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大單元整體教學】4.14《擰螺絲的學問》整體設計+課時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大單元整體教學】4.14《擰螺絲的學問》整體設計+課時教案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學科
第2課時教學設計
課題 擰螺絲的學問
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
1.教學內容分析 輪軸從杠桿轉化而來,研究的內容從剪刀、螺絲刀、蹺蹺板變成了用鑰匙擰開的門鎖、門把手、提水的轆轤、內六角扳手,具有了別樣的形態和使用方法。 本課教學內容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輪軸的結構。教材先選擇生活中最常見的螺絲刀和方向盤,引導學生認識輪軸的結構,說明輪軸的存在。在此基礎上,通過具體事例辨析輪軸的兩個部分,讓學生尋找削筆器、門把手、水龍頭哪部分是輪,哪部分是軸,將學生的視角從物體導向具體部位。 第二部分,研究輪軸在什么情況下更省力。引導學生分兩個步驟進行實驗,即:在軸上鉤碼不變的情況下,在輪上掛幾個鉤碼可以使輪軸保持平衡;換更大的輪后,所掛鉤碼的個數是否有變化,使學生懂得在輪上用力省力,還是在軸上用力省力。 第三部分,認識各種各樣的輪軸。觀察多種輪軸及其使用的相關圖片,分析其使用原理,懂得如何使用這些輪軸。 第四部分,了解科學史。閱讀《天工開物》中關于輪軸的記載,了解使用輪軸工具的歷史,且有些目前還在使用,說明這些發明創造推動了技術和社會的發展。
2.學習者分析 學生此前已學習過杠桿的原理,雖然未明確輪軸與杠桿的內在聯系(輪軸是變形杠桿),但這一知識為其理解輪軸省力的機制提供了潛在基礎。多數學生對螺絲刀等工具的實際操作較為陌生,缺乏對輪軸結構的直觀體驗,導致概念抽象化,可能成為學習難點。但五年級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若能通過實驗操作強化體驗,能促進概念的內化。學生已具備初步的實驗設計能力,可在教師指導下設計輪軸省力的對比實驗,突破重難點。
3.學習目標確定 科學觀念:認識輪軸裝置的結構特點。 科學思維:在比較中發現施加在輪上和軸上的力的不同作用效果。 探究實踐:了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并能分析出其原理。 態度責任:知道輪軸的應用對生產發展的價值。
4.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研究輪軸在什么情況下更省力。 難點:分析在軸上用力的輪軸的好處。
5.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內容評價指標表現程度自評互評師評☆☆☆☆☆☆介紹輪軸的結構能知道輪軸的結構特點能基本能不能研究輪軸在什么情況下更省力能通過實驗知道在輪上用力更省力能基本能不能認識各種各樣的輪軸能分析其使用原理,懂得如何使用這些輪軸能基本能不能了解科學史能明確發明創造推動了技術和社會的發展 能基本能不能學習收獲
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活動1 1.工人師傅在做什么?使用什么工具? 2.螺絲刀是一種常用的工具。它分刀柄和刀把兩部分,刀柄和刀把固定在一起。如圖 3.螺絲刀分一字形和十字形兩種,選擇合適的螺絲刀把螺絲擰進木塊。觀察體會螺絲刀是怎么轉動的? 教師小結: 螺絲刀把轉動的半徑大,刀柄轉動的半徑小。我們把半徑大的叫輪,半徑小的叫軸。如圖, 像這樣,輪和軸固定在一起,輪轉動時軸也跟著轉動的裝置叫作輪軸。 方向盤外側的圓盤是輪,中心是軸。輪和軸固定在一起,輪轉動時軸也跟著轉動,所以方向盤也是輪軸。如圖, 輪軸和杠桿一樣都是簡單機械,簡單機械能改變力的大小和方向。 4.找一找,這些物品中哪一部分是輪,哪一部分是軸。 學生活動1 使用螺絲刀擰螺絲 組內實驗,交流體會:刀把帶動刀柄轉動 削筆器,搖柄是輪,鉛筆對面的螺母是軸;門把手,球型把手是輪,鎖芯是軸;水龍頭,蘭花龍頭是輪,閥門芯是軸。 活動意圖說明: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理解輪軸裝置的結構。環節二:輪軸在什么情況下更省力教師活動2 1.使用輪軸一定省力嗎?分別使用有柄螺絲刀和無柄螺絲刀擰螺絲,交流自己的用力情況。 2.指導學生實驗 (1)提供實驗器材:支架、鉤碼、輪(大輪和小輪)和軸、鉤碼 (2)講解實驗設計 ①組裝好輪軸實驗裝置。 ②在軸上掛一定數量的鉤碼。 ③觀察在輪上掛多少個鉤碼,才能使輪軸平衡。 ④保持軸上鉤碼個數不變,換更大的輪,重復實驗步驟③ 。 (3)指導填寫:輪軸的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的實驗記錄表 (4)實驗演示(播放視頻) (5)實驗交流 ①當輪軸平衡時,在軸和輪上所掛鉤碼的個數相同嗎? ②換更大的輪后,所掛鉤碼的個數有變化嗎? 教師:省力表現為在大輪上以數量較少的鉤碼來平衡小輪上數量較多的鉤碼。 ③想一想:是在輪上用力省力,還是在軸上用力省力? 3.實踐:內六角扳手也是一種輪軸工具。在擰內六角螺絲時,怎樣做更省力?為什么?如圖, 因為手柄好比輪軸上的輪,扳手與螺絲的接觸面好比軸,由于軸不變,輪越大就越省力。學生活動2 組內操作交流體會:用無柄螺絲刀,是在軸上用力,費力;用有柄螺絲刀,是在輪上用力,省力。 組內實驗,搜集數據 輪軸平衡時,在輪上懸掛的鉤碼少,在軸上懸掛的鉤碼多。 輪越大, 懸掛的鉤碼越少,輪軸也越省力。 鉤碼數量的多少, 表示用力的大小。在輪上用力更省力 實踐操作,小組內進行:把長柄作為輪,把短柄作為軸,轉動長柄擰螺絲,更省力。活動意圖說明: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讓其通過在輪和軸上掛不同數量的鉤碼,或者換成更大的輪以后,如何使輪軸平衡的探究活動,發現輪軸省力的奧秘。環節三:認識各種各樣的輪軸教師活動3 1.分析下面輪軸類工具,在輪上用力的畫“√”,在軸上用力的畫“○”。 2.舉例說明在軸上用力的輪軸有什么好處。學生活動3 前三個打對號,后一個畫圈 都打對號 竹蜻蜓,在軸上用力,可利用其在手心連續滾動多圈,使葉片快速轉動。 搟面杖,在軸上用力,使輪轉動的距離遠。活動意圖說明:應用并鞏固實踐研究的成果,分辨輪與軸的具體部位,了解生活中多種輪軸的妙處,增進對輪軸的理解。環節四:了解科學史教師活動4 《天工開物》介紹的哪些具用到了輪軸原理?請指出它們的輪和軸。學生活動4 閱讀資料回答: 活動意圖說明:說明古時人們就開始使用輪軸,借助古代輪軸工具的發明,讓學生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7.板書設計 擰螺絲的學問 輪軸特征:①半徑較大的為輪,半徑較小的為軸 ②輪與軸固定在一起 ③輪和軸同時轉動xxxx 輪軸作用:在輪上用力更省力
8.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課堂練習: 1.下圖是內六角的扳手,用端口①②擰相同大小的螺絲(如圖)時,最省力的是哪端( ) ①A.端口① B.端口② C.端口①②沒有區別 2.如圖是同學們在研究輪軸的作用,實驗表述不正確的是( ) A.輪越大,輪軸越費力 B.軸越小,輪軸越省力 C.在輪上用力更省力 3.教室的門把手斷了,開、關門變得特別費力,這是因為( ) A.輪軸的軸變短了 B.輪軸的軸變長了 C. 輪軸的輪變小了 4.下列各種情形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學原理,與其他工具所包含的原理不同的是( ) 5.下圖是古人發明的工具,其中和汽車方向盤原理相同的是( ) 【參考答案】 6.如下圖,兩個輪軸的軸大小都一樣,輪一大一小,軸上掛相同重量物體,兩個輪上分別掛物體甲、乙后都能保持平衡,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比乙重 B.乙比甲重 C.甲、乙一樣重 參考答案 BACABB 作業布置:游戲 第一局 1.拿一把無柄螺絲刀,兩位同學用單手各握一頭。 2.兩人分別向反方向旋轉,看誰的手勁大。 第二局 1.拿出一把有柄螺絲刀,請力小的同學握木柄,力大的同學握刀桿。2.兩人分別向反方向旋轉,看誰勝利。 如圖,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學科
單元基本信息
單元主題 簡單機械
課標要求 一、核心概念 (四)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恒 (十二)技術、工程與社會 二、學習內容 4.1能的形式、轉移與轉化 ②知道簡單機械(杠桿、滑輪、輪軸、斜面)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12.2技術與工程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③知道技術對提高生產效率或工作效率的影響,舉例說明應用適當技術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或工作效率。 三、學業要求 1.知道常見的簡單機械(杠桿、滑輪、輪軸、斜面)及其應用 2.能說出技術與工程的基本特點及其對提高生產效率或工作效率的 作用。
單元課時設計 4課時
一、單元學習主題分析(體現學習主題的育人價值)
主題名稱 簡單機械
單元設計意圖 1.本單元主題的提出 在工業化社會中,大到國家重大工程,小到家庭生活用品,機械無處不在。機械產品是科技不斷進步的成果,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理解簡單機械的工作原理,學會使用簡單機械,甚至創造性使用身邊的材料制造簡單機械,都是現代公民應該具有的素養。學習簡單機械單元的內容,就是為學生們未來的生活奠定基礎,讓他們成為未來生活的改善者和創造者。 本單元的教學主題的設立與安排,不僅是教材內容螺旋式上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學生知識建構與能力培養的有機載體。學生參與這一主題內容的學習,特別是本單元的系列研究活動,如探究杠桿的秘密、研究輪軸在什么情況下更省力、研究用定滑輪和動滑輪提升物體時是否省力、研究拉小車的力與斜面坡度大小的關系,將為中學的物理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水平。 2.本單元對《課程標準》的落實 本單元通過一系列實驗操作、體驗、設計等活動,落實《課程標準》高年段的課程目標。 科學觀念:知道利用技術與工程能提高生產效率和工作效率。 科學思維: 通過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方法,抓住簡單事物的本質特征,展示對事物的系統、結構、關系、過程及循環的理解,能使用或建構模型,解釋有關的科學現象和過程。 能形成事物動態變化的圖景,掌握比較的方法和分類的基本要求,善于用類比的方法認識事物的特征,理解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基本方法并用于解決真實情境中的簡單問題,抽象概括常見事物的本質特征,比較全面地分析問題的各種影響因素;針對具體問題提出假設,基于交流情境提出觀點,建立證據與假設或觀點之間的聯系;分析科學實驗中的變量控制。 具有基于事物的結構、功能等展開想象的能力,能運用重組思維、發散思維、突破定勢等創造性思維的基本方法,基于科學原理提出有一定新穎性和合理性的觀點;能進行初步的創意設計,并利用影像、文字或實物表達自己的創意。 探究實踐: 能基于所學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和研究假設,制訂比較完整的探究計劃,設計控制 變量的實驗方案。初步具有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問題和制訂比較完整的探究計劃的能力。 能運用觀察、實驗、查閱資料、實地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信息,用科學語言、概念圖、統計圖表等記錄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結果,并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學探究的結論,判斷結論與假設是否一致。初步具有獲取信息、運用科學方法描述和處理信息并得出結論的能力。 采用不同方式(如小論文、調查報告等)呈現探究的過程與結果,嘗試運用科學原理進行解釋,對探究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和總結性評價,完善探究報告。初步具有交流探究過程和結果,并進行評價、反思、改進的能力。 能利用相關儀器設備進行觀察并記錄;應用所學科學原理設計并制作簡單的裝置,能進行模擬演示并簡要解釋;能根據證據改進實物模型的設計和制作。具有初步的構思、設計、實施、驗證與改進的能力。 能自主制訂和執行學習計劃,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策略,進行有效的總結和反思。具有初步的制訂學習計劃、監控學習過程和總結反思的能力。 責任態度: 在好奇心驅使下,表現出對現象發生原因的因果興趣;不盲從,不迷信權威,能以事實為依據作出獨立判斷,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愿意調整自己的想法;善于有依據地質疑別人的觀點,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實踐,初步具有創新的興趣;就科學問題在認識上的分歧,樂于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和辯論,基于證據反思和調整探究活動。 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中需要考慮倫理道德;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3.熟悉整套教材內容,明確該單元在整套教材中與其他單元的關系和作用。 4.本單元次級主題的構成及邏輯關系 本單元圍繞簡單機械展開,選取了生活中比較常見且應用廣泛的四種簡單機械——杠桿、輪軸、滑輪、斜面為次級主題,設置了《撬重物的竅門》《擰螺絲的學問》《升旗的方法》《斜坡的啟示》四課。 從杠桿、輪軸、滑輪、斜面的特征來看,輪軸、滑輪屬于杠桿類機械,其本質為杠桿的變形,可將這四種簡單機械劃分為兩組,即杠桿、輪軸、滑輪為一組,斜面為一組。因此,本單元的四課也可分為并列的兩個部分,其中,《撬重物的竅門》《擰螺絲的學問》《升旗的方法》為第一部分,《斜坡的啟示》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擰螺絲的學問》和《升旗的方法》分別與第一課《撬重物的竅門》成遞進關系。 從教材內容的編排來看,由于《課程標準》沒有要求落實杠桿類機械之間的關聯,且將杠桿、滑輪、輪軸、斜面作為并列的簡單機械,故遵照《課程標準》要求,從小學科學的教學出發,也可將本單元的四課視作并列關系。
主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對機械的認識基本上集中于那些大型的機器,如挖土機、吊車等,而生活中的門把手、撬棍等,他們并不認為是機械;他們知道這些工具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但為什么在不同的場合要用不同的工具,其中都有什么科學原理,并沒有基本的認識;在二年級時他們運用工具,擰過螺絲、做過小板凳,但對屬于簡單機械的這些工具省力的原理認識不足,尤其對生活現象背后的原因缺少認知和思考能力。本單元的內容是對低年級學習內容的深化,并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生活中簡單機械的應用及蘊含的科學原理。
開放性學習環境 1.指導性預習:閱讀+問題+檢測; 2.大單元大概念大任務課堂學習:問題+探究+講述+整合+實戰; 3.現代教育新技術:PPTX+微視頻+網絡+師生互助
二、單元學習目標設計(基于標準、分析教材、結合學情,體現素養導向)
單元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 認識常見的簡單機械——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的結構特征。 科學思維: 通過探究實驗,了解不同的簡單機械在什么情況下省力 探究實踐: 能夠辨別生活中的簡單機械,會使用一些簡單機械。 態度責任: 在組裝、制作簡單機械的過程中,感受技術發展對社會和生活的影響。
三、學習活動/任務設計(指向學習目標,強調學生的活動與體驗)
第1課時 任務1 名稱: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撬動重物引入杠桿,直觀認識杠桿。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借助難度適中的挑戰活動,認識杠桿結構,體驗杠桿的作用。
任務2 名稱:用平衡尺研究杠桿 借助平衡尺實驗探究杠桿平衡秘密。 設計意圖:通過研究平衡尺在什么情況下能夠保持平衡,發現支點的位置對所需用力大小的影響。
任務3 名稱:應用研究成果 結合平衡尺實驗,對生活中的各類杠桿進行辨識:哪些杠桿省力?哪些杠桿費力?哪些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 設計意圖:將用平衡尺研究杠桿的結果運用到對一些日常杠桿用具的判斷和原理解釋,促進學生運用知識能力的提高。
任務4 名稱:做小桿秤 利用圖片引導學生制作小桿秤。 設計意圖:讓學生將習得的杠桿原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通過親自動手制作桿秤,體驗中國傳統用具的妙處,增進對杠桿的認識。
任務5 名稱:阿基米德與杠桿 閱讀“阿基米德與杠桿”的資料。 設計意圖:滲透科學史教育,并介紹阿基米德的名言:“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推動地球。”凸顯杠桿的價值,激發學生探索科學與技術的積極性。
第2課時 任務6 名稱: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觀察圖片,說說怎么使用螺絲刀和汽車轉向盤,引出輪軸話題,辨析輪和軸。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理解輪軸裝置的結構。
任務7 名稱:輪軸在什么情況下省力 引導學生分兩個步驟進行實驗,即:在軸上鉤碼不變的情況下,在輪上掛幾個鉤碼可以使輪軸保持平衡;換更大的輪后,所掛鉤碼的個數是否有變化,使學生懂得在輪上用力省力,還是在軸上用力省力。 設計意圖: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讓其通過在輪和軸上掛不同數量的鉤碼,或者換成更大的輪以后,如何使輪軸平衡的探究活動,發現輪軸省力的奧秘。
任務8 名稱:認識各種輪軸 觀察多種輪軸及其使用的相關圖片,分析其使用原理,懂得如何使用這些輪軸。 設計意圖:應用并鞏固實踐研究的成果,分辨輪與軸的具體部位,了解生活中多種輪軸的妙處,增進對輪軸的理解。
任務9 名稱:了解科學史 閱讀《天工開物》中關于輪軸的記載。 設計意圖:說明古時人們就開始使用輪軸,借助古代輪軸工具的發明,讓學生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第3課時 任務10 名稱: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升國旗,國旗為什么能上升,引出滑輪。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從學生很熟悉的升國旗活動引出對滑輪的研究,聚焦本課研究主題。
任務11 名稱:認識滑輪 出示滑輪實物,讓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認識滑輪的組成部分及其作用;通過兩幅滑輪使用時的不同狀態圖,引出定滑輪與動滑輪的概念,指導學生了解定滑輪與動滑輪的特點及異同。 設計意圖:提供給學生在觀察中發現結構特點和推測其各部分作用的鍛煉機會,在明確概念的基礎上,為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做好鋪墊。
任務12 名稱:組裝滑輪 動手組裝定滑輪和動滑輪,并研究用它們提升物體時是否省力,發現定滑輪與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設計意圖:提供實踐研究的機會,讓學生組裝和測量,發現兩種滑輪不同的用途和各自的優勢,體會在特定的環境中需要用特定的工具。
第4課 任務13 名稱: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針對兩幅圖片表達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解決搬動重物費力的問題,然后學生觀察古人搬運建造金字塔巨石的工作場景圖,引導學生比照搬運困難與解決方法,發現斜面的存在價值,最后用圖文結合的方法介紹了什么是斜面以及它的作用。 設計意圖:展現生活中費力把物體向上移動的景象,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并借助提供對照解決困難的方法,引發學生思考,為介紹和研究斜面做好鋪墊。
任務14 名稱:斜面作用 實驗研究拉小車的力與斜面坡度大小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給學生提供動手研究的機會,用事實說明用斜面可以省力,發現其坡度與省力的多少有關。
任務15 名稱:認識斜面原理的應用 教材展現了斜面的兩種變形:螺旋和盤山公路,并引導學生思考它們與斜面的關系。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斜面的變形,教材用直角三角形紙片纏繞鉛筆來進行直觀表現,幫助學生理解變形斜面的來由。 設計意圖:提供變式案例,在引導分析中拓展學生思維,教會學生用多種方法運用斜面,將科學和技術結合起來。
任務16 名稱: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引導學生尋找并分析自行車包含的簡單機械,并說明其各自的作用。 設計意圖:在分門別類地認識一些簡單機械后進行歸納,揭示本單元的研究主題——簡單機械,并在引導分析自行車上簡單機械的過程中,復習鞏固對四種簡單機械的認識。
四、單元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要素 針對單元整體描述
評價內容 第1課時:撬重物的竅門 1.認識杠桿結構特點 2.用平衡尺研究杠桿 3.應用研究成果 4.做小桿秤 5. 阿基米德與杠桿 第2課時:擰螺絲的學問 1.介紹輪軸的結構 2.研究輪軸在什么情況下更省力 3.認識各種各樣的輪軸 4.了解科學史 第3課時:升旗的方法 1.認識滑輪 2.組裝滑輪 第4課時:斜坡的啟示 1.斜面存在的價值 2.探究拉小車的力與斜面坡度大小的關系 3.認識斜面原理的應用 4.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評價指標 第1課時:撬重物的竅門 1.認識杠桿的結構,發現用杠桿撬起重物可以省力。(科學觀念) 2.運用實驗比較的方法了解杠桿撬起重物省力的原因。(科學思維) 3.通過辨析生活中的杠桿,了解杠桿有省力的、費力的,以及為什么要用到費力的杠桿;會做小桿秤并知道小桿秤稱重物的原理。(探索實踐) 4.體會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責任態度) 第2課時:擰螺絲的學問 1.認識輪軸裝置的結構特點。(科學觀念) 2.在比較中發現施加在輪上和軸上的力的不同作用效果。(科學思維) 3.了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并能分析出其原理。(探索實踐) 4.知道輪軸的應用對生產發展的價值。(責任態度) 第3課時:升旗的方法 1.認識滑輪結構和作用;知道滑輪的特征、分類及其異同。(科學觀念) 2.通過觀察比較能找到生活中運用更多的滑輪原理。(科學思維) 3.能夠通過組裝滑輪進行實驗,認識兩種滑輪的不同作用。(科學探索) 4.體會科技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責任態度) 第4課時:斜坡的啟示 1.知道斜面是簡單機械,斜面可以省力。(科學觀念) 2.借助對比實驗發現斜面的省力程度與斜面坡度大小之間的關系。(科學思維) 3.能夠發現生活中的斜面,能夠借助斜面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探索實踐) 4.知道哪些屬于簡單機械及簡單機械的作用在于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責任態度)
評價方法 課上評價 1.教師激勵評價 2.學生自我反思評價 3.成果展示,學生互評:贊賞性評價和質疑性評價 5.使用評價量化表,延時評價 課后評價 1.課時作業 2.單元測試
五、單元作業設計
一、選擇題,將正確的序號填寫在括號。 1.在輪軸的什么地方用力時比較省力( )。 A.輪 B.軸 C.任何地方 2.早期,人們會使用扁擔將水挑到家中。圖中挑水用的扁擔,可以看作杠桿類工具。如果前面的A桶重,后面的B桶輕,那么挑水人的肩膀要更靠近扁擔的( )才能保持平衡。 A.前面 B.后面 C.中間 3.如圖所示的“園林剪”修剪樹枝。下列對“園林剪”的描述正確的是( )。 ①刀口鋒利,容易剪斷樹枝 ②園林剪只應用了“杠桿”這種機械 ③橡膠手柄在修剪時可以防止打滑 ④手柄長,可以使修剪省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4.杠桿是我們常用的簡單機械,下圖這些杠桿,作用效果相同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5.用結合在一起的大輪和小輪分別代表輪軸的輪和軸(如圖所示),先用測力計直接提起重物,記錄讀數,再分別轉動大輪提起懸掛在小輪上的同一重物和分別轉動小輪提起懸掛在大輪上的同一重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轉動小輪提起大輪上的同一重物測力計讀數最小 B.轉動大輪提起小輪上的同一重物測力計讀數最小 C.轉動大輪提起小輪上的同一重物和轉動小輪提起大輪上的同一重物,測力計讀數一樣 6.中國人喜歡使用筷子吃飯,寓意“快快樂樂,快樂一輩子”。觀察圖,從杠桿角度,筷子的支點是( )。 A.① B.② C.③ 7.同學們在花園里進行一次主題為“探討杠桿原理”的科學探究活動。下圖中大石頭被撬得最遠的是( )。 A. B. C. 8.斜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下列現象沒有使用斜面的是( )。 A.螺絲釘 B.蹺蹺板 C.梯子 9.鋤頭運用了斜面和杠桿能省力的原理,下列工具中沒有運用杠桿和斜面原理的是( )。 A.園林剪 B.掃帚 C.鍘草刀 D.指甲剪 10.兩枚長短、粗細一樣的螺絲釘,一顆螺紋緊密些,一顆螺紋疏松些,用同樣的螺絲刀旋動它們的時候,( ) A.螺紋緊密的要省力些 B.螺紋疏的要省力些 C.兩者的省力情況是一樣的 二、判斷題,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搬運重物時,我們借助緩坡可以省力,借助陡坡不可以省力。( ) 2.輪軸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廣泛,有的省力,有的費力。( ) 3.鑷子和蹺蹺板是生活中的變形杠桿。( ) 4.工人利用鐵棍撬動大石頭是利用杠桿的原理。( ) 5.上坡時,走“之”字形路線會更省力。( ) 6.用解剖剪剪布更靈活方便。( ) 7.剪刀之所以靈活巧妙,是因為它具有斜面和杠桿結構特點。( ) 8.我們用鑰匙開鎖時,應用了輪軸原理。( ) 9.起重機是用定滑輪吊起重物。( ) 10.螺絲刀的刀把越粗,擰起來越費力。( ) 三、連線題:請你將下列工具與對應的原理連線。 斧頭 杠桿 開瓶器 輪軸 起重機 定滑輪 水龍頭 斜面 升國旗 滑輪組 四、問答題 1.給你2個鉤碼,如何使下面的杠桿尺達到平衡,(每幅圖畫兩個鉤碼)請在下面的圖中直接畫出來。 2.我喜歡和爸爸玩蹺蹺板,可是爸爸比我重,我怎樣才能把爸爸蹺起來呢? 五、綜合題 停放電動車的臺階下總放有一個斜面,殘疾人通道也是斜面結構,這些現象引發了探究小組對“斜面”的探究。他們準備了四個傾斜角度不同的斜面(如下圖A、B、C、D),把三個不同的物體分別放在這四個斜面上,測出提升物體時所用的拉力大小,并記錄如下表,請你根據實驗數據和圖片完成相關題目。 物體直接提起A斜面B斜面C斜面D斜面13.4N1.0N1.25N1.35N1.7N211.5N0.9N5.3N7.1N8.0N34.8N1.4N2.1N2.8N3.3N
(1)此實驗主要探究的問題是 。 (2)探究小組發現表格中有個數據有問題,這個數據是 。 (3)實驗中發現數據有問題,比較科學的做法是_____。 A.直接修改數據 B.更換所有的測量儀器 C.分析原因,重新實驗獲得新數據 (4)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可以發現:斜面的傾斜角度越 (填“大”或“小”)越省力。 (5)如圖,工人利用一塊木板作為斜面往車上搬運重物,如果要使搬運重物更省力,最可行的做法是_____。 A.增加木板的長度 B.減少木板的長度 C.不用木板,直接搬運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AACC BCCB BA 二、判斷題 √√√ √ √√ 三、連線題: 四、問答題 1. 2. 讓爸爸坐到支點近點的地方。 五、綜合題 (1)斜面傾斜角度和省力程度的關系 (2)0.9 N (3)C (4)小 (5)A
六、單元教學結構圖
七、反思性教學改進(實施后填寫)
實施后填寫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化县| 日照市| 鄂伦春自治旗| 尤溪县| 淮北市| 南充市| 新和县| 贺兰县| 舟曲县| 鄂尔多斯市| 进贤县| 张家港市| 延吉市| 同心县| 嘉祥县| 邳州市| 巴南区| 涞源县| 屏边| 达州市| 英超| 平顺县| 建昌县| 哈尔滨市| 枣阳市| 祁连县| 香格里拉县| 依安县| 瑞昌市| 乌拉特中旗| 清流县| 丽水市| 朝阳县| 贡觉县| 六安市| 隆子县| 新竹县| 策勒县| 肇州县| 龙江县| 榆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