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部編版八下語文第三單元11課《核舟記》教學目的:一、學習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作詳細細致的描繪的方法。二、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宏大成就和勞動人民的杰出才智。三、領會和掌握本文一些實詞的意思,比擬少數語句在詞序上與現代漢語的異同。教學設想:一、安排3教時二、為了逐步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才能,老師能夠在講完《石壕吏》以后布置預習,要求學生能參看注釋。查閱工具書,試作書面翻釋;上課時,抽查上、中、下三類學生的預習筆記,理解預習情況,確定難點。三、描繪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是教學重點,古今詞義的異同、詞序和少數幾個句子是教學的難點。四、布置預習,解答以下咨詢題:(一)“考慮和練習”第一題。(二)劃分本文段落,概括段意。(三)本文重點在哪里?作者為什么要如此安排重點?(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鉤、釣;椎、推;楫、緝、揖)。五作背誦指導。第一課時教學要點:解題:檢查預習筆記;指導學習課文第一、二節。教學步驟:一作者簡介和解題。解題:核舟記,即用文字記敘用桃核雕刻成的一只小船。標題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寫的內容,是一篇描寫詳細物象的文章。作者魏學(約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現浙江省嘉興縣)人。小時候就刻苦學習,好寫文章,著有《茅檐集》。本文通過對古代一件工藝美術品──核舟的介紹和說明,熱情贊揚了我國明代民間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王叔遠,名毅,明代虞山(如今是江蘇省省熟縣)人。二檢查預習。(一)正音和正形:正音:軒()、糝()、詘()、屬()、罔()、黍()、袒()、髯()、為()、髻()、虞()、篆()、嘯()、褶()、壬()、彌()。(二)老師巡回檢查學生預習筆記,理解預習情況,確定難點;對預習情況加以簡要講評,表揚好的,協助差的,同時再次強調預習的作用。三指導學習新課。(一)老師范讀全文,要求學生留意字的讀音。(二)提咨詢:本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明確:本文是從整體到部分,又從部分到整體,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繪的。文章以概述起頭,用歸納作結,中間主體部分的描繪,按船倉、船頭、船尾、船背的順序加以描繪。(三)提咨詢:本文重點在哪里?作者為什么要以這個作為重點?明確:重點在第二段的第二層(第3節),這一層中,又以蘇東坡為中心,由于這是核舟雕刻的主題所在,這說明,寫文章一定要緊扣標題,圍繞中心,突出重點。(四)提咨詢:本文篇幅較長,怎么樣才能較快地背誦出來?明確:理解經歷比機械經歷的效果更好。就本文來說,應領先抓整體,即首尾兩段為總說,中間四段為分說。至于每一節,也有背誦的規律可循,掌握了它,能夠協助我們更快地背誦出來。這一點,放到講每一節時再來提示。(五)指名學生翻釋第1節(要求分三步完成:先朗讀一句,然后逐字解譯,最后將該句直譯成現代漢語。下同)老師補充:明:明朝。“有”:后面能夠加上數詞“一”。奇巧:(手藝)奇異精巧。曰:在這里是活用,釋成“名叫”、“叫做”,不能釋成“說”。以:介詞,用。徑寸:直徑一寸。之:構造助詞,的。為:,動詞,做,在這里是“雕刻”的意思。罔:否認副詞,沒有;罔不:沒有不,無不。因:動詞,順著、按照。勢(木頭的);模樣。象:動詞,模擬。形:名詞,(雕刻物體的)形狀。具:動詞,備、有?!柏璨灰騽菹笮危骶咔閼B”譯成現代漢語是:沒有不順著木料原來的模樣,模擬所雕物象的形狀來雕刻,使雕刻出來的藝術品各有各的神情姿勢,嘗:時間副詞,曾經。余;人稱代詞第一人稱單數,我。核舟一:一只核舟,數詞放在名詞之后,表數量。蓋:句首發語詞。表示確信語氣,譯成“原來是”。云:句末語氣助詞,表示陳述語氣,不必譯出。這一節是總敘,先介紹王叔遠是一位精于雕刻的手藝人,接著引出他送給作者的核舟,最后點明核舟的主題,留意這一節小層次的安排,有助于背誦。(六)指名學生翻譯第2節,老師補充。開頭一句總寫核舟的概貌。有:同“又”,讀。奇:零數。黍:古代制尺以一個黍粒的縱長作一分的長度。這一句給人以整體感,并與上節“徑寸之木”相照應。接著分四層描繪核舟的各部分。第一層(第2節)先寫船倉。者:代詞,與描述詞“軒敞”組成名詞性詞組。為:,是。之:代詞,指倉。這里先寫船倉中部的外觀。然后隨著觀察視線的挪動,依次分寫船窗、船欄、對聯?!芭蚤_小窗……共八扇”點明窗的位置和數目。以上都寫舟外。“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開。用一“啟”字又引導讀者從舟外到舟內。觀:集中目力看。“閉之……石青糝之”。“閉”與上文的“啟”相應。用一“閉”字又從舟內回到舟外,上面寫窗,只概括點明它的位置和數目,這里寫窗,卻細致地介紹了窗上的文字。提咨詢:上面兩個“之”,意思一樣么?明確:不一樣。前一個“之”代小窗,后一個“之”代窗上刻的字。提咨詢:窗上的對聯為什么要刻這十六個字,而不刻別的字?明確:這十六個字是前、后《赤壁賦》中的名句:摘錄下來組成對聯,刻在小窗上,不僅與上節“大蘇泛赤壁”相應,特別切題,而且也能夠啟發讀者聯想到核舟外的赤壁風光。同時,作者真切地將它們描繪出來,足以見他對核舟觀察的精細。歸納:第2節主要寫船倉。作者是按觀察順序依次來寫。以寫船倉為主。其次序是先寫倉,次寫篛篷、小窗,再寫欄桿,后寫對聯,其中又以寫窗和對聯為主。同學們按上述順序加以理解經歷,有助于背誦(這點也可視詳細情況,啟發提咨詢,讓學生考慮答復)。板書;概貌;首尾長分八有奇,高可二黍許。船倉:篛篷、小窗、欄桿、對聯。(七)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引導學生回憶第1.2節的層次(不看書),然后老師念一句譯文,學生朗讀一句原文(反復兩到三次),再要學生合上課本,老師譯一句譯文,學生背誦一句原文。四課堂作業。解釋以下詞語的意思:以、曰、嘗、貽、蓋、云、有、許、覆之、閉之、糝之。老師巡回檢查以后加以補充糾正,要求學生課后謄正到《文言詞語積累本》上。五課外作業:接著背誦第1、2節。第二課時教學要點:指導學習課第3、4節。教學步驟:一復習舊課:(一)檢查《文言詞語積累本》謄正情況,并加以講評。(二)指名學生背誦第1、2節,并加以講評。二學習新課。第2節寫的核舟的中部,主要是寫物,第3節則是寫人。(一)指名學生翻譯第3節。老師補充。第3節寫船頭蘇、黃、佛的姿勢和活動?!按^坐三人……魯直居左”。峨冠:前面省略了動詞“戴”。而:連詞,連接“峨冠”和“多髯”,表示并列關系。者: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字構造的“的”,指人。這里先總記人數,后分記三人姓名。在分記中,關于東坡,著力展示其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寫,鮮明地突出這一主要人物,照應“大蘇泛赤壁”一句,緊扣核舟主題;對黃、佛,卻只點明他們的位置,行文有詳有略,有主有次。下面分兩組描繪三個雕象。先寫蘇、黃。“蘇、黃共閱一手卷……各隱卷底衣褶中”,如有所語:“所”和它后面的助詞“語”組成名詞性詞組,直譯成現代漢語是:好象在說話似的。這里按從上到下的順序描繪,以“手卷”為界,先寫蘇、黃上半身。詳細寫法是先總后分:先總寫蘇、黃的動態,后分寫時,則先蘇后黃。寫蘇、黃共閱手卷的狀態時,極其傳神,把兩人共同欣賞書畫的興味,情投意合的情態,刻畫得活靈敏現,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雕刻藝人把人物刻活了,作者也把人物寫活了。從“東坡現右足”起,轉為寫兩人的下半身,寫法正好與上面相反,是先分后合?!艾F”與“隱”正好相對,“微側”補述“坐”的姿勢。兩人的衣褶都看得特別清晰,可見刻工技藝之高,作者描繪之細。次寫佛印,“佛印絕類彌勒……珠可歷歷數也”。絕:極。類:象。作者先寫外形,次寫神態,后寫次勢。寫佛印的“矯首昂視”與前面蘇、黃的共閱手卷,一俯一仰,互相對照,足見藝人的匠心獨運;寫神情不屬是由于僧俗不同,各具特色。這種區別,又是由他們各自的教養與身分決定的。這說明雕刻藝人和作者對當時社會生活和各種人物的觀察特別細致,特別深入?!爸榭蓺v歷數”,細致至極,寫盡刻工的奇巧。第3節寫船頭蘇、黃、佛的雕像,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先總述,后分述。板書:船頭:蘇、黃、共閱手卷,佛印欣賞江景。(二)指名學生翻譯第4節,老師補充。第4節寫船尾兩個舟子的姿勢和活動?!爸畚矙M臥一楫……假設聽茶聲然”。橫臥:平放,說明不用“楫”;與首段“泛”字相應。居,站。假設……狀;像……模樣,嘯:撮口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呼:喊出高而嘹亮的聲音?!皣[呼”能夠譯為“大聲呼叫”。撫:摸著。其:指示代詞,那人,假設……然:像……似的、像……模樣,然:句尾助詞,這一節的描繪,用詞造句,特別有分寸,居右者“仰面“嘯呼”,以動為主;居左者俯首“聽茶聲”,以靜為主。一動一靜,繪聲繪形,極寫核舟的奇巧。足見雕刻藝人之精工,表達了作者揣摩體會細膩入微。這一切寫船尾,作者先寫船槳,便于描繪兩個舟子的位置。他們以橫臥的(楫)為界,一個居右,一個居左。居右者在嘯呼,顯得爽朗,居左者在烹茶,顯得特別沉靜。板書:船尾:舟子二個,居右者嘯呼,居左者烹茶。三課堂作業口頭解釋以下詞語的意思:髯絕類屬詘衡。老師補充糾正后,要學生譽寫到《文言詞語積累本》上。四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第3、4節(做法同前,在此從略)。五課外作業:接著背誦第3、4節。第三課時教學目的:講讀課文第5、6節,歸納文章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歸納本文古今詞義的異同和一些語句在詞序上與現代漢語的異同。教學步驟:一復習舊課。(1)檢查《文言詞語積累本》譽正情況。(2)指名學生背誦第3、4節并加以講評。二講讀新課。(一)指名學生翻譯第5節,老師補充。第5節寫船背上所刻的題名?!按场倍?,點明觀察和描繪的部位。其:指示代詞,那個。船者:船底。交代船底較平,才能夠題名篆刻,照應“罔不因勢象形”。則:順承連詞,就。題:書寫,這里指雕刻。題名:即雕刻了名字。其上:其,代詞。指代船的底部,“其”的前面能夠加上介詞“于”。船底本來沒有東面能夠雕刻。如今刻上題名和篆章,可見雕刻藝人能充分利用桃核的空間,構思精巧,又一次與首節相應,接著記題名內容。文曰:文字是。甫:也寫作“父”,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常附在表字之后。“虞山王毅叔遠甫”譯成現代漢語是:虞山人姓王名毅字叔遠。這里交代核舟制造的時間、雕刻者的籍貫和姓名,以補足首節“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的表達。下邊記題名的筆畫和顏色。假設:像。其:代詞,指代“文”。筆畫像蚊足一樣細,其小可知;而一鉤一畫又都清清晰楚,又能夠見出它的“奇巧”。接著再寫篆章的內容和顏色,篆:,漢字的一種書體,有小篆和大篆之分。初平山人:雕刻者的別號,古代文人往往喜愛用某某山人、某某居士之類作別號,題名的筆畫細假設蚊足,篆章勢必也是如此,因此作者略去不寫,而圖章適應用紅色印泥,因此要提“其色丹”。其:代詞,指代篆章“文”。第5節寫船底,主要寫題名和篆章。先寫題名,交代制造年月和雕刻者的籍貫、姓名,后寫篆章,補述雕刻者的別號。以上四節是本文的第二段,是分敘,由船倉、船頭、船尾到船底,層層寫來,井然有序,而在一般的描繪中,又細寫船頭三個人的形象,重點特別突出;同時,文章處處照應第一節,緊扣“奇巧”二字行文。板書:船者:題名和篆章,文字內容、字跡筆畫、顏色。(二)指名學生翻譯第6節。老師補充。這一節是全文的總結。先總結人。通:共、總。一:滿、全、整個。為:動詞,雕刻。接著總結窗戶。再總結物件。最后總結雕刻的字數。從“為”之后,數詞全放在名詞后面,省去量詞,做補語,表示數字的強調。與現代漢語詞序不同,譯成現代漢語要補出量詞。以上統計,足見人和物特別多。下邊卻寫核舟之長。而:轉機連詞,但是。其:代詞,指代核舟。曾:副詞,作竟講,表示意想不到的語氣。核舟“不盈寸”,上面竟刻了這么多的東西。作者以數目之多比照體積之小,更見雕刻藝人的“奇巧”。接著交代核舟的原料。蓋:句首發語詞,原來是。者:直當于現代漢語“的”字構造的“的”,指代修狹的桃核。之:代詞,指代核舟,能夠不譯出。這里點明核舟之“核”,與第2節開頭相照應。作者作了上面的總結,末尾以贊美收束全文。亦:也。靈怪:奇妙,含有“鬼斧神工”的意思?!办`怪”與音節的“奇巧”相照應。以上是第三段,總計核舟上的人、物、字等,以贊美作結,再次突出藝人技藝的高超。板書:總計:人五,窗八,篛篷、楫、爐、壺、手卷、念珠各一,題名、篆文三十四字。三指名學生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描繪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眾多的人、物的情態,生動地反映并贊揚我國古代工藝美術品的水平,以及雕刻藝人杰出的技巧,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四指名學生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一)層次清晰,重點突出。(二)觀察細致,描寫生動。五課堂作業1.做課文后面“考慮和練習”三。[參考答案]現代漢語是在古代漢語的根底上開展起來的。有一部分詞,古今詞義完全一樣,如“人、窗、手”等。但是不少詞,現代的意思與古代的意思已經不一樣了,如“1”句中的“曰”,如今說“叫做”?!?”句中的“貽”,如今說“贈、送”?!?”句中的“髯”,如今說“胡子”、“胡須”?!?”句中的“夷”,如今說“平”。2.做課文后面“考慮練習”四。[參考答案]詞序是指詞在句中的先后次序。古今漢語句子中的次序大體一樣。如“1”,詞序是一樣的(不過,在數詞“一”后面要加上相應的量詞“幅”);“2”,詞序也一樣(數詞“一”后面也應當加上量詞“支”);“3”詞序也是一樣的。“4”中,“通計一舟”的詞序一樣(在數詞“一”后面要加上量詞“只”或“條”),但“為人五”、“為窗八”的詞序卻不同,現代漢語要說成“刻了五個人”、“刻了八扇窗子”,名詞和數詞的位置要倒過來,并在數詞后面加上相應的量詞。六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第5、6節(做法同前,在此從略)七課外作業:1.背誦和默寫課文第二段。2.自選一件制造精巧的工藝品,認真細致地進展觀察,然后學習本文的寫法,寫一篇短文。概貌:首尾長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船倉:篛篷、小窗、欄桿、對聯核舟船頭:蘇、黃共閱手卷,佛印欣賞江景,大蘇泛赤壁船尾:舟子二人,居右者嘯呼,居左者烹茶,船背:題名和篆章,文字內容,字跡筆畫、顏色,總計:人五、窗八、篛篷、楫、爐、壺、手卷、念珠各一;題名、篆文三十四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