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九下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18世紀末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10年7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理解殖民地民族解放斗爭的正義性和艱巨性(唯物史觀、家國情懷)·初步認識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唯物史觀)【內容要點】兩條主線 殖民地人民的抗爭。(拉美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資本主義統治的鞏固與擴大。四大事件 彼得一世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明治維新。六大人物 玻利瓦爾、圣馬丁、章西女王、林肯、亞歷山大二世、明治天皇。知識點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一、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18世紀末19世紀初)(勝利)1.背景:①長期處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殘酷的殖民統治之下(內因)。②受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外因) 。2. 領導人: 玻利瓦爾 和 圣馬丁(南美的“解放者”) 。3. 概況:①玻利瓦爾“從北往南”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②圣馬丁“從南往北”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運動。他們兩個進攻的都是(西班牙殖民者)二、印度民族大起義1.原因:(1)19世紀中期,印度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2)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進一步加強對印度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緒日益高漲。2.時間:1857年―1859年。3.導火線:涂油子彈事件。4.領導階層:封建王公。參與階層:印度土兵(主力)、農民、手工業者以及被剝奪權力的王公。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6.結果:失敗原因:(1)英國殖民者的殘酷鎮壓。(2)封建王公叛變,削弱了起義力量。(3)缺乏統一的領導。(4)英國工業革命后,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反殖民主義的革命力量還不夠強大。7.評價:(1)性質:民族解放運動。(2)影響:印度民族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這次起義也是19世紀中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知識點2:彼得一世改革;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一、彼得一世改革1、俄國統一:16世紀初,建立統一的俄羅斯國家。伊凡四世執政期間采用“沙皇”稱號,強化了君主專制。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紀初(1)背景(原因):俄國盛行農奴制,封閉落后,工商業發展極其緩慢。(2)目的: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3)內容:①政治:加強中央集權,設參政院。②經濟:興辦手工工場,重商主義,允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引進西方先進技術。③軍事:義務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備軍。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任職,按功勞提拔。④文化:派留學生,開辦學校、創辦科學院,辦報紙,⑤改革習俗: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禮節和生活方式。(4)作用:積極: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増強,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局限:農奴制進一步加強,成為日后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5)性質:彼得一世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質的改革。二、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1、背景:a.俄國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b.克里米亞戰爭慘敗,激化了社會矛盾 (直接原因)2、目的:挽救沙皇統治危機,維護地主階級利益。3、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4、內容:(1)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2)農奴獲得“解放”時的同時,可以獲得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所出的價錢高出當時的地價。5、意義:(1)進步性:是俄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廢除了農奴制,促進社會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了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2)局限性:但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俄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三、美國內戰根本原因: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南方種植園奴隸制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兩種制度: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南方種植園奴隸制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廢存戰爭過程(1)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為總統(2)開始標志: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戰爭,內戰爆發(3)戰爭初期:北方屢屢失利(因為南方蓄謀已久,早有軍事準備)(4)轉折點;1862年,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內容:《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參加北方軍隊。作用:調動了農民和黑人奴隸的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戰局(5)結束:1865年,南方軍隊投降,北方獲勝,避免了美國分裂5、評價林肯: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做出了杰出貢獻,成為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6、內戰性質;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7、影響: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沒有廢除種族歧視)四、日本明治維新1、明治維新的原因:①、幕府的統治危機:19世紀中期,日本處于德川幕府統治之下。實權掌握在 幕府將軍 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鎖國政策,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②、民族危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的入侵,加劇了幕府統治危機。2、前提:倒幕運動:1868年,倒幕派結束了幕府的統治,改年號為“明治”。(王政復古、辭官納地)3、時間:1868年4、主要措施:(1)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2)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3)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4)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5、評價(1)積極: 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2)消極(局限性):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人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6、性質:是一場天皇領導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易混易錯】1.【歸納比較】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印度民族大起義時間 19世紀初 19世紀中(1857-1859)領導者 玻利瓦爾、圣馬丁 章西女王(封建王公)結果 勝利 失敗意義 推翻殖民統治,贏得獨立戰爭勝利,鼓舞了殖民地人民;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獨立國家,基本形成今天拉美國家的格局。 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相同點 背景: 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性質: 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歸納比較】美國獨立戰爭與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美國獨立戰爭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不同點 范圍 美國獨立戰爭只局限于北美13個殖民地 拉美獨立運動席卷整個拉丁美洲領導者 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結成聯盟,起了領導作用 拉美的資產階級力量很弱,只是作為一股力量參加了運動,運動的領導權權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的手中影響 美國獨立戰爭對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起了重大推動作用,美國贏得了徹底獨立,也為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拉美國家則面臨著新的殖民主義威脅,而國內則是封建主園經濟和獨裁統治的普遍存在, 資本主義發展困難重重相同點 ①背景:美國獨立戰爭和拉美獨立運動都是在經濟發展、民族民主意識增強、啟蒙思想影響下爆發的。②目的:都要求擺脫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發展經濟。③特點:都以小抗大,以弱勝強。④性質:都是以獨立戰爭形式出現的資產階級革命【歸納比較】彼得一世改革與1861年改革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相同點 1、兩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進行的 2、改革的對內作用相似,都從不同方面推動了俄國社會的進步 3、改革的對外影響相似,都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加快了擴張的步伐不同點 背景 17世紀晚期,俄國經濟嚴重落后于西歐,為了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進行改革; 19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制出現嚴重危機,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了鞏固政權,延緩革命的到來,宣布廢除農奴制。內容 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軍事力量,發展經濟,推動學校教育,改革社會習俗,絲毫未觸動農奴制。 1861年改革宣布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廢除了農奴制度。影響 彼得一世改革強化了俄國的農奴制度,增強了國力,使俄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1861年改革雖然很不徹底,但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性質 彼得一世改革是地主(農奴主)階級性質的改革; 1861年改革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歸納比較】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比較獨立戰爭 南北戰爭不同點 原因 美國獨立戰爭是由于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美利堅民族觀念形成而引起的。 美國南北戰爭是由于北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南方奴隸制度水火不容,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雙方的矛盾變得無法調和而引起的性質 既是民族解放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既是內戰,又是資產階級革命領導人 華盛頓 林肯頒布文件 《獨立宜言》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意義 實現了國家獨立 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廢除了奴隸制度相同點 都是資產階級革命;都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歸納比較】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異同項目 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不同點 國內背景 列強入侵激化國內矛盾;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極端孤立 清政府對外妥協退讓,對內鎮壓人民革命,守舊勢力強大國際環境 西方列強處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國際環境相對寬松 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領導者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級武士 資產階級維新派目的 富國強兵 救亡圖存結果 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強國 改革失敗,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相同點 外部環境 都遭受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來侵略改革性質 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變法圖強運動改革內容 都有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內容改革方式 都是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歸納比較】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項目 俄國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維新不同點 直接原因 對戰爭的失敗加劇了農奴制的統治危機 民族危機加劇了社會矛盾,導致幕府統治被推翻內容 主要是廢除農奴制 主要圍繞富國強兵、文明開化來進行領導力量 以沙皇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 以倒幕派為核心的改革派相同點 時代 都處在19世紀中葉。這一時期,資本主義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性質 都是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結果 都使本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改革都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目的 都是維護自身統治【核心素養】【史料實證】知識比較: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與印度民族大起義。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印度民族大起義時間 18世紀末19世紀初 19世紀中期(1857-1859)原因 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代表人物 玻利瓦爾、圣馬丁 章西女王結果 成功 失敗性質 民族解放運動意義 趕走了西、葡殖民者,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獨立國家,基本形成今天拉丁美洲的國家格局 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2.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幾種“解放”3.拉美發展史4、世界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5.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材料:17世紀末,尼德蘭和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確立,而俄國依然是落后的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貴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統治階級。俄國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統治階級上層的內訌和戰亂頻仍,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與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相聯系的政治機構、軍事制度、文化教育也存在著諸多弊端。這種落后狀況,嚴重地阻礙著俄國社會的發展。——宗瑞仙《人文社會科學概要》提示:俄國社會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封建農奴制盛行,經濟水平十分低下。6.美國南北戰爭的背景:材料: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原料和市場 南主的種植園主把棉花和其他原料運往英國,從英國輸入大批工業品北方資產階級希望提高關稅,保護本土工業 南方種植奴隸主主張降低關稅,自由貿易,使其得到廉價進口貨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廉價自由勞動力 南方種植園主采用奴隸制生產方式占有大量勞動力對于新擴張的西部領土,北方主張建立自由州 南部力圖擴展蓄奴州(1)根本原因: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與南方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2)南北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7.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的影響:材料:在美國歷史上唯一的這次內戰中……更擁有道義和價值觀優勢的北方取得了勝利。林肯解放了黑奴,也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南北戰爭對于美國日后成為一個世界大國的意義還不止于此。南北戰爭的影響:廢除了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戰爭 性質 歷史意義(依據)獨立 戰爭 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 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了國家獨立,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美國 內戰 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它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8.日本幕府統治對外政策及影響:材料:1633年日本德川幕府的鎖國令(節選):(一)除特許船以外,嚴禁其他船只駛往外國。(二)除特許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國,如有偷渡者,應處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六)外國船到來,應即呈報江戶,并應按照往例,通告大村藩主,請其派遣監視艦船。提示:(1)政策:鎖國政策。(2)影響: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也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9.日本歷史上的兩次重要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有哪些相同點?名稱 大化改新 明治維新時間 7世紀中期 19世紀中期主持者 孝德天皇 明治天皇學習對象 中國 歐美作用 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1.俄國廢除農奴制的目的、實質和性質提示:①所處時代相同:都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②性質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③結果相同(進步性):都通過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④局限性:都保留了舊制度的殘余,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10.比較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改革 國際環境 改革阻力 群眾基礎 領導力量 結果日本 明治維新 列強對日本的侵略尚不深入 幕府統治在改革前已被推翻 重視、利用人民群眾的力量,社會基礎堅實 倒幕派掌握實權 成功中國 戊戌變法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地主階級頑固派掌握國家實權,力量強大 脫離群眾,社會基礎薄弱 維新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 失敗11.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歷程【歷史解釋】(1)目的:鞏固統治,緩和階級矛盾,增強國家實力,避免革命的發生。(2)實質: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奴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3)性質:是一場沙皇實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三種方式。(1)資產階級革命:英國、法國、美國。(2)民族獨立戰爭:美國。(3)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俄國、日本。3.19世紀中期,美國和俄國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共同問題。19世紀中期,美國由于南方盛行奴隸制,占有大量勞動力,而這正是北方資本主義發展所急需的;俄國由于農奴制的盛行,大量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沒有人身自由。因此19世紀中期,美國和俄國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共同問題是急需自由勞動力。4.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的異同比較。(1)不同點:①原因不同,美國獨立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殖民統治的阻礙;南北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奴隸制的阻礙。②任務不同,獨立戰爭要求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民族獨立;南北戰爭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廢除黑人奴隸制。③方式不同,美國獨立戰爭采取的是民族解放斗爭的方式;美國南北戰爭是以內戰的方式進行的。④性質不同,獨立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雙重性質;南北戰爭是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2)相同點:都有杰出的領導人;都是資產階級革命;都通過戰爭方式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都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5.俄國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比較。(1)相同點:①都是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②改革都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此后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③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2)不同點:①背景不同,俄國改革前面臨著嚴重的國內危機,沒有民族危機;日本則不僅有國內危機,還面臨著外國侵略的民族危機。②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通過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為改革掃清了障礙;俄國在改革前沒有發生內戰。③內容不同,俄國改革以廢除農奴制為主;日本改革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以學習西方為主。【唯物史觀】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歷史意義分別是什么 (1)勝利原因:戰爭的正義性;人民的支持;領導者個人的才能;策略的正確;各個地區的聯合斗爭和互相支援。(2)歷史意義:摧毀了西班牙、葡萄牙在南美洲的殖民統治;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系列新獨立的國家,奠定了今天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圖;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斗爭。2.同樣是民族解放運動,為什么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取得成功,而印度民族大起義卻失敗了?提示: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①拉丁美洲各國人民能聯合起來,協同作戰,南北夾擊,共同打擊殖民者,為民族獨立英勇斗爭。②有統一的指揮。③玻利瓦爾等領導人的卓越領導。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爭奪中力量日益衰落。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原因:①印度單靠一國力量。②起義過程中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被英軍各個擊破。③工業革命后,英國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實力遠超西班牙和葡萄牙。3.中、日近代化過程中的洋務運動、明治維新一敗一成的原因。(1)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單純引進西方技術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頑固派的阻撓;洋務運動缺乏堅強的領導核心;洋務派內部的腐敗;外國勢力的擠壓。(2)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日本的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倒幕力量強大;在推翻幕府的基礎上實施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日本全方位學習西方;有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4.如何客觀辯證地評價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1)積極影響: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法令中規定,農奴獲得人身自由,這一規定為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廉價的自由勞動力;農民必須出錢贖買土地,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來源。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2)消極影響:改革保留了大量農奴制的殘余。經濟上,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貴族地主占有大部分的私有土地,廣大農民繼續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和壓迫;政治上,貴族地主把持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沙皇仍然擁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權力,對人民實行君主專制統治。【家國情懷】明治維新對中國的影響以及給我們提供的歷史借鑒。(1)對中國的影響: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日本強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這一事件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歷史借鑒: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培養人才;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1.(2022·浙江溫州中考真題)1868年,日本確立“海軍建設為當今第一急務” ; 1873年,聘請34名英國海軍教官來日執教; 1878年 ,日本自主制造的“清輝號軍艦訪問歐洲。這些史實說明日本( )A.確立民主共和制度 B .面臨尖銳社會矛盾C .推行富國強兵政策 D .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解讀[答案] C[詳解]根據題干材料“海軍建設為當今第一急務”可知,日本明治維新中主張向西方學習,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等。日本海軍的發展與軍備裝備發展進步很大,這些史實說明日本推行富國強兵政策,C項正確;日本是君主立憲制,排除A項;材料不是說明日本面臨尖銳社會矛盾,排除B項;日本此時尚未進行瓜分世界。排除D項。故選C項。2.(2021·浙江紹興中考真題)19世紀后期,日本明治政府規定:任何兒童就學年限不得少于3年。同時,又頒布《教育敕語》, 宣揚“忠于天皇"是最高的道德規范。這反映了明治維新( )①以中國文化為學習對象 ②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③保留了封建制度的殘余 ④有利于文化教育的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答案] D[詳解]題干的“宣揚‘忠于天皇是最高的道德規范。”反映了明治維新保留了封建制度的殘余,故③符合題意;“任何兒童就學年限不得少于3年。”反映了明治維新重視教育,有利于文化教育的發展。故④符合題意;明治維新以西方文化為學習對象,排除①;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排除②。③④符合題意,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D。3.(2020·浙江紹興中考真題)梳理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如下圖小華同學的課堂筆記中可以概括出的共同主題是( )A.資本主義的擴展 B .工人運動的興起C .變法圖強的嘗試 D .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知識點]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德國的統一[答案] 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德國統一于1871年; 1861年一 1 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1861年的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8年的明治維新,反映了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的擴展與鞏固,圖片都與促進了資本主義擴展有關,故A符合題意;工人運動的興起促進了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戊戌變法體現了中國變法圖強的嘗試,印度民族大起義體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故BC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A。4.(2020·浙江嘉興中考真題)“如果說文明開化主要從精神層面推動了日本的進步,那么*殖產興業則更多地是從物質層面使日本的實力得到了加強。“下列明治維新的舉措,屬于“殖產興業"的是( )A.開始實行征兵制 B .大力興辦高等學校C.鼓勵興建工廠和鐵路 D .廢除全國所有藩國[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答案]C[詳解]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實行了- -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主要內容有:政治方面,“廢藩置縣”, 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方面,行地稅改革,鼓勵“殖產興業”,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鼓勵興建工廠和鐵路屬于“殖產興業”方面的內容,故C符合題意; A屬于軍事方面,B是教育方面,D是政治方面,排除ABD。故選C。5.(2019·浙江嘉興中考真題)1863年美國太平洋鐵路開始施工。太平洋鐵路開工修建時的歷史背景是( )A.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 B .北美人民擊潰英軍主力C .電力鐵路在歐美國家出現 D .南北戰爭如火如荼進行[知識點]南北戰爭的經過[答案] D[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861-1865年, 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此時期美國太平洋鐵路開始施工,D項符合題意; ABC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D。1. 1848-1856年,擔任印度總督的英國人拉姆齊開發了印度的鐵路運輸系統,建立了集中的郵電體系,在社會改革方面,他支持取締殺害女嬰的習俗……特別提倡子女教育。可見,他的舉措( )A.使英國與印度的矛盾得以消除 B.使印度的民族經濟得以復興C.使英國與印度實現了共同發展 D.客觀上推動了印度的近代化【答案】D【知識點】殖民地人民的抗爭【解析】依據題干材料“開發了印度的鐵路運輸系統,建立了集中的郵電體系,開發了電報業務。在社會改革方面,他支持取締殺害女娶的習俗,……并特別提倡女子教育。"分析可知,1847~1856年擔任印度總督的英國人拉姆齊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客觀上推動了印度的近代化,D符合題意;使英國與印度的矛盾得以消除表述不正確,A不符合題意;使印度的民族經濟得以復興在材料中沒有體現,B不符合題意;使英國與印度實現了共同發展表述不正確,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史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讓學生正確認識英國的殖民活動對印度的影響,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落實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2.今天的南美“解放者杯”足球賽是為紀念哪一個民族英雄而設立的?( )A.克萊武 B.章西女王 C.圣馬丁 D.玻利瓦爾【答案】D【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解析】玻利瓦爾是拉丁美洲杰出的領袖,他率領起義軍隊,英勇作戰,由北向南,轉戰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等地,橫掃南美大陸上的西班牙軍隊,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拉美獨立運動的史實,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要玻利瓦爾曾率軍打敗西班牙軍隊,解放南美各國,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3.在拉美獨立國家中,不是通過反對西班牙而獨立的國家是( )A.墨西哥、海地 B.海地、阿根廷C.海地、巴西 D.委內瑞拉、阿根廷【答案】C【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解放者”的征程史實的識記。依據教材中插圖——《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形勢圖》,海地在1804年擺脫法國殖民統治獨立,成為拉美最早獨立的國家,可知海地是法國的殖民地,所以它是反對法國而取得獨立的國家。結合所學知識,聯系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可知巴西屬于葡萄牙的殖民地,所以它也不是反對西班牙而獨立的國家。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解放者”的征程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南美洲民族解放運動興起的原因、概況、結果和影響。4.“如果一個人忘掉了他的家庭首先屬于國家,其次才屬于他個人……那么他就不能算是好公民,不能得到尊重。”說這句話的英雄領導了下列哪個國家的民族斗爭( )A.美國 B.印度 C.委內瑞拉 D.墨西哥【答案】C【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解放者”的征程史實的識記。依據教材中的資料,此材料是玻利瓦爾的觀點,結合北師大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10課“解放者”的風采,第二子目“解放者”的征程中的內容:“1813年,玻利瓦爾領導委內瑞拉人民舉行起義,相繼建立了委內瑞拉第二和第三共和國,并被第二共和國政府授予“解放者”的稱號。”可知,玻利瓦爾領導的委內瑞拉人民起義,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解放者”的征程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南美洲民族解放運動興起的原因、概況、結果和影響。5.在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南部的領導人是( )A.玻利瓦爾 B.比德羅 C.伊達爾哥 D.圣馬丁【答案】D【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獨立的潮流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10課“解放者”的風采,第三子目獨立的潮流中的內容:“除了玻利瓦爾領導的獨立運動外,拉丁美洲北部伊達爾哥領導的墨西哥人民的獨立斗爭、南部圣馬丁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也蓬勃興起。”可知,在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南部的領導人是圣馬丁,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獨立的潮流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南美洲民族解放運動興起的原因、概況、結果和影響。6.(2021九上·敦煌期中)“農民獲得自由的時候,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這句話反映了( )A.英國圈地運動中出現了“羊吃人”的悲劇B.俄國廢除農奴制后農民一貧如洗C.日本明治維新后農民紛紛破產D.美國內戰后解放的黑奴的處境【答案】B【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解析】“農民獲得自由的時候,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反映的是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實行農奴制改革,廢除農奴制,規定農民可以通過高價贖買的方式得到一塊份地,但這讓農民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包袱,生活變得一貧如洗。故答案為B.【點評】此題考查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相關知識點。考生根據材料并調動所學知識,可將考點定位于俄國1861年改革,掌握此改革的內容即可得出選項。7.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紅場旁邊,有一座宏偉塑像,紀念的是曾經解放了千百萬農奴、并最終引領俄羅斯拋棄了落后的社會制度的改革者,他是( )A.尼古拉一世 B.彼得一世C.亞歷山大二世 D.伊凡四世【答案】C【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解析】186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法令,廢除了俄國的農奴制度,使俄國由落后的封建國家發展為資本主義國家,是俄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的是1861年改革的知識點。186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法令,廢除了俄國的農奴制度,使俄國由落后的封建國家發展為資本主義國家。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1861年改革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8.關于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的評價正確的是( )A.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民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B.是解放農民、保護農民利益的一場改革C.其實質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D.其目的是為了發展強大俄國【答案】A【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自上而下解放農奴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14課避免革命的改革,第二子目自上而下解放農奴中的內容:“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民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可知,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民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A選項正確,故選A。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是為了避免革命發生,在維護地主的利益下進行的,BCD選項錯誤的。【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自上而下解放農奴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農奴制改革的時間、結果和影響。9.俄國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主要維護了下列哪個階級的利益( )A.資產階級 B.地主階級 C.農民階級 D.農奴【答案】B【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自上而下解放農奴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14課避免革命的改革,第二子目自上而下解放農奴中的內容:“為了鞏固統治、緩和階級矛盾,增強國家實力,避免人民革命的發生,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開始策劃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可知,俄國實行廢除農奴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鞏固統治、緩和階級矛盾,增強國家實力,因此俄國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主要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自上而下解放農奴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農奴制改革的時間、結果和影響。10.俄國農奴獲得解放時可以獲得一塊份地,農奴對這塊份地擁有( )A.所有權 B.使用權 C.租借權 D.租賃權【答案】B【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自上而下解放農奴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14課避免革命的改革,第二子目自上而下解放農奴中的內容:“農民在獲得人身自由的同時,還能以贖買的方式分到一塊耕地和宅旁園地,但這些耕地在法律上仍然是地主的財產,農民只有使用權。”可知,根據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規定:這些份地在法律上仍然是地主的財產,農民只有使用權,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自上而下解放農奴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農奴制改革的時間、結果和影響。11.(2021九下·大冶開學考)1862年10月,馬克思在《北美事件》一文中大膽預言:“在美國歷史和人類歷史上,林肯必將與華盛頓齊名!”馬克思這一預言的依據是林肯( )A.領導北美人民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 B.參與制定和完善了美國1787年憲法C.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D.消除了美國社會存在的種族歧視現象【答案】C【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解析】林肯在1862年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領導美國南北戰爭并取得了勝利,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進一步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騰飛鋪平了道路。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并沒有隨南北戰爭的結束而消失,至今仍然存在。領導獨立戰爭、趕走英國殖民統治的是華盛頓,并非林肯。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林肯的功績及《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本題要求掌握林肯的主要。功績,另外還要學生了解華盛頓的主要功績,進行對比12.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 )A.贏得了國家的獨立 B.維護了國家的統一C.發展了國家的經濟 D.創造了國家的財富【答案】B【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兩種制度的決戰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15課決定美利堅命運的內戰,第三子目兩種制度的決戰中的內容:“美國內戰是一場關系到美利堅民族命運的戰爭。在內戰中林肯政府廢除了黑人奴隸制,使南方與北方在政治體制上統一起來,在經濟上成為一個整體,使美國資本主義更加快速地發展起來。”可知,美國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兩種制度的決戰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美國南北戰爭的原因、時間、經過、結果和影響。13.之所以把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稱為美國歷史上的兩次資產階級革命,主要原因是( )A.贏得了民族獨立,廢除了奴隸制B.具有反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性質C.推動了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D.建立和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答案】D【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兩種制度的決戰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15課決定美利堅命運的內戰,第三子目兩種制度的決戰中的內容:“美國內戰是一場關系到美利堅民族命運的戰爭。在內戰中林肯政府廢除了黑人奴隸制,使南方與北方在政治體制上統一起來,在經濟上成為一個整體,使美國資本主義更加快速地發展起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內戰與美國獨立戰爭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正是由于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建立和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稱為美國歷史上的兩次資產階級革命,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兩種制度的決戰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美國南北戰爭的原因、時間、經過、結果和影響。14.林肯說:“我堅決相信民眾,如果讓他們知道真相,他們便可以應付任何國家危難。”這句話體現了林肯( )A.意識到國家的危機 B.意識到南方的威脅C.意識到解放黑奴的必要 D.意識到群眾力量的偉大【答案】D【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兩種制度的決戰史實的識記。依據題干意思是相信民眾的力量,結合教材內容,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獲勝的一個很大原因就在于他能夠相信人民和依靠人民,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兩種制度的決戰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美國南北戰爭的原因、時間、經過、結果和影響。15.美國內戰與美國獨立戰爭的相同點是( )A.解除了種族壓迫和歧視 B.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C.贏得了民族獨立 D.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答案】B【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兩種制度的決戰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15課決定美利堅命運的內戰,第三子目兩種制度的決戰中的內容:“美國內戰是一場關系到美利堅民族命運的戰爭。在內戰中林肯政府廢除了黑人奴隸制,使南方與北方在政治體制上統一起來,在經濟上成為一個整體,使美國資本主義更加快速地發展起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內戰與美國獨立戰爭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故選B。A項是美國內戰中涉及的問題,但它沒有從根本上解除種族壓迫和歧視;CD選項都是美國獨立戰爭解決的問題。【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兩種制度的決戰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美國南北戰爭的原因、時間、經過、結果和影響。16.在中國洋務運動興起的同一時期,有個亞洲鄰國也在進行有關國家發展的重大變革。這次變革是( )A.農奴制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維新 D.宗教改革【答案】C【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解析】注意兩個關鍵點,一是與中國洋務運動同時期,即19世紀60年代,二是亞洲鄰國,抓住這兩點,比較四個選項可知,只有C項明治維新符合題意。故答案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資產階級統治加強的史實,考查學生閱讀理解材料的能力。17.日本大臣木戶孝允提出:“立國之本,惟于用人,而期望人才千載相繼而無窮者,惟在于教育而已”下列明治維新措施與該思想對應的是( )A.提倡“文明開化” B.實行征兵制C.廢除全國所有落國 D.允許土地買賣【答案】A【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解析】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期望人才千載相繼而無窮者,惟在于教育而已”。1868年,明治天皇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明治維新。主要內容有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可見提倡“文明開化”與題干相符。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日本明治維新。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歷史基礎知識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能力。18.下列關于明治維新和俄國1861年改革的說法,錯誤的是( )A.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B.農民都須花錢向地主購買土地使用權C.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D.都使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答案】B【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日本明治維新【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邁入近代社會的維新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16課武士領導的社會變革,第三子目邁入近代社會的維新中的內容:“在經濟上,向西方學習,殖產興業,鼓勵發展近代工業,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及設備,聘請外國專家,向國外派遣留學生;改變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允許土地私有和買賣;實行地稅改革,全國統一征收地稅。”結合所學內容,可知B選項不是明治維新和俄國l861年改革的相同點,故選B。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ACD選項是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共同特點。【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邁入近代社會的維新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明治維新的背景、時間、內容和影響。19.日本開始有限的憲政統治是在( )A.1868年 B.1889年 C.1863年 D.1869年【答案】B【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邁入近代社會的維新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16課武士領導的社會變革,第三子目邁入近代社會的維新中的內容:“1889年,日本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開始了有限的憲政統治。”可知,日本開始有限的憲政統治是在1889年,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邁入近代社會的維新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明治維新的背景、時間、內容和影響。20.日本由一個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標志是( )A.倒幕運動 B.大化改新 C.明治維新 D.大和統一【答案】C【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邁入近代社會的維新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16課武士領導的社會變革,第三子目邁入近代社會的維新中的內容:“從1868年起,明治政府實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力圖實現‘變法圖強’‘富國強兵’的目標,史稱‘明治維新’。”“經過上述改革,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可知,日本由一個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標志是明治維新,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邁入近代社會的維新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明治維新的背景、時間、內容和影響。材料分析題21.(2019八下·定海期末)閱讀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費正清關于近代中國與日本的部分觀點,回答問題。觀點 問題對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下一代中國人來說,西方卻成為仿效的榜樣,以便更好地加強自己的實力來對付西方。 (1)寫出這代中國人仿效西方而發動的運動及其主要目的。1868年,天皇頒布了一篇警文。它著重強調了兩點:①“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②“破除舊習……求知識于世界”。 (2)文件中的第①點對日本產生了什么影響?根據第②點寫出具體的措施。中國遭受的第三次失敗是最為恥辱的,因為這次是敗在鄰近小國日本的手下……日本人的戰爭給中國的傲慢和自滿以毀滅性的打擊。 (3)結合相關史實,為觀點三提供例證。【答案】①洋務運動;維護清政府統治。②“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破除舊習……求知識于世界”:向西方學習,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③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及影響;日本明治維新【解析】 (1)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內外交困,為維護清政府統治,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2)1868年,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破除舊習……求知識于世界”的主要措施是向西方學習,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3)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故答案為:(1)洋務運動;維護清政府統治。(2)“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破除舊習……求知識于世界”:向西方學習,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3)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點評】本題考查洋務運動、明治維新、甲午中日戰爭。題目設計注重基礎性,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依據材料進入深入分析即得出答案。22.(2019八下·嘉興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年,康有為在給光緒皇帝的第一次上書中說:“日本崎嶇小島,近者君臣變法興治,十余年間,百廢俱舉。”后來康有為受光緒皇帝召見時又稱:“泰西講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強,吾中國國土之大,人民之眾,變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則蒸蒸日上,富強可駕萬國。”材料二:胡適在《留學日記》中說:“使戊戌政變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國于富強矣。”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指出:“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洗干凈的。從這時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義的知識分子已經出現……成為最自覺的承擔時代使命的社會力量。”(1)材料一中“近者君臣變法興治”是指日本的哪一歷史大事?之后日本確立了怎樣的政治體制?(2)材料一表明康有為對日本“變法興治”持什么態度?結合相關歷史知識推斷康有為持這一態度的原因。(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密)(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評析戊戌變法的歷史功績。【答案】(1)明治維新;君主立憲制(2)贊成態度;認識到明治維新增強日本的國力,主張向日本學習,為戊戌變法做準備。(3)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知識點】戊戌變法;戊戌變法的影響和啟示;日本明治維新【解析】(1)材料一中“近者君臣變法興治”是指日本的明治維新,之后日本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政治體制。(2)材料一表明康有為對日本“變法興治”持贊成態度,結合相關歷史知識可知,康有為持這一態度的原因是認識到明治維新增強日本的國力,主張向日本學習,為戊戌變法做準備。(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的歷史功績是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故答案為:(1)明治維新;君主立憲制。(2)贊成態度;認識到明治維新增強日本的國力,主張向日本學習,為戊戌變法做準備。(3)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戊戌變法、日本明治維新等相關史實。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九下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18世紀末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10年7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理解殖民地民族解放斗爭的正義性和艱巨性(唯物史觀、家國情懷)·初步認識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唯物史觀)【內容要點】兩條主線 殖民地人民的抗爭。(拉美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資本主義統治的鞏固與擴大。四大事件 彼得一世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明治維新。六大人物 玻利瓦爾、圣馬丁、章西女王、林肯、亞歷山大二世、明治天皇。知識點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一、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18世紀末19世紀初)(勝利)1.背景:①長期處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殘酷的殖民統治之下(內因)。②受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外因) 。2. 領導人: 玻利瓦爾 和 圣馬丁(南美的“解放者”) 。3. 概況:①玻利瓦爾“從北往南”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②圣馬丁“從南往北”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運動。他們兩個進攻的都是(西班牙殖民者)二、印度民族大起義1.原因:(1)19世紀中期,印度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2)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進一步加強對印度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緒日益高漲。2.時間:1857年―1859年。3.導火線:涂油子彈事件。4.領導階層:封建王公。參與階層:印度土兵(主力)、農民、手工業者以及被剝奪權力的王公。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6.結果:失敗原因:(1)英國殖民者的殘酷鎮壓。(2)封建王公叛變,削弱了起義力量。(3)缺乏統一的領導。(4)英國工業革命后,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反殖民主義的革命力量還不夠強大。7.評價:(1)性質:民族解放運動。(2)影響:印度民族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這次起義也是19世紀中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知識點2:彼得一世改革;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一、彼得一世改革1、俄國統一:16世紀初,建立統一的俄羅斯國家。伊凡四世執政期間采用“沙皇”稱號,強化了君主專制。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紀初(1)背景(原因):俄國盛行農奴制,封閉落后,工商業發展極其緩慢。(2)目的: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3)內容:①政治:加強中央集權,設參政院。②經濟:興辦手工工場,重商主義,允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引進西方先進技術。③軍事:義務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備軍。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任職,按功勞提拔。④文化:派留學生,開辦學校、創辦科學院,辦報紙,⑤改革習俗: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禮節和生活方式。(4)作用:積極: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増強,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局限:農奴制進一步加強,成為日后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5)性質:彼得一世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質的改革。二、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1、背景:a.俄國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b.克里米亞戰爭慘敗,激化了社會矛盾 (直接原因)2、目的:挽救沙皇統治危機,維護地主階級利益。3、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4、內容:(1)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2)農奴獲得“解放”時的同時,可以獲得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所出的價錢高出當時的地價。5、意義:(1)進步性:是俄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廢除了農奴制,促進社會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了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2)局限性:但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俄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三、美國內戰根本原因: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南方種植園奴隸制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兩種制度: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南方種植園奴隸制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廢存戰爭過程(1)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為總統(2)開始標志: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戰爭,內戰爆發(3)戰爭初期:北方屢屢失利(因為南方蓄謀已久,早有軍事準備)(4)轉折點;1862年,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內容:《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參加北方軍隊。作用:調動了農民和黑人奴隸的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戰局(5)結束:1865年,南方軍隊投降,北方獲勝,避免了美國分裂5、評價林肯: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做出了杰出貢獻,成為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6、內戰性質;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7、影響: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沒有廢除種族歧視)四、日本明治維新1、明治維新的原因:①、幕府的統治危機:19世紀中期,日本處于德川幕府統治之下。實權掌握在 幕府將軍 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鎖國政策,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②、民族危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的入侵,加劇了幕府統治危機。2、前提:倒幕運動:1868年,倒幕派結束了幕府的統治,改年號為“明治”。(王政復古、辭官納地)3、時間:1868年4、主要措施:(1)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2)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3)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4)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5、評價(1)積極: 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2)消極(局限性):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人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6、性質:是一場天皇領導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易混易錯】1.【歸納比較】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印度民族大起義時間 19世紀初 19世紀中(1857-1859)領導者 玻利瓦爾、圣馬丁 章西女王(封建王公)結果 勝利 失敗意義 推翻殖民統治,贏得獨立戰爭勝利,鼓舞了殖民地人民;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獨立國家,基本形成今天拉美國家的格局。 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相同點 背景: 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性質: 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歸納比較】美國獨立戰爭與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美國獨立戰爭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不同點 范圍 美國獨立戰爭只局限于北美13個殖民地 拉美獨立運動席卷整個拉丁美洲領導者 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結成聯盟,起了領導作用 拉美的資產階級力量很弱,只是作為一股力量參加了運動,運動的領導權權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的手中影響 美國獨立戰爭對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起了重大推動作用,美國贏得了徹底獨立,也為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拉美國家則面臨著新的殖民主義威脅,而國內則是封建主園經濟和獨裁統治的普遍存在, 資本主義發展困難重重相同點 ①背景:美國獨立戰爭和拉美獨立運動都是在經濟發展、民族民主意識增強、啟蒙思想影響下爆發的。②目的:都要求擺脫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發展經濟。③特點:都以小抗大,以弱勝強。④性質:都是以獨立戰爭形式出現的資產階級革命【歸納比較】彼得一世改革與1861年改革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相同點 1、兩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進行的 2、改革的對內作用相似,都從不同方面推動了俄國社會的進步 3、改革的對外影響相似,都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加快了擴張的步伐不同點 背景 17世紀晚期,俄國經濟嚴重落后于西歐,為了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進行改革; 19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制出現嚴重危機,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了鞏固政權,延緩革命的到來,宣布廢除農奴制。內容 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軍事力量,發展經濟,推動學校教育,改革社會習俗,絲毫未觸動農奴制。 1861年改革宣布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廢除了農奴制度。影響 彼得一世改革強化了俄國的農奴制度,增強了國力,使俄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1861年改革雖然很不徹底,但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性質 彼得一世改革是地主(農奴主)階級性質的改革; 1861年改革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歸納比較】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比較獨立戰爭 南北戰爭不同點 原因 美國獨立戰爭是由于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美利堅民族觀念形成而引起的。 美國南北戰爭是由于北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南方奴隸制度水火不容,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雙方的矛盾變得無法調和而引起的性質 既是民族解放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既是內戰,又是資產階級革命領導人 華盛頓 林肯頒布文件 《獨立宜言》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意義 實現了國家獨立 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廢除了奴隸制度相同點 都是資產階級革命;都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歸納比較】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異同項目 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不同點 國內背景 列強入侵激化國內矛盾;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極端孤立 清政府對外妥協退讓,對內鎮壓人民革命,守舊勢力強大國際環境 西方列強處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國際環境相對寬松 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領導者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級武士 資產階級維新派目的 富國強兵 救亡圖存結果 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強國 改革失敗,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相同點 外部環境 都遭受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來侵略改革性質 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變法圖強運動改革內容 都有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內容改革方式 都是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歸納比較】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項目 俄國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維新不同點 直接原因 對戰爭的失敗加劇了農奴制的統治危機 民族危機加劇了社會矛盾,導致幕府統治被推翻內容 主要是廢除農奴制 主要圍繞富國強兵、文明開化來進行領導力量 以沙皇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 以倒幕派為核心的改革派相同點 時代 都處在19世紀中葉。這一時期,資本主義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性質 都是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結果 都使本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改革都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目的 都是維護自身統治【核心素養】【史料實證】知識比較: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與印度民族大起義。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印度民族大起義時間 18世紀末19世紀初 19世紀中期(1857-1859)原因 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代表人物 玻利瓦爾、圣馬丁 章西女王結果 成功 失敗性質 民族解放運動意義 趕走了西、葡殖民者,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獨立國家,基本形成今天拉丁美洲的國家格局 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2.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幾種“解放”3.拉美發展史4、世界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5.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材料:17世紀末,尼德蘭和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確立,而俄國依然是落后的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貴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統治階級。俄國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統治階級上層的內訌和戰亂頻仍,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與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相聯系的政治機構、軍事制度、文化教育也存在著諸多弊端。這種落后狀況,嚴重地阻礙著俄國社會的發展。——宗瑞仙《人文社會科學概要》提示:俄國社會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封建農奴制盛行,經濟水平十分低下。6.美國南北戰爭的背景:材料: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原料和市場 南主的種植園主把棉花和其他原料運往英國,從英國輸入大批工業品北方資產階級希望提高關稅,保護本土工業 南方種植奴隸主主張降低關稅,自由貿易,使其得到廉價進口貨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廉價自由勞動力 南方種植園主采用奴隸制生產方式占有大量勞動力對于新擴張的西部領土,北方主張建立自由州 南部力圖擴展蓄奴州(1)根本原因: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與南方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2)南北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7.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的影響:材料:在美國歷史上唯一的這次內戰中……更擁有道義和價值觀優勢的北方取得了勝利。林肯解放了黑奴,也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南北戰爭對于美國日后成為一個世界大國的意義還不止于此。南北戰爭的影響:廢除了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戰爭 性質 歷史意義(依據)獨立 戰爭 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 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了國家獨立,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美國 內戰 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它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8.日本幕府統治對外政策及影響:材料:1633年日本德川幕府的鎖國令(節選):(一)除特許船以外,嚴禁其他船只駛往外國。(二)除特許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國,如有偷渡者,應處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六)外國船到來,應即呈報江戶,并應按照往例,通告大村藩主,請其派遣監視艦船。提示:(1)政策:鎖國政策。(2)影響: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也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9.日本歷史上的兩次重要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有哪些相同點?名稱 大化改新 明治維新時間 7世紀中期 19世紀中期主持者 孝德天皇 明治天皇學習對象 中國 歐美作用 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1.俄國廢除農奴制的目的、實質和性質提示:①所處時代相同:都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②性質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③結果相同(進步性):都通過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④局限性:都保留了舊制度的殘余,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10.比較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改革 國際環境 改革阻力 群眾基礎 領導力量 結果日本 明治維新 列強對日本的侵略尚不深入 幕府統治在改革前已被推翻 重視、利用人民群眾的力量,社會基礎堅實 倒幕派掌握實權 成功中國 戊戌變法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地主階級頑固派掌握國家實權,力量強大 脫離群眾,社會基礎薄弱 維新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 失敗11.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歷程【歷史解釋】(1)目的:鞏固統治,緩和階級矛盾,增強國家實力,避免革命的發生。(2)實質: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奴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3)性質:是一場沙皇實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三種方式。(1)資產階級革命:英國、法國、美國。(2)民族獨立戰爭:美國。(3)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俄國、日本。3.19世紀中期,美國和俄國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共同問題。19世紀中期,美國由于南方盛行奴隸制,占有大量勞動力,而這正是北方資本主義發展所急需的;俄國由于農奴制的盛行,大量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沒有人身自由。因此19世紀中期,美國和俄國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共同問題是急需自由勞動力。4.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的異同比較。(1)不同點:①原因不同,美國獨立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殖民統治的阻礙;南北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奴隸制的阻礙。②任務不同,獨立戰爭要求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民族獨立;南北戰爭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廢除黑人奴隸制。③方式不同,美國獨立戰爭采取的是民族解放斗爭的方式;美國南北戰爭是以內戰的方式進行的。④性質不同,獨立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雙重性質;南北戰爭是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2)相同點:都有杰出的領導人;都是資產階級革命;都通過戰爭方式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都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5.俄國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比較。(1)相同點:①都是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②改革都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此后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③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2)不同點:①背景不同,俄國改革前面臨著嚴重的國內危機,沒有民族危機;日本則不僅有國內危機,還面臨著外國侵略的民族危機。②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通過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為改革掃清了障礙;俄國在改革前沒有發生內戰。③內容不同,俄國改革以廢除農奴制為主;日本改革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以學習西方為主。【唯物史觀】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歷史意義分別是什么 (1)勝利原因:戰爭的正義性;人民的支持;領導者個人的才能;策略的正確;各個地區的聯合斗爭和互相支援。(2)歷史意義:摧毀了西班牙、葡萄牙在南美洲的殖民統治;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系列新獨立的國家,奠定了今天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圖;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斗爭。2.同樣是民族解放運動,為什么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取得成功,而印度民族大起義卻失敗了?提示: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①拉丁美洲各國人民能聯合起來,協同作戰,南北夾擊,共同打擊殖民者,為民族獨立英勇斗爭。②有統一的指揮。③玻利瓦爾等領導人的卓越領導。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爭奪中力量日益衰落。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原因:①印度單靠一國力量。②起義過程中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被英軍各個擊破。③工業革命后,英國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實力遠超西班牙和葡萄牙。3.中、日近代化過程中的洋務運動、明治維新一敗一成的原因。(1)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單純引進西方技術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頑固派的阻撓;洋務運動缺乏堅強的領導核心;洋務派內部的腐敗;外國勢力的擠壓。(2)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日本的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倒幕力量強大;在推翻幕府的基礎上實施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日本全方位學習西方;有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4.如何客觀辯證地評價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1)積極影響: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法令中規定,農奴獲得人身自由,這一規定為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廉價的自由勞動力;農民必須出錢贖買土地,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來源。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2)消極影響:改革保留了大量農奴制的殘余。經濟上,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貴族地主占有大部分的私有土地,廣大農民繼續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和壓迫;政治上,貴族地主把持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沙皇仍然擁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權力,對人民實行君主專制統治。【家國情懷】明治維新對中國的影響以及給我們提供的歷史借鑒。(1)對中國的影響: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日本強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這一事件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歷史借鑒: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培養人才;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1.(2022·浙江溫州中考真題)1868年,日本確立“海軍建設為當今第一急務” ; 1873年,聘請34名英國海軍教官來日執教; 1878年 ,日本自主制造的“清輝號軍艦訪問歐洲。這些史實說明日本( )A.確立民主共和制度 B .面臨尖銳社會矛盾C .推行富國強兵政策 D .掀起瓜分世界狂潮2.(2021·浙江紹興中考真題)19世紀后期,日本明治政府規定:任何兒童就學年限不得少于3年。同時,又頒布《教育敕語》, 宣揚“忠于天皇"是最高的道德規范。這反映了明治維新( )①以中國文化為學習對象 ②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③保留了封建制度的殘余 ④有利于文化教育的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0·浙江紹興中考真題)梳理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如下圖小華同學的課堂筆記中可以概括出的共同主題是( )A.資本主義的擴展 B .工人運動的興起C .變法圖強的嘗試 D .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4.(2020·浙江嘉興中考真題)“如果說文明開化主要從精神層面推動了日本的進步,那么*殖產興業則更多地是從物質層面使日本的實力得到了加強。“下列明治維新的舉措,屬于“殖產興業"的是( )A.開始實行征兵制 B .大力興辦高等學校C.鼓勵興建工廠和鐵路 D .廢除全國所有藩國5.(2019·浙江嘉興中考真題)1863年美國太平洋鐵路開始施工。太平洋鐵路開工修建時的歷史背景是( )A.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 B .北美人民擊潰英軍主力C .電力鐵路在歐美國家出現 D .南北戰爭如火如荼進行1. 1848-1856年,擔任印度總督的英國人拉姆齊開發了印度的鐵路運輸系統,建立了集中的郵電體系,在社會改革方面,他支持取締殺害女嬰的習俗……特別提倡子女教育。可見,他的舉措( )A.使英國與印度的矛盾得以消除 B.使印度的民族經濟得以復興C.使英國與印度實現了共同發展 D.客觀上推動了印度的近代化2.今天的南美“解放者杯”足球賽是為紀念哪一個民族英雄而設立的?( )A.克萊武 B.章西女王 C.圣馬丁 D.玻利瓦爾3.在拉美獨立國家中,不是通過反對西班牙而獨立的國家是( )A.墨西哥、海地 B.海地、阿根廷C.海地、巴西 D.委內瑞拉、阿根廷4.“如果一個人忘掉了他的家庭首先屬于國家,其次才屬于他個人……那么他就不能算是好公民,不能得到尊重。”說這句話的英雄領導了下列哪個國家的民族斗爭( )A.美國 B.印度 C.委內瑞拉 D.墨西哥5.在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南部的領導人是( )A.玻利瓦爾 B.比德羅 C.伊達爾哥 D.圣馬丁6.(2021九上·敦煌期中)“農民獲得自由的時候,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這句話反映了( )A.英國圈地運動中出現了“羊吃人”的悲劇B.俄國廢除農奴制后農民一貧如洗C.日本明治維新后農民紛紛破產D.美國內戰后解放的黑奴的處境7.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紅場旁邊,有一座宏偉塑像,紀念的是曾經解放了千百萬農奴、并最終引領俄羅斯拋棄了落后的社會制度的改革者,他是( )A.尼古拉一世 B.彼得一世C.亞歷山大二世 D.伊凡四世8.關于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的評價正確的是( )A.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民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B.是解放農民、保護農民利益的一場改革C.其實質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D.其目的是為了發展強大俄國9.俄國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主要維護了下列哪個階級的利益( )A.資產階級 B.地主階級 C.農民階級 D.農奴10.俄國農奴獲得解放時可以獲得一塊份地,農奴對這塊份地擁有( )A.所有權 B.使用權 C.租借權 D.租賃權11.(2021九下·大冶開學考)1862年10月,馬克思在《北美事件》一文中大膽預言:“在美國歷史和人類歷史上,林肯必將與華盛頓齊名!”馬克思這一預言的依據是林肯( )A.領導北美人民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 B.參與制定和完善了美國1787年憲法C.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D.消除了美國社會存在的種族歧視現象12.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 )A.贏得了國家的獨立 B.維護了國家的統一C.發展了國家的經濟 D.創造了國家的財富13.之所以把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稱為美國歷史上的兩次資產階級革命,主要原因是( )A.贏得了民族獨立,廢除了奴隸制B.具有反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性質C.推動了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D.建立和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4.林肯說:“我堅決相信民眾,如果讓他們知道真相,他們便可以應付任何國家危難。”這句話體現了林肯( )A.意識到國家的危機 B.意識到南方的威脅C.意識到解放黑奴的必要 D.意識到群眾力量的偉大15.美國內戰與美國獨立戰爭的相同點是( )A.解除了種族壓迫和歧視 B.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C.贏得了民族獨立 D.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16.在中國洋務運動興起的同一時期,有個亞洲鄰國也在進行有關國家發展的重大變革。這次變革是( )A.農奴制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維新 D.宗教改革17.日本大臣木戶孝允提出:“立國之本,惟于用人,而期望人才千載相繼而無窮者,惟在于教育而已”下列明治維新措施與該思想對應的是( )A.提倡“文明開化” B.實行征兵制C.廢除全國所有落國 D.允許土地買賣18.下列關于明治維新和俄國1861年改革的說法,錯誤的是( )A.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B.農民都須花錢向地主購買土地使用權C.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D.都使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19.日本開始有限的憲政統治是在( )A.1868年 B.1889年 C.1863年 D.1869年20.日本由一個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標志是( )A.倒幕運動 B.大化改新 C.明治維新 D.大和統一材料分析題21.(2019八下·定海期末)閱讀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費正清關于近代中國與日本的部分觀點,回答問題。觀點 問題對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下一代中國人來說,西方卻成為仿效的榜樣,以便更好地加強自己的實力來對付西方。 (1)寫出這代中國人仿效西方而發動的運動及其主要目的。1868年,天皇頒布了一篇警文。它著重強調了兩點:①“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②“破除舊習……求知識于世界”。 (2)文件中的第①點對日本產生了什么影響?根據第②點寫出具體的措施。中國遭受的第三次失敗是最為恥辱的,因為這次是敗在鄰近小國日本的手下……日本人的戰爭給中國的傲慢和自滿以毀滅性的打擊。 (3)結合相關史實,為觀點三提供例證。22.(2019八下·嘉興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8年,康有為在給光緒皇帝的第一次上書中說:“日本崎嶇小島,近者君臣變法興治,十余年間,百廢俱舉。”后來康有為受光緒皇帝召見時又稱:“泰西講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強,吾中國國土之大,人民之眾,變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則蒸蒸日上,富強可駕萬國。”材料二:胡適在《留學日記》中說:“使戊戌政變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國于富強矣。”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指出:“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洗干凈的。從這時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義的知識分子已經出現……成為最自覺的承擔時代使命的社會力量。”(1)材料一中“近者君臣變法興治”是指日本的哪一歷史大事?之后日本確立了怎樣的政治體制?(2)材料一表明康有為對日本“變法興治”持什么態度?結合相關歷史知識推斷康有為持這一態度的原因。(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密)(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評析戊戌變法的歷史功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九下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學案 原卷版.docx 【浙江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九下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學案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