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4月高二期中聯考歷史班級:姓名:準考證號:(本試卷共6頁,19題,考試用時75分鐘,全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班級、姓名、準考證號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相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厚父》(清華大學收藏的竹簡)中記載商王的言論:“其在時,后王之饗(‘饗’通‘享’,享有、統治)國,肆祀三后(指三位先王。有觀點認為是指夏禹、夏啟和少康),永敘在服。”這表明A.出土文獻最為可信B.商王重視國家統治秩序的連續性C.商朝制度是夏朝的延續D.商朝打破原始民主制傳統2.《史記》記載:“自是之后,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有余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這一水利工程的開鑿主要反映了戰國時期A.各國爭霸戰爭推動軍事防御工程建設B.鐵器牛耕普及促進農業生產力提升C.諸侯國重視水利以加強區域經濟聯系D.商業繁榮催生大規模長途貿易網絡3.歷史學家許倬云曾說:“西漢龐大的帝國體制,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體系。正如任何復雜系統,其中核心與邊緣、上層與底層,以及不同平行的次級系統之間,都會有不斷的調適過程。”以下最能體現西漢初期在政治體制上調適過程的一項是A.實行郡國并行制B.推行“推恩令”C.設立刺史制度D.采用“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歷史試題卷第1頁共6頁4.北宋史學家劉恕說:“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眾,官無閑田,不復給授,故田制為空文。”材料體現了A.·均田制崩潰的直接原因B.均田制崩潰的根本原因C.兩稅法實施,賦稅制度發生變革D.商品經濟發展,土地買賣盛行5、陳師錫在《五代史記序》中對歐陽修所著《新五代史》進行評價:“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遺俗,往往垂絕,無能道說者…惟廬陵歐陽公,慨然以自任。”這反映了宋代儒學復興的哪一特點A.宋代儒學家關注社會現實,強調經世致用B.宋代儒學家注重道德教化,強調倫理綱常C.宋代儒學家推崇古文運動,強調文以載道D.宋代儒學家重視歷史研究,強調以史為鑒6.下表為清朝嘉慶時期,中國部分省份白銀使用率。這一現象低銀區(<20%)高銀區(>50%)省份白銀使用率省份白銀使用率東北5.56%福建54.90%直隸2.47%廣東54.17%山東2.86%廣西50.00%河南2.50%云南72.22%安徽16.39%江蘇11.63%A.折射出當時商貿發展速度緩慢B.·與區域貨幣來源存在密切聯系C.根源于區域經濟水平差異顯著D.表明貨幣體系制度性缺陷萌發7.《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1903年制定,1904年1月公布),除規定學制系統外,還訂立了學校管理法、教授法及學校設置辦法等。這一舉措反映了晚清A.廢除科舉制度,實行新式學堂教育B.保留科舉制度基礎上,逐步引入新式學堂教育C.摒棄傳統教育,全面推行西方教育模式D.僅對科舉制度進行微調,未涉及新式教育歷史試題卷第2頁共6頁2025 年 4 月高二期中聯考歷史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A A D B B C C D A A C D B C1. 【答案】B【解析】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夏商時期(中國)。 “其在時,后王之饗國,肆祀三后,永敘在服”這句話出自《清華簡·厚父》。其大意是:在那時,后來的君王治理國家,隆重地祭祀三位先王,永遠遵循他們在位時的法度。這句話反映了商王繼承先王志業、遵循傳統法度的政治理念,強調了祭祀先王的重要性以及維護國家統治秩序的連續性,B 項正確;出土文獻指的是通過地下發掘得到的各類文獻,屬于考古文物的范圍。出土文獻的可信度并不一定高于其它文獻,排除 A 項;材料體現了商王對于祭祀和延續國家統治秩序的重要性,并非就說明商朝制度延續了夏的制度,排除 C 項;商周政體中,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其中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選項說法不準確,排除 D 項。2. 【答案】C【解析】題干中的“鴻溝”是戰國時期魏國開鑿的運河,主要功能是連接黃河與淮河水系,溝通中原諸侯國(宋、鄭等)及多條河流(濟、汝、淮、泗),促進經濟和軍事運輸。這一工程體現了戰國諸侯國通過興修水利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系的趨勢,C 項正確;鴻溝并非軍事防御工程,而是通過鴻溝,魏國能夠有效地運送軍隊和物資,增強了其在中原地區的軍事優勢,因此有利于軍事運輸而非防御,A 項錯誤;鐵器牛耕普及屬于農業技術革新,題干未直接涉及生產力工具的內容,B 項錯誤;戰國時期商業雖有所發展,但“大規模長途貿易網絡”尚未成熟,鴻溝的修建是官方主導的區域性工程,而非商業自發催生,D 項錯誤。3. 【答案】A【解析】西漢初期,劉邦在建立政權后,面對秦朝迅速滅亡的教訓,采取了“郡國并行制”的政治體制。這一制度既保留了諸侯王的封地(分封制),以安撫功臣和地方勢力,又在其他地區設立郡縣(郡縣制),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這種調適過程體現了西漢初期在核心與邊緣、上層與底層之間的平衡與妥協,既避免了秦朝過度集權導致的矛盾激化,又防止了地方勢力過于強大而威脅中央。因此,A 項正確。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推行的政策,目的是削弱諸侯王的權力,但這是西漢中期的事情,而非初期的調適過程,B 項錯誤;刺史制度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的,用于監察地方官員,屬于西漢中后期的制度調整,而非初期的調適,C 項錯誤;雖然西漢初期采用了“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但這主要體現在經濟和社會政策上,郡國并行制才是政治體制上的核心調適,D 項錯誤。4. 【答案】A【解析】材料中明確指出“官無閑田,不復給授”,說明政府手中可分配的土地不足,這是均田制崩潰的直接原因,A 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中期以后,隨著人口增長和土地兼并的加劇,政府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無法繼續按照均田制的規定向農民授田,導致均田制名存實亡。均田制崩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材料并沒有體現,B 項錯誤;C 項“兩稅法實施”是均田制崩潰后賦稅制度的調整;D 項“商品經濟發展”是唐朝經濟變化的背景;C、D 項材料均無明顯體現,排除。歷史參考答案 第 1 頁 (共 6 頁)5. 【答案】D【解析】陳師錫的評價指出,五代時期的歷史和風俗已經逐漸被人們遺忘,而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則是對這一時期歷史的重新梳理和記錄。這體現了宋代儒學家對歷史研究的重視,他們通過編纂史書來保存歷史記憶,強調以史為鑒,從中吸取教訓,指導現實。因此,選項 D 正確。其他選項雖然也是宋代儒學復興的特點,但與題目材料中的歷史研究無關。6. 【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數據分析可知,清朝嘉慶時期,東北、華北等地白銀使用率較低,而東南沿海及西南地區白銀使用率較高,結合所學可知,當時沿海省份與國外往來密切,白銀大量流入,因此白銀使用率較高,而內地國外貿易較少,白銀數量不多,因此使用率較低,B 項正確;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區域間長途販運興起,A 項不符合史實,排除 A 項;區域經濟水平差異是影響白銀使用率的一個因素,但不是根源。云南地區的發展水平并不高,而白銀使用率較高,這說明材料現象與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關系不大,排除 C 項;表格只是呈現了不同省份白銀使用率的差異,并沒有體現出貨幣體系制度性缺陷的相關信息,排除 D 項。故選 B 項。7 . 【答案】B【解析】1904 年清政府頒行的《奏定學堂章程》 ( “癸卯學制” )是晚清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該章程在保留傳統科舉制度的同時,引入了新式學堂教育,旨在通過新式教育培養人才。這一改革并未完全廢除科舉制度,而是試圖在傳統與現代教育之間找到平衡。因此,選項 B“在保留科舉制度的基礎上,逐步引入新式學堂教育”正確反映了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其他選項或過于激進(A、C),或過于保守(D),均不符合歷史事實。8. 【答案】C【解析】新文化運動的核心思想是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和賽先生),反對封建禮教,主張文學革命和社會改革。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雜志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提出了文學革命的主張,魯迅的《狂人日記》批判了封建禮教,北京大學則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發源地。選項 C 最符合新文化運動的核心思想,新文化運動反對以儒家思想為核心重建社會秩序,并非復興傳統文化,選項 A 錯誤;新文化運動主張批判傳統文化的同時,吸收西方先進思想,圖片材料無法體現全盤西化,選項 B 錯誤;新文化運動雖然對社會有批判,但并未明確提出無產階級革命和暴力手段,選項 D 錯誤。9. 【答案】C【解析】1929 年的《廢止中醫案》事件正是中西醫之間沖突的一個典型例子。材料中提到“即使是那些不贊同廢止中醫者,也多主張中醫應該改良、整頓、革新,應該科學化”,說明中醫在近代中國醫學發展中經歷了科學化的反思與革新,有利于推動近代中國醫學進步,C 項正確;雖然中醫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礎,但南京國民政府衛生部頒布《廢止中醫案》,說明西醫在中國的影響逐漸增大,沖擊了中醫的地位, “西醫的影響微乎其微”說法錯誤,排除 A;近代中國醫學的發展并非完全依賴于西方醫學的引進和推廣,中醫在這一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并且中西醫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也是近代中國醫學發展的重要特征。B 項“完全依賴于西方醫學的引進和推廣”說法錯誤;南京國民政府雖然頒布了《廢止中醫案》,但最終未能實施,這說明國民政府并未完全排斥中醫,也未能完全致力于推廣西醫,D 項錯誤。10. 【答案】D【解析】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是在 2001 年,屬于“和平發展外交”時期,目的是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促進國內經濟發展,A 項錯誤;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始于 20 世紀 90 年代,并在“和平發展外交”時期進一步加強,不屬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時期的標志性事件,B 項錯誤; “和諧世界”理念是 2005 年提出的,屬于“和平發展外交”時期的內容,強調國際關系中的和平與合作,C 項錯誤; “一帶一路”倡議是 2013 年由中國提出的,屬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時期的重要舉措, 旨在推動全球互聯互通和經 濟合作,D 項正確。歷史參考答案 第 2 頁 (共 6 頁)11. 【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近東、中美洲和中國分別獨立培育了小麥和大麥、玉米和豆類、稻米等農作物,說明農業起源具有多中心性,A 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到農業從近東傳播到世界各地,而是強調不同地區獨立培育農作物,B 項錯誤;材料明確指出農業起源是多中心的,中國并非唯一中心,C 項錯誤;材料沒有提到中美洲的種植技術傳入近東地區,D 項錯誤。12. 【答案】A【解析】唐代是中國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時期。胡商牽駝俑中的“胡商”指的是來自中亞、西亞等地的商人,而駱駝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尤其適合穿越沙漠和戈壁。這件文物生動地反映了唐代通過陸上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進行貿易往來的情景,因此,A 項正確;“海上絲綢之路”雖然也是唐代重要的貿易路線,但與駱駝這一陸上交通工具無關,B 項錯誤;“茶馬古道”主要連接中國西南地區與西藏,以茶馬貿易為主,與胡商和駱駝無關,C 項錯誤;“西南絲綢之路”雖然也有貿易活動,但其路線和貿易內容與陸上絲綢之路不同,D 項錯誤。13. 【答案】C【解析】 “阿維農之囚”是中古西歐王權與教權斗爭的重要事件,其影響深遠。教廷遷至阿維農后,教皇被視為法國國王的附庸,強化了王權,強化了國家主權觀念,導致教權文化衰落,促進了民族意識產生,有利民族國家形成,C 項正確;教皇權威雖然受到削弱,但并未徹底衰落,世俗君主也未能完全控制教會事務,A 項錯誤; “阿維農之囚”導致教皇權威下降,最終引發了教會內部的分裂, 即天主教會大分裂( Western Schism, 1378—1417) , 而非基督教大分裂(一共有兩次,分別在 11 世紀和 16 世紀),B 項錯誤;宗教改革的爆發是 16 世紀的事件,與“阿維農之囚”無直接因果關系,選項 D 錯誤。14. 【答案】D【解析】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后的快速發展,但國內資源有限,農村貧困問題嚴重,導致大量人口尋求海外謀生機會。與此同時,拉丁美洲國家如巴西和秘魯在廢除奴隸制后,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尤其是在咖啡種植園和礦業領域。因此,這些國家積極吸引外國移民,包括日本移民,以滿足勞動力需求。D 項正確反映了這一歷史背景; 日本當時雖然人口過剩,但經濟并未達到“繁榮”程度,移民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壓力而非主動選擇,A 項錯誤;日本與拉丁美洲國家之間并未簽訂以人口流動為主要目的的友好條約,移民更多是基于經濟需求,B 項錯誤。日本政府雖然鼓勵移民,但主要目的是緩解國內經濟壓力,而非殖民擴張,C 項錯誤。15. 【答案】B【解析】金本位制下,貨幣與黃金之間的匯率是固定不變的,這使得貨幣政策具有更加穩定的性質,有助于避免通脹和通縮等問題,A 項錯誤;金本位制通過固定貨幣與黃金的兌換比例,穩定了匯率,降低了國際貿易和投資的風險,有利于全球商品交易和資本流動,B 項正確;金本位制限制了政府通過貨幣政策干預經濟的能力,因為貨幣供應量受到黃金儲備的制約,C 項錯誤;金本位制允許黃金自由進出口,并不限制黃金流出本國,D 項錯誤。16. 【答案】C【解析】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政府干預,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醫療、養老、失業等方面,確保社會的穩定和公平,因此 C 項正確;社會保障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的歐洲,尤其是英國的《濟貧法》,而不是 20 世紀的美國。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雖然在經濟大蕭條后得到進一步發展,但其起源并非最早,A 項錯誤;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不僅在歐洲國家存在,全球許多國家都建立了類似的社會保障體系,如美國的《社會保障法》、日本的《國民健康保險法》等,B 項錯誤;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是通過政府和社會力量為公民提供基歷史參考答案 第 3 頁 (共 6 頁)本保障,而不是鼓勵個人完全依靠市場力量解決生活問題。市場力量雖然重要,但在社會保障體系中,政府的干預和調節是不可或缺的。17. 【參考答案】 (18 分)(1)相同點:二者都強調統治者道德素質的重要性,都主張賢人治國。 (1 分)不同點:儒家“為政以德”更注重道德教化,強調統治者以身作則,以德服人;而柏拉圖“哲學王”更強調理性統治,認為哲學家掌握真理,能夠制定最符合正義的法律。 (4 分)啟示:二者都強調統治者道德素質的重要性,為現代國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1 分)儒家“為政以德”思想強調道德教化、以德服人,對現代國家治理中加強道德建設、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具有重要啟示。 (2 分)柏拉圖“哲學王”思想強調理性統治、依法治國,對現代國家治理中加強法治建設、提高治理能力具有重要啟示。 (2 分)(2)內涵: “大一統”思想強調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分)意義:在歷史上, “大一統”思想對于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推動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2 分)中華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 “天下大同”等思想,為當今世界處理民族矛盾、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 (2 分)中華傳統文化強調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對當今世界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2 分)【解析】(1)異同分析:相同點:儒家“為政以德”和柏拉圖“哲學王”都強調統治者道德素質的重要性,都主張賢人治國。儒家認為,統治者應該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以身作則,以德服人,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柏拉圖則認為,只有哲學家才能掌握真理,才能制定最符合正義的法律,才能實現國家的理想狀態。不同點:儒家“為政以德”更注重道德教化,強調統治者以身作則,以德服人;而柏拉圖“哲學王”更強調理性統治,認為哲學家掌握真理,能夠制定最符合正義的法律。儒家強調道德的內在約束力,而柏拉圖強調法律的外在約束力。啟示闡述:二者都強調統治者道德素質的重要性,為現代國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在現代社會,國家治理者應該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以身作則,廉潔奉公,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儒家“為政以德”思想強調道德教化、以德服人,對現代國家治理中加強道德建設、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具有重要啟示。國家應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柏拉圖“哲學王”思想強調理性統、依法治國,對現代國家治理中加強法治建設、提高治理能力具有重要啟示。國家應該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內涵分析: “大一統”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強調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共同追求。價值分析:在歷史上, “大一統”思想對于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推動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統一;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開創了中華文明的鼎盛時期。中華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 “天下大同”等思想,為當今世界處理民族矛盾、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在當今世界,各國應該尊重文明多樣性,堅持平等對話,求同存異,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傳統文化強調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對當今世界維護國家統一、歷史參考答案 第 4 頁 (共 6 頁)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在當今世界,各國應該加強文化交流,增進相互理解,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18. 【參考答案】(18 分)(1)特點:以農民起義為主,缺乏先進階級的領導。(2 分)斗爭目標主要是反對封建統治和外來侵略。 (2 分)歷史意義:沉重打擊了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動搖了封建統治的基礎。 (2 分)促進了亞洲各國人民的覺醒,為后來的民族解放運動奠定了基礎。 (2 分)(2)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2 分)西方列強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放松了對亞洲的殖民控制。 (2 分)舉例說明:中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 (2 分)印度:甘地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反抗英國殖民統治。 (2 分)土耳其:凱末爾領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 (2 分)【解析】(1)特點概括:19 世紀中葉的亞洲民族解放運動,主要是以農民起義為主,缺乏先進階級的領導。例如,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印度的民族大起義、伊朗的巴布教徒起義等,都是由農民階級領導的。這些起義的斗爭目標主要是反對封建統治和外來侵略。例如,太平天國運動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口號,反映了農民階級反對封建剝削和壓迫的愿望;印度的民族大起義則直接反抗英國殖民統治。歷史意義分析:這些起義沉重打擊了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動搖了封建統治的基礎。例如,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印度的民族大起義則迫使英國殖民當局調整了對印度的統治政策。這些起義促進了亞洲各國人民的覺醒,為后來的民族解放運動奠定了基礎。例如,太平天國運動傳播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思想,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印度的民族大起義則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識,為后來的印度獨立運動奠定了基礎。(2)原因分析:20 世紀初,亞洲各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例如,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印度的民族資本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有所增強。西方列強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放松了對亞洲的殖民控制。例如,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將主要精力放在歐洲戰場,放松了對印度的殖民控制;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也放松了對印度支那的殖民控制。舉例說明:中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印度:甘地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反抗英國殖民統治,這是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土耳其:凱末爾領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這是土耳其歷史上一次重要的資產階級革命。19. 【參考答案】(16 分)示例論文:工業革命與英國城市化的雙重效應19 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不僅是一場生產技術的革新,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它通過技術突破、經濟轉型和人口遷移,推動了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階級分化等社會矛盾。工業革命與城市化的相互作用,既是現代化的引擎,也是社會問題的根源。工業革命推動城市化的經濟與技術動力:工業革命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集聚,成為城市化的核心驅動力。蒸汽機的普及使工廠擺脫了對水力的依賴,得以集中在城市周邊。鐵路網絡的擴展進一步加速了資源流動,伯明翰等城市因交通便利成為工業樞紐。同時,城市化反哺工業發展:集中的人口提供了廉價勞動力,城市消費市場刺激了商品生產,形成了“工業—城市—歷史參考答案 第 5 頁 (共 6 頁)市場”的良性循環。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矛盾:城市化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暴露了早期資本主義的弊端。工人聚居區衛生條件惡劣,河流因工業廢水排放變得“污濁不堪”。曼徹斯特的艾爾克河被描述為“只需一根火柴即可點燃的黑龍”,反映出污染的嚴重性。此外,階級分化加劇:富人遷居郊區享受煤氣燈和下水道,而工人卻深陷貧民窟,平均壽命不足 20 歲。政府起初奉行“自由放任”,直到 1848 年霍亂爆發后才通過《公共衛生法》,但政策滯后性導致社會問題長期存在。歷史啟示:效率與公平的平衡:英國的經驗表明,城市化需兼顧技術進步與社會治理。工業革命的技術創新(如鐵路)為現代交通體系奠基,但環境破壞和階級矛盾警示后人:發展不能以犧牲弱勢群體為代價。例如,倫敦通過修建下水道緩解衛生危機,說明政府干預的必要性。現代城市應吸取教訓,通過政策調控實現可持續發展,如完善社會保障、推動綠色技術應用等。【解析】參考答案框架1. 經濟與技術動力:——蒸汽機與工廠制度催生工業城市(材料一、二);——鐵路促進資源流通與城市擴張(材料二)。2. 社會矛盾:——環境污染與公共衛生危機(材料三、四);——階級分化與政策滯后(材料三、四)。3. 歷史啟示:——技術創新需配套社會治理;——政府應平衡效率與公平,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覆轍。材料梯度設計:——材料一(人口數據)→揭示城市化速度;——材料二(技術描述)→分析經濟動力;——材料三、四(社會問題)→引導批判性思考。現實關照:——通過歷史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當代城市化中的環境與公平問題,體現學科育人價值。此題目通過“動力—矛盾—啟示”的遞進結構,既考查基礎知識,又培養高階思維,符合新高考對核心素養的要求。評分標準:等級 標準優秀 論點清晰,多角度分析互動關系;史料運用精準,辯證評價(12~16 分) 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流暢。良好 能闡述互動關系,但分析維度較單一;史料引用基本合理,(9~12 分) 評價較為片面。合格 (6~9 分) 僅描述現象,缺乏深層分析;史料使用零散,邏輯松散。歷史參考答案 第 6 頁 (共 6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A佳2025年4月高二期中聯考_歷史(答案).docx A佳2025年4月高二期中聯考_歷史(試題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