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水》教 材 分 析設計意圖基于認知基于方法論基于兒童本位· 本單元主題的提出主題內涵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認識水的基本特征觀察、實驗是認識周圍世界的基本途徑以兒童的認知水平為前提;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課題 目標內容 課程目標4.水是什 么樣的 5.玩轉小 水輪 6.鹽和糖 哪兒去了 1.1 物體具有質量、體積等特征。(低、中) 通過觀察,描述物體的輕重、厚薄、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 2.1水在自然狀態下有三種存在狀態。 觀察并描述水的顏色、狀體、氣味等特征 2.2有些物質在水里能夠溶解,而有些物質在水里很難溶解。 1.科學知識:見左邊一欄2.科學探究:搜集證據(能利用多種感官或者簡單工具,觀察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得出結論(在教師指導下,有運用觀察與描述、比較與分類等方法得出結論的意識)3.科學態度:探究興趣(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生活中的有關水的科學現象、自然現象表現出探究興趣)。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學會組裝小水輪;了解生活中常見的科技產品及其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1下水1下空氣1下石頭與泥土非生物圈生物圈1下動物與植物地球物質圈層螺旋上升學習進階遵循認知規律本單元學習內容由三個部分組成:水是什么樣的、玩轉小水輪、鹽和糖哪兒去了單元學習內容潛在的邏輯關系是:(水的本體特征)通過觀察,認識水的基本特征。 (分析)(水的液體特征)通過觀察和工程實踐,進一步認識液體特征 (嘗試)(水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借助生活中的其他物質(鹽、糖),了解水可溶解一些物質。 ( 探究)☆通過交流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工作,知道科學家與工程師分別是干什么工作的人。☆通過科學小實驗與設計制作活動,體驗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的過程,獲得發現與制作的樂趣。☆通過經歷具體的操作活動,意識到制定與遵守科學課規則的重要性。運用多種感覺器官觀察并描述水的特征。通過觀察把物質放入水里的現象,知道溶解是怎么一回事。制作小水輪,嘗試讓小水輪轉得更快的方法。與同學共同完成觀察、實驗等活動,體驗動手做的樂趣。單元目標活動框架本課內容以生活經驗為起點,逐層遞進地安排教學內容:第一個內容:交流哪里用到水第二個內容:描述水的基本特征第三個內容:觀察水沒有穩定的形狀。第四個內容:感知水的流動性第五個內容:交流水在大自然中的流動規律教學目標:熟練運用各種感官辨認哪一杯是水,說出水的基本特征: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等。通過把同樣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知道水沒有固定的形狀;通過用手接水,在手背上滴水,知道水可以流動。學會用氣泡圖呈現對水的特征的認識。本活動意在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談談生活中哪里需要用到水,感知水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沒有難度,建議請學生自己說,充分表達生活中的經驗,再利用教材上的或者教師自己補充的圖片,擴充一些生活用水的類別。●這僅僅是一個引入話題的活動,不要占用太多的教學時間,也可以放到最后去教學。注意:一年級學生容易受同伴影響而局限于某一方面的表達,要啟發學生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1.1交流哪里用到水選擇牛奶、糖水、白醋、水四種液體,利于學生用看顏色、聞氣味、嘗味道的方法,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排除與辨認。在辨認過程中嘗試用科學的語言進行描述,用氣泡圖的方法歸納整理水的基本特征。●找到水不是唯一目的,重要的是分析找到水的過程,啟發學生用詞語描述水的基本特征,進一步鞏固認識物體特征的一般觀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舌頭嘗。●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教師需要解釋氣泡圖,并示范填寫第一個。本課結束,氣泡圖就一直掛在教室,幫助學生逐步、全面豐富認識水的基本特征。●在此要強調正確的聞和嘗的方法。注意:●氣味和味道的區分對學生來說是難點,雖然一年級上有所學習,但因為日常生活中并不注意這個區分,因此教師在課中需要不斷糾正、強調。●透明、無色和白色也是學生容易混淆的,教師需要通過多例舉的方法幫助學生區分。1.2描述水的基本特征1.3觀察水沒有穩定的形狀。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有點抽象,這個活動就是要通過自己玩一玩,形象感知水倒入不同形狀的瓶子,就呈現瓶子的形狀,說明水沒有固定的形狀。●瓶子不一定要是教材呈現的這幾種,只要是形狀有差異、透明的,便于學生觀察即可。●可以是班級活動,也可以是小組活動。如果是小組活動,由于一年級學生倒水的技能不足,最好是塑料瓶,并給予他們充足的倒水和觀察、描述的時間。●教學中需要再一次強調正確的聞和嘗的方法。●活動結束,由學生歸納氣泡圖上的填寫。1.4感知水的流動性。通過用手接水和手背上滴水的活動,感知水具有流動性,進一步完善對水的特征的認識。●接水活動可以由教師演示,有條件的讓學生活動。●在手背上滴水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學會正確使用滴管的基礎上,在手背上先一滴一滴地滴,再多滴一些,細致觀察水是怎樣流動的。●一定要給學生準備抹布。●活動結束后需要學生自己進行歸納總結,并及時補充氣泡圖。活動記錄1.4交流水在大自然中的流動規律此交流聚焦于知道水(液態)在大自然中是從上向下流的,并為下一課做好鋪墊,而不是重在水流動的過程。●教師要善于引導,先讓學生說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水怎樣流,然后,請學生思考:水的流動有什么規律。●為了配合教學,需要準備一些自熱水流動的圖片或視頻。本課以水輪為核心,融合技術,由組裝、探究、運用三個環環相扣的環節組成:第一個活動:裝小水輪、轉小水輪第二個活動:用水讓小水輪快轉;第三個活動:了解水輪的運用。教學目標:學習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簡單工具組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小水輪。能有意識地通過公平對比,發現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會影響小水輪轉動的快慢。通過看圖片和相關視頻,了解人類對水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2.1裝小水輪、轉小水輪通過動手做,認識小水輪的結構,并嘗試自己解決一些技術上的小難題。用多種方法玩小水輪是為了檢驗小水輪是否轉動靈活,從技術的角度為后續研究打下基礎。○教師先展示現成的小水輪玩具,讓學生建立直觀的認識,再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一個用來做后續研究的小水輪。○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最好事先在安裝葉片和軸的位置做好一次處理,這樣比較安全也比較節約時間。○選擇的鉛絲要盡量直且硬,不然會影響小水輪的轉動,影響后續研究。○可以不用教材中推薦使用材料,教師可以自己選擇器材。在認識水的流動性基礎上感知流動的水有力量。通過兩組探究實驗,引導學生發現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會影響小水輪轉動的快慢。○用水玩小水輪,要放手多讓學生玩玩,熟悉小水輪的玩法,這對后續的研究會有幫助。○對于讓小水輪轉得更快的方法,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再出示實驗器材,啟發學生想想怎么用這些器材去試試自己的想法,學生可能考慮不了那么多公平的因素,教師適當引導關注這些條件即可。○對比實驗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有難度,教師可以借助有結構的器材幫助學生關注這個問題,同時降低實驗的難度。2.2用水讓小水輪快轉利用圖片或視頻資料,了解人類對水力資源的利用及其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這部分內容離學生生活比較遠,教學時,要利用圖片、視頻、配套資源等形象直觀地介紹實例。○也可以增加一些:如洗車場高壓噴水槍、利用水力碎石、水力磨面粉等。2.3了解水輪的運用本課按照概念理解的一般順序(認識——比對——生活現象)展開教學活動。第一個活動:認識溶解現象第二個活動:比較易溶解于難溶解的不同第三個活動:交流生活中的溶解現象教學目標:能觀察并描述物質放進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現象。舉例說明有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中, 哪些難以溶解在水中。能利用過濾的方法發展對溶解特征的認識。意識到溶解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性和重要性,體驗研究溶解現象的樂趣,激發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用比較典型事物的方法,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用紅糖而不用白糖,是因為紅糖溶解后液體本身的顏色會有變化,但仍然是透明的,以此增加學生對溶解本質的認識。●提供的鹽、紅糖、沙子不能過多,沙子最好洗凈再用。●在三個杯子中放入一樣多的水,放入物質前,先讓學生描述三種物質是什么樣的。放入后,一定要強調:先靜置一會,再用攪拌棒按順時針方向輕輕攪拌,再靜置3分鐘左右后觀察水中物質的變化及水的變化。●要善于用問題引導:怎樣描述鹽在水中的狀態?怎樣描述沙子在水中的狀態?觀察到哪些現象說明鹽和紅糖溶解了,而沙子沒有溶解?幫助學生逐步發現溶解的主要特征。3.1認識溶解現象面粉放入水中能溶解嗎?這是一個可以引發爭議的話題,給學生帶來更多關于溶解問題的思考。●要善于引導學生說理由。教學時,先把面粉放入水中靜置后讓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判斷及理由;再教給學生用過濾的方法進行觀察與比較;濾紙上留下了什么?鹽水和面粉水過濾后的現象一樣嗎?幫助學生分析看到的現象,最終完善對溶解的認識。●如果時間不夠,教師可提前準備好靜置的面粉水,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3.2比較易溶解于難溶解的不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溶解現象,這是一個來自生活的話題,但也是個蠻復雜的話題。●學生可能缺乏這方面的認知,所以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考慮。可以拿教材中的圖片來辨析;也可以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談自己的看法。也或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把自己拿捏不定的去做做實驗,莖判斷。●至于“油在水里是否能溶解” ,教學時,教師可以演示給學生看,把油倒入水中,經過攪拌,油還是浮在水面一層。這說明油很難溶解在水里。●一定要提醒學生:在家做實驗注意安全。3.3交流生活中的溶解現象課時建議課時建議課名 課時建議4.水是什么樣的 15.玩轉小水輪 16.鹽和糖去哪兒了 1總課時 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