的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他們在不同文明之間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這些地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故D符合題意;伊斯蘭教的廣泛傳播和阿拉伯帝國的全球擴張與阿拉伯人是東西方文化的使者無關,排除AB;印度文化的世界貢獻與阿拉伯數字有關,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阿拉伯民族在不同文明中的橋梁作用。12.(2022九上·杭州月考)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下列有關世界三大宗教的表述正確的有( )①佛教的創立者是釋迦牟尼②4世紀末,羅馬皇帝將基督教確定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③伊斯蘭教誕生于阿拉伯半島④世界三大宗教產生的先后順序是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佛教的創立與傳播;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伊斯蘭教的創立【解析】根據所學可知,佛教的創立者是釋迦摩尼,①表述正確,4世紀末,羅馬皇帝將基督教確定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②表述正確,伊斯蘭教誕生于阿拉伯半島,③表述正確,三大宗教中,佛教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基督教誕生于1世紀,伊斯蘭教誕生于7世紀,故三大宗教產生的先后順序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④表述錯誤:由此可知,A正確,BC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世界三大宗教,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難度適中,在學習中熟練識記三大宗教的產生時間、創始人、產生地點和發展歷程即可。13.小明同學在研究著名的怛羅斯之戰時,整理出以下表格。表格中的黑衣大食是指( )爆發時間 交戰雙方 著名獎領 史事751年 唐朝 高仙芝 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用過被俘的中國工匠傳往黑衣大食的阿巴斯王朝,后傳往中東和歐洲黑衣大食 艾布 穆斯林A.亞歷山大帝國 B.阿拉伯帝國C.羅馬帝國 D.拜占庭帝國【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繼承者繼續擴張,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國唐朝邊境;751年,擊敗唐朝大將高仙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區。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B選項正確;亞歷山大帝國是對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馬其頓王國的稱呼,由著名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開創,A選項錯誤;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公元395年后分為:西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C選項錯誤;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D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的相關史實。需要掌握阿拉伯帝國的相關基礎知識。14.(2022九上·拱墅月考)阿拉伯為世界文化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帝國時期,其文化發展的有利條件包括( )①伊斯蘭教的多神崇拜 ②國家與社會發展繁榮③哈里發重視知識人才 ④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阿拉伯帝國;阿拉伯文化【解析】由題干可知:阿拉伯為世界文化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帝國時期,其文化發展的有利條件包括:①伊斯蘭教的多神崇拜說法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②國家與社會發展繁榮、③哈里發重視知識人才、④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伊斯蘭教的信徒稱為“穆斯林”,意為“信仰“真主'安拉的人”。宣揚世間唯一的真神是真主安拉。排除含有①的選項。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準確運用阿拉伯為世界文化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的相關知識。15.(2022九上·杭州月考)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于社會意識形態。根據以下信息判斷它是哪種宗教( )①它誕生于7世紀 ②它誕生于阿拉伯半島 ③它的創立者是穆罕默德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蘭教【答案】D【知識點】伊斯蘭教的創立【解析】根據材料中的“7世紀”“阿拉伯半島”“穆罕默德”,結合所學可知, 在阿拉伯半島,穆罕默德闡述了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紀初創立了伊斯蘭教, D符合題意;佛教誕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A不符合題意;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產生于東漢末年,B不符合題意;基督教誕生于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創始人是耶穌,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伊斯蘭教,考察學生的識記能力,難度較易,記住伊斯蘭教創立的時間、地點、創立者,根據材料一一對應,即可選出正確答案。16.(2022九上·拱墅月考)中外歷史上有許多驚人的巧合,當公元7世紀李氏父子建立繁盛強大的唐朝的時候,西亞出現了一個以宗教為紐帶完成統一的大帝國,它是( )A.羅馬帝國 B.亞歷山大帝國C.阿拉伯帝國 D.奧斯曼帝國【答案】C【知識點】阿拉伯帝國;阿拉伯文化【解析】當公元7世紀李氏父子建立繁盛強大的唐朝的時候,西亞出現了一個以宗教為紐帶完成統一的大帝國,它是阿拉伯帝國。穆罕默德最初在麥加傳教,麥加貴族擔心會損害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622年,穆罕默德帶領少數信徒離開麥加,在麥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把622年定為伊斯蘭教歷元年。630年,穆罕默德征服麥加,迫使麥加貴族接受伊斯蘭教,承認他在政治和宗教領袖地位,麥加從此成為伊斯蘭教圣地。征服麥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時,阿拉伯半島已基本統一。伊斯蘭教的傳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時,阿拉伯半島已基本統一,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他的繼承者們經過一系列大規模的征服和擴張,將穆罕默德創立的阿拉伯國家建成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排除ABD,選項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的相關史實。17.(2022九上·拱墅月考)阿拉伯人被譽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下列作品屬于阿拉伯文學瑰寶的是( )A.《荷馬史詩》 B.《神曲》C.《天方夜譚》 D.《哈姆雷特》【答案】C【知識點】阿拉伯文化【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間故事集,書中所講的《辛巴達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阿拉丁和神燈》等故事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真實反映了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阿拉伯文學代表作品《天方夜譚》被視為世界文學瑰寶。據題干關鍵信息“阿拉伯文學瑰寶”并結合所學,C符合題意;《荷馬史詩》是古希臘時期的作品,A不符合題意;《神曲》是文藝復興時期但丁的作品,B不符合題意;《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史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讓學生正確認識阿拉伯文化,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落實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18.(2019九上·相山月考)“這是個獨特的民族:它是戰爭狂徒,用戰車傳播宗教,從此其教徒的足跡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將東西方文化傳承、傳播,某種數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這個“獨特民族”是( )A.大和民族 B.中華民族C.阿拉伯民族 D.日耳曼民族【答案】C【知識點】阿拉伯文化【解析】結合題文,依據所學可知,穆罕默德利用伊斯蘭教統一阿拉伯民族后,其后人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阿拉伯人是東西方文明的使者,他們將中國的四大發明、印度的阿拉伯數字傳入西方。故C項符合題意;大和民族、中華民族、阿拉伯民族與題干的“用戰車傳播宗教”不符,故ABD不符合題意,應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民族的內容,結合阿拉伯文化和民族之間的關系來作答。19.世界三大宗教創立的先后順序是( )A.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 B.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C.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D.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答案】C【知識點】佛教的創立與傳播;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伊斯蘭教的創立【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歐洲的精神領袖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第20課西歐的基督教文明,第二子目歐洲的精神領袖中的內容:“公元1世紀,基督教產生于羅馬帝國統治之下的巴勒斯坦。”可知,基督教誕生于公元1世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伊斯蘭教產生于公元7世紀初,因此世界三大宗教創立的先后順序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歐洲的精神領袖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歐洲的精神領袖的形成、統治和影響。20.駝鈴聲聲,歲月悠悠,昔日阿拉伯人留下的足跡,至今依舊令世人向往探尋。下列關于這個民族的說法,正確的是( )A.阿拉伯人發明了0到9計數法 B.阿拉伯地區一直盛行著多神崇拜C.阿拉伯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 D.《荷馬史詩》是阿拉伯文學瑰寶【答案】C【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獨特貢獻。阿拉伯人改進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并創造了完整的代數。《醫學集成》和《醫典》兩部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膾炙人口的《天方夜譚》,構思奇妙,情節曲折,語言優美,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C選項正確;古印度人發明了從0到9的計數法,不是阿拉伯人,A選項錯誤;6世紀末到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的居民大多過著游牧生活,各部落之間為爭奪水源與牧場,相互仇殺。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麥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靈。穆罕默德闡述了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紀初創立了伊斯蘭教,所以阿拉伯地區不是一直盛行著多神崇拜,B選項錯誤;《荷馬史詩》是古希臘的寶貴文學遺產,也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d選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人的成就相關史實。需要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并識記阿拉伯人的成就。21.(2023九下·杭州開學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公元前4世紀和公元前3世紀,希臘在軍事上占據優勢,從而為成千上萬的希臘商人、行政官員和各種專業人員成群地涌往亞歷山大及其繼承人所建立的許多城市鋪平了道路。這些城市……都成為傳播希臘文化的中心。——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全球通史》材料二:……隨著貿易和工商業的不斷發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務機構,并需要大量具備專業知識和業務素養的從業人員,……在1100—1200年間,大量的新知識涌入西歐,這些新知識沖破了大教堂學校和修道院學校的束縛,產生了有學問的職業。它吸引了來自歐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來到巴黎和博洛尼亞,組成那些學術行會。——摘編自賀國慶《歐洲中世紀大學起源探微》(1)材料一“希臘在軍事上占據優勢”是指什么?這對東西方的經濟文化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歐洲早期大學興起的主要因素和影響有哪些?【答案】(1)亞歷山大東征(或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2)因素:貿易和工商業的發展(或經濟的發展);新知識的傳播(或文化的傳播)。影響:推動了科學和知識的傳播;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和繁榮;有利于人才的培養等。【知識點】亞歷山大帝國;西歐大學的興起【解析】(1)根據材料一“公元前4世紀和公元前3世紀,希臘在軍事上占據優勢”結合所學知識,“希臘在軍事上占據優勢”是指亞歷山大東征(或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2)由材料二“隨著貿易和工商業的不斷發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務機構,并需要大量具備專業知識和業務素養的從業人員”可知,歐洲早期大學興起的主要因素是貿易和工商業的發展(或經濟的發展);根據“大量的新知識涌入西歐,這些新知識沖破了大教堂學校和修道院學校的束縛,產生了有學問的職業。它吸引了來自歐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來到巴黎和博洛尼亞,組成那些學術行會。”可知,歐洲早期大學興起的主要因素是新知識的傳播(或文化的傳播)。中世紀歐洲大學興起推動了科學和知識的傳播;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和繁榮;有利于培養人才等。【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亞歷山大東征、中世紀大學的興起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在客觀上是把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滲入到希臘文化的過程。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擴展領主、掠奪財富,給當地人民打來了深重的災難,嚴重破壞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西歐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和繁榮。22.(2022九上·杭州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將土地收歸國有,使所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建立戶籍制度;實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新稅法,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征收賦稅;廢除世襲姓氏統治制度,以才選官,建立中央集權下的地方行政機構等。材料二:查理將國家掌握的土地、沒收叛亂貴族的土地和部分沒收教會的土地,分封給官員和將領,條件是他們必須服兵役和履行臣民義務,只限自身使用不得世襲。受封者不履行義務時則收回采邑。材料三:穆罕默德創立了嚴格信仰神的伊斯蘭教,就是要通過消滅偶像崇拜的傳統習慣,引導阿拉伯各部落在信仰宇宙唯一之神的基礎上,突破氏族部落的樊籬,為建立統一國家掃清思想上的障礙。——郭永勝《試論伊斯蘭教的產生與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的關系》(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反映的是哪個國家進行的什么改革?這兩次改革在封建制度確立和發展過程中各自起到怎樣的作用?(2)材料三中伊斯蘭教的信徒叫什么?材料說明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的目的是什么?(3)結合所學談談阿拉伯的文化成就。【答案】(1)材料一是日本大化改新; 材料二是法蘭克王國土地分封改革; 作用:使日本 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分封改革使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2)穆斯林 為建立統一國家掃清思想上的障礙。(3)①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 數字”,并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②《醫學集成》和《醫典》兩部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 典。③《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知識點】封君與封臣;大化改新;伊斯蘭教的創立;阿拉伯文化【解析】根據材料一中的“使所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建立中央集權下的地方行政機構”等內容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根據材料二中的“查理”“土地”“分封”“必須服兵役和履行臣民義務”等內容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的是法蘭克王國的土地分封改革。日本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法蘭克王國的土地分封改革形成了有嚴格的等級性,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有一定契約意義的封君封臣制。(2)根據所學可知,信仰伊斯蘭教的信徒稱穆斯林。根據材料二中的“突破氏族部落的樊籬,為建立統一國家掃清思想上的障礙”可知,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的目的是為建立統一國家掃清思想上的障礙。(3)根據所學可知,在數學上,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并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在醫學上,《醫學集成》和《醫典》兩部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在文學上,《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故答案為:(1)材料一是日本大化改新; 材料二是法蘭克王國土地分封改革; 作用: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分封改革使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2)穆斯林;為建立統一國家掃清思想上的障礙。(3)①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并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②《醫學集成》和《醫典》兩部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③《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點評】本題考查封建時代的亞洲和歐洲,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解析材料的能力,難度適中,在學習中掌握相關知識,作答時認真閱讀材料即可。(1)本小題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歐洲的封君封臣制,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解析材料的能力,難度適中。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根據所學判斷出材料一材料二分別反映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法蘭克王國的土地分封改革,接著根據所學回答二者的影響即可。(2)本小題考查伊斯蘭教,考查學生的識記和解析材料的能力,難度較易。第一小問根據識記回答即可,第二小問需要抓住材料三中的“為建立統一國家掃清思想上的障礙”來回答。(3)本小題考查阿拉伯的文化成就,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難度較易,回答阿拉伯在數學、醫學、文學等方面的成就即可。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九上第三、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亞洲國家( 3-4單元10年7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2.時空觀念:從時空觀念上把握法蘭克王國的發展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借助單元時間軸,從時空觀念上把握古代日本、阿拉伯帝國的發展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城市與大學興起的關系;通過史料探究阿拉伯文明的成果。4.家國情懷:明白日本通過改革發展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阿拉伯帝國重視知識,厚植家國情懷,培養愛國主義情感。認識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原因,吸取經驗教訓,厚植家國情懷,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內容要點】一大宗教 基督教。一種制度 西歐封建等級制度。一次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一大宗教 伊斯蘭教。一大帝國 阿拉伯帝國。兩部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羅馬民法大全》。兩大帝國 查理曼帝國、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三大興起 莊園經濟興起、城市興起、大學興起。三大文化成就 阿拉伯數字的傳播、《醫學集成》和《醫典》、《天方夜譚》。知識點1:基督教;法蘭克王國;封君封臣制;西歐莊園;中世紀城市;大學的興起一、基督教的興起1.背景:猶太人長期遭受苦唯,渴望“救世主”的到來。2.時間:1世紀;地點:巴勒斯坦地區。創始人:耶穌3.教義:耶穌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4.發展:4世紀末,羅馬馬皇帝將基督教確立為國教。二、法蘭克王國1.蠻族王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歐(西羅馬帝國廢墟上)建立了許多王國,被稱為“蠻族王國”,其中最為強大的是法蘭克王國。2.法蘭克王國:(1)建立:481年,克洛維建立法蘭克王國。(2)統治政策: ①為穩固統治,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②把土地賜給教會和部下,得到廣泛支持。三、查理曼帝國1.查理的內外政策:查理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1)對外不斷擴張,法蘭克王國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王國。(2)對內:命令每個教區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交給教會,稱為“什一稅”。教會勢力越來越大。2.查理曼帝國建立:800年,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加冕禮,查理被稱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統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3.查理曼帝國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締結條約,將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國的雛形。四、封君與封臣——西歐封建等級制度1.形成: 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改革。 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為封臣。 2.封君與封臣的關系:(1)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要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2)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3)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 3.特點: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帶有一定的契約意義。 4.影響: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普遍存在。 五、西歐莊園(一)莊園1.興起:9 世紀出現,11 世紀遍布歐洲。2.性質: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3.居民:領主、佃戶(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4.土地:①自營地: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通常占莊園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歸領主所有。②份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戶的“份地”,是佃戶的生活來源。③共用地:莊園的周圍的林地、荒地等。5. 領主與佃戶之間的關系: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二)莊園法庭1.莊園具有司法權,設有莊園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2. 開庭時間、地點:不固定3. 懲罰手段:處以罰金(歸領主)4. 審判依據:習慣法或村法5.作用:①維護莊園公共秩序;②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③ 一定程度上維護佃戶的利益;六、中世紀城市西歐城市開始復興的時間?從10世紀起,城市開始恢復西歐城市的所有者是?城市爭取自治的手段是?取得自治的最為典型是?自治的形式?(1)封建主和教會;(2)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3)法蘭西瑯城;從國王或領主手中取得“特許狀”西歐城市興起后的居民構成是?由何種身份轉變過來?轉變的原因是?越來越多的農奴逃離莊園,對于城市有著怎樣的影響?(1)居民構成: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基本居民;(2)身份:從周圍農村的農民、農奴轉變而來;(3)轉變原因:① 莊園缺乏自由,受到領主剝削;② 進入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可以獲得居民身份,享有自由;③城市工商業能為人們提供更多發展機會。(4)影響: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七、大學的興起1. 西歐大學興起時間?大學被喻為是?12世紀,大學興起。被認為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2.西歐大學興起的背景是?①城市的興起為大學興起提供了平臺。②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形成,他們對教育和文化需求增長③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地傳入西歐。④出現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學術團體,這些團體演變成了后來的大學。3.大學如何追求自治?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支持,自治權利得到保證4.自治權利包含哪些?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5.大學的基礎課程有哪些?專業課程有哪些?課程設置的影響?(1)基礎課程: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2)專業課程 法學、醫學、神學;(3)影響:課程設置仍受到基督教會的影響,也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知識點2:拜占庭帝國;《羅馬民法大全》一、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 建建立立 395年版圖 囊括了希臘以及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區強盛 查士丁尼統治時期進入“黃金時代”。(原因:地理位置優越;商業貿易發達,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繼承和保存古希臘、羅馬文化)衰落 阿拉伯人的攻擊;外部多個勢力的進攻;長期對外戰爭導致帝國財政枯竭;十字軍的打擊。滅亡 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影響 拜占庭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以及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啟示 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落。二、《羅馬民法大全》1、目的: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2、編纂組織者:查士丁尼(527年即位)3、構成: 529年《查士丁尼法典》-- 2世紀初以來歷任羅馬皇帝頒布的法令匯編。《法學匯纂》-- 歷代羅馬法學家有關法律問題的論文和著作。《法理概要》--指導學習法律文獻。《新法典》--查士丁尼執政時期的法令。4、主要內容:《羅馬民法大全》仍然承認奴隸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樣把奴隸看作“會說話的工具”,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了明確規定。5、意義:是羅馬法的總結和最高成就,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法典,被譽為歐洲民法的基礎。知識點3:古代日本;伊斯蘭教的創立;阿拉伯帝國一、古代日本(一)6 世紀前的日本(日本奴隸社會時期)1.12世紀時,日本有 100 多個國家。2.5世紀時,大和國家統一了日本。最高統治者稱“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經濟上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田部、海部、織錦部、鍛冶部)。(二)大化改新(日本進入封建社會)1.時間: 646 年開始2.改革者:孝德天皇(年號大化)3.內容: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②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頒給公民,六年一頒,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4.意義: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5. 從古代日本對中國文化的態度談談你對大化改新的啟示?①改革是國家發展的動力;②正視自己、善于學習;(三)幕府統治1.時間:12世紀晚期2.首領:源賴朝(征夷大將軍)3.地位: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4.影響:日本由此進入長達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5.12 世紀時,天皇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國家大權基本掌握在武士階層手中。武士集團長期的統治,形成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的實質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實奴仆。(注意: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二、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1.伊斯蘭教的誕生背景:在伊斯蘭教誕生前,阿拉伯半島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麥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靈。2.伊斯蘭教的創立:時間:7世紀初 創始人:穆罕默德 信仰:真主安拉3.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半島的統一:穆罕默德最初在麥加城傳教,由于遭到傳統勢力的反對,他于622年率領一些信徒遷居麥地那,建立了一個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即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員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殺,公社內外事務都要聽從穆罕默德的決定。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此后,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那,承認穆罕默德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三、阿拉伯帝國1.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繼承者繼續擴張,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兵鋒直抵中國唐朝邊境;751年擊敗唐朝大將高仙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區。在西線,他們攻克埃及,橫掃北非;在西南歐洲的戰場上,阿拉伯人長驅直入,占領了西班牙,接著越過比利牛斯山,為法蘭克王國軍隊所阻。2.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它的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伴隨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廣泛傳播。3.阿拉伯帝國實行政教合一的哈里發中央集權統治。哈里發為專制政體的最高首領,集政權、軍權和神權于一身。4.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帝國滅亡。四、阿拉伯文化1.哈里發重視知識:(1)哈里發認為:“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2)830年,哈里發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集科學院、圖書館、翻譯館于一體。為延攬翻譯人才,哈里發以黃金支付稿酬,其重量與譯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3)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阿拉伯學者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2.成就:(1)改進了古印度人的計數法,形成了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獨特貢獻。(2)阿拉伯人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3)《醫學集成》和《醫典》兩部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醫學領域的經典。(4)《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3.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貢獻:(1)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2)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4.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古代國家: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易混易錯】1.如何評價伯里克利執政時期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1)積極性:它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和保障,使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產生一定影響。(2)局限性:它是奴隸制民主政治,本質上仍然是少數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只有少數成年男性公民有參與統治的權利,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3)啟示:改革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杰出人物對社會發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2.古代羅馬時期分為羅馬共和國時期和羅馬帝國統治時期。以屋大維在公元前27年在羅馬建立獨裁統治,成為實際上的皇帝為標志,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3.古希臘民主制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古羅馬文明創造出了世界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4.《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核心素養】【史料實證】1、中世紀歐洲的社會變化領域 變化政治 以土地封賜為紐帶的封君封臣制度興起并普遍存在經濟 (1)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政治單位——莊園逐漸流行,構成中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基礎 (2)城市逐步發展并取得自治權,工商業進一步發展文化 (1)基督教興起并廣泛傳播,逐漸控制了中世紀西歐的精神世界 (2)大學興起,被譽為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認識:中世紀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出現了新的氣象,為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奠定了基礎2、中國封建社會與西歐封建社會的比較3.西歐莊園經濟與中國小農經濟的比較項目 西歐莊園經濟 中國小農經濟不 同 點 主要階級 領主與佃戶 地主與農民生產方式 農牧結合的粗放式經營 精耕細作特點 集體的莊園經營 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相同點 都是封建社會的基層經濟單位;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都是封建地主階級占據統治地位。4.中國古代的城市與中世紀西歐城市的比較項目 中國古代的城市 中世紀西歐城市不 同 點 產生條件 因政治或軍事需要而產生 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經濟形式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工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獨立性 處于中央集權管理下 取得了一定自治權相同點 都具有防御功能;都處在交通要道上或人口聚集的地方;商業和手工業都發達;都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城市發展風貌。5.《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與《羅馬民法大全》的比較6.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比較異同點 亞歷山大帝國 羅馬帝國 阿拉伯帝國不 同 點 疆域 特征 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亞,南達埃及 圍繞地中海,地中海成為其“內湖” 核心為阿拉伯半島,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影響 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 將羅馬文化傳播至其統治地區,推動了文化交流 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相同點 (1)都是世界古代歷史上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2)都對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7.世界三大宗教共同點:都起源于亞洲宣傳忍耐服從的思想;后來都被統治階級利用,成為控制人們思想的工具。【歷史解釋】1.比較分封制與封君封臣制相同點:①都通過分封土地得以實現;②都促進了等級制度的形成;③都形成了較為穩固的統治秩序;④都規定了彼此的權利與義務;2.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歷史意義?(1)經濟上:城市商品經濟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市民階級的形成,并進一步分化出手工業者和商人、銀行家等,出現早期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興起準備了條件。(2)政治上:城市特別是那些擁有自治權的城市,成為自由的樂土。城市還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大貴族,加速了國家的統一。(3)文化上: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了基礎,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3.羅馬法的形成4.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地位。(1)拜占庭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實際上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它所創造的拜占庭文化繼承了基督教、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精髓,吸收了東方文化的營養,在西方文化發展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2)拜占庭帝國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5、日本大化改新和隋唐政治經濟制度的比較。(1)政治上:隋唐在政治上實行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加強中央集權;日本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以才選官。(2)經濟上:隋唐在經濟上實行租庸調制;日本大化改新在經濟上把很多貴族土地收為國有,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6.世界古代史上的三次著名改革。(1)古希臘伯利克里改革:促進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的發展到頂峰。(2)日本大化改新:學習中國隋唐制度,促進日本向封建社會轉變。(3)法蘭克王國查理·馬特改革:促進了西歐法蘭克王國的封建化,在封建貴族內部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7.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原因:①國家統一,政局相對穩定②工商業發達,經濟繁榮③統治者重視知識、人才④地處亞非歐交界,地理位置優越⑤兼收并蓄,融合東西方優秀文化【家國情懷】1.正確對待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文明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民族文化,作為中學生,要有開放意識、國際意識和交流協作意識,堅持對外開放與交流,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傳播出去,并善于學習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取長補短。2.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及啟示。(1)原因:外族入侵,帝國版圖不斷被蠶食;長期的對外戰爭導致帝國財政枯竭;十字軍東征;故步自封,封閉保守;等等。(2)啟示:開放包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落,各個國家或者民族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1.(2021·浙江金華中考真題)作為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維護者——騎士階層,縱橫歐洲近1000年,它的興衰與中國傳入的兩項發明直接相關。這兩項發明分別是( )A.馬鐙、火藥 B.指南針、火藥C .印刷術、指南針 D.馬鐙、印刷術2.(2021·浙江杭州)下列描述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穆罕默德于7世紀初創立了伊斯蘭教B .伊斯蘭教推動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C . 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D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滅亡3.(2021·浙江杭州)從黃河到地中海,絲路共建尚和合。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 我們可借鑒( )①以色列在T旱地區發展農業經驗 ②阿拉伯帝國吸收、消化外來文化融合發展③亞歷山大帝國東征不斷擴大版圖 ④拜占庭帝國編纂《羅馬民法大全》治理國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基督教傳播日益廣泛,被統治階級承認乃至推崇,其影響越來越大。到了中世紀,它在歐洲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下列史實能體現這一“舉足輕重”地位的是( )A.西歐莊園的出現 B.查理制定“什一稅”C.西歐城市的興起 D.“加洛林文藝復興”2.(2022九上·杭州月考)如下圖是公元8世紀發生在西歐某國的加冕典禮,教皇稱這位加冕的國王是“羅馬人的皇帝”,這位被加冕的國王是( )A.克洛維 B.查理大帝 C.查士丁尼 D.亞歷山大3.(2022九上·杭州月考)若將“基督教的誕生”“封君封臣”“查理曼帝國分裂”等詞語納入同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 )A.希臘城邦的興亡 B.古代亞非文明C.封建時代的歐洲 D.古代東西方文明的沖突4.(2022九上·拱墅月考)某班活動課場景:同學們都激烈討論,暢所欲言,內容涉及封君與封臣、封建等級制、教皇舉行加冕禮、三分帝國等。據此判斷,他們正在探究的是( )A.羅馬帝國的崛起 B.拜占庭帝國的興衰C.封建時代的歐洲 D.奧斯曼帝國的興起5.(2022九上·拱墅月考)按時序排列歐洲文明演進過程中的相關現象,正確的是( )①羅馬帝國的分裂 ②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③拜占庭帝國滅亡 ④法蘭克王國建立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6.(2023九下·杭州開學考)“中世紀的騎士,很少出現必須付錢購買某種物品的情形,因為他們的莊園里能夠生產滿足家人需要的一切生活物品。”據此可知,莊園經濟的特征是( )A.商品經濟發達 B.嚴格禁止競爭C.基本自給自足 D.自耕農為主體7.(2022九上·拱墅期末)某同學的聽課筆記有“領主”“佃戶”“份地”“法庭審判”等關鍵詞 ,由此 判斷他學習的內容是( )A.城市自治 B.大學興起C.西歐莊園 D.教權與皇權8.(2023七上·滕州開學考) 13世紀的西歐莊園法庭曾留下這樣的記錄“佃戶因為沒有認真耕種領主的土地,被罰款6便士”。假設穿越歷史,重回庭審現場,你可以看到( )A.主持庭審的是專職法官 B.開庭地點設在教堂C.佃戶有權拒絕出席庭審 D.罰金都歸教會所有9.(2022九上·杭州月考)東漢豪強大族的莊園里有鹽煮、冶鐵、釀造、紡織等作坊,能滿足田莊的基本生活要求。中世紀,西歐莊園內有糧食、冶鐵等作坊,奶酪、火腿、鞋帽、衣服等自己制作。該材料反映出中國東漢的莊園與中世紀西歐莊園的共同點是( )A.實行土地公有制 B.出現資本主義萌芽C.經濟自給自足 D.居民都是自由的農民10.(2022九上·拱墅月考)下表是根據13世紀西歐莊園法庭留下的記錄整理而成。據此可見莊園法庭所起的作用是( )佃戶因為沒有認真耕種領主的田地,被罰款6便士無權享用公共牧場但仍在牧場內放牧的人,要被罰款自由農民的土地權利受到法庭保護,領主不能隨意沒收他們的土地A.維護領主的利益 B.維護佃戶的利益C.維護農奴主的利益 D.維護莊園公共秩序(2022九上·拱墅期末)某同學在制作手抄報時列入了下列內容 。該同學制作手抄報的主題應該是( )A.伊斯蘭教的廣泛傳播 B.阿拉伯帝國的全球擴張C.印度文化的世界貢獻 D.溝通東西方文化的使者12.(2022九上·杭州月考)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下列有關世界三大宗教的表述正確的有( )①佛教的創立者是釋迦牟尼②4世紀末,羅馬皇帝將基督教確定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③伊斯蘭教誕生于阿拉伯半島④世界三大宗教產生的先后順序是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3.小明同學在研究著名的怛羅斯之戰時,整理出以下表格。表格中的黑衣大食是指( )爆發時間 交戰雙方 著名獎領 史事751年 唐朝 高仙芝 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用過被俘的中國工匠傳往黑衣大食的阿巴斯王朝,后傳往中東和歐洲黑衣大食 艾布 穆斯林A.亞歷山大帝國 B.阿拉伯帝國C.羅馬帝國 D.拜占庭帝國14.(2022九上·拱墅月考)阿拉伯為世界文化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帝國時期,其文化發展的有利條件包括( )①伊斯蘭教的多神崇拜 ②國家與社會發展繁榮③哈里發重視知識人才 ④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5.(2022九上·杭州月考)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于社會意識形態。根據以下信息判斷它是哪種宗教( )①它誕生于7世紀 ②它誕生于阿拉伯半島 ③它的創立者是穆罕默德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蘭教16.(2022九上·拱墅月考)中外歷史上有許多驚人的巧合,當公元7世紀李氏父子建立繁盛強大的唐朝的時候,西亞出現了一個以宗教為紐帶完成統一的大帝國,它是( )A.羅馬帝國 B.亞歷山大帝國C.阿拉伯帝國 D.奧斯曼帝國17.(2022九上·拱墅月考)阿拉伯人被譽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下列作品屬于阿拉伯文學瑰寶的是( )A.《荷馬史詩》 B.《神曲》C.《天方夜譚》 D.《哈姆雷特》18.(2019九上·相山月考)“這是個獨特的民族:它是戰爭狂徒,用戰車傳播宗教,從此其教徒的足跡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將東西方文化傳承、傳播,某種數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這個“獨特民族”是( )A.大和民族 B.中華民族C.阿拉伯民族 D.日耳曼民族19.世界三大宗教創立的先后順序是( )A.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 B.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C.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D.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20.駝鈴聲聲,歲月悠悠,昔日阿拉伯人留下的足跡,至今依舊令世人向往探尋。下列關于這個民族的說法,正確的是( )A.阿拉伯人發明了0到9計數法 B.阿拉伯地區一直盛行著多神崇拜C.阿拉伯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 D.《荷馬史詩》是阿拉伯文學瑰寶21.(2023九下·杭州開學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公元前4世紀和公元前3世紀,希臘在軍事上占據優勢,從而為成千上萬的希臘商人、行政官員和各種專業人員成群地涌往亞歷山大及其繼承人所建立的許多城市鋪平了道路。這些城市……都成為傳播希臘文化的中心。——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全球通史》材料二:……隨著貿易和工商業的不斷發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務機構,并需要大量具備專業知識和業務素養的從業人員,……在1100—1200年間,大量的新知識涌入西歐,這些新知識沖破了大教堂學校和修道院學校的束縛,產生了有學問的職業。它吸引了來自歐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來到巴黎和博洛尼亞,組成那些學術行會。——摘編自賀國慶《歐洲中世紀大學起源探微》(1)材料一“希臘在軍事上占據優勢”是指什么?這對東西方的經濟文化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歐洲早期大學興起的主要因素和影響有哪些?22.(2022九上·杭州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將土地收歸國有,使所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建立戶籍制度;實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新稅法,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征收賦稅;廢除世襲姓氏統治制度,以才選官,建立中央集權下的地方行政機構等。材料二:查理將國家掌握的土地、沒收叛亂貴族的土地和部分沒收教會的土地,分封給官員和將領,條件是他們必須服兵役和履行臣民義務,只限自身使用不得世襲。受封者不履行義務時則收回采邑。材料三:穆罕默德創立了嚴格信仰神的伊斯蘭教,就是要通過消滅偶像崇拜的傳統習慣,引導阿拉伯各部落在信仰宇宙唯一之神的基礎上,突破氏族部落的樊籬,為建立統一國家掃清思想上的障礙。——郭永勝《試論伊斯蘭教的產生與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的關系》(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反映的是哪個國家進行的什么改革?這兩次改革在封建制度確立和發展過程中各自起到怎樣的作用?(2)材料三中伊斯蘭教的信徒叫什么?材料說明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的目的是什么?(3)結合所學談談阿拉伯的文化成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九上第三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亞洲國家 學案 原卷版.docx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九上第三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亞洲國家 學案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