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下《三月桃花水》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文化自信:感受對春天的美好,對祖國自然風貌的熱愛。語言運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正確認讀“綺、和、談”等生字詞,理解“綺麗”“應和”“纖細”等詞語含義。審美創造:通過“聽、讀、畫、演”多感官聯動,想象畫面,感受文本的詩意與畫面感。 思維能力:體會作者對自然之美的細膩觀察,激發學生對春天、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重點:聚焦語言細節,品析“聲音如鈴鐺”“倒影如明鏡”等句的修辭之美。 難點:理解“桃花水”不僅是春景,更是春天生命力的象征;感悟“沉醉”背后的深層情感。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含桃花流水視頻、流水聲與鳥鳴音頻、生字動態書寫演示)。 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激趣引思1. 組詞聯想,勾連經驗板書“桃花”,提問:“提到桃花,你會想到什么顏色、氣味或場景?”(預設:粉紅、清香、溪邊落花、春游……) 出示課題《三月桃花水》,追問:“‘桃花水’是什么?作者為何這樣命名?”(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插圖猜測:春水映桃花/桃花飄落水面)。 2. 視聽渲染,初感意境播放動態視頻:三月桃花盛放,花瓣隨風飄落溪流,配樂《春江花月夜》片段。 任務:觀看后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表達感受,并說明理由。(例:“溫暖,因為粉色花瓣像春天的笑臉。”) 二、初讀感知,夯實基礎1. 闖關解字,趣味識字第一關“我會讀”課件動態呈現生詞卡(綺麗、應和、纖細、酒窩、沉醉),學生搶讀,重點糾正“應和”(hè)的讀音,對比造句:“我和(hé)朋友唱和(hè)古詩。” 第二關“我會解” “‘像一匹明潔的絲綢’中,‘絲綢’給你什么感覺?”(光滑、柔軟);展示鈴鐺搖晃發聲,聯系“像一串小鈴鐺”體會聲音的清脆。 2. 整體朗讀,梳理文脈配樂師生合作讀:教師讀問句(“是什么聲音……”),學生接讀答句(“啊,河流醒來了……”)。 任務卡填寫: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______”(豎琴/明鏡/酒窖),并標注對應段落。 三、精讀品析,深度探究板塊一:聆聽“豎琴之聲”,品比喻之妙1. 對比朗讀,發現語言密碼出示原句與改句: 原句:“那忽大忽小的水聲,應和著拖拉機的鳴響。” 改句:“水聲和拖拉機聲一起響。” 同桌討論:哪句更生動?圈出關鍵詞(忽大忽小、應和、鳴響),體會水流聲的變幻與生機。 2. 角色扮演,沉浸體驗 情境創設:“如果你是小溪流水,會怎樣與拖拉機、麥苗‘對話’?” 例:學生模擬水流聲(嘩啦——叮咚),另一組模仿拖拉機“隆隆”聲,體會“應和”的交響效果。 3. 遷移仿寫,活用修辭仿寫支架:“是什么聲音,像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例引導:“是什么歌聲,像一陣溫柔的風,悄悄掠過田野?” 板塊二:凝視“明鏡之影”,悟擬人之情1. 想象繪畫,還原畫面默讀第5-6段,任務:選擇一句最喜愛的描寫,用彩筆在學習單上畫出“桃花水中的倒影”。 展示分享:學生解說畫作,用文中的語言描述“燕子裹白云”“垂柳如煙”“姑娘似紅蓮”等畫面。 2. 探究“明鏡”深意 提問:“為何說桃花水是‘明鏡’而非普通的鏡子?” 引導:聯系“明鏡”特點(清澈、明亮),引申“它不僅照景,更映照出春天的生命與希望”。 3. 情感升華,鏈接生活討論:“為何作者‘沉醉’?你在生活中是否曾為自然美景沉醉?” 拓展:播放城市污水與清澈溪流對比圖,探討“如何讓桃花水永遠明凈”,記錄學生提出的環保措施(如垃圾分類、節約用水)。 四、小結:板書梳理,凝練要點三月桃花水 ↗聲音之美:豎琴(比喻) → 靈動生 機 ↘倒影之美:明鏡(擬人) → 生命希望 沉醉自然之美,守護綠水青山 五:作業 1. 必做(積累本):摘抄3個比喻句,并為每句寫1句賞析(例:“‘像一串小鈴鐺’寫出了水聲的清脆歡快”)。 2.選做:為課文配一幅插畫,題寫一句原創小詩(格式參考:“三月桃花水,叮咚唱春歌,柳影搖碧波,醉心不愿歸”)。 3. 推薦閱讀,拓寬視野對比閱讀:朱自清《春》片段(春雨圖)、艾青《綠》,思考“不同作家如何描寫春天的水”。板書設計三月桃花水聽 看豎琴 明鏡多變 清澈輕柔 干凈動聽 明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