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空氣》教 材 分 析設計意圖本單元主題的提出1本單元對《課程標準》的落實2本單元次級主題的構成4本單元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33學生生活在空氣的包裹中而不自知。《空 氣》空氣覆蓋在地球表面,是地球圈層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單元主題的提出重要性必要性· 對課程標準的落實課 題 內容目標 課程目標1.找空氣 2.這里面有空氣嗎 3.空氣是什么樣的 3.1 空氣具有質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間,形狀隨容器而變,沒有固定的體積。 觀察并描述空氣的顏色、狀態、氣味等特征。 科學知識:觀察、描述常見物體的基本特征。科學探究: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多種感官或者簡單的工具,觀察對象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能用語言初步描述信息;有運用觀察與描述、比較與分類等方法得出結論的意識。科學態度: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表現出探究興趣; 能尊重事實,養成用事實說話的意識;嘗試多角度、多方式認識事物;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 觀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珍愛生命,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本單元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1下水1下空氣1下石頭與泥土非生物圈生物圈1下動物與植物地球物質圈層· 本單元學習內容的組成感知空氣的存在觀察和描述空氣的特征1.找空氣(存在于物體外部)2.這里面有空氣嗎(存在于物體內部)3.空氣是什么樣的(空氣的外顯性質)以獲取經驗為基礎,層層遞進,逐步認識空氣的性質:☆通過交流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工作,知道科學家與工程師分別是干什么工作的人。☆通過科學小實驗與設計制作活動,體驗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的過程,獲得發現與制作的樂趣。☆通過經歷具體的操作活動,意識到制定與遵守科學課規則的重要性。☆ 能夠運用多種方法“找出”空氣,知道我們的周圍有空氣。☆通過觀察與類比,描述空氣的特點。☆通過憋氣活動,意識到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能夠積極參與對空氣的研究,樂于交流與分享。單元目標活動框架· 單元活動框架◆通過在不同地點裝空氣的活動,發現我們的周圍有一種能將袋子撐得鼓鼓的東西。◆通過做將袋子里的空氣放出來的活動,調動多種感官,感知空氣的存在。◆通過憋氣的活動,知道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教學目標:本課以體驗為核心,逐漸展開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捉空氣。第二個活動——感受空氣(觸覺、聽覺、視覺)。第三個活動——憋氣。在不同的地點用塑料袋兜空氣,引導學生發現:在我們周圍的確存在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可以將塑料袋撐得鼓鼓的。1.1捉空氣學生會比較喜歡到窗口、電風扇下、樹下找空氣,所以要帶領學生拓展思路,注意找空氣地點的多樣性。☆用塑料袋兜到空氣后,要迅速收緊并捏住袋口。這一動作需要教師進行示范,并指導學生稍加練習。☆要特別提醒學生保證空氣裝得鼓鼓的,接下來的學習中要用到。1.2調動多種感官感受空氣用不同的方法把袋子里的東西放出來,可以用皮膚感受到、用耳朵聽到、用眼睛看到“空氣”。通過多種感官的參與,引導學生更加清晰和全面地感受到空氣的存在,并學習一些可以直觀感受到空氣存在的方法。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引導學生認識到通過觀察水中的氣泡可以“找到空氣”(這種方法非常重要,在第二課和第三課的學習中都將用到)。需要指導學生捏緊袋口的方法。活動中注意安全,使用安全圖釘。在第三個小活動中要特別提醒學生,孔要扎在塑料袋沒入水中的部分,不能扎在水面上的部分。1.3做“憋氣””活動。憋氣活動以及對圖片的討論,意在引導學生發現空氣是生命之源,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在憋氣活動中要提醒學生用手捏住鼻子,不能偷偷用嘴呼吸,并強調感覺不舒服時及時停止憋氣。在結合圖片討論人離不開空氣時,可以列舉更多的實例進行討論。在教學中需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除了教材中的例子以外,還可以請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 單元活動框架◆通過猜測和驗證空礦泉水瓶中是否有空氣,知道一些物體內部空間里有空氣。◆通過猜測和驗證粉筆、石塊等物體中是否有空氣,知道一些物體的孔隙中有空氣。◆通過拓展活動,能夠嘗試多種方法檢測空桶中是否有空氣,進一步感知空氣的存在。教學目標:本課從認知到運用,按照探究的核心邏輯展開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驗證瓶內是否有空氣。第二個活動——驗證縫隙內是否有空氣。第三個活動——檢測空桶內是否有空氣。2.1驗證瓶內是否有空氣通過上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我們周圍有空氣。但是,遇到一些具體的情況,如空瓶中、抽屜中是否有空氣,學生仍然比較困惑。所以,本活動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發現一些物品的內部空間中有空氣。敞口的空瓶中是否有空氣與蓋上蓋子的空瓶中是否有空氣是兩個不同的問題,需要分別猜測和驗證,不要合二為一。在上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可以用觀察水中是否冒氣泡的方法說明物品中是否有空氣。所以,可以嘗試請學生自己思考驗證的方法。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并嘗試用“我發現……這說明……”的句式,匯報觀察到的現象以及自己的思考。本活動意在引導學生發現一些物品的狹小孔隙中有空氣。這一實驗的現象沒有上一活動中的現象明顯,所以要提醒學生仔細專注地進行觀察,盡可能發現冒氣泡的情況也有不同。有的冒的泡大,有的冒的泡小,有的只是瞬間冒點泡,有的泡附著在物品表面。如果有學生直接使用放大鏡進行觀察,發現一些物品有孔隙,從而推斷這些物品中有空氣,也是可以的。要選擇孔隙比較大的石塊,實驗現象會比較明顯。將這些物品放入水中時,動作要輕且慢。2.2驗證孔隙內是否有空氣2.3檢測空桶中是否有空氣由于空桶是大敞口,所以仍有部分學生會認為它里面沒有空氣。又由于空桶體積比較大,檢測難度大于前兩個活動中的物品,所以將本活動作為本課的拓展活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檢測方法。可以將空桶倒扣壓入更大的水槽或水池里,傾斜桶,觀察現象。也可以用小塑料袋在空桶里兜一兜,發現空桶里有空氣。· 單元活動框架通過玩氣球的活動,知道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通過把瓶子里的空氣移到水杯里和用氣球里的空氣吹紙屑的活動,知道空氣會流動。通過與水的類比,運用多種感官比較全面的描述空氣的特點。教學目標:本課圍繞氣體的特征展開內容,從認識到歸納,安排了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擠壓氣球。第二個活動——轉移空氣和吹紙屑。第三個活動——描述空氣的特點。3.1擠壓氣球。通過思考氣球里的空氣是什么形狀的,引導學生發現空氣與水一樣也沒有固定的形狀。在第2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有了研究水的形狀的經驗,所以本活動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比較氣球中空氣的形狀,并較為清晰地將觀察結果表達出來。選擇形狀差異比較大的氣球。一些異形氣球,由于充氣難度較大,可以由教師給氣球充氣。3.2轉移空氣和吹紙屑這組暗含空氣可以向多個方向流動。由于學生已經感知過空氣會流動,所以,此處應讓學生想辦法來實現目的。采用演示實驗與分組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建議吹紙屑采用演示方法,轉移空氣采用分組實驗法。把瓶子里的空氣移到水杯里的活動操作難度較大,教師要先講解清楚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本活動可以由師生共同完成或由教師進行演示。在活動過程中,提醒學生仔細觀察現象,并能比較完整地進行描述。本活動意在歸納前面的認識結果,概括認識和描述空氣的特點。在第1、2單元中,學生已有用氣泡圖描述物質性質的經歷,在此,不需指導描述方法,而應提醒學生把空氣的特點與水進行比較。表格中列出的前五項特點空氣都與水相同。最后一項空氣與水不同,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3.3描述空氣的特點· 課時建議序 號 課 題 課 時1 找空氣 12 這里面有空氣嗎 13 空氣是什么樣的 1總課時 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