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試模擬試卷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6頁,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滿分5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開卷考試,可查閱參考資料,但應獨立答題,禁止交流資料。3.本試卷上不要答題,請按答題卡上注意事項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的答案無效。題號 1~20 21 22 23 24 25 總分 等級分數選擇題 (共20小題,20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代號涂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大聲音東面像石拓片(周朝) 事跡:采用戰爭的方法,根據山脈地形,開鑿河渠得滿水入海,經過10多年的努力,終于消除水息C.先民用智慧改造自然的歷史 D.原始時期社會混亂不堪2.下表為楚國“出奔 (逃亡)”“來奔 (投靠)”中“流亡公子”統計表(部分)。據表可推知春秋時期( )序號 公子 母國 流亡國 事件 資料來源 備注1 公子重耳 晉 楚 驪姬之禍 僖公二十三年 晉獻公之子2 太子建 楚 宋、晉、鄭 無極言太子建,伍奢將以方城為叛 昭公二十年 楚平王之子3 王子朝 周 楚 王子朝之亂 昭公二十六年 周景王之子A.軍事理論發展 B.社會變革劇烈 C.思想文化活躍 D.民族交往頻繁3.商鞅兩次頒布《分戶令》,通過拆分民戶,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為秦國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使國家控制的人丁大幅增加。由此可推知,《分戶令》的實施( )A.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B.增加了秦國人口數量C.抑制商品經濟發展 D.利于增加國家賦稅收入4.三國時期的田莊,多以屯、營等軍事編制單位或堡、寨等宏大建筑外觀來命名;東晉南朝時期的田莊則多稱為別墅、田園。這一變化客觀上反映出 ( )A.社會環境相對穩定 B.門閥士族衰落 C.土地兼并現象嚴重 D.少數民族內遷5.下圖為順序混亂的隋朝、唐朝、南宋三朝南北方人口比例餅狀圖,結合所學知識,正確對應下圖朝代的順序是 ( )A.隋朝、唐朝、南宋B.唐朝、隋朝、南宋C.南宋、隋朝、唐朝 D.隋朝、南宋、唐朝6.唐朝盛世,人們的精神生活非常豐富,下列文物能體現這一觀點的是 ( )7.下表所示為宋金時期,兩國君主針對跨境貿易所發布的詔書內容(部分)。這反映出宋金兩國( )發布者 詔書內容宋孝宗 詔京西、湖北商人以牛馬負茶出境者罪死金章宗 禁賣馬入外境,但至界欲賣而為所捕即論死C.重視戰略資源管控 D.停止經濟貿易往來8.下面圖示變化反映出 ( )A.中央集權不斷發展B.政府機構效率降低C.重農抑商政策弱化D.君主專制的強化9.金沖及在《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一書中指出:它是西方列強對華侵略行為逼出來的,是有著廣泛群眾性的愛國運動 雖然被聯軍打死了幾萬人,傷亡枕藉,還是前赴后繼,其永銳之氣殊不可擋,真是令人驚奇佩服……經過那次血戰之后,外國人才知道中國還有民族思想,這種思想不可消滅。與“它”相關的口號是 ( )A.無處不均勻 B.師夷長技 C.扶清滅洋 D.開議院,興民權10.《中國的1936年:兩種命運的決戰》一文指出,說起1936年的中國,發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在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處于生死攸關的歷史時刻,中國的大西北就先后發生了兩件幾乎堪稱“扭轉時局”的政治事件。這兩個政治事件的共同點是 ( )A.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 B.積聚了民族救亡力量C.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D.使得全民族抗戰開始11.據鄭超麟回憶:“中華民國八年……當代中國的集體意識,可以說,是在這一年覺醒的;我個人的小小意識則確實是在這一年覺醒的”。“當代中國的集體意識”主要是指 ( )A.白話文應用的推廣普及 B.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熱情 D.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12.哈里森·埃文斯·索爾茲伯里在評論某個事件時寫到“一切都變了,這是分水嶺—毛澤東牢牢地掌握了領導權,并且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宣布獨立于莫斯科的指揮棒 從更深遠的意義上說,則是中國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的領導和方向的徹底改變。”材料中的“分水嶺”是指 ( )A.第一次國共合作 B.井岡山會師 C.工農革命軍建立 D.遵義會議召開13.下表材料能夠佐證土地改革 ( )這次改革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這與過去的土改有所不同 中央根據新解放區的不同情況,采取了分期分批次進行 的方法,將全國進行土地改革的地區分成了3批,每一 批土地改革工作又大體分5個階段進行……A.進行的背景 B.實施的內容 C.成功的原因 D.深遠的意義14.1980年,重慶率先實行“工業五自主”,即讓國營工礦交通企業在生產經營、產品定價、勞動用工、內部分配、技術改造上實行自主,長安廠受益于此,快速發展。據材料分析,這一政策( )A.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 B.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C.引進先進技術和資金 D.確立市場經濟主體地位15.如圖是一枚公元前137年的羅馬鑄幣,鑄幣上描繪了一位公民正在把選票投到選票罐中。鑄幣中的公民在投票選舉( )A.執政官 B.法老 C.皇帝 D.元首16.11、12世紀……歐洲許多工商業繁榮的城市出現了城市學校。這些學校開設實用知識課程,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在單一學科的私人學校或教會學校整合演變的基礎之上,產生了中世紀歐洲的大學。材料表明城市發展 ( )A.加速了封建莊園的瓦解 B.促進了大學教育的出現C.沖擊了教皇教會的權威 D.標志資本主義經濟產生17.無論是17~18世紀的“三角貿易”,還是19世紀中期的亞洲貿易,這兩種不同時期的“三角貿易”都體現了( )A.種族屠殺與種族滅絕B.對歐洲的剝削和壓迫C.貿易的合法性與公平性D.資本主義的擴張與掠奪18.梁啟超1918~1919年間赴歐考察后,在《歐游心影錄》中寫道:“雖然僥幸沒有小產了去,卻成了先天很虛弱的一個孩子,連他的產婆(威爾遜)也弄地焦頭爛額,十分不悅,把許多人對于他前途的熱望,倒灰冷了一半。”文中的“孩子”是( )A.《凡爾賽條約》 B.《聯合國家宣言》 C.國際聯盟 D.反法西斯同盟19.如圖是俄國所有制結構示意圖,該結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該國實行的一種特殊政策。《蘇聯真相》對它的評論是:“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政策的靈魂在于給農民發展經濟、謀求生計的應有的自由自主的權利。”這一政策最可能是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國家干預經濟 D.斯大林模式20.電影往往是社會現實與輿論的一種反映。1943年,好萊塢拍攝了一些歌頌蘇聯的電影,比如《光榮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后,蘇聯對美國的威脅成為好萊塢電影的重要主題之一,這類影片有《鐵幕背后》《紅色威脅》等。與這一時期電影主題轉變相關的歷史因素是 ( )A.日本偷襲珍珠港 B.歐洲走向一體化 C.杜魯門主義出臺 D.戈爾巴喬夫改革非選擇題 (共5小題,30分)得分 評卷人材料一 古代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科技發明情況表 (摘編自《自然科學大事年表》)年代 科技發明 (件) 中國 世界其他國家(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材料二 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中國古代歷史可以籠統地分為三大帝國時期。秦漢前后為“第一帝國”時期,隋唐宋前后為“第二帝國”時期,明清前后則為“第三帝國”時期。第一帝國時期的政體還帶貴族性格,世族力量強大。第二帝國時期則大規模和有系統地科舉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 若將第二帝國時期和第三帝國時期比較,則可以看出第二帝國時期“外向”“開放”,帶“競爭性”。與明清之“內向”“保守”及“非競爭性”迥然不同…… ———摘編自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的高峰時段主要處于中國古代的哪一帝國時期并列舉一例具體史實加以說明。(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三帝國時期“內向”“保守”及“非競爭性”的具體表現。(2分)(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請說明第三帝國時期的表現與材料一大致同時期所反映的科技發明數據構成了怎樣的關系 (2分)得分 評卷人材料一 1905年袁世凱等官員的奏折 (部分內容)科舉夙為外人詬病 (指責),學堂最為新政大端 (主要)。一旦毅然決然舍其舊而新是謀,則風聲所樹,觀聽一傾,群(西方各國)且刮目相看,推誠相與;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推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且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1)根據材料一,分析袁世凱等人奏折所表達的建議并歸納他們是怎樣勸說統治者接納這一建議的。(4分)材料二 清末新政中,舊有的科舉經費體系并未消亡,而被轉用于新式教育。各省原本“存留”本地的科場經費全部提解學部,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財政”直接轉化為“中央財政”。而部分省份的外銷性質科場經費與考棚經費,被學部提解,此既能擴大“中央教育財政”的規模,又可抑制各省形成脫離朝廷掌控的“省教育財政”。這些是清末財政集權的體現。通過學部與各省關于各項科舉經費的提留劃分,基本厘定中央與省教育經費的界限,結果是傳統的科舉經費體系被整合進全新的中央——地方教育財政體系。——摘編自蔣寶麟《清末廢科舉后科舉經費體系的轉型》(2)根據材料二,概括清末教育經費變化產生的影響。(2分)得分 評卷人材料一 “在我看來, 自從1949年10月1日————這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以來,中國最偉大的轉變就是我們的國號中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了 ‘人民’這兩個字。這兩個字不是為了裝飾點綴,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同樣有史以來第一次表明我們政府巨大力量的所在————人民。”——宋慶齡材料二 從1911年辛亥革命起,一句“先生”道出了國人地位的微妙變化。……建國后,“人民幣”“人民解放軍”曾令世代受壓的國人自豪萬分,挺直了腰桿。……1954年,當胸戴“人民代表”字樣的人大代表步入人民大會堂時,洋溢在他們臉上的,是發自內心的新國家新社會真正主人翁的微笑…… ————摘編自《復興之路》(1)據材料一,指出宋慶齡為哪一重大歷史事件而感慨并分析她感慨的原因。(2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在下面表格中再補充一例史實說明國人地位變化的依據、規定及意義。(示例除外,3分)近現代中國國人地位變化史實 依據 規定 意義1 1912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 將“國人”提高到“國民(公民)”2(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其探究的中心主題。(1分)得分 評卷人材料一整頓金融體系 加強對工 業的計劃 指導 調整 農業 政策 推行 “以工 代賑” 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圖2 羅斯福新政主要內容(1)材料一圖1認為羅斯福新政主要從抑制調節生產和刺激消費兩方面調整美國經濟,結合所學知識從這兩個方面出發將圖2羅斯福新政主要內容進行歸類。(4分)材料二 富蘭克林·羅斯福(1882-1945年),在1933年擊敗胡佛,成為美國總統,當時到處是失業、破產、倒閉、暴跌。羅斯福卻表現出一種壓倒一切的自信,他告訴人們:我們唯一害怕的就是恐懼本身。“新政”拋棄了傳統的自由放任主義,加強政府對經濟領域的干預,大力發展公共事業來刺激經濟。羅斯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陣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積極推動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因突發腦溢血去世。美國記者約翰遜在羅斯福傳記中寫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爛的古老結構比任何人都多,他對美國整個面貌的改變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斯福總統的成就。(2分)25.(6分)請閱讀分析下面圖片,結合所學知識提取一個觀點,選取相關史實,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2025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試模擬試卷歷史評分建議:本試卷體現新課程理念,具有開放性,評閱非選擇題時,應尊重考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特點,鼓勵創新。考生答案若與本參考答案不一致,只要符合題意與課標,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給分。1-5 CBDAB6-10 ACDCB 11-15 CDCAA 16-20 BDCBC2.【解析】據材料“驪姬之禍”“以方城為叛”“王子朝之亂”可知出奔、來奔人物均為各國公子,其原因均與爭權有關。當時社會局勢動蕩,各諸侯國內部經常出現反叛和政變,反映了當時分封制與宗法制難以雛系,社會變革劇烈;ACD項材料無法體現,排除。故選B項。4.【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作出回答。根據材料可知,三國時期的田莊命名傾向于與軍事相關的名稱,如屯、營、堡、寨等。結合所學知識,三國時期是國家大分裂時期,田莊在命名上多以與軍事相關名稱,主要起到威懾作用。而東晉南朝時期的田莊則多稱為別墅、田園。這表明這一時期田莊命名基本不再使用與軍事相關的名稱,轉而使用別墅、田園等,說明這一時期不需要用名稱來威懾,社會環境相對穩定。BCD材料無法體現,排除。故選A項。5.【解析】根據“隋朝、唐朝和南宋三朝南北方人口比例餅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至南宋時期最后完成。隋朝時期經濟重心還沒有出現南移,北方人口仍然占大多數,為圖二。唐朝中期經歷安史之亂,北方大量人口南遷,經濟重心南移,南北人口比例發生較大變化,圖一反映的是唐朝。南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方人口超過北方,圖三是南宋。故選B項。11.【解析】根據題干中“中華民國八年”可知是指1919年,“當代中國的集體意識,可以說,是在這一年覺醒的”是指通過五四愛國運動啟發了民智,各個階級參加的愛國救亡運動;ABD項表述錯誤,排除。故選C項。12.【解析】根據材料中“毛澤東牢牢地掌握了領導權”“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宣布獨立于莫斯科的指揮棒”“中國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的領導和方向的徹底改變”,結合所學可知,作者評論的是遵義會議,遵義會議是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ABC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項。14.【解析】根據材料“1980年,重慶率先實行‘工業五自主',即讓國營工礦交通企業在生產經營、產品定價、勞動用工、內部分配、技術改造上實行自主”可知,改革開放時期,重慶下放國營企業權力,目的是調動企業積極性,把企業搞活;BC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項。15.【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137年的羅馬為共和國時期,當時的羅馬國家權力由執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掌握,執政官有兩人,一年一任,由全體公民選舉產生;BC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項。21.(1)第二帝國時期。(1分)舉例說明:隋唐時期,我國有雕版印刷術,促進文化傳播。唐代農業出現曲轅犁和筒車,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唐朝時,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北宋時期,出現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進一步發展應用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2)政治上,明朝廢除宰相,設立內閣;清朝設立軍機處,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仍占主體;思想上,統治者實行八股取士,甚至制造文字獄,對思想文化控制嚴密:對外關系上,實行海禁、閉關自守政策。(答出兩點即可,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2025年中考二模 歷史試題.docx 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2025年中考二模 歷史試題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