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中考試九年級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歷史試卷滿分70分,歷史和道德與法治考試的時間共120分鐘。2.本試卷包括“試題卷”和“答題卷”兩部分,“試題卷”共4頁,“答題卷”共2頁。請務必在“答題卷”上答題,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3,答題過程中可以參考教科書和其他資料。請獨立思考,誠信答題。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題卷”和“答題卷”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下圖是甲骨文“男”字的構形及釋文,其造字意圖最直接體現古代男性的職責是田(田地):X(“耒”的象形。來:翻土工具)A.農耕生產B.狩獵采集C.征戰御敵D.祭祀占卜2.陜西寶雞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何尊”上刻有四個字“宅茲中國”,意為“我要以此為中心,統治天下”,這是“中國”二字被發現的最早的考古學證據。西周“宅茲中國”統治天下的政治制度是A.中央集權制度B.郡縣制C.分封制D行省制3,戰國時期,面對社會動蕩與制度劇變,諸子百家提出不同的治國主張,但均試圖回應時代核心矛盾。諸子思想最根本的出發點是A.追求個體精神超脫B.重建社會秩序與治理C.倡導平等與兼愛非攻D.探索人性本質與價值4漢武帝為削弱諸侯王勢力,采取“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的政策。這一措施是A.刺史制度B.尊崇儒術C.鹽鐵官營D.推恩令5.16世紀來華傳教士利瑪竇在書信中詳細描述科舉考試,稱其為“中國最智慧的發明”。這一記載說明A.科舉制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鑒B.科舉制引起西方知識界的關注C.傳教士成為科舉考試的參與者D.科舉制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6.“從元朝宣政院到清朝駐藏大臣,從北庭都元帥府到伊犁將軍,歷代中央政府對邊疆的治理措施一脈相承、漸趨完善。”這一現象本質上反映了A.中外交往范圍的擴大B.邊疆地區經濟的開發C.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7湯因比曾指出:“在一個民族的文明進程中,當兩種文化發生沖突、撞擊、融合、整合之時,知識分子便作為一種‘變壓器’而出現、存在。”1915年出現的“變壓器”發起了A.戊戌變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運動D五四運動8.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道:“長征是軍事史上最偉大的史詩之一…它保證了整個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生存。”這一評價強調長征A.實現了紅軍北上抗日的目標B.保存了中國革命的有生力量C.擴大了黨的國際影響力D.推動了土地革命深入開展9.1950年11月,中央在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上提出“戰爭第一,市場第二,投資第三”的財經方針調整。這一調整的直接原因是A.西藏和平解放的軍事需求B.國民經濟恢復任務提前完成C,朝鮮戰爭爆發,美軍逼近中國邊境D.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完成10.《安徽日報》在《從“泥路草房”到美麗鄉村一三代小崗人談四十年變化》一文中提到:“曾經泥路草房、民生凋敝的小崗村,而今已經鋪上柏油路、蓋起新房,成為美麗鄉村的樣板。”這一變化直接得益于A.人民公社化運動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D.土地改革11.小歷同學在盧浮官見到一件黑色玄武巖石柱,其上刻有楔形文字。解說員介紹:“它用‘以眼還眼’原則規范社會,是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這部法典是A.《漢漠拉比法典》B.《十二銅表法》C.《查士丁尼法典》D.《拿破侖法典》12.“在9和10世紀的西歐,自由農民、奴隸等群體逐漸被納人莊園成為農奴,他們需為領主耕種‘自營地’并繳納捐稅。”這一現象反映A.莊園經濟強化了人身依附關系B.基督教教會壟斷土地所有權C,城市工商業復興吸引農民離開D.農奴可通過贖買獲得完全自由13.恩格斯說:“文藝復興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其“進步性”主要指A.推翻羅馬教廷統治B.促進資本主義制度確立C.推動思想解放和近代科學興起D.實現民族國家統一14.甘地認為:“非暴力是人類最強大的武器,它比暴力更有力量。”這體現了他倡導的斗爭方式是A.武裝起義B.和平抵抗C.政治談判D.經濟制裁15.“貿易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WT0致力于為所有成員國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這體現了WTOA.提供經濟援助消除貧困B.推動貿易自由化與公平競爭C.建立區域經濟壟斷聯盟D.制定全球統一關稅壁壘二、辨析改錯(8分)】16.文明瑰寶耀古今,智慧傳承啟未來。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X”,并加以改正。【】(1)西漢時,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便利了典籍的流傳。【】(2)北朝賈思勰撰寫的《農政全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3)北宋匠人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