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機密★啟用前遼寧省名校聯盟2025年高三5月份聯合考試歷史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春秋時期,晉國子產“鑄刑書”后,其他國家相繼有了成文法,在一定意義上破除了法的神秘與壟斷,賦予法律客觀性和公開性,各個階層開始具有以法律條文作為行為準則的意識,《禮記》中“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則被動搖。這有利于A,新階級對法律用語進行深人削析B.助長貴族勢力的司法權威C,促進治理思想與社會關系的轉型D.滿足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2,西漢時期嘉葬壁畫多描繪天象神話,并有墓主驅鬼升仙的場景,構圖飄逸錄動。東漢時期主要是歷史題材故事和歷史人物,如忠臣義士、孝子烈女等;反映墓主仕途經歷、拿樂生活的內容,給人以重返人間之感。這一變化表明A.儒家思想得到重視和宣揚B.現實主義繪畫取代了浪漫主義繪畫C.社會上奢靡厚葬之風興起D,東漢豪強地主的莊園經濟發展迅速歷史絨題第1頁(共8頁)3,陳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明確提出:“全部北朝史中凡關于胡漢之問題,實一胡化漢化之問題,而非胡種漢種之問題。當時之所謂胡人漢人,大抵以胡化漢化而不以胡種漢種為分別,即文化之關系較重而種族之關系較輕,所謂有教無類者也。”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以漢化為主B.南北朝血緣融合模糊了種族界限C.胡化與漢化界限在文化而非血緣D.北朝的民族交融得益于教育發展4.卻貢即退還、拒絕、不接受貢品之意。卻貢的物品大多是該國的特產。宋朝統治者在朝貢中奉行“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禮”的原則,一旦朝貢國不按照原則辦事,宋廷就會采取卻貢的方式來警告對方。宋代“卻貢”旨在A.完善朝貢制度B.宣揚仁政愛民思想C.減輕經濟負擔D.彰顯華夏正統地位5.明清時期,在儒家正統“從道不從君”的觀念下,諫諍的傳統仍然存續,統治者可能會給予直言進諫者一定嘉獎,譬如“死諫、死節、陣亡者,皆得贈官”。,但嚴格的考課制度、龐大的監察體系、常規化的廷杖制度、株連甚廣的奸黨罪無不成為君主打擊直言進諫者的武器。這表明,明清時期A.專制集權空前強化B.決策效率大大提高C.思想控制非常嚴密D.儒家正統地位動搖6.1874年《萬國公報》面對頑固派的攻擊,發表評論說,“內而恭親王,藩外而李相(李鴻章),既創設同文館于京都,以造就中華之俊士,復命建制造局于滬地,以振興中土之鴻謨”。這一評論的主要目的是A.為民族工業發展提供支持B.為洋務運動爭取理解和認同題C.貫徹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D.減輕來自頑固派的輿論壓力7.1911年5月,清政府組成了滿洲貴族占9人的皇族內閣,消息傳出后,各省諮議局聯合上書力爭,認為皇族內閣“不合君主立憲公例,不應自強之勢,不恰民眾之心”。上述事件客觀上美臺。、,林A.推動了憲政的和平過渡淮等1字對.B.壯大了資產階級力量修裝其了度別C,鼓舞了民眾的革命熱情綠英拼和減彩、D,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宵送粒·歷史試題第2頁(共8頁)遼寧名校聯盟高三5月聯考·歷史·季春答案及解析一、選擇題涵,材料側重君臣等級規范,非民本思想,排除B項:“經1,C【解析】子產“鑄刑書”是春秋時期首次公布的成文濟負擔”是“厚往薄來”的朝貢常態,“卻貢”為偶發懲戒法,打破了貴族對法律解釋權的壟斷,標志著法律從秘手段,非經濟考量主導,排除C項。密、習慣法向公開、成文法的轉變,沖擊了西周“禮不下5.A【解析】統治者雖保留儒家“從道不從君”的諫凈形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級秩序。材料強調法律公開化式(如贈官表彰死諫者),但通過廷杖,奸黨罪等制度化使各階層“以法文作為行為準則”,動搖舊等級原則,推暴力手段和考課、嚴密的監察實際壓制異見,凸顯皇權動社會治理從依賴禮治、貴族特權向法律規范轉型,社對官僚體系的絕對控制,故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決會關系逐漸脫離血緣倫理束縛。法律公開化直接推動策機制調整,反而打壓諫諍可能降低決策合理性,排除社會治理從“禮治”轉向“法治”,社會關系向規范化、契B項。廷杖、奸黨罪屬政治鎮壓,非思想禁錮(如文字約化發展,符合材料邏輯與歷史趨勢,故C項正確。材獄),排除C項。材料中統治者仍利用儒家思想維系統料未體現對法律文本的“剖析”,排除A項。成文法削治合法性,未否定儒家正統思想,排除D項。弱貴族對法律的壟斷,排除B項。成文法主要服務新興6.B【解析】該報通過贊揚恭親王,李鴻章創辦同文館和地主階級,非“不同群體”,材料無此表述,排除D項。制造局,強調其“造就中華俊士”“振興中土”的意圖,直2.A【解析】西漢壁畫以“天象神話”“升仙”為主,受黃老接回應頑固派的攻擊。體現了《萬國公報》對洋務運動的輿論支持,故B項正確。《萬國公報》由傳教士主辦,思想、神仙觀念影響:東漢壁畫轉向歷史人物(忠臣孝子)和慕主現實生活,體現儒家倫理的強化(忠孝節義)其目的并非支持中國民族企業,排除A項。《萬國公報》評論聚焦清廷內部改革,未涉及中體西用,排除C及對現世秩序的重視。呼應儒學正統化背景下道德教項。D項為手段非目的,排除。化的強化,直接體現儒家思想對喪葬文化的重塑,故A7.D【解析】1911年清廷組建的“皇族內閣”實際由滿洲項正確。東漢未完全摒棄神話元素,且“取代”表述絕對貴族主導,由立憲派主導的各省諮議局聯合抗議,批評化,排除B項。題干強調題材變化而非喪葬規模,排除其違背君主立憲原則。皇族內閣事件直接激化矛盾,推C項。壁畫中“享樂生活”或與莊園相關,但核心是儒家動立憲派轉向革命陣營,為辛亥革命及民國建立創造客倫理題材的增多,排除D項。觀條件,屬于催生新制度的動因,故D項正確。辛亥革3.C【解析】陳寅格強調北朝胡漢之別以文化認同為核命不屬于和平過渡,排除A項:革命派與改良派同屬于心,而非血緣種族。材料指出胡人漢人以文化為別和資產階級,排除B項:辛亥革命是上層新舊力量的妥協“有教無類”,說明文化融合超越血緣隔閡。直接對應民眾涉及面小,排除C項。“文化關系重,種族關系輕”,揭示胡漢問題的本質,故C8.A【解析】1926年秋的廣州與北京對共產主義書籍的項正確。僅提“漢化為主”,忽略胡漢雙向互動,A項片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廣州作為國民革命中心,國共合作面排除。材料否定“血緣融合”,強調文化界限,排除B推動思想解放,進步書籍公開傳播,反映革命氛圍濃厚。項。“教育發展”曲解“有教無類”,原文指文化教化,非北京因北洋軍閥統治下壓制進步思想,馬克思主義被視教育制度,排除D項。為禁忌,體現舊勢力對思想的禁銅。國民革命運動4,D【解析】宋代“卻貢”的核心邏輯是通過拒絕貢品維(1924一1927年)打破思想桎梏,廣州的開放直接體現護朝貢體系的政治權威與禮制秩序。材料強調宋廷以其思想解放作用,故A項正確。北伐初步勝利尚未改“君臣之禮”為原則,若朝貢國違背禮制(如不忠、失禮),變全國格局,無法解釋北京保守現象,排除B項。青年則通過“卻貢”警示對方。此舉意在強化宋朝作為華夏愛國熱情非材料核心,題干強調思想傳播環境差異,排正統的合法性地位,并以禮儀規范約束周邊政權,防止除C項。革命統一戰線建立是背景,排除D項。其挑戰中原權威,故D項正確。完善朝貢制度是影響而9.A【解析】1945年8月,蔣介石接連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非主要目的,排除A項。“宣揚仁政”曲解儒家禮制內重慶舉行和平談判。中共中央決定接受邀請,爭取和平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遼寧省名校聯盟2025年高三5月份聯合考試歷史試卷.pdf 遼寧省名校聯盟2025年高三5月份聯合考試歷史試卷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