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鄭州市2025年高中畢業年級第三次質量預測歷史試題卷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考生應首先閱讀答題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交卷時只交答題卡。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請將正確答案填涂在答題卡上。1.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玉器大多出土于高等級墓葬,其中出土的玉鉞、玉刀等器物,本身沒有開刃,也不存在使用過的痕跡。這說明當時A.北方地區戰爭頻率較低 B.玉器具有了禮器的功能C.奴隸制國家的雛形初現 D.玉器規格決定等級差異2.據記載,孔子欲定居在九夷地區,有人認為“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吳國雖被視作夷狄之國,但其公子季札卻因多次辭讓王位、信守仁義,得到了孔子的仰慕。由此推斷,孔子對“夷”的評判基于A.民族差異 B.區域分布 C.道德水平 D.政治制度3.兩漢時期,《上林賦》夸飾皇家苑囿的恢弘,《東京賦》鋪陳宮殿規制的雄偉。到了東晉南朝,《齊都賦》《閩中賦》將視角拓展到地方城市,《湘中賦》則詳述地方物產。這反映了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多元思想的活躍C.文體形式的革新 D.政治局勢的變動4.973年,因徐士廉等落第考生質疑取士不公,宋太祖遂于講武殿命題重試,增加錄取26人。975年,宋太祖于講武殿內出試題復試舉人,確定狀元為王嗣宗,而將省試第一名的王式列為第四名。據此可知,北宋科舉A.凸顯了專制集權 B.確保了考試公平C.提高了選官標準 D.擴大了取士范圍5.康熙二年,顧炎武在實地考察中發現,關中地區在“歲甚登,谷甚多”的年代,竟出現了“民且相卒賣其妻子”的現象。他認為其原因在于“所獲非所輸也”。據此可知,顧炎武A.宣揚了經世致用的思想主張 B.質疑了折銀征收的賦稅制度C.警示了人多地少的資源危機 D.批判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6.1900年7月,威廉二世對即將遠赴中國作戰的德軍發表演說:“你們不僅要為公使的死復仇,而且還要為許許多多的德國人和歐洲人報仇。”然而,等到8月公使被解救的消息傳回德國時,威廉二世竟深感失望。這表明A.義和團運動存在盲目排外行為 B.清朝政府已經淪為“洋人的朝廷”C.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D.帝國主義國家借機擴大殖民利益7.下表是某一時期廣州政治講習班的課程與教員安排。由此可知,這一時期課程 教員中國國民黨史 汪精衛三民主義 高語罕世界政治經濟狀況 張太雷職工運動 鄧中夏社會主義、國際主義與民族問題 蕭楚女農民運動 毛澤東A.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B.國民革命運動如火如荼C.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D.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8.下表列舉了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對“滇緬公路”的專題報道。據此可以推知時間 標題 作者1940年11月 滇緬公路:中國的后門 英國記者弗蘭克·歐特南和G.E.費恩1942年9月 中國打開野性西部 美國學者歐文·拉鐵摩爾1945年6月 史迪威公路:通向中國的陸路 美國橋梁工程師納爾遜。泰曼A.中國戰場的戰局得到關注 B.美國推行“門戶開放”的政策C.敵后戰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D.國民政府為全面內戰做準備9.下圖是創作于1954年的一幅宣傳畫《農忙假(收割麥子時農村學生放假)的一天》。該作品旨在A.反映大生產運動的火熱場面B.展現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成果C.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D.提高鄉村義務教育辦學質量10.1980年,溫州蒼南縣金星大隊創辦了“金星大隊文具廠”。該廠對外統一廠名、銀行賬號、統一納稅、上繳管理費,內部則實行分戶生產。這反映出A.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B.農業包產到戶的推行C.城市經濟改革的開展 D.農村制度創新的活力11.據印度最古老的詩歌總集《梨俱吠陀》記述,為保護雅利安人的土地和水源,戰神因陀羅乘著馬拉戰車,沖向那些被視為污穢的敵人-達薩人,并搗毀了他們的堡壘。這可用于佐證A.印歐人遷徙的影響 B.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C.馬其頓東侵的范圍 D.恒河流域的早期開發12.15世紀末,伊凡三世第一次使用了“全羅斯的君主”的稱號,取代了先前的家族式封號“伊凡。瓦西里耶維奇大公”。1547年,伊凡三世之孫伊凡四世自稱沙皇,自比古羅馬大獨裁者愷撒。上述變化體現了A.宗教改革推動民族國家的形成 B.基輔羅斯深受拜占庭文化影響C.莫斯科公國不斷強化中央集權 D.農奴制改革沒能觸及專制制度13.1608年,一名受雇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法律學者稱:“被上帝用來包圍所有陸地的四通八達的海洋,以及有規律和無規律的風······不足以證明,自然賦予了所有人接觸其他所有人的權利嗎?”這一觀點A.體現了天賦人權的觀念 B.推動了美洲航路的開辟C.促進了海洋法系的形成 D.服務于商業利益的訴求14.1652~1674年,英國與荷蘭進行了三次戰爭,最終荷蘭戰敗。1756~1763年,英法之間爆發了七年戰爭,結果法國喪失大片殖民地。從此,英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這些事件A.提供了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 B.反映了帝國主義列強間的矛盾C.推動了英國民主制度的確立 D.沖擊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15.據統計,1928年德國的工業產量已占到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2%,超過英國和法國而位居世界第二。至1938年,德國在世界制造業中所占的份額已上升至13.2%,接近英法兩國之和。這些數據可用于研究A.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 B.雅爾塔體系的逐步瓦解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D.經濟大危機的社會根源16.1966年,美國聯邦政府通過《古巴調整法》。該法案規定,進入美國的古巴居民或公民在滯留兩年后可成為永久居民。1976年,聯邦政府又將滯留期限縮短為一年,進一步降低了古巴人獲取美國身份的門檻。這些舉措A.旨在為經濟發展補充勞動力 B.有利于保護難民的基本權益C.服務于冷戰時期的政治需要 D.加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進程第II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秦朝建立后,小農經濟得到長足發展。秦始皇在東巡瑯琊時,刻石頌功曰:“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漢朝初年,統治者為恢復秦末蕭條的經濟做了諸多努力,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得以穩定地向前發展,為此后兩千多年間封建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摘編自洪煜《戰國秦漢時期的小農經濟》材料二 清代前期,農民自給性生產與商品性生產相結合的模式,已獲得了普遍而充分的發展。當時,不論南方和北方,許多地方官在“勸農”的時候,都總是按照這種模式來為農民設計生產。乾隆年間,河南嵩縣知縣康基淵就提出,農民應當生產“谷米布帛”以“務本”,而又應當種植經濟作物進行“調劑”,以“兼權錢幣”。他要求農民的耕地在收麥后“八分種粟,二分蒔藍”,“以十畝計,可獲粟二十四石;收藍易價,藍后種蔬二畝,所出亦可獲緡錢二十四千文,利反倍多也”。-摘編自方行《清代前期的小農經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漢時期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代前期相比于秦漢時期小農生產模式的不同并闡述其影響。(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明清時期,在南方一些地區的部分行業中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大規模的生產。有學者認為,這種生產方式近似于西方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早期形態,稱之為“資本主義萌芽”。以下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在不同時期關于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研究概況:階段 研究概況① 比較中西方歷史的時候,過去總是以西方經驗為準,來查看中國合不合其標準。人類歷史發展有普世的共性,也有各地特殊的個性,不能一概而論。有學者主張今后中國經濟史學研究要擺脫舊的“資本主義萌芽情結”,以開創史學新局面。② 一些青年學者探討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問題,批判日本所謂“皇軍武力”會“給予中國社會之特有的停滯性以最后的克服”的說法。他們在明清社會經濟史料中尋找手工業與商業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產因素與生產關系”的萌芽,來證明在近代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以前,中國社會經濟不是停滯的,而是已經出現重要的變化。③ 為了加強民族自信心,抵抗美帝國主義的圍堵,強調傳統中國即使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沒有外力的幫助,仍然可以自力更生,發展出具有近代性的資本主義,學者們提出要證明和討論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是什么,出現在什么時代。-摘編自徐泓《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研究范式與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按照時間先后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研究的三個階段進行排序,并說明理由。(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研究的意義。(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兩國在醫療衛生領域取得顯著成就,但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在美國,脊髓灰質炎預防工作取得長足進步,然而在蘇聯,日益嚴峻的脊髓灰質炎嚴重威脅民眾健康。蘇聯本土雖已擺脫天花困擾,但頻繁出現的海外輸入病例,給蘇聯帶來巨大損失。1956年,蘇共二十大正式確立“和平外交”方針,赫魯曉夫指出:要通過包括衛生在內的文化交流塑造蘇聯良好的國際形象。同年,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文強調。美國應將和平演變作為美蘇文化交流遵循的原則。在兩國政府的推動下,美蘇在醫療衛生領域展開合作,包括聯合開展研究、互派代表團與科學家、交換醫學出版物等。1965年以來,在赫魯曉夫下臺、越南戰爭升級等事件的影響下,美蘇醫療衛生合作明顯減少,直到70年代才再度繁榮。在兩國衛生交流的推動下,1979年天花在全球范圍內得以根除,到了21世紀,脊髓灰質炎也幾近消失。--摘編自潘迎春、郭慶賀《冷戰時期的美蘇衛生交流(1958-1971)》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冷戰時期美蘇醫療衛生合作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冷戰時期美蘇醫療衛生合作的影響。(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書名及作者 簡介《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美】斯文。貝克特 本書以棉花為線索,展現了資本主義通過殖民擴張、奴隸貿易和工業革命重塑世界秩序的全過程。《糖史》季美林 本書以蔗糖為載體揭示了全球文化交流史,梳理了古代中印糖業的技術互鑒,展現了蔗糖在東方和拉美國家的傳播與演變。《咖啡:全球歷史》 【英】喬納森。莫里斯 本書闡述了以咖啡為主角的全球史,解釋了咖啡由野生植物變成經濟作物的前因后果,剖析了咖啡經濟成功背后的政治、歷史、文化等因素。《綠色黃金;茶葉帝國》 【英】艾倫·麥克法蘭 本書以茶葉為線索重構全球文明互動史,展現了茶葉推動英國工業革命,塑造印度種植園經濟體系,查塑西方社會文化的過程。請以“小商品與大時代”為主題,任選角度,自擬論題,運用所學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鄭州市2025年高中畢業年級第三次質量預測歷史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D A B D B A C D A C D A A C二、非選擇題17.(14分)(1)原因: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鐵農具和牛耕的逐漸推廣;統治者高度重視;重農政策的推行;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一點2分,任三點6分)(2)不同:自給性與商品性生產相結合的模式得到充分發展。評價: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小農家庭的收入;客觀上適應了商品經濟的需要;滿足了國家賦稅征收的需要;推動了傳統農耕文明的發展;傳統小農經濟占據壓倒優勢,壓制和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轉型。(不同一點2分;評價一點2分,任三點6分)18.(14分)(1)排序:②→③→①階段②:由日本侵略者鼓吹“中國社會停滯論”可以看出,②應是抗日時期。階段③:由“抵抗美帝國主義的圍堵”和“自力更生”可以看出,③應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階段①:反思以西方標準套用中國史、提出擺脫“資本主義萌芽情結”反映了國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強,①應是改革開放后。(排序2分,理由一個階段2分。排序不對,但理由表述正確,也可給該理由的分。)(2)學術意義:推動了明清經濟史研究,有利于傳統史學的發展。現實意義:應對現實經濟發展的經驗。(也可以分時期闡述如下:)抗日戰爭時期:批駁了殖民侵略的合理性,增強了抗戰勝利的信心。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新中國探索獨立發展道路提供了歷史參照,有利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后:對西方理論的討論和反思,有利于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世界意義:沖擊了“西方中心論”的霸權主義敘事模式;為廣大新興國家書寫本國歷史提供了借鑒和參考。(一點2分,任三點6分)19.(12分)(1)特點:具有務實性;形式多樣;政府主導;服務于政治與外交目標;受冷戰局勢波動影響(具有階段性特征);成就顯著。(一點2分,任三點6分)(2)影響:推動醫學技術進步;一定程度上緩和美蘇關系;深化全球衛生治理實踐;有利于人類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提升;衛生問題被打上了冷戰的烙印,成為雙方博弈的手段,不利于合作的深化。(一點2分,任三點6分)20.(12分)答案示例:棉花產業的發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工業革命始于棉紡織業,英國公眾對棉紡織品的喜愛、市場需求的擴大刺激了棉紡織業的發展,棉紡織業成為技術革新的核心領域,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英國最終成為“世界工廠”。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與此同時,印度傳統棉紡織業在殖民政策下被摧毀,印度被迫成為現代棉紡織工業的原料產地和商品消費市場。為了達到利益最大化,歐洲人在美洲廣泛建立棉花種植園,并通過黑奴貿易為種植園經濟補充勞動力。這體現了資本主義的擴張性和掠奪性,以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為中心的世界體系逐漸形成。綜上,棉花產業的發展一方面重塑了生產組織形式,助推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將亞非拉地區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論題參考:可以任選一種商品進行闡述,如“絲綢貿易促進了文明交流”“棉花產業的發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咖啡經濟折射出資本主義發展的兩面性”。也可以從整體上進行闡述,如“商品流動推動了文化交流的國際化”“商品流動豐富了文化的內涵”“商品交流折射出世界聯系的加強”。立論可以基于近現代史,也可以基于古代史;論證可以運用中國史和世界史的相關史實。(論題3分,闡述6分,結論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