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 級高一歷史階段檢測試題一、選擇題(每個 2 分,共 50 分)1. 對古代西亞文明的認識與 19 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相關; 古代印度文明因 20 世紀初的考古發現被上推到公元前 3 千紀;古希臘文明史因考古發現了邁錫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而被上推到公元前 2000 年以前。這表明( )A. 文明起源的時間無法確定 B. 實物史料更具有研究價值C. 考古才能還原歷史的真相 D. 考古發現拓展了人們認識2. 中世紀后期, 法國的一些城市由市政議事會來管理, 它的成員由市民推選的代表組成, 其權力來自于市民群體, 并受到市民的監督。市政議事會的設立 ( )A. 源于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 B. 激化了城市與王權的斗爭C. 說明城市封建制度的崩潰 D. 標志著法國民主政治建立3. 馬丘比丘城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山脊上,建造城市的成千上萬塊花崗巖巨石來自 600 米以下的山谷里。該城的修建得益于( )A. 瑪雅人高超的建筑技術 B. 阿茲特克人發達的經濟C. 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交流 D. 印加帝國的中央集權制4. 16 世紀,由于被剝奪了作為東方貿易主渠道的地位,威尼斯逐漸成為旅游城市,大西洋諸港口則船只往來不斷,以其財富聲名遠揚。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奧斯曼土耳其阻斷傳統商路 B. 造船技術和地理科學進步C.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D. 新航路引發貿易中心轉移5. 近代科學形成全新的觀念:人類借助科學發現和發明,掌握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讓自然界為人類造福。……但是哥白尼闡述 “日心說” 的《天體運行論》卻被羅馬教廷宣布為禁書。這表明近代科學( )A. 強化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 B. 未找到發現自然規律的方法C. 沖擊了天主教會的神學體系 D. 以反對神權統治為主要目的6. 錢乘旦在《英國通史》中指出,英國人試圖尋找一種既能保留王權又能克服其專制傾向,從而避免革命帶來的震蕩的解決辦法, 于是議會將 “專制” 與 “王權” 分開處理, 既保留了國王又防止了專制。這一做法( )A. 繼承了 “議會中心” 的原則 B. 保障了人民基本權利C. 體現了制度建設的策略性 D. 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7. 1789 年,英國《肯特公報》對某場革命贊譽有加,認為其“宣稱人類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 而且要在最廣泛的基礎上建立自由”。這場革命( )A. 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 B. 擴大了工業革命成果C. 踐行了啟蒙運動理念 D. 清除了封建統治殘余8. 19 世紀中期,德意志的薩克森、柏林、萊茵河等地區已經出現了大工業,對外貿易也逐步發展起來, 德國商行在世界市場已經擴展到稠密的程度, “以致國家的小邦制度以及在國外的無權、無保護狀態已不能再被忍受下去”。這反映出,德意志當時( )A. 經濟發展區域差異較大 B. 大工業已占據主導地位C. 商行數量位居世界前列 D. 經濟發展要求政治統一9. 19 世紀的某國際組織宣言稱:“在現代的惡劣的基礎上,勞動生產力的任何新的發展,都不免要加深社會的對立和加強社會的對抗……奪取政權已成為工人階級的偉大義務。”據此推斷, 該組織( )A. 領導了巴黎公社運動 B. 致力改善工人福利待遇C. 指導各國建立共產黨 D. 倡導無產階級暴力革命10. 巴黎公社是由巴黎各區通過普選選出的市政委員組成的, 每一名代表都可以隨時被罷免, 并受到選民給予他的限權委托書(正式指令)的約束。這表明巴黎公社( )A. 踐行了人民主權的原則 B. 貫徹了無產階級專政思想C.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D. 發展了資產階級的代議制11. 18 世紀中期以前,英國女性多在家庭內部從事家務勞動。到了 19 世紀中期,英國工廠女工已達 242296 人,在所有工人中占比 57.75%,甚至在煤炭工業中女工占比也高達 39.17%。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 )A. 代議制民主政治不斷完善 B. 生產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C. 女性的社會經濟地位提高 D. 長久戰爭損耗大量勞動力12. 如圖所示為關于門羅主義的漫畫,畫中左下方的英文意為 “西半球”。該漫畫意在說明當時美國( )A. 干預拉美獨立運動 B. 獨霸美洲的企圖C. 主張共同瓜分世界 D. 稱霸世界的野心13. 如圖是 1860-1910 年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煤炭產量變化圖,據此判斷,②應是( )A. 英國B. 法國 C. 美國 D. 德國(注:圖中文字從左至右依次為:塞爾維亞:如果你碰我,我將會……奧地利: 如果你敢動一下,我將會……俄國:如果你敢攻擊那個小家伙,我將會……德國:如果你敢攻擊我的朋友,我將會……法國:如果你敢攻擊俄國,我將會……英國:你們好,如果你們不動手的話……)14. 圖 1 是 1914 年初發表的一幅漫畫。該漫畫揭示了( )A. 兩大軍事集團對抗日趨激烈 B. 西方列強急于發動戰爭C. 帝國主義對殖民地爭奪加劇 D. 戰前歐洲民族主義盛行15. 1918 年,阿根廷第一個在拉美組建了共產黨。隨后,墨西哥、烏拉圭等國先后成立了共產黨。 到 1934 年,絕大多數拉美國家都有了共產黨組織。拉美共產黨的興起( )A. 領導各國獲得了民族獨立 B. 瓦解了世界殖民體系C. 表明馬克思主義影響擴大 D. 主要得益于蘇聯幫助16. 在俄國十月革命到國內戰爭期間, 旅俄的馮自戰、王永福、李奧書、劉玉臣, 馬玉屯、張繼山、張朝賀、任輔臣等中國工人逐漸參與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進程中,為保衛蘇維埃政權作出了突出貢獻。這些華工的行為( )A. 彰顯了國際主義精神 B. 主張建立無產階級專政C. 旨在推翻沙皇的統治 D.得到資產階級政府支持17. 20 世紀 30 年代,蘇聯興起了一場廣大婦女志愿從事教育、文化和社會服務工作的所謂“妻子運動”。妻子們負責工廠生活的不同領域, 致力于改善工人宿舍或士兵營房的衛生條件, 掃除文盲以及進行文化和教育工作。這一運動意在( )A. 適應經濟建設需要 B. 調和社會內部分歧C. 促進女權主義發展 D. 樹立新型女性形象18. 二戰期間,英國《泰晤士報》仍然堅持設有體育新聞板塊,且常常登載各中高等學校的體育活動,生動活潑的報道讓民眾得以感受到孩子們的蓬勃朝氣。這( )A. 滿足了民眾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B. 保障了英國戰時教育活動順利開展C. 體現了政府重視增強人民體質 D. 有利于緩解社會緊張情緒穩定人心19. “本宣言簽字國政府,……深信完全戰勝它們的敵國對于保衛生命、自由、獨立并對保全其本國和其他各國的人權和正義非常重要,……現在或可能將在戰勝希特勒主義的斗爭中給予物質上援助和貢獻的其他國家得以加入上述宣言。”此宣言的簽署( )A.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 B. 標志著二戰中歐洲戰場的勝利C. 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 反映英法放棄對德國綏靖政策20. 1948 年 3 月,法國外長指出,“只有美國的幫助,才能有效地解決歐洲國家抵御侵略的問題”; 1958 年 9 月,戴高樂向美國總統提交備忘錄,提出 “有必要從世界政策和戰略高度上建立包含美、英、法三國的組織,這個組織應有責任在所有影響到世界安全的政治問題上做出共同的決定”。這表明( )A. 政治格局走向多極化 B. 法國外交自主意識增強C. 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 D. 國際關系格局根本改變21. 1957 年和 1958 年,美國和波蘭簽訂了信貸和銷售安排,向波蘭運送農產品、其他原材料以及各種類型的機械和設備; 1959 年,美國領事館在波蘭重要的歷史、經濟和文化中心波茲南開設;1963 年,通過糧食援助計劃,美國撬開波蘭的國門,培養波蘭的 “自由因素”。由此可見,美國對波蘭的經濟援助( )A. 促進了波蘭經濟的恢復發展 B. 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C. 導致了蘇聯波蘭關系的惡化 D. 是馬歇爾計劃的延續22. 下表為不結盟運動成員國數量統計。由此推知,不結盟運動 ( )時間 數量 1961 年 1964 年 1970 年 1973 年 1976 年 1979 年 1983 年不結盟運動 成員國數量 25 47 53 75 86 95 101A. 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 B. 促使國際力量對比平衡C. 瓦解了美蘇兩極格局 D. 加速了經濟區域集團化23. 1970 年美國經濟的總產出是 1940 年的 4 倍;1948-1970 年,德國工業產量增長了 5 倍,法國增長了 4 倍。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 各國調控經濟的措施 B. 資本主義矛盾的克服C. 貿易保護主義的消失 D. 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動24. 赫魯曉夫執政時期撤銷了中央的工業管理部門, 設立經濟行政區, 將權力下放給各區的國民經濟委員會,擴大地方對工業的管理權。這表明當時的蘇聯領導人( )A. 意識到現有體制不足 B. 推行 “新經濟體制” 改革C. 已經放棄 “蘇聯模式” D. 忽視發展農業經濟25. 圖 2 是非洲國家元首于 1991 年簽署的《阿布賈條約》的主要內容。非洲國家簽署這一條約, 旨在( )圖 2A. 實現第三世界的合作 B. 推動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C. 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 D. 促進不結盟運動深化發展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26題13分;第27題12分;第28題12分,第29題13 分,共50分。26. (13分)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他們不可以被買賣,但他們仍舊是不自由的,他們不能擅自離開土地。他們有權耕種分到的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剝奪。他們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轄地上勞作數日,還得修繕主人的道路、橋梁和圍墻。他們的思想受到宗教嚴格控制,定期要到教堂參加宗教活動。當他們結婚、 繼承父輩的田產或使用當地的磨坊時,要向主人納稅,到了圣誕節和復活節,也得付些錢款。 ——摘編自勒納等《西方文明史》材料二他們被裝進條件惡劣的船艙,沿著所謂的 “中央航路” 運過大西洋。在這一航行中,他們死亡率極高。他們在目的地被全部賣出,之后進入種植園中工作。他們被認為是天生低劣的人,命中注定要為他們的白人主子效勞。 ——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 “他們” 所處時代的基本特征。(6分)(2)材料二中“他們”的經歷反映了哪一種貿易形式?有何影響?(7分)27. (12分)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時人筆下的歐洲材料一:1866 年,清政府派試椿、張德彝等人出使歐洲,圖 5 為使團筆記摘編。輪船則以火灼水,藉水氣之力以運船。聞北名罕(伯明翰)人民三十五萬,此地(指曼徹斯特) 人民五十萬。街市繁盛,為英國第二埠頭。中華及印度、美國棉花皆集于此。往織布大行遍覽。…… 工匠計三千人,女多于男。……皆用火輪法。申刻,至公議廳。高峻閎敞,各鄉公舉六百人,共議地方公事。英屬各鄉鎮,皆公舉一人司地方公事。西洋照像法,攝人影入鏡,以藥汁印出紙上,千百本無不畢肖也。······各國新聞紙,稱中國使臣將至,兩月前已喧傳矣。西俗男女婚嫁,皆自主之。未娶未嫁之時,彼此愛慕,相交如友。材料二: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新發現的財富的源泉, 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貧困的根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1)通過材料一,你看到了當時歐洲怎樣的社會面貌。(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馬克思會有何新發現,并說明理由。(6分)28. (12分)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階段 時間 事件階段一 1805 年 英國宣布對美國港口實行封鎖,禁止美國運輸物資到歐洲。1810 年 英國海軍以對法作戰為名,在國際公海上劫持近千艘美國商船,重創美 國的海上貿易。1846 年 英美爭奪對俄勒岡的控制權。階段二 1905 年 美國總統西奧多 羅斯福致信英國首相:你不必為兩個偉大的英語國家 民族間的競爭夢魘所困擾,我從未考慮將英國作為戰爭對象。1919 年 在重建戰后國際秩序的巴黎和會上, 美國提出航海自由、公開外交、民 族自決以及建立國際聯盟等主張,遭到了英國的堅決抵制。1922 年 華盛頓會議, 英美等五國簽署了《五國海軍軍備條約》, 美國通過該條約 取得了與英國同等的海上地位。階段三 1941 年 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反法西斯國家提供 500 多億美元的物資,首先 獲得援助和獲得援助最多的是英國,為 270 億美元。1943 年 魁北克會議, 美國堅決主張次年 5 月在西歐登陸, 逐步取得了對英美聯 盟的決策支配權。1947 年 財政拮據的英國決定將援助希臘、土耳其的全部 “擔子” 交給美國。2 月, 英國外交大臣貝文通過電報告知美國,英國決定撤離地中海。表 5 英美關系大事記——據梁軍《沖突與合作:霸權轉移視野下的現代英美關系考察》等(1)據階段一,概括 19 世紀上半葉英美關系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6分)(2)從階段二到階段三,英美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簡析這一變化對國際格局的影響。(6分)29. (13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非洲的獨立與挑戰材料一:下圖為發表于 1959 年的漫畫《被縛的非洲人彎曲地蜷縮在非洲地圖中,準備掙脫他的枷鎖》。——摘自吳廣倫《老漫畫中的世界史》材料二:非洲國家的農業和制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從 20 世紀 60 年代的 50%左右降到 80 年代的約 30%;20 世紀 60 年代至 80 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平均每年有 12 起邊界沖突, 每年有 17000 名非洲人在邊界沖突中直接死亡;2011 年,非洲發生 978 起恐怖主義襲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是國際恐怖主義威脅最嚴重的區域;據統計,以一種產品出口占總出口量在 50%以上的非洲國家有 21 個,占非洲國家總數的 39%; 非洲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出口附加值很低的初級原料產品,而進口附加值高的制成品;2008~2014 年間,非洲的大部分國家的成人文盲率都在 50% 以上。——摘編自舒運國《試析獨立后非洲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1)指出該漫畫的寓意,并分析該漫畫創作的時代背景。(6分)(2) 據材料二,概括非洲國家獨立后面臨的挑戰。作為歷史觀察者,請為非洲的發展提合理化的建議。(7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