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社戲》教案一、課題名稱《社戲》二、教材分析《社戲》是魯迅小說的經典篇目,被選入初中語文教材。本文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 “我” 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的全過程。通過對 “我” 的所見、所聞、所感的細致描繪,展現了江南水鄉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刻畫了一群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的農家少年形象,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懷念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情感。同時,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狀況,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從寫作手法上看,文章結構嚴謹,敘事詳略得當,景物描寫細膩優美,人物刻畫栩栩如生,語言簡潔生動且富有表現力,為學生學習小說寫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三、教學目標(一)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生能夠積累文中的重點字詞,理解并正確運用。學習作者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體會詞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和作用,提高語言鑒賞能力。能夠模仿文中的景物描寫片段,進行簡單的寫作練習,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二)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梳理故事情節,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性格特點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深度思考能力。對文章結尾看似矛盾的語句進行深入探究,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審美鑒賞與創造賞析文中優美的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筆下江南水鄉的獨特風光,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感受小說中人物的人性美,體會作者對純真、善良、和諧人際關系的贊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引導學生從小說的情節、人物、環境等方面,體會小說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四)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文中所涉及的江南水鄉的民俗文化,如社戲等,感受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認同感。體會作者在作品中所傳達的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傳承和弘揚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四、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圍繞看戲展開的詳略得當的敘事結構。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寫,體會其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理解并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感受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二)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結尾對 “豆” 與 “戲” 評價的深刻內涵,體會作者復雜的情感。深入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現實,感受作者的愛國情懷。五、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制作教學 PPT,包含課文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音頻視頻等;準備課堂練習資料和課后作業資料。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閱作者魯迅的相關資料,標注生字詞,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六、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教師活動:播放一段充滿童趣的兒童嬉戲視頻,視頻中展現孩子們在田野里奔跑、在河邊捉魚、在院子里玩耍等場景。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同學們,看到這段視頻,你們腦海中有沒有浮現出自己童年里那些難忘的場景呢?大家可以簡單說一說。” 隨后,展示一些與童年生活相關的圖片,如放風箏、跳皮筋、丟沙包等,繼續引導學生回憶童年。接著說:“很多作家都喜歡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童年的美好時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社戲》,就是魯迅先生回憶自己童年經歷的一篇小說。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受他的童年故事。”學生活動:認真觀看視頻和圖片,積極參與老師的互動,分享自己童年中難忘的場景,如和小伙伴一起在樹林里探險、在雪地里堆雪人等。(二)故事情節回顧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之前課程梳理的故事情節,提問:“圍繞課題‘社戲’,從時間角度來看,全文是怎樣安排的呢?” 在學生回答后進行總結,并在黑板上簡單板書:看戲前 —— 看社戲 —— 看戲后。接著繼續提問:“從敘事角度來看,文中都記敘了哪些事情呢?”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補充完善。學生活動: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舉手回答,回顧出隨母歸省、鄉間生活(看戲前)、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夜歸航、偷豆煮豆(看社戲)、戲后余波(看戲后)等事件。(三)走進文本記住一句話教師活動: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 “我” 評價社戲的句子,然后請一位同學站起來朗讀文章最后一句話:“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接著讓全體學生自由放聲朗讀三遍這句話,提問:“大家從這句話里能讀出哪些信息呢?” 引導學生從情感、對豆和戲的評價等方面思考。學生活動:認真朗讀句子,積極思考,回答出讀出了那夜的豆好吃,戲好看,還能從 “再沒有”“也不再” 等詞中感受到 “我” 對那夜好豆、好戲的難忘、懷念之情。說清一件事教師活動:提出問題:“那夜戲到底是不是特別精彩?那夜的豆是不是特別好吃呢?” 讓學生自己默讀文中 “船頭看戲” 的內容(14 - 21 段),并在書上圈點勾畫出相關依據。之后,在教室里巡視,觀察學生的閱讀情況,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待學生閱讀思考結束后,邀請幾位同學站起來分享自己找到的依據,并進行總結。接著又問:“戲不好看,那夜的豆好吃嗎?那晚孩子們吃的羅漢豆是怎樣做的?” 引導學生思考豆的做法并得出結論。最后拋出關鍵問題:“那夜,戲不好看,豆也不好吃,但文章結尾‘我’卻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這看似矛盾的結尾,你是如何理解的?究竟是什么讓‘迅哥’覺得那個夜晚這么好,以至久久不能忘懷?”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明確要求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在討論結束后進行發言。學生活動:認真默讀課文,在文中仔細圈點勾畫出表明戲不好看的依據,如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沒翻;想看 “蛇精” 和 “跳老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最怕看 “老旦”,她還是不停地唱著;男孩子的 “喃喃的罵”、“不停的吁氣”、“打起呵欠” 等。回答出那晚的豆只用清水煮熟,加了點鹽,不好吃。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熱烈討論,分析讓 “迅哥” 難忘的原因,可能會提到小伙伴們的熱情善良、鄉村的自然風光、自由的生活氛圍等。小組代表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四)內容總結教師活動:根據學生在前面環節的發言,進行總結:“通過剛才同學們的精彩發言,我們看到‘我’懷念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在看戲的過程中和小伙伴們結下的真摯的友誼,領略到的江南水鄉特有的優美的風光,還有自由和諧的生活。這正印證了歐陽修《醉翁亭記》里面說的一句話‘醉翁之意不在酒’啊,那夜的‘戲’與‘豆’的‘好’不在于它們本身,而在‘豆外’、‘戲外’多姿多彩的鄉村生活,是‘我’在城鎮從未經歷過的,所以普通的豆也味道獨特,乏味的戲也精彩萬分,充分表達了‘我’對這段往事的美好回憶和深刻懷念。” 然后,帶領學生深情地齊讀文章最后一段,再次體會這份純真感情。學生活動:認真聆聽老師的總結,跟隨老師的引導,齊讀文章最后一段,沉浸在對文章美好情感的體會中。(五)主旨探究創作背景介紹教師活動:向學生介紹本文的創作背景:“1922 年前后,作者看到了曾飽含熱望的辛亥革命終遭夭折的悲慘結局,也目睹了仍處于軍閥混戰、封建割據下的種種黑暗、落后、冷酷、污濁的社會現狀,本文便創作于這一時期。《社戲》選自《吶喊》,和它同期的還有《狂人日記》《阿 Q 正傳》《故鄉》等作品。”學生活動:認真聆聽老師對創作背景的介紹,了解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為理解文章主旨做鋪墊。資料延伸教師活動:展示《狂人日記》《阿 Q 正傳》《故鄉》《墳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的一些經典語句,如 “常常晝夜顛倒的我,每到凌晨都會有一種感覺:自己是這座城市里唯一還醒著的人,那種心情堪比貓頭鷹倒掛在深夜的森林里,孤獨地盯著外面的一片漆黑,想著大家都已經各自在床上做夢。那些夢里拒絕我的參與,而醒著的世界也都沒為我亮著燈。”“阿 Q 在形式上打敗了,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閑人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阿 Q 站了一刻,心里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于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對于后代,魯迅作為長輩的心愿是:‘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引導學生簡單感受這些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和作者的情感。學生活動:閱讀老師展示的資料,思考這些語句所表達的內涵,初步感受魯迅作品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意義。主旨探究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清楚地看到了中國舊知識分子身上固有的弱點。那么,能夠推動中國走向光明的力量究竟在哪兒呢?結合我們對《社戲》的學習,大家來討論一下。” 在學生討論后,總結:“魯迅先生認為在那一群生龍活虎的鄉村少年身上。小說《社戲》中所展現的,恰是兒童理想的成長環境,是自己對中國社會的期望。魯迅先生所期待的理想社會,終在共產黨領導下新中國實現了,我們現在的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我們的社會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在這種保障下,我們才可以茁壯成長,終成棟梁。”學生活動:參與討論,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理解魯迅在《社戲》中通過對鄉村少年和鄉村生活的描寫,表達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六)內容延伸教師活動:展示冰心和三毛關于童年的名言:“冰心說:童年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三毛說:童年,只有在回憶中顯現時才成就的那么完美。” 然后引導學生:“童年的一切總是那么美好,它好像一顆糖果,讓我們一想到就能感受那甜甜的味道,你們有沒有有趣的童年故事想分享給大家呢?”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學生活動:思考自己的童年故事,踴躍舉手發言,分享自己童年中有趣的經歷,如一次難忘的野炊、和家人一起旅游的趣事等。(七)課堂小結教師活動:對整堂課進行總結:“魯迅先生用細膩而優美的筆觸為我們描畫了一段江南水鄉的童年生活,文末一句,更是道出了人生共同體驗和感受,童年是一幅畫,畫上有我們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支舞,舞中有我們的喜怒哀樂;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們繽紛的世界。希望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不僅能感受到魯迅筆下童年的美好,也能更加珍惜自己現在的生活。”學生活動:認真聆聽老師的課堂小結,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對童年的感悟。七、作業布置閱讀《社戲》原文開頭部分,體會作者通過寫不同的看戲經歷,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思?(要求:寫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闡述自己的理解。)你是否也有過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難忘的童年故事?請寫下來給大家分享。(要求:字數不少于 500 字,注意敘事清晰,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八、教學反思在本次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社戲》這篇文章,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在情境導入環節,通過播放視頻和展示圖片,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快速進入到對童年回憶的氛圍中,為理解課文奠定了情感基礎。在故事情節回顧和走進文本環節,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通過自主閱讀和小組討論,較好地理解了文章內容和人物形象。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尾的深刻內涵時,部分學生理解起來仍有困難,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引導,采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