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石頭與泥土》教 材 分 析設計意圖基于科學史基于方法論基于兒童本位· 本單元主題的提出主題內涵基于認知基于方法論基于兒童本位巖石和土壤是構成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觀察、比較、分類,就各自的發現進行交流、分享基于一年級學生已有的日常概念,豐富對巖石、土壤的感性認識科學知識 科學探究 科學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觀察、描述常見物體的基本特征。 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多種感官或者簡單的工具,觀察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 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常見的動植物和物質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學現象、自然現象表現出探究興趣。 了解人類可以利用科學技術改造自然,讓生活環境不斷得到改善。1下水1下空氣1下石頭與泥土非生物圈生物圈1下動物與植物地球物質圈層石頭 玩泥巴 沙子與黏土指導學生從形狀、大小、顏色、斑紋、質地等方面觀察與描述一塊石頭的特征,教會學生借助氣泡圖開展結構性觀察,通過分類活動發現石頭的共同特征。 通過采集泥土、篩泥土,引導學生發現泥土中含有不同的成分,泥土有顆粒大小、粗細的不同,細的泥土可以用來做泥塑、燒陶器。 指導學生識別沙子和黏土,比較干沙子和干黏土的特征,探究沙子和黏土滲水性的不同。并列遞進遞進單元目標活動框架本課以觀察和描述為核心,牽手回憶與生活,展開四個活動:第一個活動——回憶:玩石頭的經歷。第二個活動——觀察與描述:石頭的外部特征。第三個活動——分類:自定標準歸類。第四部分——交流:石頭的用途。教學目標:返回● 觀察石頭,會從多個方面描述石頭的特征。● 會按照某一個特征給一堆石頭分類,進一步認識石頭的特征。● 意識到石頭是一種重要的物質,舉例說出石頭的用途。● 對石頭和研究石頭的活動感興趣,樂于分享發現。●這里的石頭指的是巖石塊,而不是磚塊、水泥塊。●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玩石頭的經歷,哪怕只是撿起小石子扔進水塘里。● 教學中,注意通過提問將學生的描述逐步聚焦到石頭的形態上,如,你還記不記得你看到的石頭是什么樣子的?通過交流在哪里見到過石頭,用石頭玩過什么游戲,逐步聚焦到本課的研究話題上。返回1.1回憶玩石頭的經歷1.2觀察與描述石頭的外部特征返回活動手冊本活動設計旨在給學生創造一個結構性觀察的機會,引導學生在氣泡圖的幫助下,有順序地、從多個方面觀察和描述石頭的特征。●學生對石頭并不陌生,但不一定就一塊石頭展開過仔細觀察;他們也許能說出石頭的某個特征,但不一定能針對一塊石頭從各個方面描述其特征。● 用科學的語言描述石頭,這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一個難點,需要教師提供幫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相應的圖形卡、顏色卡、詞匯卡等作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更好地把他們觀察到的石頭特征描述出來。●借助氣泡圖進行觀察與描述的方法指導。先從具體的例子入手,看看別人是怎么描述石頭的;然后描述從多個角度逐一觀察并描述眼前的石頭上,并即使記錄在活動手冊上。● 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學習。由組長組織,將一塊石頭放在圖中央的大圈中,向觀察者提問:它是什么顏色的?它有什么斑紋?……請觀察者一一作答。緊接上一個描述活動,給學生創造在比較的機會,促進對石頭的進一步認識。● 在學生面前呈現一堆石頭,啟發他們思考:當我們研究一堆石頭的時候,首先要給它們分分類。● 先問學生,我們是從哪些方面來認識石頭的特征的,啟發學生想到按石頭的某一個特征來分類。● 如果學生能夠按照一個特征給石頭分類,可以繼續鼓勵學生選擇另一個特征,再次給石頭分類。● 一個進階學習的機會是,引導學生利用分類的結果獲得新的發現,如:你發現這一堆石頭中什么顏色的最多?什么形狀的最多?等等。注意:● 要提醒學生一次只能按照一個特征給一堆石頭分類。● 分類時,可以一分為二。如果學生分成三份、四份,不必限定學生怎么分,只要學生明確分類的標準即可。1.3自定標準分類返回活動手冊● 啟發學生想一想生產和生活的場景,哪里用到了石頭?小結的時候盡量做到分類,可以從用途來小結:如衣、食、住、行,也可以從場所,如家、學校、公園。●還可以提醒學生思考:人們為什么要這樣利用石頭?引導學生認識到石頭的特征決定了它的用途,如:如藝術家善于借助石頭在形狀、紋理上的特征來創作美麗的圖案;把石頭加工成藝術品。返回利用一組石頭用途的圖片,啟發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舉例說出石頭還有哪些用途,讓學生意識到石頭對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1.4交流:石頭的用途本課按照任務驅動的思路,帶著學生在玩中學、玩中悟,凸顯了一個“玩”字:第一個活動——回憶玩泥土的經歷(與玩石頭同)。第二個活動——篩泥土。第三個活動——做泥塑。教學目標:返回● 能意識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種重要的物質。● 通過篩泥土的活動,知道天然的泥土中混雜著各種物體,泥土是由顆粒大小不同的物質組成的。● 通過做泥塑的活動,感受泥的特點。調動玩泥巴的經驗,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為后續活動做好鋪墊。● 通過呈現一些玩泥巴的圖片引出話題。● 鼓勵學生說自己玩泥巴的經歷,分享玩泥巴的經驗。● 提前準備一些用泥巴捏成的泥塑作品,供學生觀賞,激發學生也來捏一個泥塑作品的愿望。● 課前布置學生在花圃、農田等處采集一些泥土,帶到課堂上來,為下面的活動做好準備。返回2.1交流玩泥土的經歷通過篩泥土,發現泥土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顆粒。●活動之初就要讓學生明白:我們篩泥土是為了得到適合做泥塑的土,要做泥塑,取自花圃中的泥土還不符合的要求。然后,出示適合做泥塑的細細的泥土,討論如何得到這些泥土,從而引出篩子。● 在篩泥土前,先做分揀泥土的活動,也就是揀出不是泥土的東西,讓學生說說他們都在泥土中揀出了哪些東西。●將篩孔大小不同的三種篩子都呈現給學生,觀察它們的特點;然后問學生,你認為先用哪個篩子,后用哪個篩子,從而確定,先用篩孔大的篩子篩,再依次用篩孔小的篩子,幫助學生在經驗層面建立土壤顆粒大小的概念。●如果有的學生提出:直接用篩孔最小的篩子篩泥土就可以得到細細的泥土,這里要提醒他們注意,如果泥土沒有進行初步篩選,大的顆粒很多,會堵住小的篩孔。● 在活動的整個過程中,都要提醒學生仔細觀察泥土,而不要只顧著動手操作。返回2.1篩泥土返回活動手冊返回2.3做泥塑干土加水成泥,泥是土壤的常見形態。通過做泥塑的活動,引導學生感受泥的特點,知道泥塑經過燒制可以變成陶器。● 這個活動的重點在于讓學生真刀真槍地做一個泥塑,而不只是看一看泥塑作品,或者只是知道有這么一回事而已。要創造條件,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一次與泥土的親密接觸,這可能是他們迄今為止的第一次,這種真實的感受對學生成長很重要。●從順序上看,首先將篩得的細土加水和成泥,然后是用和成的泥來捏成型。● 讓學生通過閱讀或看視頻,了解泥塑可以燒制成陶器,不用真的去燒制。本課遵循學生同時認識兩種事物的一般過程展開,即識別——比較——了解用途。它由四個活動構成:第一個活動——識別沙子與黏土。第二個活動——比較干沙與干黏土。第三個活動——比較沙子與黏土的滲水性。第三個活動——了解沙子與黏土的用途。教學目標:返回● 能夠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 學會描述并區別干沙子和干黏土的特征。● 能夠描述沙子和黏土滲水現象的不同,并試著作出解釋。● 能夠舉例說出沙子和黏土的用途。返回3.1識別沙子與黏土●相比沙子而言,黏土并不常見,因此本活動介紹了一種通過“篩”來獲得黏土的簡易方法,讓學生知道黏土是極細的泥土顆粒。教學時,先問學生知不知道什么是黏土,了解他們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一種獲得黏土的方法。“這種方法是上節課用到的“篩”的方法,把篩得細細的泥土再用極細的針扎的孔來篩,從這些細孔里篩出來的就是黏土。”●條件允許的話教師不妨在課堂上做一做篩取黏土的實驗,給學生看篩出的黏土,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獲取直觀感受。認識沙子和黏土,首先要學生識別這兩種物質,這個活動就是讓學生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本課并不要求一年級學生建立沙子和黏土的概念,同樣是說“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這里的重點在于識別,讓學生指出“這就是沙子”、“這就是黏土”。返回3.2比較干沙與干黏土比較并能用描述沙子和黏土的特征。● 為學生提供數量相當的干沙子和干黏土各一份,提示學生要通過觀察發現不同。● 看一看、按一按、捻一捻的方法要適當指導。● 可以在黑板上出示一些用于描述干沙子和干黏土特點的詞語,提示學生“在描述時可以用這些詞語,當然也可以用自己想到的別的詞語。”活動手冊不需要把這個活動上升到對兩種物質滲水性、保水性等性質的認識,而是基于此前對沙子和黏土外部特征的認識,描述現象并猜想為什么會這樣,即可。● 鑒于一年級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弱,建議教師按照教材上的實驗方法提前組裝好器材,學生只負責將兩杯清水分別倒入沙子和黏土中。● 實驗前,教師要將做法交代清楚。特別要提醒學生,為了公平,要同時向沙子和黏土中倒水,之后仔細觀察,不能再動實驗器材。● 這是一個對比實驗,要控制好變量。相同條件是同樣大小的杯子,同樣多的水,同樣多的沙子和黏土;不同條件是一個杯中裝沙子,一個杯中裝黏土。3.3比較沙子與黏土的滲水性返回活動手冊通過圖片,介紹日常生活中沙子和黏土的典型用途,引導學生關注這兩種物質在生活中的應用,意識到它們不僅是地球上重要的物質,也是我們的生活所不可或缺的。3.4了解沙子與黏土的用途返回● 結合圖片、視頻,介紹沙子和黏土的幾種用途。● 啟發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沙子和黏土。提示學生可以按照生活的領域來說,如衣、食、住、行,也可以按照場景的不同來列舉。課時建議序號 課 題 課 時1 石頭 12 玩泥巴 13 沙子與黏土 1總課時 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