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黃河頌》教學設計:【課題名稱】《黃河頌》【學情分析】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詩歌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對黃河這一文化意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詩歌中蘊含的深厚情感以及歷史背景下的民族精神可能體會不夠深刻。他們在朗讀技巧的掌握和情感表達的運用上還有待提高,需要教師引導通過多種方式深入探究詩歌的內涵和藝術特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文學鑒賞能力。【評價任務】課堂表現評價:觀察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參與度、發言的質量和深度,判斷其對詩歌內容、情感和藝術手法的理解程度;通過學生的朗讀表現,評估其對朗讀技巧的掌握以及對詩歌情感的傳達能力;查看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表現,考察其合作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作業評價:批改學生的課后作業,包括字詞練習、詩句賞析、仿寫等,評價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運用能力;閱讀學生的讀后感,了解學生對黃河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感悟和體會,以及對詩歌寫作特色的分析能力。【教學目標】學生能夠正確讀寫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詞,如 “澎湃、狂瀾、屏障、哺育” 等;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把握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提高朗讀能力;學習詩歌中運用的比喻、擬人、反復等修辭手法,體會其表達效果,提升文學鑒賞能力。通過初讀詩歌,整體感知黃河的形象和詩歌的情感基調;在精讀詩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深入分析詩歌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理解黃河的象征意義和民族精神的內涵;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了解更多與黃河相關的文化知識和歷史背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跨學科思維能力。感受黃河的磅礴氣勢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培養學生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理想信念。【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理解詩歌中對黃河形象的描繪和贊美之情,體會黃河所象征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如偉大、堅強、勇敢等。掌握詩歌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如 “啊,黃河!” 的反復詠嘆、比喻和擬人手法的運用等,感受其增強詩歌氣勢和情感表達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通過朗讀傳達出詩歌的激昂情感,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難點:深入理解詩歌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意義,體會作者在特定歷史時期借歌頌黃河表達的抗日救亡的決心和對民族未來的期望,使學生能夠將黃河精神與當代社會的發展相聯系,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詩歌中的藝術手法進行仿寫創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文學創作能力,讓學生能夠用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對祖國、對生活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教學方法】講授法:講解詩歌的生字詞、創作背景、文化常識、修辭手法以及重點語句的含義,為學生深入理解詩歌內容奠定基礎,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體系。朗讀法:通過教師的范讀、學生的自由朗讀、個別朗讀、齊讀、配樂朗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節奏美和情感美,體會黃河的磅礴氣勢和詩人的激昂情感,同時掌握朗讀技巧,提高朗讀能力。討論法:組織學生針對詩歌中的關鍵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如 “黃河的象征意義是什么?”“詩歌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等,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團隊精神,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與碰撞,讓學生在討論中深化對詩歌的理解和認識。情境教學法:利用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源,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展示黃河的壯麗景色、洶涌波濤以及抗日戰爭的歷史畫面等,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黃河的雄渾氣魄和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共鳴。【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教師活動:播放一段黃河奔騰咆哮的視頻,同時播放激昂的背景音樂,如《保衛黃河》,營造出氣勢磅礴的氛圍。視頻結束后,提問學生:“同學們,看到這洶涌澎湃的黃河,你們有什么感受?” 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對黃河的直觀印象和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簡要介紹黃河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等,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黃河頌》。學生活動:認真觀看視頻,聆聽音樂,感受黃河的雄偉氣勢,積極思考教師的問題,踴躍舉手發言,分享自己對黃河的感受,如震撼、敬畏、自豪等,喚起學生對黃河的已有認知和情感積累。傾聽教師對黃河文化地位的介紹,進一步加深對黃河的認識和敬意,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課文的學習。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和提問,利用多媒體資源創設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共鳴,使學生快速融入課堂氛圍,同時為理解詩歌中黃河的形象和情感奠定基礎。2.初讀詩歌,整體感知教師活動: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初步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教師巡視課堂,關注學生的朗讀情況,及時糾正錯誤的讀音和朗讀節奏。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通過指名認讀、開火車讀、同桌互讀等方式,讓學生認讀文中的生字詞,如 “澎湃、狂瀾、屏障、哺育” 等,并對易錯字進行重點強調和指導,如 “澎湃” 的讀音是 “péng pài”,不要讀成 “pēng bài”;“哺” 的讀音是 “bǔ”,不要讀成 “pǔ” 等。引導學生思考:“這首詩歌整體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情感來歌頌黃河的?” 讓學生默讀詩歌,圈畫出能體現詩歌情感基調的詞語和句子,然后同桌之間相互交流討論,初步把握詩歌的情感主旨和整體風格。學生活動: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認真自由朗讀詩歌,邊讀邊圈畫出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查閱工具書或與同桌交流,解決生字詞的讀音和釋義問題,努力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初步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和節奏美,以及詩人對黃河的贊美之情。積極參與生字詞的認讀活動,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朗讀,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讀音,通過多種形式的認讀練習,扎實掌握生字詞的讀音和寫法。默讀詩歌,仔細圈畫出體現詩歌情感的詞語和句子,如 “偉大”“堅強”“贊歌”“怒吼吧” 等,與同桌交流討論,體會詩歌中激昂、豪邁的情感基調,初步形成對詩歌情感主旨的整體認識。設計意圖:初讀詩歌旨在讓學生掃清文字障礙,讀通讀懂詩歌,掌握文中的生字詞,同時通過整體感知,初步把握詩歌的情感和風格,為深入理解詩歌內容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的語感和信息提取能力。3.精讀詩歌,深入探究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詩歌,將詩歌分為 “序曲”“主體”“尾聲” 三個部分,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仔細閱讀每個部分,圈點批注出文中運用的修辭手法、表現手法以及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和句子,并思考:“這些手法和語句是如何描繪黃河的形象、表達詩人的情感的?黃河具有怎樣的象征意義?”巡視各小組的討論情況,適時參與小組討論,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和啟發,引導學生從詩歌的語言、意象、手法方面深入探究黃河的精神內涵和詩人的創作意圖,體會詩歌的藝術魅力。各小組討論結束后,組織小組代表進行匯報展示,分享小組的討論成果,其他小組可以進行補充提問和評價,教師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總結評價,重點講解詩歌中的修辭手法、表現手法以及黃河的象征意義和情感表達。例如,在 “主體” 部分,對于 “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一句,教師講解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黃河比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黃河對中華民族的孕育和滋養作用,體現了詩人對黃河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對于 “啊!黃河!你一瀉萬丈,浩浩蕩蕩,向南北兩岸 / 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一句,教師講解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黃河以人的動作和力量,“一瀉萬丈”“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生動地描繪出黃河奔騰不息、氣勢磅礴的形象,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堅強不屈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表達了詩人對中華民族的贊美和對民族未來的信心。學生活動: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對詩歌的 “序曲”“主體”“尾聲” 進行精讀,仔細圈點批注文中的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和關鍵語句,認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分享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討黃河的形象、象征意義和詩人的情感表達,從詩歌細膩描寫和精妙手法中感受黃河的偉大精神和詩人的愛國情懷。在小組代表匯報展示時,認真傾聽其他小組的發言,積極補充提問和發表自己的看法,與其他小組進行互動交流,拓寬自己的思維視野,深化對詩歌的理解。通過教師的講解和總結評價,進一步掌握詩歌中的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和象征意義,學習詩人如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黃河的形象、表達深厚的情感,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深刻領悟黃河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內涵。設計意圖:精讀詩歌是教學的重點環節,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和教師的引導講解,讓學生深入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的寫作手法和情感表達,感受黃河的磅礴氣勢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4.拓展延伸教師活動:展示一些與黃河相關的歷史文化資料,如黃河流域的古代文明遺址、歷史上的治黃故事、文人墨客筆下的黃河詩詞等,讓學生了解黃河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引導學生聯系當今時代,思考黃河精神對當代社會的價值和意義,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如 “在現代社會,我們如何傳承和弘揚黃河精神?”“黃河精神在國家建設和個人成長中有哪些體現?” 等,鼓勵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學生活動:認真觀看教師展示的歷史文化資料,傾聽教師的講解,了解黃河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感受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積極參與小組討論,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社會見聞,思考黃河精神的當代價值,各抒己見,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如在國家建設中,黃河精神體現在面對困難時的堅韌不拔、科技創新中的勇往直前等;在個人成長中,黃河精神體現在學習上的刻苦努力、面對挫折時的不屈不撓等,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將黃河精神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力量。設計意圖:拓展延伸環節旨在引導學生拓寬文化視野,了解黃河的歷史文化背景,加深對黃河精神的理解和認識。通過聯系當代社會,讓學生思考黃河精神的現實意義,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使學生能夠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結合,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5.總結歸納,布置作業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總結黃河的形象特點、象征意義以及詩歌的藝術特色和情感內涵,強調黃河精神的重要價值和時代意義,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傳承和弘揚黃河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布置作業:基礎作業:抄寫文中的生字詞,每個詞語抄寫五遍,并用其中的三個詞語寫一段話,描繪黃河的壯麗景色。鞏固作業:選擇詩歌中自己最喜歡的一段,進行仿寫,要求運用相同的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表達對祖國山河或某一事物的贊美之情,字數不少于 300 字。提升作業:寫一篇《黃河頌》的讀后感,談談自己對黃河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如何踐行黃河精神,字數不少于 500 字。同時,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更多關于黃河的知識,制作一份以 “黃河文化” 為主題的手抄報,下節課在班級內展示交流。學生活動:跟隨教師的引導,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對黃河的相關知識和詩歌的藝術特色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總結,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進一步體會黃河精神的內涵和價值,明確自己在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方面的責任和使命。認真記錄教師布置的作業,明確作業要求,課后按時完成各項作業,通過作業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養,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黃河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將黃河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中。設計意圖:總結歸納環節有助于學生梳理知識體系,強化學習重點,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布置分層作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基礎作業旨在鞏固生字詞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鞏固作業通過仿寫,讓學生進一步掌握詩歌的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提高寫作能力;提升作業則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同時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黃河文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反思】在本次《黃河頌》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學生對黃河的形象和精神內涵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和體會,在朗讀技巧和文學鑒賞能力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課堂上,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發言,表現出對黃河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濃厚興趣和敬意。然而,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小組討論環節,部分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高,可能是由于問題設置不夠精準或引導不夠到位,今后應更加注重小組討論的組織和引導,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其中。在拓展延伸部分,雖然學生對黃河精神的當代價值進行了討論,但深度和廣度還可以進一步拓展,例如可以引導學生探討黃河生態保護與黃河精神的關系等,使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黃河文化的多元價值。此外,在教學時間的把控上,還需要進一步優化,避免在某些環節花費過多時間,導致后面的作業布置和總結歸納略顯倉促。在今后的教學中,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