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生物二輪復習考前訓練(三)生命觀念進化與適應觀(課件+練習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生物二輪復習考前訓練(三)生命觀念進化與適應觀(課件+練習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三) 生命觀念——進化與適應觀
1.(2024·江蘇南通一中檢測)關于生物的進化,只能靠運用證據和邏輯來推測,下列有關生物進化證據和結論的說法不合理的是(  )
A.通過化石可以了解已滅絕生物的形態結構特點,推測其行為特點
B.不同種類的哺乳動物在前肢形態上差別很大,說明它們不是由共同祖先進化來的
C.人的胚胎在發育早期會出現類似魚的鰓裂和尾,這屬于胚胎學證據
D.測定現代人類和已滅絕古代人類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屬于分子生物學水平的證據
B [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最常見的是骨頭與貝殼等,通過化石可以了解已經滅絕的生物的形態結構特點,推測其行為特點,A正確;比較解剖學發現,不同種類的哺乳動物的前肢在形態上差別很大,但有的結構和功能相似,這說明這些哺乳動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來的,B錯誤;人和魚的胚胎發育經歷了有鰓裂及有尾的階段,這相同的發育階段說明人與魚有共同祖先,這屬于胚胎學證據,C正確;測定現代人類和已滅絕古代人類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發現DNA的堿基序列或基因組方面高度接近,說明現代人類和古代人類可能有共同的祖先,這屬于分子生物學水平的證據,D正確。]
2.(2024·湖南長沙一中檢測)科學家最近在墨西哥灣深海發現了一種新的鮟鱇魚,雌魚頭頂自帶“釣魚竿”——若干個肉狀突起,可通過發光吸引獵物。雄魚則吸附在雌魚體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并通過雌魚血液獲取營養物質。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突變和基因重組為鮟鱇魚的進化過程提供了原材料
B.頭頂發光“釣魚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環境選擇的結果
C.雌雄魚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們長期協同進化中相互適應形成的
D.深海環境條件相對穩定,但該魚種群也可能在不斷發生進化
C [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鮟鱇魚種群中也會發生突變和基因重組,進而可為進化過程提供原材料,A正確;頭頂發光“釣魚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環境選擇的結果,是適應性的表現,B正確;雌雄魚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們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協同進化發生在不同物種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C錯誤;深海環境條件相對穩定,但該魚種群也可能在不斷發生進化,因為突變和基因重組是自然條件就可發生的變異,D正確。]
3.(2024·湖北武漢模擬)科學家對我國北方地區距今3.3萬年~3 400年的25個古東亞人的基因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突變基因E最早出現在距今1.9萬年前,這是距今最近的極寒時期末期。該突變基因使東亞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體征。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該地區古東亞人化石也可為進化提供證據
B.突變基因E使個體更能適應溫暖環境
C.環境改變導致E基因突變并且頻率改變
D.現代人的E基因頻率可能高于古東亞人
C [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在研究生物的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證據,A正確;分析題意可知,E突變基因使東亞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體征,汗腺能夠排汗,故突變基因E使個體更能適應溫暖環境,B正確;E基因發生突變在環境改變之前就已發生,環境改變只是選擇并保存適應強的個體,且自然選擇的作用能導致基因頻率發生改變,C錯誤;分析題意可知,E突變基因使東亞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體征,該特征更適于溫暖環境,故現代人的E基因頻率可能高于古東亞人(生活在極寒時期),D正確。]
4.(2024·山東濰坊期中)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是治療重度感染的一類藥物。下表為近四年該類抗生素在某醫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從患者體內分離得到的某種細菌對該類抗生素的耐藥率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年份 1 2 3 4
住院患者該類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某種細菌對該類抗生素的耐藥率/% 2.6 6.11 10.9 25.5
A.在長期使用抗生素的誘導下,該種細菌產生了抗藥性
B.突變和基因重組為該細菌種群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C.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抗生素的選擇是該細菌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
D.細菌耐藥率上升可以通過持續增加抗生素劑量或更換新的抗生素類藥物解決
C [變異是不定向的,與環境因素之間沒有必然聯系,抗生素的使用只是選擇出了細菌種群中耐藥性強的變異個體,A錯誤;細菌為原核生物,不能發生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所以只有基因突變為細菌種群進化提供了原材料,B錯誤;可遺傳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抗生素的選擇使細菌朝著一定方向進化,因此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抗生素的選擇是該細菌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C正確;細菌耐藥率上升不能通過持續增加抗生素劑量解決,持續增加抗生素劑量會使細菌的耐藥性更強,D錯誤。]
5.(不定項)(2024·山東煙臺期末)科學家通過對一種古人類的指骨碎片線粒體DNA測序發現了EPAS1基因,該基因利于個體在高海拔地區生存,在現在的藏族人體內很常見。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高海拔地區,古人類與惡劣環境進行斗爭,定向產生了EPAS1基因
B.古人類種群與現代人種群中EPAS1基因型頻率不同說明種群發生了進化
C.線粒體基因母系遺傳的特點有利于確定不同物種在進化上的親緣關系
D.DNA測序可破解出人類所有遺傳病的發病原因,更好地改善人類的健康
ABD [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A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因此古人類種群與當地現代人種群中EPAS1基因型頻率不同,不能說明生物發生了進化,B錯誤;線粒體基因母系遺傳的特點有利于確定不同物種在進化上的親緣關系,C正確;DNA測序無法破解出人類所有遺傳病的發病原因,D錯誤。]
6.(不定項)(2024·河北保定期末)性選擇是自然選擇的一種特殊形式。達爾文認為,兩性中的某一性別(通常是雄性個體或雄性生殖細胞相對過剩)的個體為交配而與種群中同性別的其他個體展開競爭,得到交配權的個體有機會繁殖后代,使有利于競爭的性狀逐漸鞏固和發展。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性選擇使種群中的某些優良基因能夠遺傳給后代
B.雄孔雀的尾、雄鹿的叉角等性征都是性選擇的結果
C.根據性選擇理論,種群中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
D.性選擇的存在導致具有不利于競爭性狀的雄性個體完全被淘汰
ABC [某一性別個體為交配而與種群中同性別的其他個體展開競爭,得到交配權的個體一般是優秀的個體,則性選擇使種群中的優良基因能夠遺傳給后代,A正確;雌性偏好具有特定特征的雄性,雄性孔雀演化出夸張的特征適合該生物在一定環境下生存和繁殖,所以雌性孔雀偏好造成雄性孔雀演化出夸張的特征是性選擇的結果,雄鹿的叉角在性選擇中占優勢,是性選擇的結果,B正確;根據性選擇理論,一般雄性有進攻性進行個體之間的競爭,雌性有挑剔性對雄性進行選擇,種群中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C正確;性選擇的存在不會導致具有不利于競爭性狀的雄性個體完全被淘汰,D錯誤。]
(教師用書獨具)
(2024·湖南長郡中學一模)太湖新銀魚、小齒日本銀魚、有明銀魚分屬于三個不同的屬,其分布如下圖。科學工作者在傳統研究的基礎上,對它們的線粒體基因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研究結果如下表。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
COⅡ基因 Cytb基因
太湖新銀魚—小齒日本銀魚 13.41 26.57
太湖新銀魚—有明銀魚 14.89 24.32
有明銀魚—小齒日本銀魚 13.59 16.95
注:三個物種同一基因的基因序列長度相等;表中數據表示的是核苷酸序列差異百分比。
A.自然條件下,太湖新銀魚和小齒日本銀魚因存在著地理隔離而不會發生基因交流
B.三種銀魚中,太湖新銀魚和小齒日本銀魚親緣關系最近
C.三個物種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差異體現了物種的多樣性
D.COⅡ基因和Cytb基因常通過基因重組傳遞給后代,給進化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
A [據圖可知,太湖新銀魚和小齒日本銀魚生活在兩個不同的水域,它們之間存在地理隔離,因此無法進行基因交流,A正確;據圖分析可知,太湖新銀魚與小齒日本銀魚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的差異率分別為13.41%、26.57%,有明銀魚和小齒日本銀魚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的差異率分別為13.59%、16.95%,故有明銀魚和小齒日本銀魚的親緣關系可能更近,B錯誤;根據題意分析可知,三種銀魚的兩種基因在核苷酸序列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體現了基因的多樣性,C錯誤;COⅡ基因和Cytb基因位于線粒體DNA中,一般不會通過基因重組傳遞給后代,D錯誤。]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三) 生命觀念——進化與適應觀
1.(2024·江蘇南通一中檢測)關于生物的進化,只能靠運用證據和邏輯來推測,下列有關生物進化證據和結論的說法不合理的是(  )
A.通過化石可以了解已滅絕生物的形態結構特點,推測其行為特點
B.不同種類的哺乳動物在前肢形態上差別很大,說明它們不是由共同祖先進化來的
C.人的胚胎在發育早期會出現類似魚的鰓裂和尾,這屬于胚胎學證據
D.測定現代人類和已滅絕古代人類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屬于分子生物學水平的證據
2.(2024·湖南長沙一中檢測)科學家最近在墨西哥灣深海發現了一種新的鮟鱇魚,雌魚頭頂自帶“釣魚竿”——若干個肉狀突起,可通過發光吸引獵物。雄魚則吸附在雌魚體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并通過雌魚血液獲取營養物質。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突變和基因重組為鮟鱇魚的進化過程提供了原材料
B.頭頂發光“釣魚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環境選擇的結果
C.雌雄魚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們長期協同進化中相互適應形成的
D.深海環境條件相對穩定,但該魚種群也可能在不斷發生進化
3.(2024·湖北武漢模擬)科學家對我國北方地區距今3.3萬年~3 400年的25個古東亞人的基因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突變基因E最早出現在距今1.9萬年前,這是距今最近的極寒時期末期。該突變基因使東亞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體征。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該地區古東亞人化石也可為進化提供證據
B.突變基因E使個體更能適應溫暖環境
C.環境改變導致E基因突變并且頻率改變
D.現代人的E基因頻率可能高于古東亞人
4.(2024·山東濰坊期中)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是治療重度感染的一類藥物。下表為近四年該類抗生素在某醫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從患者體內分離得到的某種細菌對該類抗生素的耐藥率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年份 1 2 3 4
住院患者該類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某種細菌對該類抗生素的耐藥率/% 2.6 6.11 10.9 25.5
A.在長期使用抗生素的誘導下,該種細菌產生了抗藥性
B.突變和基因重組為該細菌種群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C.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抗生素的選擇是該細菌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
D.細菌耐藥率上升可以通過持續增加抗生素劑量或更換新的抗生素類藥物解決
5.(不定項)(2024·山東煙臺期末)科學家通過對一種古人類的指骨碎片線粒體DNA測序發現了EPAS1基因,該基因利于個體在高海拔地區生存,在現在的藏族人體內很常見。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高海拔地區,古人類與惡劣環境進行斗爭,定向產生了EPAS1基因
B.古人類種群與現代人種群中EPAS1基因型頻率不同說明種群發生了進化
C.線粒體基因母系遺傳的特點有利于確定不同物種在進化上的親緣關系
D.DNA測序可破解出人類所有遺傳病的發病原因,更好地改善人類的健康
6.(不定項)(2024·河北保定期末)性選擇是自然選擇的一種特殊形式。達爾文認為,兩性中的某一性別(通常是雄性個體或雄性生殖細胞相對過剩)的個體為交配而與種群中同性別的其他個體展開競爭,得到交配權的個體有機會繁殖后代,使有利于競爭的性狀逐漸鞏固和發展。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性選擇使種群中的某些優良基因能夠遺傳給后代
B.雄孔雀的尾、雄鹿的叉角等性征都是性選擇的結果
C.根據性選擇理論,種群中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
D.性選擇的存在導致具有不利于競爭性狀的雄性個體完全被淘汰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18張PPT)
學科核心素養專訓(三) 
生命觀念——進化與適應觀
1.(2024·江蘇南通一中檢測)關于生物的進化,只能靠運用證據和邏輯來推測,下列有關生物進化證據和結論的說法不合理的是(  )
A.通過化石可以了解已滅絕生物的形態結構特點,推測其行為特點
B.不同種類的哺乳動物在前肢形態上差別很大,說明它們不是由共同祖先進化來的
C.人的胚胎在發育早期會出現類似魚的鰓裂和尾,這屬于胚胎學證據
D.測定現代人類和已滅絕古代人類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屬于分子生物學水平的證據
2
4
1
3
題號
5
6

B [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最常見的是骨頭與貝殼等,通過化石可以了解已經滅絕的生物的形態結構特點,推測其行為特點,A正確;比較解剖學發現,不同種類的哺乳動物的前肢在形態上差別很大,但有的結構和功能相似,這說明這些哺乳動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進化來的,B錯誤;人和魚的胚胎發育經歷了有鰓裂及有尾的階段,這相同的發育階段說明人與魚有共同祖先,這屬于胚胎學證據,C正確;測定現代人類和已滅絕古代人類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發現DNA的堿基序列或基因組方面高度接近,說明現代人類和古代人類可能有共同的祖先,這屬于分子生物學水平的證據,D正確。]
2
4
1
3
題號
5
6
2.(2024·湖南長沙一中檢測)科學家最近在墨西哥灣深海發現了一種新的鮟鱇魚,雌魚頭頂自帶“釣魚竿”——若干個肉狀突起,可通過發光吸引獵物。雄魚則吸附在雌魚體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并通過雌魚血液獲取營養物質。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突變和基因重組為鮟鱇魚的進化過程提供了原材料
B.頭頂發光“釣魚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環境選擇的結果
C.雌雄魚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們長期協同進化中相互適應形成的
D.深海環境條件相對穩定,但該魚種群也可能在不斷發生進化
2
4
1
3
題號
5
6

C [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原材料,鮟鱇魚種群中也會發生突變和基因重組,進而可為進化過程提供原材料,A正確;頭頂發光“釣魚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環境選擇的結果,是適應性的表現,B正確;雌雄魚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們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協同進化發生在不同物種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C錯誤;深海環境條件相對穩定,但該魚種群也可能在不斷發生進化,因為突變和基因重組是自然條件就可發生的變異,D正確。]
2
4
1
3
題號
5
6
3.(2024·湖北武漢模擬)科學家對我國北方地區距今3.3萬年~
3 400年的25個古東亞人的基因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突變基因E最早出現在距今1.9萬年前,這是距今最近的極寒時期末期。該突變基因使東亞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體征。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該地區古東亞人化石也可為進化提供證據
B.突變基因E使個體更能適應溫暖環境
C.環境改變導致E基因突變并且頻率改變
D.現代人的E基因頻率可能高于古東亞人
2
4
1
3
題號
5
6

C [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在研究生物的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證據,A正確;分析題意可知,E突變基因使東亞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體征,汗腺能夠排汗,故突變基因E使個體更能適應溫暖環境,B正確;E基因發生突變在環境改變之前就已發生,環境改變只是選擇并保存適應強的個體,且自然選擇的作用能導致基因頻率發生改變,C錯誤;分析題意可知,E突變基因使東亞人具有更多的汗腺等體征,該特征更適于溫暖環境,故現代人的E基因頻率可能高于古東亞人(生活在極寒時期),D正確。]
2
4
1
3
題號
5
6
4.(2024·山東濰坊期中)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是治療重度感染的一類藥物。下表為近四年該類抗生素在某醫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從患者體內分離得到的某種細菌對該類抗生素的耐藥率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2
4
1
3
題號
5
6
年份 1 2 3 4
住院患者該類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某種細菌對該類抗生素的耐藥率/% 2.6 6.11 10.9 25.5
A.在長期使用抗生素的誘導下,該種細菌產生了抗藥性
B.突變和基因重組為該細菌種群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C.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抗生素的選擇是該細菌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
D.細菌耐藥率上升可以通過持續增加抗生素劑量或更換新的抗生素類藥物解決
2
4
1
3
題號
5
6

C [變異是不定向的,與環境因素之間沒有必然聯系,抗生素的使用只是選擇出了細菌種群中耐藥性強的變異個體,A錯誤;細菌為原核生物,不能發生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所以只有基因突變為細菌種群進化提供了原材料,B錯誤;可遺傳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抗生素的選擇使細菌朝著一定方向進化,因此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抗生素的選擇是該細菌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C正確;細菌耐藥率上升不能通過持續增加抗生素劑量解決,持續增加抗生素劑量會使細菌的耐藥性更強,D錯誤。]
2
4
1
3
題號
5
6
5.(不定項)(2024·山東煙臺期末)科學家通過對一種古人類的指骨碎片線粒體DNA測序發現了EPAS1基因,該基因利于個體在高海拔地區生存,在現在的藏族人體內很常見。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高海拔地區,古人類與惡劣環境進行斗爭,定向產生了EPAS1基因
B.古人類種群與現代人種群中EPAS1基因型頻率不同說明種群發生了進化
C.線粒體基因母系遺傳的特點有利于確定不同物種在進化上的親緣關系
D.DNA測序可破解出人類所有遺傳病的發病原因,更好地改善人類的健康
2
4
1
3
題號
5
6



ABD [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A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因此古人類種群與當地現代人種群中EPAS1基因型頻率不同,不能說明生物發生了進化,B錯誤;線粒體基因母系遺傳的特點有利于確定不同物種在進化上的親緣關系,C正確;DNA測序無法破解出人類所有遺傳病的發病原因,D錯誤。]
2
4
1
3
題號
5
6
6.(不定項)(2024·河北保定期末)性選擇是自然選擇的一種特殊形式。達爾文認為,兩性中的某一性別(通常是雄性個體或雄性生殖細胞相對過剩)的個體為交配而與種群中同性別的其他個體展開競爭,得到交配權的個體有機會繁殖后代,使有利于競爭的性狀逐漸鞏固和發展。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性選擇使種群中的某些優良基因能夠遺傳給后代
B.雄孔雀的尾、雄鹿的叉角等性征都是性選擇的結果
C.根據性選擇理論,種群中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
D.性選擇的存在導致具有不利于競爭性狀的雄性個體完全被淘汰
2
4
1
3
題號
5
6



ABC [某一性別個體為交配而與種群中同性別的其他個體展開競爭,得到交配權的個體一般是優秀的個體,則性選擇使種群中的優良基因能夠遺傳給后代,A正確;雌性偏好具有特定特征的雄性,雄性孔雀演化出夸張的特征適合該生物在一定環境下生存和繁殖,所以雌性孔雀偏好造成雄性孔雀演化出夸張的特征是性選擇的結果,雄鹿的叉角在性選擇中占優勢,是性選擇的結果,B正確;根據性選擇理論,一般雄性有進攻性進行個體之間的競爭,雌性有挑剔性對雄性進行選擇,種群中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C正確;性選擇的存在不會導致具有不利于競爭性狀的雄性個體完全被淘汰,D錯誤。]
2
4
1
3
題號
5
6
(教師用書獨具)
(2024·湖南長郡中學一模)太湖新銀魚、小齒日本銀魚、有明銀魚分屬于三個不同的屬,其分布如下圖。科學工作者在傳統研究的基礎上,對它們的線粒體基因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研究結果如下表。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
COⅡ基因 Cytb基因
太湖新銀魚—小齒日本銀魚 13.41 26.57
太湖新銀魚—有明銀魚 14.89 24.32
有明銀魚—小齒日本銀魚 13.59 16.95
注:三個物種同一基因的基因序列長度相等;表中數據表示的是核苷酸序列差異百分比。
A.自然條件下,太湖新銀魚和小齒日本銀魚因存在著地理隔離而不會發生基因交流
B.三種銀魚中,太湖新銀魚和小齒日本銀魚親緣關系最近
C.三個物種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差異體現了物種的多樣性
D.COⅡ基因和Cytb基因常通過基因重組傳遞給后代,給進化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

A [據圖可知,太湖新銀魚和小齒日本銀魚生活在兩個不同的水域,它們之間存在地理隔離,因此無法進行基因交流,A正確;據圖分析可知,太湖新銀魚與小齒日本銀魚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的差異率分別為13.41%、26.57%,有明銀魚和小齒日本銀魚的COⅡ基因和Cytb基因的差異率分別為13.59%、16.95%,故有明銀魚和小齒日本銀魚的親緣關系可能更近,B錯誤;根據題意分析可知,三種銀魚的兩種基因在核苷酸序列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體現了基因的多樣性,C錯誤;COⅡ基因和Cytb基因位于線粒體DNA中,一般不會通過基因重組傳遞給后代,D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东省| 克什克腾旗| 迁西县| 桂阳县| 广丰县| 肃宁县| 西乡县| 泰宁县| 永顺县| 富源县| 麻栗坡县| 乌鲁木齐市| 阳谷县| 界首市| 文安县| 六盘水市| 夏邑县| 陵水| 琼海市| 泗洪县| 成武县| 武胜县| 栾城县| 常山县| 南召县| 自治县| 蓬安县| 理塘县| 遂溪县| 盐津县| 凤庆县| 宜章县| 苍南县| 永和县| 沙河市| 云梦县| 彝良县| 新晃| 兴安县| 门源| 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