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江蘇省徐州市樹德中學中考歷史三模試卷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的姜寨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考古學家在此發現了磨制石器、陶器、碳化的粟、半地穴式房屋基址。下列與姜寨遺址的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2.“通過建立明確的以戰爭和耕織為取向的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掘、調動了全社會的潛力。”能夠支撐這一論述的是( )A.周王實行分封制 B.秦國的商鞅變法C.漢武帝實行鹽鐵專賣 D.北魏孝文帝改革3.歷史地圖包含非常重要的歷史信息,請判斷對下面兩幅地圖相關歷史事件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A.兩次遠行都發生在漢朝 B.張騫、鄭和都是偉大的航海家C.都促進了中外友好交往和經濟交流 D.兩次遠行都到達過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4.如圖是小王同學自學“某朝代經濟發展”時所做的筆記,由此判斷他學習的是( )1.蘇州擁有“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 2.佛山鎮棉織手工工場達2500家 3.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5.1892年張之洞創立的織布局開工生產,此廠資本大部分來自高利貸,有布機一千張,紗錠三萬枚,雇用工人約二千五百名,產品在市場上銷售很快,獲利甚厚,暢銷湖北、湖南、四川等省,還遠銷海外,據此可知該廠( )A.是軍事工業的典范 B.具有資本主義因素C.清政府的投資較多 D.織布技術領先世界6.毛澤東指出五四運動的重要意義不是提出了什么方針和綱領,而是中國的工人階級、廣大學生,甚至是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都參與到了運動中。這里的重要意義是指( )A.革命的群眾性 B.口號的創新性C.斗爭的徹底性 D.影響的廣泛性7.1945年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某次會議有這樣一段評價:“全力糾正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是中共黨內最有歷史意義的轉變,保存了并鍛煉了黨和紅軍的基干”這次會議是( )A.八七會議 B.瓦窯堡會議 C.古田會議 D.遵義會議8.學習歷史要區分史實與歷史解釋。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安徽鳳陽小崗村率先實行“包產到戶”B.1954 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在北京召開C.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D.經濟特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9.中國核司令程開甲說:“我永遠忘不了過去中國人被人看不起、受人欺侮的滋味。有了原子彈,中國人才真正挺直了脊梁,我們為核武器而獻身就是為了讓我們的國家能硬邦邦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這說明新中國研制核武器旨在( )A.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B.加快工作中心的轉移C.實現科教興國的偉大目標 D.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10.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較高的建筑技術、數學和經濟發展的水平。探尋古埃及金字塔的功能與演變歷程,可以感知的歷史奧秘有( )A.國王的地位與權力 B.人類的法制傳統 C.阿拉伯數字的起源 D.森嚴的種姓制度11.12 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中“最美好的花朵”, 這時的牛津大學、巴黎大學、博洛尼亞大學等興起的根本原因是( )A.得到了教權和王權的支持 B.西歐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C.古希臘羅馬文化在西歐的復蘇 D.阿拉伯文化在西歐的不斷傳播12.下列表格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國家 總人口(單位:萬人) 農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英國 約 1800 48 52法國 約 3600 75 25中國 約 43200 89 11——《 19 世紀西歐主要國家與中國農村和城市人口統計表》A.中國城市化開始起步 B.工業革命推動城市化C.西方侵略延緩了城市化 D.東西方城市化差別巨大13.如圖是我國2010年2014年網購交易規模變化統計情況(單位:萬億元)。據此分析,下列推斷不正確的是A.互聯網技術對實體經濟產生沖擊B.互聯網技術提高了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C.互聯網技術改變了我國居民的消費結構D.2010年—2014年同我國網購規模逐漸擴大二、綜合題14.史料是歷史學習的重要依據,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和運用能有效提高歷史學習的有效性和客觀真實性,據此回答下列問題:①唐朝閻立本《步輦圖》(局部) ②唐蕃會盟碑“前如程而樛[jiū]者曰轅。”“冶金而為之者曰犁镵 [chán ],曰犁壁,斵[zhuó ]木而為之者曰犁底,曰壓镵 曰策額,曰犁箭,曰犁轅,曰犁梢,曰犁評,曰犁建, 曰犁盤。木與金凡十有一事。”“犁之終始丈有二。” 李時珍祖上世代行醫,受家庭環境熏陶,自幼喜愛博覽醫籍,年輕時立志從事醫學。……自南朝,始,歷代本草記載“名稱多雜”,錯漏很多。李時珍有感于此,乃搜書籍 800 余種,博采細勤, 刪繁補缺,辨疑正誤,用了 27 年,三易其稿而成③唐·陸龜蒙《耒耜經》 ④朱紹侯、齊濤、王育濟《中國古代史》(下冊)(1)以上材料中屬于實物史料的是 (只填序號);屬于文獻史料的是 (只填序號)。屬于圖像史料的是 (只填序號)。如果需要研究唐蕃交往,可選擇的史料 (只填序號)。(2)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為了更好的研究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情況,請從上述史料中選擇合適 的史料并為其寫一段解說詞。15.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國現代化之路,各種政治力量輪番嘗試,從學習西方技術到引進西方制度的探索,無不以失敗告終,沒有使中國走上現代化的強國之路。——《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材料二 以1949年為節點,中國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性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從封閉半封閉到邁出對外開放步伐的歷史性轉變。中國,在“北京時間”跳躍的數字中邁開奮進的腳步。——摘編自《人民日報:世界通過“北京時間”感受“中國奇跡”》材料三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我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節選自中共二十大報告(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1840—1919年中國在技術、制度方面探索的史實,并分析中國近代化的特點。(2)結合所學知識,從材料二中任選一個“歷史性轉變”,寫出“轉變”的標志性事件及時間。(3)據材料三、分別指出西方國家的“老路”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并分析兩條道路對世界產生的不同影響。(4)綜合上述材料,請你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言獻策。三、材料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世界現代史大事記(部分)時間 事件 時間 事件1945 年 聯合國正式成立 1967 年 歐洲共同體成立1947 年 杜魯門主義出臺 1991 年 蘇聯解體1949 年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成立 1993 年 歐盟成立1955 年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995 年 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1961 年 不結盟運動正式成 立 2010 年 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1)根據表格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的組織。(2)觀察表格中世界現代史的大事,指出二戰后的世界格局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并以“世界格局的變化”為主題進行論述。(要求:條理清晰,史論結合)《2024年江蘇省徐州市樹德中學中考歷史三模試卷》參考答案1.D2.B3.C4.D5.B6.A7.D8.D9.D10.A11.B12.B13.B14.(1) ①② ②③④ ① ②(2) 選擇史料:《耒耜經》。解說詞:《耒耜經》是唐代陸龜蒙撰寫一本古農具專志,是中國有史以來獨一無二的專門論述農具的古農書經典著作;《耒耜經》共記述農具四種,其中對被譽為我國犁耕史上里程碑的唐代曲轅犁記述得最準確最詳細,是研究古代耕犁最基本最可靠的文獻,歷來受到國內外有關人士的重視。15.(1)技術:洋務運動;制度: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特點:對西方的認識不斷加深(2)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性轉變標志:三大改造的完成;時間:1956年(3)老路: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新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老路影響: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新路影響: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4)獻策: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16.(1)經濟組織:世貿組織。政治組織:聯合國。(2)變化:由美蘇兩極格局走向世界多極化趨勢。主題:世界格局的變化論述:二戰后,世界大國開始按照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建立新的國際關系格局,實質是美蘇的兩分天下,打上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西歐、日本的崛起,發展中國國家地位的提高,尤其是20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綜合國力的壯大,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世界走向多極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